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男孩27歲身高卻只有1.35米,職場感情都遭遇危機,經檢查其骨骺還沒有閉合,經過治療後長到1.51米。導致孩子矮身材的病因有哪些?面對孩子長不高,家長容易陷入哪些誤區?交匯點記者對此進行深入採訪。
    27歲大男孩看上去只有10歲左右
    近日,來自安徽的一對夫婦帶著兒子特意從老家來到蘇州,尋找當年為兒子治病的專家和護士,想當面說聲感謝。兩年前,這對夫婦帶著看上去只有十歲左右的兒子專程從安徽來到蘇州市立醫院,為身高只有1.35米但已經27歲的兒子看病。
    快三十的人了還這麼矮,可把老夫妻急壞了。孩子雖然上學時成績非常優秀,畢業時到一所中學工作,可因為個子矮上不了講堂,而且同事也經常取笑他,學生們對他也不夠尊重,婚姻問題更是沒辦法解決。雖然買了很多增高藥、增高鞋和增高器械,可是都不管用。所以想到醫院看看,用什麼方法才能長個子。
    經過檢查,他的骨齡發育也只跟8-9歲兒童一樣,經測定,其血液生長激素水平平均不到1ng/ml,睪丸和陰莖也未發育,屬於垂體性侏儒症。
    骨骺閉合等於失去長高機會
    當年帶隊為他治療的蘇州市立醫院兒科主任醫師陳迎春介紹,像這樣的患者,年齡27歲,骨齡確只相當於8歲-9歲兒童,骨骺還沒有閉合的例子非常少見。陳迎春帶隊為患者量身定製了治療方案,經過一年多的治療,患者從1.35米長到1.51米,身體比例勻稱了,近來又將結婚了,父母和兄弟姐妹都為他感到高興。
    「如果發現孩子比同齡人矮半頭或者更多,一定要到醫院生長發育門診做全面檢查,否則等孩子的骨骺閉合後就再也沒有長高的機會了。」陳迎春介紹,如果孩子的身高低於同種族、同性別、同年齡健康身高的兩個標準差以上,或低於第三個百分位,就可診斷為兒童矮小症。家長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只要發現孩子長得慢(一年小於4釐米),或者身高接近偏矮值,就應及時就診。
    在接診的矮小患兒中,很多醫生發現,相當一部分孩子已錯過了身高最佳增長期。經常有超過20歲的矮小症患者前來就醫,經過治療,身高雖然有所增加,但由於錯過了兒童矮小症治療的最佳時機,想要達到成人最終的平均身高已不可能。
    有些保健品會促使骨骺提前閉合。
    那麼,遇到子女身高不高,家長容易陷入哪些誤區?
    誤區一:父母高,孩子就一定高。雖然身高和遺傳有緊密的關係,但遺傳給的只是一個身高的範圍,上、下有7.5釐米的偏差。如果孩子的身高向遺傳的上限靠近,孩子的身高就較為理想;如果往遺傳的下限靠近,孩子的身高就矮小。因此孩子的最終身高是遺傳和後天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遺傳只是決定了孩子的生長空間,但能否得到充分發揮,還受到非常多的外在因素的影響。
    誤區二:男孩沒變聲,女孩沒來月經,還不算發育,不著急。變聲和月經是標誌孩子進入青春期發育後階段的特徵,這個階段孩子的骨骼生長區(骨骺)已經開始閉合,身高開始進入停長倒計時。如果孩子本身不高,家長還認為有足夠的時間長個子,最後的結果是:家長認識到有問題了,卻已經把最佳調整時間錯過了。
    誤區三:到了一定年齡不長的時候,再採取措施。很多家長認為先讓孩子自然生長,個子雖然矮小,但也要等到孩子自己不長了再想辦法!可是做家長的不知道:孩子自然不長個子的時候,往往骨骺也開始趨於閉合,身高潛力受到制約,再調整希望非常渺茫。
    誤區四:孩子生長緩慢是營養不足所致,隨意使用保健品。殊不知,有些保健品能促使骨骺提前閉合,反而會使兒童的最終身高降低。面對孩子的矮小身材,家長不要隨便給孩子服用增高藥物,一定帶孩子到有條件的醫院做規範檢查和治療。
    相關連結:
    導致孩子矮身材的病因
    1.矮小症半數源於內分泌疾病。內分泌疾病引發的矮小症佔臨床矮小症病人的一半以上,生長激素缺乏的患兒(通常指侏儒症),無論年齡多大,永遠長著一張娃娃臉,甚至聲音仍是稚嫩的童音,可是他們的智力卻跟正常人一樣。這些患兒如果不進行生長激素治療,一般男性成人後身高只有1.45米左右,而女性也不會超過1.35米。
    2.遺傳因素。遺傳因素對孩子的身高起80%的作用,只有20%是外界的原因。另外,還有體質性青春期延遲,以及其他內分泌疾病等。
    3.宮內發育遲緩。宮內發育遲緩是指出生體重在同胎齡平均體重的第10百分位數以下的新生兒,約有近有三分之一的患兒出生後持續生長遲緩,導致成年身材矮小。患兒呈現生長落後並有生長激素缺乏的情況,這部分兒童若不及時診治,認知能力的發育也會受到影響。
    4.性早熟導致孩子身高偏矮。性早熟患兒在早期,由於性激素提前大量分泌,此時生長速度比同齡同性別兒童明顯加快,身高明顯增加,而且骨齡比實際年齡提前。但是由於性激素的刺激,使骨骺提前閉合,患兒本應具有的正常生長時間大大縮短,導致成年後身材矮小。
    通訊員葉侃趙星交匯點記者陳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