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默讀、視讀——高效閱讀的關鍵是什麼?

2021-02-23 羅文益

我以前曾道聽途說過一個觀點,那就是真正高效的閱讀,是去除了「大腦裡面跟著讀」的慣性,直接用眼睛,像識別圖像一樣去閱讀,這樣帶來的效果是最好的,不僅讀的快,而且吸收效率還特別高。

雖然當時沒有看到證據支持,但人年輕,說啥信啥,這話好像還是個語文老師說的,就覺得,應該還算是比較權威吧。

後來就跟練功一樣,用各種暗示、正念來壓制腦子裡面跟著讀的欲望,強行不讓自己默讀。

到今天,很慚愧,沒練成。我讀過的書也不少,閱讀速度自認為還是蠻快的,兩三百頁的專題研究,有時候一個下午就讀完了,腦子裡面也有了一條線或者一個大綱,但真在讀的時候,我還是在默讀,腦子裡還是不由自主地發出聲音

但你要說完全沒有識別圖像一樣的速讀,那也不對。比如最近在讀一部通俗小說,叫《苗疆蠱事》,和《盜墓筆記》、《鬼吹燈》一樣的探險奪寶。因為語言比較淺顯,讀得快了,我發現,這腦子裡的聲音確實減弱了、破碎了,更多的時候就是在像瀏覽圖片一樣掃讀。

就覺得:也許我這個人就是這樣吧,沒法像那些牛逼的人一樣,完全用眼睛讀,就算是讀通俗的小說,也沒法完全屏蔽閱讀的聲音。

直到昨天我看了一篇專業論文,才一下子刷新了我關於閱讀,以及高效閱讀的根本觀念。

才知道,把高效閱讀等價於純靠眼睛讀,其實挺扯淡的,那些說自己掌握了眼睛速讀大法的,也很大概率在裝逼

這篇論文叫《出聲閱讀和默讀之間的差異》,發表於2016年1月的專業心理學期刊——《心理科學進展》上,作者是高敏等人:

這篇論文算是對閱讀與認知之間關係的一個文獻綜合,提到了各種閱讀模式之間的認知差異,以及從兒童到成人之間的閱讀模式的演變。裡面有幾個重要的觀點:

1.小孩子一開始的閱讀理解能力不行,只能通過朗讀來細讀,朗讀包含了更多的認知加工過程,會讓人不由自主地去思考、檢查錯誤;(我個人覺得所謂更多的「認知加工過程」,應該是視覺體驗和聽覺體驗之間的互證,是為了達到觀察的「認知協調與統一」,然後看和聽一互對,不得不引入理性的思考)

2.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孩子們的閱讀便自然從朗讀慢慢演化成了默讀,一直到成人。到這個階段,默讀的知識吸收效率更高,朗讀反而讓成績降低了;(按照原文的說法,是「一旦讀者熟悉了默讀方式,朗讀出聲會使其分散注意力」)

3.閱讀過程中確實有一種跟「視讀」,也就是用眼睛閱覽相關的效應,叫「副中央凸預視效應」,也就是閱讀的時候,人們不僅從直接注視的詞彙中獲取信息,也從與其相鄰的詞語中獲取信息。這確實是檢測人們閱讀效率的一個指標,但它是結果,是一個人「知覺廣度」夠高之後,隨之而來的能力提升。顯然,默讀的「副中央凸預視效應」比朗讀要強。

這3點說的比較專業,換成大白話,其實就是:成年人的「閱讀」其實是一個混合體,它包括了你小時候學到的朗讀,但卻在後來變成了在頭腦中發聲。而默讀也不等於「朗讀的無聲版」,而是加入了視覺的看圖一樣的手段,你閱讀理解能力越強,你也就越會像看圖片一樣閱讀。

但我們再想想,閱讀能力什麼情況下比較強呢?很簡單,閱讀材料相對於你信息量越少信息結構越簡單,你的閱讀能力自然就越強。

比如說,讓你和一個小朋友一起讀小學課文,他可能會選擇朗讀,而你可以卻像讀圖一樣快速地瀏覽,間而默讀幾個關鍵詞,吸收效率遠超過他。這裡是因為你選擇了「視讀」所以你閱讀效率高嗎?其實反了,是你閱讀能力、閱讀效率比他強,所以你才選擇了「視讀」以及「默讀」。

