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環境不好,我們傾向於主打寫實畫作,容易看懂,能吸引新藏家」,滬上某拍行負責人備戰春拍時向記者透露。每年春秋兩季大拍,各大拍行除了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等國畫標配,也少不了王沂東、艾軒等寫實畫家的作品,後者成為與趙無極、吳冠中等並駕齊驅的市場寵兒。
與藏家的踴躍、拍行的信心相映成趣,在學界,寫實畫作是否還有生存空間卻存有爭議。「人們有了照相機,為什麼還要去收藏以『像』為賣點的寫實作品」成為浦東龍美術館「味象」寫實油畫展上專家、畫家的熱議話題。
把寫實當作修辭手法
時光回溯30年,寫實畫作在各大美展頻頻拿獎,時至今日,靳尚誼 《青年女歌手像》在微博被頻頻轉發,證明寫實具有廣泛受眾基礎。然而策展人賈方舟直言不諱,「寫實在世紀之初曾是我們的理想和方向,但到了世紀末,能不能進入當代藝術體系,成了一個問題。 」評論家漆瀾也承認,「照相機一發明,現代印刷技術和複製技術誕生後,寫實生存成為一個問題。 」
如何破解發展困境,漆瀾認為,很多概念,當你把它列為一個藝術目的的時候,就走向狹義和自閉,不妨把寫實當成多元藝術格局中的一員。評論家王端廷認為,藝術方式沒有康莊大道,一個藝術家如果能夠打開一個很細小的孔洞,就能發現一個新的世界。以約翰·科林為例,在寫實繪畫語言和對人性深度挖掘,與前人有所區別,才使得他在當代畫壇獲得一席之地。評論家尚輝認為,東西方藝術發展軌跡不同,西方從寫實到印象派、後印象派到現代主義呈線性發展,一去不回頭,但在中國,整個藝術都處在錯位混搭中,因此寫實也有生存空間,「很多年輕的寫實油畫家,更是將作品演化為當代人社會心理或者夢幻心理的表達。 」
「把寫實當成一個修辭方法或表現路徑,存在很大的開拓空間。 」賈方舟以作曲比擬,「拿到一個旋律,巴赫能闡釋出32種哥德堡變奏曲,它們其實都來自於同一個主題,但每一首都不一樣。寫實畫家同樣可以尋找個體創造因素。 」
模仿的誘惑永遠存在
攝影能取代寫實繪畫嗎?評論家皮道堅反駁:「即使是照相機出現以後,也曾經出現過一段『畫意攝影』。純粹的針孔成相,不能承擔藝術的全部功能。 」他感嘆,當下藝術界容易把很多觀念對立起來,比如傳統和現代、西方和東方,「寫實繪畫在當代沒有可能」也是二元對立思維的產物。皮道堅認為,恰恰是寫實繪畫,可以作為一種橋梁聯繫東方和西方、傳統和今天,讓人感覺到藝術中的精神和人性。
吳亮認為,「攝影對於繪畫的衝擊作用被誇大了,攝影不僅沒有使繪畫衰落,反而令它變得更瘋狂。作為人類行為之一,模仿必然存在,因為模仿的誘惑太大了。王沂東則表示,「畫家自己的感受更重要,寫實是個無底洞。 」
過去的方式未必都過時
無論在本次展覽還是各大拍場,冷軍寫實作品都只是驚鴻一現。但他比照片更照片的超寫實技法,還是成為研討會焦點。漆瀾用「像強迫症」形容他的技藝。賈方舟把冷軍比作李斯特似的炫技派,「技藝高超到無以復加,亂真到觀賞的人不相信這是畫出來的」。
對於「寫實是否過時」的問題,冷軍回應犀利,「寫實也好,具象也好,抽象、表現、裝置、行為藝術,都是舶來品。但對西方來說,它們已經過去很多年了。我們好像沒有誰質疑表現主義在當代的意義,或裝置藝術在當代的意義。大家是不是在表現形式上想得多了些?」他將對寫實的質疑歸結於慣性,「老認為過去習慣了的視覺方式就是過時的。 」 記者 諸葛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