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2021-02-13 到此一讀

有一句話我一向覺得對多事者有當頭棒喝般的力道,那就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句話古人也屢屢稱引,清人李塨《閱史郄視》更將其稱為「千古名言」。

   說出這句一針見血的話是唐代陸象先。劉肅《大唐新語》卷七《容恕》記載了他說此語的原委:

陸象先為蒲州刺史,有小吏犯罪,但慰勉而遣之。錄事曰:「此例皆合與杖。」象先曰:「人情相去不遠,此豈不解吾意。若論必須行杖,當自汝始。」錄事慚懼而退。常謂人曰:「天下本自無事,只是愚人擾之,始為煩耳。但靜其源,何憂不簡?」前後歷典數州,其政如一,人吏鹹思之。

   小吏有過,陸刺史已經妥善處理,一個錄事卻吃飽了撐的,搬出條文來要求嚴懲,沒想到吃了陸刺史的喝斥:垃圾分類,從你開始!要打板子,從你開始!然後就引出了上面的名言。這件事於史有據,新舊唐書卷八八、卷一一六陸象先傳皆有記載,大同小異,唯「愚人」均作「庸人」。愚以為「庸」比「愚」更有內涵,不但能見出自擾者的智商,還能傳達出其的神態。

   所謂「立言」,未必要著書立說,能說出一兩句至理明言,也足以不朽。陸象先主要就是靠這句話傳名於世的。陸遊多次引過陸氏先人這句話,「本來無事只畏擾」(《題梁山軍瑞豐亭》),「天下本無事,吾生行且休」(《縱筆》),「天下本無事,庸人實擾之」(《銘座》)等,以致曾國藩以為這句話就是陸遊說的(《同治四年九月初一日諭紀澤》《諭諸兒同治五年二月二十五日》)。 

  小說有時也常見引用此語的,如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七載:

雍正甲寅,餘初隨姚安公至京師,聞御史某公性多疑。初典永光寺一宅,其地空曠,慮有盜。夜遣家奴數人,更番司鈴柝,猶防其懈,雖嚴寒溽暑,必秉燭自巡視,不勝其勞

別典西河沿一宅,其地市廛櫛比,又慮有火,每屋儲水甕,至夜鈴柝巡視,如在永光寺時,不勝其勞

更典虎坊橋東一宅,與餘只隔數家,見屋宇幽邃,又疑有魅,先延僧誦經放焰口,鈸鼓琤琤者數日,雲以度鬼。復延道士設壇,召將懸符持咒,鈸鼓琤琤者又數日,雲以驅狐。宅本無他,自是以後,魅乃大作。拋擲磚瓦,攘竊器物,夜夜無寧居。婢媼僕隸,因緣為奸,所損失者無算。論者皆謂妖由人興。

居未一載,又典繩匠胡同一宅,去後不通聞問,不知其作何設施矣。姚安公曰:「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其此公之謂乎?」

這個御史大人四易其居,慮盜慮火疑鬼魅,整日價憂心忡忡,忒也多事。紀昀復用「不勝其勞」「鈸鼓琤琤」,正見其庸者自擾狀,諷刺意味溢於言表。而結以「去後不通聞問,不知其作何設施」,又發人想像。真妙筆也!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七還有一篇也極是有趣:

朱青雷言,嘗謁椒山祠,見數人結伴入,眾皆叩拜,中一人獨長揖。或詰其故,曰:「楊公員外郎,我亦員外郎,品秩相等,無庭參禮也。」或又曰:「楊公忠臣。」怫然曰:「我奸臣乎?」

對這種振振有詞,自高一品的人,著實難以開導。所以,紀昀又接敘二事:

於大羽因言,聶松巖嘗騎驢,遇一治磨者嗔不讓路,治磨者曰:「石工遇石工(松巖,安邱張卯君之弟子,以篆刻名一時)何讓之有?」

餘亦言交河一塾師,與張晴嵐論文相詆,塾師怒曰:「我與汝同歲入泮,同至今日,皆不第,汝何處勝我耶?」

紀昀覺得「三事相類,雖善辯者無如何也」——愚以為將治磨與篆刻說成「石工遇石工,何讓之有」更好玩些——乃引田白巖的話總結曰:

天地之大,何所不有。遇此種人,惟當以不治治之,亦於事無害,必欲其解悟,彌出葛藤。嘗見兩生同寓佛寺,一詈紫陽,一詈象山,喧詬至夜半,僧從旁解紛,又謂異端害正,共與僧鬥,次日三人破額詣訟庭。非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乎?