這意味著,專門去訓練自己的「視讀」能力,其實是倒轉了因果,等於是拔苗助長。

其實,人的信息吸收能力,是不隨方法而變的。對於不熟悉的新材料,你一點點默讀,讀得慢,但每一刻都是新信息;對於很熟悉的材料,你讀的很快,但全是你知道的、在你預料之內的信息,你吸收的新信息還是那麼多。

因此,真正高效的閱讀,是一種特別「本真」的能力,就是你閱讀能力本來就強、你腦子裡知道的信息本來就多。這樣一來,同樣一段材料,你可以傾向於「視讀」,那些不懂的,相對於你就像是小學生一樣,只能「默讀」,甚至「朗讀」。

那麼,什麼叫「閱讀能力本來就強」呢?

有一篇河北大學的教育學碩士論文,叫《不同認知靈活性大學生在默讀和出聲閱讀下的眼動研究》,我覺得說的不錯。論文封面如下圖:

根據作者的研究,同樣都是人,閱讀能力確實存在很大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兩大指標上,其一,是「理解力」,也就是看懂啥文字意思的能力;其二,是「抗幹擾能力」,也就是不被無用信息幹擾的能力。

作者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理解力越強的人,抗幹擾能力同時也越強,不用反覆回讀也能順利理解文字,所以效率自然也高。

這意味著一個很坑爹的事實:你越看不懂的材料,你就越容易分心,從而讓你不管是理解力還是抗幹擾能力同時都掉了鏈子。

所以,對於閱讀,真正的問題不是枯燥的文字讓你沒興趣讀下去,而是你不熟悉的文字,讓你閱讀能力大大下降,然後再反饋到你的情緒裡,讓你不想讀、學習效率也低。

如何做到高效閱讀?

並不取決於你選了什麼閱讀方法,而在於你打下了牢靠的基礎,對你閱讀的材料,在讀之前就能做到一定程度的熟悉。

因此,長遠來看,你讀的越多,你效率自然就越高短期來看,一切可以降低你即將閱讀材料陌生感的方法(比如提前確定材料的框架、做好相關預習、熟悉該文字的話語體系與論說方式等等),都可以大大提高你的閱讀效率

***

最後講一個關於閱讀的小故事。是在阿爾維託·曼古埃爾寫的書——《閱讀史》裡面看到的。

他說,中世紀的時候,那些識字的人在閱讀時,發現腦子裡不知道為啥總喜歡跟著默讀,哪怕是心智高遠的牧師也克服不了。更可怕的是,明明嗓子沒有發聲,但腦子裡面卻可以「聽到」閱讀的聲音。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啊?

後來,不知道哪位大拿出來解釋:這個聲音其實來自於上帝,是上帝在人類心智上的投射,閱讀經書,便是在與上帝連接……

這個分析拿到今天,看起來很搞笑,但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所謂「默讀」,確實是人類非常自然的一種閱讀方式,沒啥好嚇人的。

古代能閱讀的資料太少、識字的人太少,人們從下往上看,把「默讀」給玄化了;咱們今天信息大爆炸,不讀也得讀,則是從上往下看,便質疑自己為啥不具有拋棄默讀、純靠眼睛速讀的本事。

往期精彩

怎麼看英國的「群體免疫」?

美股熔斷背後的資源詛咒

最簡單也最重要的心理學知識

外國人永久居留條例,並不嚇人

歡迎識別下圖二維碼關注我:

