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文雙春
教育心理學上有個「大魚小池塘」效應(「big-fish-little-pond」 effect),說的是,我們喜歡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同類人作比較,然後再產生更好或更差的學業自我概念(academic self-concept)。
如果你是非名校或排名靠後學校中成績優異的學生,換言之,你是小池塘裡的大魚(the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那麼你對自己的學業能力評價很高。
現在,假設你轉到一所名校或排名靠前的學校,那裡的學生普遍優秀,成績大多比你好,那麼你現在成了大池塘裡的小魚(the small fish in a big pond),儘管你的能力沒有變,但你開始懷疑自己,並給自己比以前低的評價。
「大魚小池塘」效應自1980年代中期被發現以來,不斷被研究和證實。
最近,北卡羅來納大學Ethan Zell和Tara Lesick發表在《社會心理學和人格科學》(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的一項研究證明,在極端的社會比較條件下,這種效應會加劇。
也就是說,當人們在排名很低的群體中獲得極高的成就(用我們中國的一個成語說,叫鶴立雞群)時,他們的自我評價將爆棚(boost),反之亦然。
他們把這種極端情況下的「大魚小池塘」效應叫「巨魚微池塘」效應(The Huge-Fish-Tiny-Pond Effect)。
首先,研究人員請187名大學生完成一項包括完成句子在內的口頭推理測試。研究人員告訴受試者,來自他們大學和39所其他大學的學生完成了同樣測試。
受試者收到了不同信息,包括他們相對於自己大學的同學的成績,以及他們的大學相對於其他大學的排名,分四種情況:
大魚小池塘:受試者的成績好於65%的同學,其大學排名好於35%的大學;
小魚大池塘:受試者的成績好於35%的同學,其大學排名好於65%的大學;
巨魚微池塘:受試者的成績好於85%的同學,其大學排名僅高於15%的大學;
微魚巨池塘:受試者的成績僅比15%的同學好,但其大學排名高於85%的大學。
然後,研究人員請受試者評估自己的語言能力和測試成績。正如預期的那樣,小池塘裡的大魚,即那些在稍低於平均水平的群體中成績稍高於平均的人,比大池塘裡的小魚給了自己更好的自我評價。
但在另外兩種情況下,這種效應更明顯:微池塘裡的巨魚,即那些在遠低於平均水平的群體中成績遠高於平均的人,認為自己甚至比小池塘裡的大魚更好,而巨池塘裡的微魚則認為自己比大池塘裡的小魚還糟糕。
如果受試者知道他們的成績在全體受試者中的水平,也就是跳出池塘,知道總體情況,就像高考生通過查詢可以了解自己的成績在本省所有考生中的排位或百分位一樣,這種效應會有什麼改變?
這點很重要,因為在一個遠高於平均水平的群體(巨池塘)中,得分遠低於那個群體平均水平的人仍然可以有相當好的客觀成績。
研究人員考察了這種情況。一些在「巨魚微池塘」條件下的受試者被告知他們的成績好於35%的所有受試者,而在「微魚巨池塘」條件下的受試者被告知他們的成績比65%的全體受試者好。這意味著前者比後者的成績低30個百分點。
然而,「巨魚微池塘」效應仍然存在:他們比後者更高估自己的能力。這表明微池塘裡的巨魚容易忽視群體排名信息。
為什麼這樣?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效應是由人們更關注自己在一個群體中的地位,而不是他們的群體與其他群體的比較驅動的。在其群體中排名非常高的受試者,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都很高,無論他們群體本身的排名是高還是低。
同樣,那些在群體中排名很低的人,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都很低,無論他們群體的排名如何。這讓人不由想起有聖人諍言:人最在意的,往往是身邊幾個人。
時下,大學都在聲稱培養一流人才。「巨魚微池塘」效應揭示了人在什麼環境中容易自我評價為「一流」。
如果把一流人才定位為巨池塘裡的巨魚,那麼在成為這種人才之前,學生可能要經歷巨池塘裡的小魚乃至微魚的過程,而這種過程,根據「巨魚微池塘」效應,難免令人士氣低落甚至萎靡不振(demoralising)。
從某種程度上說,大學提升其排名(不管這種排名有沒有意義)或自我主張已進入一流行列,對振奮其學生成為一流人才的信心可能有奇特功效。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文雙春科學網博客。
連結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1256192.html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
點讚+在看 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