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媽一家八代人堅守百年老店,專賣傳統酥脆麻油饊子,還上過電視

2020-12-16 農村食事記

中國作為一個傳統的美食大國來說,有很多經典美味的,傳統的手工糕點更是數不勝數,百年老店更是不計其數。自古以來有些傳統老店就是一直秉持著一代人傳承一代人的做法,所以那些具有上下幾代人傳承美食的小店還是挺多的,糕點本來就是我們國家最多種類的食物,但是很多口感各異,有些人會做,有些至今早已到了失傳的地步了。今天要來介紹的一家美食店也是傳承了幾代人的小吃店,做的這種食物多數人未曾見過,所以估計吃貨們也會十分的好奇的。大媽一家八代人堅守百年老店,專賣傳統酥脆麻油饊子,還上過電視。

這家美食店是一個大媽在打理的,據她所說,他們家傳承至今以及有八代人的歷史了,一直都在堅守老店簡直老辦法製作美味的,附近家家戶戶也都是認識他們家這種美食的,吃多了吃慣了就再也離不開這個味道了,店裡專門賣手工麻油饊子,甚至於還上過舌尖上的中國。可見是多有歷史多麼好吃的食物了,大媽堅持傳統,也一直按著老一輩們傳承下來的製作方式來做這道食物,所以一直都是保持著這個味的。

傳統美食大多如此遵循,要是沒有這些人的一代代傳承,那如今的我們早就吃不到那時候的味道了。麻油饊子說做著容易,其實還是很有難度,油炸類食物火候控制也有訣竅,到哪個底部能取出,在大媽眼裡都有講究。饊子好不好吃就看做的人怎麼對待了。熟練有經驗的很快能出一鍋美味的饊子,不熟練的來做估計也就只有搞壞一鍋食材的份而已,熱鍋高溫油炸出來的饊子就最是酥脆美味了。

饊子香脆好吃,會吃它的人更喜歡搭配清茶等等配合使用,不僅好吃還很香酥,不同於其他炸物的口感滋味,饊子在當地人心中有個根深蒂固的位置,因著至今已有八代人的傳承,周邊就沒有人不認識大媽家的,更沒有吃貨不認識他們家美味的饊子的。吃貨們看到這裡是不是也對這種麻油饊子很感興趣呢?歡迎將你們看完的想法一起分享下來哦~