相關焦點

  • 高效閱讀的關鍵是什麼?明白2個前提要素:理解力和抗幹擾能力
    02高效閱讀的關鍵是什麼?當然,我們討論的並不是上述違背科學的閱讀方式。在目前,我們基本的朗讀、默讀、視讀方的方式下,究竟怎麼樣才算是高效閱讀?閱讀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隨著語文高考的改革,語文的閱讀量加大。無論是在高考和日常的閱讀中,高效閱讀的關鍵是什麼?現在我的閱讀,尤其是讀一些專著和論文時,我還是會默讀,腦子裡面還是會不由自主地發出聲音。
  • 朗讀、默讀,我是如何培養孩子的英文閱讀能力?
    孩子通過英語閱讀也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甚至為自己打開通向未來的大門。因此,我陪孩子英語閱讀時,總是會告訴她,很多大人不了解的事情,你可以從書中得到答案,你的生活不只這些,還有很多驚喜在等著你發現,書籍會幫助你。朗讀我和孩子的英語閱讀一般分兩種,一種是朗讀,一種是默讀。
  • 朗讀、默讀,我是如何培養孩子的英文閱讀能力?
    朗讀我和孩子的英語閱讀一般分兩種,一種是朗讀,一種是默讀。朗讀要儘量讀準發音,可以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孩子獨立朗讀,遇到不認識的單詞,先嘗試藉助自然拼讀法拼讀;第二步就是跟著錄音朗讀,從而糾正自己的發音。
  • 三年級學生的閱讀方式一定要從朗讀改為默讀!
    小學三年級之後的語文學習重點是閱讀和寫作,而閱讀是需要從朗讀逐漸過渡到默讀,就是不出聲、不指讀。相應地,在家庭中,孩子的讀書方式也應當由朗讀轉變到默讀。為什麼這個階段要從朗讀過渡到默讀呢?原因有兩個。首先,默讀比朗讀更能讓孩子思考。
  • 那些年閱讀量達到2000本書的人的快速閱讀法
    所以現在就出現了很多人專門研究快速閱讀,也逐漸出現了很多讀書牛人。有的人能夠1分鐘閱讀幾千字的內容而且還能做到一定程度的理解,有的人則是一年看了超過2000本書。為什麼他們能夠做到如此快速高效的閱讀?下面,就和大家聊聊快速閱讀法的一些小技巧。我們現在對閱讀的要求是既能夠節省時間,有可以獲得足夠的效益。於是,「區域」讀書法就出現了。
  • 「清清的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系列課程(二)學會朗讀和默讀
    這是【清清的語文課堂】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系列課程的第二課,也是語文低段閱讀方法與技巧的第一次課。本次課程教授大家朗讀和默讀的方法與技巧。在以後的課程中會有越來越多具體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的講授。歡迎大觀看學習!如果覺得清清的課程對您的學習有幫助,請務必關注、點讚、評論、轉發。
  • 會識字就不朗讀了?美國閱讀專家:為孩子朗讀沒有句號
    持續默讀,是朗讀的最佳拍檔什麼是持續默讀?一般理解是:每周安排固定的時間讓孩子持續地、安靜地、不受打擾地獨立閱讀圖書。它與自由閱讀的最大區別是:限定時間。持續默讀的方法最早在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佛蒙特州大學的一位初級教員萊蒙·亨特提出,後來由兩位閱讀專家羅伯特和馬林·麥克瑞肯發揚光大。持續默讀的效果究竟如何呢?
  • 總結5本書的5套閱讀方法,助你實現高效閱讀!
    接下來我將透過五本書,為大家一一介紹源自這五本書中的5套閱讀方法。這五本書分別是:《如何高效閱讀》、《快速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樣讀書就夠了》、《洋蔥閱讀法》(排名不分先後)。書中都講到了「引導閱讀、視讀(真正的快速閱讀)、跳讀略讀、掃讀」等快速閱讀的技巧。下面重點講講其中的引導閱讀(最容易上手)和視讀(最主要的方法)。1、引導閱讀。
  • 高效快速閱讀訓練-消除三大閱讀障礙
    人們在日常閱讀時普遍存在一些不良的習慣,比較典型的如音讀默讀、逐字閱讀、回跳復看,這些都是提升閱讀速度的巨大障礙。要掌握高效快速閱讀,就必須正視這些問題,並通過針對性的訓練加以克服,下面就重點講解一下如何消除以上三大閱讀障礙。
  • 背誦全文,到底大聲朗讀好還是默讀好?
    「 朗讀並背誦全文 」、「 英語基礎詞彙量需要3000個以上 」 ……相信這些話都給各位帶來過巨大的痛苦,理科公式定理要背,英語單詞要背,文科更是長篇長篇的背,學習的過程簡直可以看作是一個背誦的過程。但很多人也頭疼,到底是心裡默讀記得快還是大聲朗讀記得快?
  • 朗讀,讓學習更簡單更高效(內附實用朗讀書目)
