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朋友出去玩,一出地鐵站孩子們就像脫韁的野馬四處亂竄。眼看著越跑越遠,一個朋友大聲朝她兒子喊了句:「你再跑啊,再跑媽媽不要你了!」
那個孩子上一秒還在狂奔,聽到這句話後立刻停下了腳步,癟著嘴趕緊往回跑。
朋友無奈地跟我們說:「沒辦法,如果我不這樣說他根本就不理我,你看我一喊,他怕我走掉,就趕緊回來了,也不用我那麼費勁去追了。」
而也正是這個孩子,是所有孩子裡面最黏著媽媽的,朋友也經常抱怨:「其實我已經經常陪著他了,但是他一刻都離不開人,就算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也一定要求我坐在旁邊看著。」
我問:「那是不是他怕你會突然不要他了?」
朋友解釋:「怎麼會呢?他肯定知道我也只是嚇唬他的,不是真的。」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根本分不清大人的話,哪一句是玩笑,哪一句是真的,無法區分大人的內在動機和表面行為。
在他們看來每一句話都是真實的:媽媽說愛我,她是真的非常愛我,媽媽說不要我,她等一下就真的會拋下我走掉。
不可否認,「不要你了」這句話真的很好用,它能讓瘋跑的孩子以最快速度回到你身邊,它能讓在地上撒潑打滾的孩子瞬間停止哭鬧,甚至孩子不好好吃飯睡覺寫作業,爸爸媽媽都有可能會祭出這個「殺手鐧」。
幾乎所有的孩子聽到這句話,都會變成一個聽話的「乖孩子」。但是在這些聽話的後面,是一場讓人心痛的心靈衝擊:媽媽為什麼不要我了?是我做錯事了嗎?我做錯了事媽媽就會收回她對我的愛,那我要怎麼做媽媽才會要我?
如果家長總是以「收回愛」作為威脅,也許一開始的時候孩子會惶恐不安、沒有安全感,但日積月累後發現,其實大人並不是要真的拋棄他,而是嚇唬他,這時候就會發展出對這一「伎倆」的厭煩和抗拒,甚至會在有足夠能力的時候進行反抗。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家長發現,孩子越大,自己說的話越不管用。
將情緒發洩到外部的孩子,可能會反抗家長,以此「報復」我們的拋棄和恐嚇,還有一些孩子反而會將這種發洩放到自己身上——自卑和自我放棄:連爸爸媽媽都不想要我了,看來我真的非常差勁。
這兩種情況,都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曾說,嬰兒意識到自己與媽媽是兩個人,這種心理上的分離是很痛苦的,他們雖然可以慢慢接受『媽媽是媽媽,我是我』的概念,但是,他們仍然無法接受媽媽會離開自己,去工作、去學習等。
與媽媽和其他重要親人的每一次分離都是痛苦的,每一次都讓幼兒擔心自己被拋棄。
被拋棄的威脅,有時甚至比打罵還要讓孩子難受。所以,以後你還會那麼輕易說出「媽媽不要你了」這句話嗎?
和「你再這樣,媽媽就不要你了」給孩子造成一樣傷害的,還有「你繼續玩吧,我和爸爸先走啦?」、「真想把你扔出去,扔給那些撿垃圾的!」、「你再去摸這些髒東西,你的手就會爛掉!」、「我不喜歡你不愛你了。」等等。
就算是自詡看過許多育兒書,嘴上說要和孩子平等相處的爸爸媽媽,都會經常不由自主地利用自己作為大人作為家長的優勢,去嚇唬和威脅孩子。
知道孩子害怕遺棄,就威脅要扔掉他;知道孩子害怕疼痛,就嚇唬會出現身體惡果;知道孩子膽子小,就用警察叔叔、醫生等特殊職業去威懾他聽話。
利用這些最具殺傷力的武器,來迅速有效地擊退孩子的各種「不治之症」,也順帶地將其內心的安全壁壘擊碎。
我們不過是仗著自己的生理優勢,把對孩子不聽話的無計可施,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這何嘗不是一種無能和逃避的表現?
所以我跟朋友說:「如果你經常這樣跟他說不要他了,他可能並不會收斂他的淘氣(事實也是如此),增加的只有對你越來越依賴和粘人,等長大一點說不定比其他孩子反抗得更厲害。」
朋友有點擔心:「那我已經說了很多次了,現在改來得及嗎?他會不會已經有心理陰影了?」
著名心理學家羅傑斯提出,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對孩子無條件地積極關注。也就是說,我們對孩子的愛不應該以孩子是否達成了我們的預期為條件,甚至以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因為孩子對我們的愛和關注,從來就是無條件的,孩子和父母間的良性成長,是建立在愛和溝通的基礎上。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能對孩子有要求,當孩子做錯事我們可以以身作則或者讓他們嘗後果做懲罰,但絕不能以「收回愛」作為懲罰。
如果不小心,或者經常會對孩子說「我不要你了!」,最佳的糾正時機就是現在!以前說過的不能無法彌補,我們也無需糾結,在後面的相處中好好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緒,就是對孩子最好的結果。
試著通過語言的表達和行為上的接觸,在當下給予寶寶最夠的安全感吧。如果他滿地打滾,那就等他鬧完了再問清楚;如果他放飛自我,那就事先商定好時間,到時間直接拎走;如果他一根筋,或者找找有沒有其他東西可以轉移注意力……
教育方法和溝通技巧從來都不缺乏,缺的是我們是否有一顆願意改變和追求成長的心。這裡也推薦家長們在有空的時候看一看經典書籍,相信會有所收穫。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每個家長也都有帶娃到崩潰的時候,在摸索的過程中,相信我們慢慢就會知道怎麼和孩子相處,但是真的真的不要再用拋棄、不愛來懲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