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杜濤 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將召開。每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會對未來一年的政策指明方向。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因此,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尤其受到關注。
12月8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2018年經濟工作,被視為中央經濟工作的前期準備。
會議指出,要統籌規劃,有序推進,確保打贏三大攻堅戰。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要使宏觀槓桿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增強,防範風險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精準脫貧要瞄準特殊貧困人口精準幫扶,進一步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把扶貧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激發貧困人口內生脫貧動力,鞏固扶貧成果,提高脫貧質量;汙染防治要使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繼續明顯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2018年,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依然聚焦宏觀槓桿率。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會議的提法有所變化。7月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動經濟去槓桿,把國有企業降槓桿作為重中之重;而在這次政治局會議指出,要使宏觀槓桿率得到有效控制。
求解控制宏觀槓桿率
宏觀槓桿率即債務規模與GDP的比例,是衡量國家債務水平的指標。
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在經濟領域,高槓桿在一定承受範圍內,確實能撬動經濟的高速增長。然而,槓桿遊戲往往意味著高風險。
當前中國的槓桿率水平到底有多高?11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網站發布了央行行長周小川撰寫的《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一文。文中指出,2016年末,我國宏觀槓桿率為247%,其中企業部門槓桿率達到165%,高於國際警戒線,部分國有企業債務風險突出,「殭屍企業」市場出清遲緩。一些地方政府也以各類「名股實債」和購買服務等方式加槓桿。
中誠信國際研究院首席宏觀分析師袁海霞告訴經濟觀察報,2017年是監管強化的一年。在監管持續趨嚴下,中國的債務風險有所緩釋,無論是總體槓桿率還是非金融企業部門槓桿率、政府部門槓桿率均出現邊際改善的態勢。但是,當前中國債務風險「灰犀牛」並沒有完全消失,債務結構性風險仍存,非金融企業部門槓桿率依然處於高位,居民部門槓桿率出現攀升勢頭,地方政府債務存在結構性和區域性風險,未來仍需通過推動金融去槓桿、加強金融監管、推動國企改革等一系列措施進一步推動宏觀槓桿率改善。
那麼,如何控制宏觀槓桿率?
袁海霞解釋,目前國內對宏觀槓桿率的測算思路基本上與國際清算銀行的宏觀槓桿率類似,主要分四個部門來測算:非金融部門槓桿率、政府部門槓桿率、非金融企業部門槓桿率及居民部門槓桿率。
袁海霞向經濟觀察報分析,短期來看,降低非金融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槓桿率是化解債務風險的主要抓手。但如何去槓桿以及去槓桿面臨的風險處理等都是極具挑戰的問題。在目前中國經濟處於潛在增長平臺下移,結構性、趨勢性以及周期性力量共同作用下的下行過程中,過快地去槓桿可能會帶來經濟的急速下滑或者波動;通過政府部門和居民部門適當加槓桿,保持總需求的一定擴張,有利於在宏觀大背景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企業平穩降槓桿。「從路徑來看,一方面,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政府部門適當加槓桿,避免債務收縮對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居民部門適當加槓桿,通過購買企業股權或者通過金融產品創新,購買企業部門未來可形成穩現金流的資產執行票據、收益連結票據等。」袁海霞說。
宏觀槓桿率的控制主要控制哪些方面?袁海霞認為,首先是針對非金融企業部門槓桿率過高的情況,通過債轉股、清理殭屍企業、加強國有企業預算硬約束等方式緩釋非金融企業部門債務風險;其次是關注地方政府債務的區域性結構性風險;此外,還要注意到近年來居民部門槓桿率的快速攀升。
積極的財政政策仍將繼續
對宏觀槓桿率的有效控制,是否影響2018年的財政政策?
自2008年始,中國已經連續十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而上一輪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在1998年到2004年。兩次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都有外部因素的影響:1998年是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則是為應對由美國開始的次貸危機。
2017年的積極財政政策繼續實施減稅降費政策,赤字率保持在3%,適度擴大支出規模。那麼2018年,中國是否還會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肯定還是積極財政政策,按照深化稅收制度的需要,結合宏觀經濟走勢、國際情況,綜合考慮來看減稅是勢在必行,赤字率3%調整的可能性比較低,因為3%還是歐盟一個通常所指的警戒線,中國不突破並不是考慮歐盟標準問題,更多是國內的實際情況。」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認為。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馮俏彬同樣認為,2018年,政府還會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畢竟2018年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依然是三大攻堅戰之首,降低槓桿率也是金融系統明確要做的事情,但還要保證一個適當的經濟增長,那就意味著財政政策不可能與貨幣政策同時收縮,這也就說明2018年會繼續保持積極的財政政策」。
「怎麼個積極法?根據供給側改革的需要,在結構上進一步做優化:與創新、實體經濟發展相關的支出擴大,精準扶貧方面的支出繼續加大。」馮俏彬告訴記者,大幅度提升赤字率的可能性不大;唯一的變數是,如果美國稅改方案正式出臺,中國可能為應對這一方案降低稅負,增加赤字。
《2017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顯示,2017年中央財政赤字15500億元,地方財政赤字8300億元,赤字率為3%。即便是2018年的赤字率依然維持在3%,但是因為經濟總量的增長,赤字的絕對額也會增加。
袁海霞判斷2018年中國經濟仍將延續底部運行態勢,投資仍有下行壓力。在此背景下,穩增長依然存在一定的壓力,而穩增長的關鍵在於「穩投資」;同時,隨著新政治周期的開啟,2018年將是全面推出新常態新階段的關鍵性改革攻堅計劃的窗口期,宏觀調控將逐步由「穩增長」轉向「防風險」基礎上的「促改革」。因此,財政赤字或將仍延續積極有效定位,名義赤字率依然可以確定在3%,為穩投資、促改革提供堅實的支撐。
「但需要關注的是,當前我國名義的財政赤字率與廣義的財政赤字率存在較大程度的偏離,導致近年來政府債務在隱性化中快速擴張。2017年以來,陸續頒布的財政部50號文、87號文以及金融工作會議,嚴格規範了各類PPP、各類產業基金和政府購買服務中的各種違規行為。2018年,防風險背景下針對政府債務的相關監管將進一步趨嚴,廣義的財政赤字率或將有所收縮。」袁海霞表示,在廣義財政赤字率收縮的背景下,基建投資面臨的基金來源的壓力有所加大,投資增速繼續加快的可能性較小;但考慮到基建投資在穩投資、穩增長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基建投資或仍將保持較快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