這篇作品四事相參,共成一理,說明與妄人較真,往往難免陷入無事自擾的囧境,還是不招惹這等人為好。

     世上本沒有名言,說的人多了,也就成了名言,然後就有「高人自擾之」,加以引申,別作解釋。朱國禎《湧幢小品》卷三上說: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此句妙絕,妙絕!然庸人擾之猶可,才智者擾之,禍不可言。雖總歸於庸,而禍之大小,必有別矣。

文康在《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二回也有一番議論:

咳!古人的話再不錯,說道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據我說書的看起來,那庸人自擾,倒也自擾的有限,獨這一班兼人好勝的聰明朋友,他要自擾起來,更是可憐

在吳慶坻《蕉廊脞錄》卷二,看到《張之洞電駁更張官制》中,又將類似意思發揮道:

昔唐賢有云:「天下本無事,乃庸人自擾之耳。」洞竊以為不然,無事自擾,尚無大害;若方今四海有事之日,再加之以擾,則不可支矣!且庸人安能擾天下?惟才敏氣盛急於立功名之人,察理不真,審勢不明,貿然大舉,乃能擾天下耳!

以上諸家說法,應各有所感所指,其中是非,另當別論,但天下有時確實被聰明人或自以為聰明的人無端騷擾得苦不堪言,比如前幾天被人吐槽的店鋪牌匾被統一黑白化,就不出自一般的「庸人」,也許還是用「愚人」來形容更乾淨利索。