相關焦點

  • 新民晚報數字報-麻油饊子
    另外,蘇北口音下的麻油饊子,還包含了另一層意思——吾是蘇北特產。  其實,麻油饊子最有名的產地,倒不在蘇北什麼地方,而是鎮江。鎮江雖不在蘇北,但明顯帶有蘇北口音,所以不少人把鎮江誤為是蘇北。  「清明不吃臍兒和饊子,死後閻王老爺要打板子。」這是鎮江流傳的一句老話。它傳遞出關於麻油饊子的兩個信息:一是鎮江人好這一口;二是清明時的小吃。
  • 麻球酥、炒米糖、麻油饊子 你還記得這些小吃刮的味道嗎?
    現在市場上主推的牛皮糖等旅遊食品不能代表揚州文化,尤其是鹽商文化,小吃刮是揚州人家在茶餘飯後的茶點,是一種精細食品,很有代表性,可以成為富有揚州地域文化特色的旅遊食品。昨天,揚州一家食品公司重新開發出的揚州小吃刮正式面世,並在東關街與遊客見面,他們正在努力恢復市民記憶中的小吃刮。
  • 國際百年老店:堅守品質 本固枝榮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原標題:【堅守品質 本固枝榮(他山之石)】在跨越世紀的發展歷程中,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下,一些百年老店憑藉對品質的堅守,努力創新、拓展市場,或成為行業翹楚,或走出國門蜚聲國際 比利時當圖瓦餅乾店——
  • 國際百年老店:堅守品質  本固枝榮
    在跨越世紀的發展歷程中,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下,一些百年老店憑藉對品質的堅守,努力創新、拓展市場,或成為行業翹楚,或走出國門蜚聲國際 這家百年老店也在不斷適應消費者的需求變化。亞歷山大告訴記者,為了使餅乾的營養健康指數和口味都更優秀,當圖瓦進行了多次減油減糖產品的試驗開發。當圖瓦還開發了冰激凌系列產品,頗受市場青睞。如今,在布魯塞爾的國王長廊品嘗當圖瓦店的手工冰激凌、風味餅乾、華夫餅等,已成為不少旅遊指南的推薦行程。當圖瓦還積極與其他企業開展跨界合作。
  • 青島百年老店「春和樓」昨天上電視了,老店啥來頭?
    昨晚山東衛視上合特別節目直播中,特別提到了青島春和樓,還介紹了春和樓老店中的招牌菜香酥雞、油爆海螺、南島風情等。我在峰會前夕,在青島玩了一周,湊巧的是還拍了幾張春和樓的圖片,正好和大家分享一下,一起了解下這個百年老店和它的特色菜品。
  • 最正宗的八公山饊子,來看看怎麼做出來的!
    也叫清油饊子。八公山地區的清油饊子味香質脆,酥鬆適口,是老幼皆宜的美味食品,有「一束饊子滿屋香」的讚譽。近百年來,清油饊子以獨特的風味譽滿皖北。八公山風景區山腳下有一家饊子作坊,2007年營業至今,每天饊子都供不應求(之前介紹過,點擊查看),他家的饊子為什麼這麼好吃,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饊子的製作過程!
  • 瑞幸被罰6100萬,我們離百年老店還差了多遠
    不知道背後的商業利益有多複雜,只是偶然想到我們好像很久沒有見到百年老店的影子了。從前段時間火到不行的包子鋪事件,到現在的瑞幸,似乎從老店到新店,做的都不盡如人意。正好今天有時間,就帶大家回到那個曾經商人堅守品質
  • 傳承百年的臺灣傳統美味,你一定沒吃過
    臺北當地人一定知道大名鼎鼎的林合髮油飯這家店可是開業於1894年(清光緒20年)臺北在地開業超過百年的老店!還沒到中午飯點,排隊的人潮已絡繹不絕大約排了20分鐘才輪到點餐接近櫃檯還可以看到滿滿的早早有人預訂的整盒油飯!
  • 西安飯莊,時尚與傳統並存的百年老店!
    在我的心底,旅行,最初的概念,就是看風景,然後,在自己的旅行筆記上,劃上一個圈,書曰:此地已遊。後來,去的地方多了,慢慢的懂得,以前那些跟團遊的打卡,只能叫旅遊,與旅行相差甚遠。旅行,不只是看風景,更重要的是體驗不同層次的生活。感受不一樣的美好。
  • 開封這家百年老店專做桶子雞,一天賣出1000隻,出鍋就搶光
    河南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有很多傳統的美食,這些美食在文明的進化中加以改良,如今仍然大放光彩。桶子雞是河南人很喜歡吃的美食之一,在開封有一家專門做桶子雞的店,如今已經傳承了4代,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全家人都在店裡幫忙,還是忙不過來,另外還請了七八個工人,每天能賣出上千隻桶子雞。這家店在開封的寺門,在開封很有名氣,老闆是一位70多歲的大媽,別看大媽已是古稀之年,但思路清晰,說話有理有據。