    閱讀的重要意義在於享受讀書的樂趣,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讓孩子健康成長。閱讀有多種形式,如朗讀和自主閱讀(默讀),泛讀和精讀等。而朗讀是語文教育的最古老、最普及、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訓練方式,是聽、說、看的有機結合的一種發聲的閱讀方式。朗讀有助於提高文字理解能力,朗讀訓練會潛移默化地提高閱讀理解速度,朗讀訓練可以提高語言文字記憶能力。
  • 怎樣加快你的閱讀速度?快速閱讀如何消除音讀,實現眼腦直映?
    對於傳統閱讀來說,我們從小到大,從剛開始學習閱讀的時候,養成的習慣就是朗讀,和一個字一個字地逐字閱讀,這本身沒有錯,對於剛剛開始認字,學習閱讀的人來說,這樣可以加深理解,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逐漸養成了默讀的習慣,看書的時候,即使嘴巴沒有發出聲音,大腦裡面也會有一個聲音把看到的文字讀出來,即使你感覺好像沒有念出聲音來。接著,大腦再把聽到的這個聲音進行理解,這個現象我們稱為音讀。
  • 《如何高效閱讀》:一目十行的速讀術靠譜嗎?| 狗熊有話說
    希望在練習一段時間的英文閱讀之後,自己的英文線性閱讀速度可以提升到 500 - 600左右。至於略讀、掃讀、視讀之類的方法,目前還暫時不用專門練習。增加自己的英文閱讀量才是重要的事。第4章 消除回讀,加速前進怎樣讀書才快眼睛能一次注意到整個單詞時就進入了閱讀的下一階段。下一個關鍵的步驟每分鐘閱讀超過 240個單詞的唯一方式是每一次捕捉到不止一個單詞。第5章 通過實踐訓練了解你的閱讀速度 除了回讀外,默讀是導致你讀書慢的第二個原因。
  • 考研英語閱讀:「讀」的常見病和策略式閱讀
    考生們要想加快閱讀速度,首先要養成正確、良好的閱讀習慣。應克服如下4種不良習慣:  1、朗讀或默讀。這兩種閱讀習慣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閱讀速度,逐詞口讀的速度肯定沒有視讀的速度快,往往眼睛看完了一行而嘴卻沒有讀完。另外,朗讀5篇500來字的文章也使人疲勞。  2、指讀。
  • 高效素質教育課堂模式(一)閱讀
    閱讀是一項基本教學活動。一般「應試教育」的課堂上除語文,英語外,其它學科少見專門安排時間進行課本閱讀。在應試教育的課堂上,教師總是迫不及待地切入教學「正題」,忽略了必要的學習準備,心理鋪墊這些過程,其結果就是(在教師講授過程中)學生總是處於懵懵懂懂,被動適應過程中。課堂閱讀,讓學生初步熟悉即將學習的內容,可以緩和緊張焦慮情緒,為接下來的深入學習做好準備。
  • 默讀不出聲 指導三步走 ———以《雪孩子》教學為例
    課後思考題要求學生「學習默讀課文,試著做到不出聲」,這是本冊第一次,也是小學階段第一次出現默讀的要求。第八單元《紙船和風箏》中,再次提出了同樣的要求,旨在鞏固默讀的方法,並能將這一方法運用到日常閱讀中,促進閱讀理解。
  • 知識分享:從音讀到默讀的變遷
    (二)從音讀到默讀的變遷  關於對默讀的比較早期的資料是奧古斯丁對安布羅斯的描述,這發生在公元5世紀,奧古斯丁道:「他的眼睛掃描著書頁,而他的心則忙著找出意義,但他不發出聲音,他的舌頭靜止不動。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接近他,訪客通常不須通報,所以我們來拜訪時,常常發現他從來不出聲朗讀。」奧古斯丁對這種閱讀方式感到很奇怪,因為這種沉默專注地盯著書頁看的方式,在他那個時代非常鮮見,當時正常的閱讀方式是大聲朗讀。在公元9世紀以前,修道院繕寫房工作的抄寫員在抄寫文本時,通常以口述或者是對自己朗讀的方式進行。從9世紀開始有了對修道院繕寫房工作的抄寫員要默讀的規定。
  • 什麼是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是指導學生通過閱讀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達方法,發展閱讀能力與形成閱讀習慣的過程。新課標中,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提出要求。不僅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通過閱讀教學來培養,而且學生的識字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及綜合性學習能力也有賴於閱讀及閱讀教學來奠定基礎,提供範例。因此,可以說,閱讀教學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語文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