      2020年6月17日於奇子軒

相關焦點

  • 南懷瑾老師: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而佛法的目標極至是不生不滅,但是,一般學佛打坐做功夫的人,都是以生滅法來求成佛,佛是不生不滅的,淨圓覺性是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如果以生滅心去求不生不滅的圓覺境界,剛好背道而馳,這是很滑稽的事。
  • 所有的煩惱都有解藥,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煩惱其實就是我們的心魔,很多時候就是我們放不下,想不開,看不透,忘不了。生活到底是沉重還是輕鬆,完全依賴於我們怎麼去看他。能笑對煩惱,那麼煩惱都有解藥;如果擺脫不了它,那它就會如影隨形地伴隨左右,生活就成了一副重重的擔子。
  • 成語故事 | 7、庸人自擾
    【出處】《新唐書·陸象先傳》:「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為煩耳。」釋義:天下本來一點事都沒有,只不過有些人自己找麻煩罷了。【近義詞】杞天之憂 鰓鰓過慮 杞人憂天【反義詞】智者不惑 聊以自娛 聊以自慰【造句】你就把心放肚子裡吧,這種事已經經歷過無數次了,如果你還擔心,不過是庸人自擾而已。 唐朝時期,有一個非常有氣量的人,名叫陸象先。
  • 莊子: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內憂必有外患.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這樣可以讓他生不如死,以解魏王的心頭之恨。一個文官說:「不可,咱們正在休養生息階段,一開戰就要死人的,好不容易建好的城牆也將毀於一旦,生靈塗炭,人們無法安居樂業。」魏王左右為難。又來了第三個人對魏王說:「他們兩個說的都不對,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勸你開戰的都是亂天下人心者,勸你不開戰的是亂你心者。」魏王問:「那我該怎麼辦?」
  • 煩惱天天有,不揀自然無。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煩惱天天有,不揀自然無。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心頭無閒事,便是自在人。沉浮人生,路途彎彎,胸懷若谷,諸事等閒。不忘人恩,不計人怨,不思人非,不念人過,更不能以怨報德。一對老夫妻相扶持一輩子,別人問他們維持婚姻的秘訣,老先生說:我們這一代人,東西如果壞了,不會把它丟掉,會把它修好。這不僅是愛情惜物,也標示出一種人生觀。
  • 【成語故事 ·唐】庸人自擾
    成語解釋:平庸的人無事生事;自找麻煩。成語出處:《新唐書·陸象先傳》:「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而煩耳。」受這件事牽連的人很多,陸象先暗中化解,救了許多人,那些人事後都不知道。先天三年(公元714年),陸象先出任劍南道按察使,一個司馬勸他說:「希望明公採取些杖罰來樹立威名。要不然,恐怕沒人會聽我們的。」陸象先說:「當政的人講理就可以了,何必要講嚴刑呢?這不是寬厚人的所為。」六年(公元717年),陸象先出任蒲州刺史。吏民有罪,大多開導教育一番就放了。錄事對他說:「明公您不鞭打他們,哪裡有威風!」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庸人自擾,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1.庸人自擾 [yōng rén zì rǎo]基本釋義:自擾:自找麻煩。指本來沒事,自己找麻煩。出處:《新唐書·陸象先傳》:「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為煩耳。」典故:陸象先是唐朝一個很有氣量的人。象先常常說:「天下本來無事,都是人自己給自己找麻煩,才將事情越弄越糟(庸人自擾)。如果在開始就能清醒這一點,事情就簡單多了。」相關成語:杞人憂天 杞天之憂 鰓鰓過慮 聊以自慰 智者不惑 聊以自娛2.才高八鬥 [cái gāo bā dǒu]基本釋義:才:才華。 比喻人極有才華。出處:宋·佚名《釋常談·八鬥之才》:「文章多;謂之『八鬥之才』。
  • 自我心理療愈就是看破頭腦虛妄的過程: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心理療愈從來都是自己的事。治療是在肉體層面來改善肉體健康,你可以依賴藥物來免於肉體的痛苦,往往心理上的痛苦更甚於肉體,心靈創傷是藥物沒有辦法治療的,這也是那麼多重度抑鬱症患者想到自殺的原因,「療愈」是在一個更廣更深的層次上進行的,你所要依賴的從來只有自己,真正的療愈是不假外求的,要身心靈健康均衡,只能靠自己「向內求法」,別無他途;療愈師諮詢師只能輔助你,引導你,卻不能為你做人生功課,正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 有什麼好不開心的,不過是庸人自擾罷了
    很多煩惱,其實都沒什麼大不了,只是你在那個情境下,在那種心情裡,庸人自擾罷了。勸大家,不要去接近心中有多年執念傷痕累累的人,不要把自己想像成拯救他的聖人。你的溫暖和愛,只能換來他的一句謝謝你和對不起。同理,也不要在自己傷疤未好前用別人療傷。感情請多珍重,對己對他人都一樣。
  • 人們常說:世本無事庸人自擾,下半句才經典,老祖宗的處世智慧
    我們都知道"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句話的意思大家肯定多多少少都有了解。大意就是比喻常常跟自己過不去,疑神疑鬼的愛給自己找麻煩。一件小事都能琢磨,擔憂半天。這上半句是我們常說的,那麼它的下半句是什麼你知道嗎?庸人自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你把這件事看得太複雜了,要讓自己不再自擾,最好的辦法就是化繁為簡。
  • 人生多憾事,世事兩難全,煩惱本來無,庸人自擾之
    煩惱本來無,庸人自擾之。人生旅途中,幾乎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煩惱、失意、痛苦、歡聚和分離。這些就如我們的衣食住行、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幾乎是不可或缺的。太多的不如意,太多的煩惱,困擾著我們的生活,幾乎每個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煩惱,而正是因為這些煩惱的存在,讓我們更加明白了幸福的內涵和快樂的真諦。生活裡,有些煩惱來自現實物慾的誘惑與貧富懸殊的壓力。
  •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
  • 王陽明: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王陽明曾多次強調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這句名言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總結,也是做人、做事的指導。我們都想做成有意義的事情或事業,但是我們應該知道:想要成就事業,首先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即與我們的立志有關。
  • 王陽明講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百工技藝,各行各業,都以志為本,如果自己年紀已經不小,卻感覺自己沒什麼成就,是否該反思一下聖人之言,自己是否曾經立過志,是否為曾經的志向付出行動,努力程度又如何呢?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今學者曠廢隳惰,忨歲愒時,而百無所成,皆由於志之未立耳。
  • 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原文】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大意】「無為」才能有作為,做事不要生是非。莫嫌淡泊無味道,淡泊之中才有收穫。「大」事總由「小」事生,「多」總由「少」積累成。
  • 常立志,庸人自擾之;立長志,凡人成功之
    常立志的困惑這就是,庸人自擾之的常立志的好青年,仗著年輕,有股衝勁,就要用一腔熱血,對抗不可預測的未來。當失敗而至,頹廢時刻,想到是:老師曾經說的話,」人生漫漫長路,不要一時的熱情,就滿腦子的衝勁。一次次失敗後,你就會明白,這樣常立志,整天都是三分鐘熱情,一旦失敗,就要退下陣來,甚是可悲也。
  • 《世界上所有的煩惱,都是自找的》: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文/無語追求完美沒有錯,可怕的是追而不得後的自卑與墮落。即使缺陷再多的人也有其閃光點,正如再完美的人也有缺陷一樣,能夠發揮自己的長處,照樣可以贏得精彩人生。工作中,我們會因同事無心的一句評論而念念不忘……,許許多多的事總會讓我們感到煩躁不安,悶悶不樂。一個人的心態決定著生活的質量。李默然在《世界上所有的煩惱,都是自找的》列出了造成人們情緒不滿的各種原因,鼓勵人們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來充實生活,將空虛與鬱悶一掃而光,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現實。
  • 習近平用典摘讀: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一個政黨的衰落,往往從理想信念的喪失或缺失開始。我們黨是否堅強有力,既要看全黨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堅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黨員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堅定不移。
  • 夜話丨鄒韜奮:天下決無一蹴即成之事
    「勿因事小而不屑為,當知『百尺高樓從地起』,天下決無一蹴即成之事,亦未有一學即能之業,無不從一點一滴的知識經驗積聚而成,若小事尚不能為,安見其能為大事?」「能其所為」與「為其所能」而能合併,在個人在社會都是莫大的幸事;初雖未能,肯學習而做到能,則由「為」而「能」,亦尚可有為;最下者雖「能」而不「為」,或不能而妄為。
  • 艾讀《傷寒》系列之天下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