  • 常州百年老店"瑞和泰"鍥而不捨 堅守品質
    瑞和泰,常州人心目中副食品行業的「頭一家」,不少人自己吃的喝的都去超市買,送人卻一定要去瑞和泰的「傳統」也是一直以來都改變不了。有市民道,「瑞和泰」的袋子拎出去就是有面子,裡面的東西就代表著質量過關。這句話道出了不少老常州的心聲。
  • 來東京,不吃到這些最傳統的百年老店就算白來了!
    但卻是漫長的歲月累積 是日本最堅守傳統的地方 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老店在日本叫作「老舗」(しにせ,shinise)。 五代目野田巖 百年米其林一星鰻魚飯 店齡:218年 曾經美食家蔡瀾老師就寫過一篇關於鰻魚的文章,其中就大力推薦了東京塔附近的五代目野田巖,這間1800年創業,已經200多年歷史的老店。
  • 買東西就給摸頭的柴犬:日本百年老店萌處多多,不要錯過任何一家~
    ,這些散發著淡淡古早味的老店鋪,不是很顯眼,但卻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洗禮,是日本最堅守傳統的地方。店齡:218年曾經美食家蔡瀾老師就寫過一篇關於鰻魚的文章,其中就大力推薦了東京塔附近的五代目野田巖,這間1800年創業,已經200多年歷史的老店。
  • 【百年老店的故事】法國顏料品牌申內利爾——品質的堅守與理念的...
    現代藝術大師畢卡索、超現實主義代表人物達利也都光顧過這裡。「不論是專業的藝術家,還是繪畫愛好者,都用申內利爾顏料留下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因此我們常說,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或畫廊裡,都有我們的色彩。」多米尼克笑著說。 「少而精、品質優先,是我們堅持的原則。」申內利爾雖在各地都有銷售,卻並非批髮式的生產和售賣。
  • 臺灣百年老店美食篇!你去過幾家?
    除了網紅系列和排行榜系列,臺灣還有一大眾百年系列也很是讓人慾罷不能啊!!!✪  金春發牛肉店創立於1897年的牛肉店位於天水路臨街的位置,憑藉著家族的堅持,除了徵服了一代又一代食客的胃之外,也將一個路邊攤做成了一家百年老店。
  • 百年傳承 老店新潮
    經過歷史的大浪淘沙,一些企業憑藉對產品質量的堅守、優秀理念的傳承、時代風向的把握,敢於改革,善於創新,深得消費者信賴,經營上百年乃至數百年而延續不斷,至今依然生機勃勃,引領時代潮流。
  • 自製麻花饊子掌握好這2點,成品和買的一樣酥脆好吃,不信你試試
    麻花饊子是我國非常經典的一道傳統小吃,酥脆可口,香甜不膩,很受百姓們的歡迎。它的歷史也非常悠久,據說在戰國時代就有了,秦漢以來便成為寒食節的必吃食品。這款小吃現如今也是遍及全國各地的,不過不同地方,做法上可能稍有差別,但是味道上相差不多,都是以口感酥脆為主。
  • 盤點大連至今還健在的美食老店,有一家今年剛好一百年!
    ,炸元宵,麻糕等等中式甜品,而糯米香距今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算得上影響了大連幾代人,彼時天津街紅紅火火,逛了一圈之後,都會來糯米香,來上一碗紅豆粥,再來點年糕,炸元宵,時至今日,稠糯香甜的紅豆粥,依然是糯米香的金字招牌,各位不妨一試。
  • 想吃饊子學會這方法就夠了,色澤金黃,酥酥脆脆,味道不輸買的
    那麼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有福了,今天就教大家,如何在家做出酥脆可口的饊子來,做法材料都不難,不過要想做的好吃,用料是關鍵,我在網上看到很多人做饊子,揉面的時候只用水,其實這樣做出來的饊子口感會偏硬,不太好吃,正確做法應該是將部分水替換成雞蛋,加了雞蛋後的饊子,口感才會酥酥脆脆,而且味道也更香。
  • 濟南洞天饊子創始人王林萍:希望讓濟南人都吃上正宗的香油饊子
    大眾報業齊魯壹點 記者 李靜 高廣超一個油鍋,一雙長筷,今年68歲的王林萍正在抖著饊子,形色定,饊子起,金燦燦香噴噴酥酥脆脆的香油饊子就出鍋了。王林萍說:「蘇東坡有一首《寒具詩》,『縴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