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曾道聽途說過一個觀點,那就是真正高效的閱讀,是去除了「大腦裡面跟著讀」的慣性,直接用眼睛,像識別圖像一樣去閱讀,這樣帶來的效果是最好的,不僅讀的快,而且吸收效率還特別高。
雖然當時沒有看到證據支持,但人年輕,說啥信啥,這話好像還是個語文老師說的,就覺得,應該還算是比較權威吧。
後來就跟練功一樣,用各種暗示、正念來壓制腦子裡面跟著讀的欲望,強行不讓自己默讀。
到今天,很慚愧,沒練成。我讀過的書也不少,閱讀速度自認為還是蠻快的,兩三百頁的專題研究,有時候一個下午就讀完了,腦子裡面也有了一條線或者一個大綱,但真在讀的時候,我還是在默讀,腦子裡還是不由自主地發出聲音。
但你要說完全沒有識別圖像一樣的速讀,那也不對。比如最近在讀一部通俗小說,叫《苗疆蠱事》,和《盜墓筆記》、《鬼吹燈》一樣的探險奪寶。因為語言比較淺顯,讀得快了,我發現,這腦子裡的聲音確實減弱了、破碎了,更多的時候就是在像瀏覽圖片一樣掃讀。
就覺得:也許我這個人就是這樣吧,沒法像那些牛逼的人一樣,完全用眼睛讀,就算是讀通俗的小說,也沒法完全屏蔽閱讀的聲音。
直到昨天我看了一篇專業論文,才一下子刷新了我關於閱讀,以及高效閱讀的根本觀念。
才知道,把高效閱讀等價於純靠眼睛讀,其實挺扯淡的,那些說自己掌握了眼睛速讀大法的,也很大概率在裝逼。
這篇論文叫《出聲閱讀和默讀之間的差異》,發表於2016年1月的專業心理學期刊——《心理科學進展》上,作者是高敏等人:
這篇論文算是對閱讀與認知之間關係的一個文獻綜合,提到了各種閱讀模式之間的認知差異,以及從兒童到成人之間的閱讀模式的演變。裡面有幾個重要的觀點:
1.小孩子一開始的閱讀理解能力不行,只能通過朗讀來細讀,朗讀包含了更多的認知加工過程,會讓人不由自主地去思考、檢查錯誤;(我個人覺得所謂更多的「認知加工過程」,應該是視覺體驗和聽覺體驗之間的互證,是為了達到觀察的「認知協調與統一」,然後看和聽一互對,不得不引入理性的思考)
2.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孩子們的閱讀便自然從朗讀慢慢演化成了默讀,一直到成人。到這個階段,默讀的知識吸收效率更高,朗讀反而讓成績降低了;(按照原文的說法,是「一旦讀者熟悉了默讀方式,朗讀出聲會使其分散注意力」)
3.閱讀過程中確實有一種跟「視讀」,也就是用眼睛閱覽相關的效應,叫「副中央凸預視效應」,也就是閱讀的時候,人們不僅從直接注視的詞彙中獲取信息,也從與其相鄰的詞語中獲取信息。這確實是檢測人們閱讀效率的一個指標,但它是結果,是一個人「知覺廣度」夠高之後,隨之而來的能力提升。顯然,默讀的「副中央凸預視效應」比朗讀要強。
這3點說的比較專業,換成大白話,其實就是:成年人的「閱讀」其實是一個混合體,它包括了你小時候學到的朗讀,但卻在後來變成了在頭腦中發聲。而默讀也不等於「朗讀的無聲版」,而是加入了視覺的看圖一樣的手段,你閱讀理解能力越強,你也就越會像看圖片一樣閱讀。
但我們再想想,閱讀能力什麼情況下比較強呢?很簡單,閱讀材料相對於你信息量越少、信息結構越簡單,你的閱讀能力自然就越強。
比如說,讓你和一個小朋友一起讀小學課文,他可能會選擇朗讀,而你可以卻像讀圖一樣快速地瀏覽,間而默讀幾個關鍵詞,吸收效率遠超過他。這裡是因為你選擇了「視讀」所以你閱讀效率高嗎?其實反了,是你閱讀能力、閱讀效率比他強,所以你才選擇了「視讀」以及「默讀」。
這意味著,專門去訓練自己的「視讀」能力,其實是倒轉了因果,等於是拔苗助長。
其實,人的信息吸收能力,是不隨方法而變的。對於不熟悉的新材料,你一點點默讀,讀得慢,但每一刻都是新信息;對於很熟悉的材料,你讀的很快,但全是你知道的、在你預料之內的信息,你吸收的新信息還是那麼多。
因此,真正高效的閱讀,是一種特別「本真」的能力,就是你閱讀能力本來就強、你腦子裡知道的信息本來就多。這樣一來,同樣一段材料,你可以傾向於「視讀」,那些不懂的,相對於你就像是小學生一樣,只能「默讀」,甚至「朗讀」。
那麼,什麼叫「閱讀能力本來就強」呢?
有一篇河北大學的教育學碩士論文,叫《不同認知靈活性大學生在默讀和出聲閱讀下的眼動研究》,我覺得說的不錯。論文封面如下圖:
根據作者的研究,同樣都是人,閱讀能力確實存在很大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兩大指標上,其一,是「理解力」,也就是看懂啥文字意思的能力;其二,是「抗幹擾能力」,也就是不被無用信息幹擾的能力。
作者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理解力越強的人,抗幹擾能力同時也越強,不用反覆回讀也能順利理解文字,所以效率自然也高。
這意味著一個很坑爹的事實:你越看不懂的材料,你就越容易分心,從而讓你不管是理解力還是抗幹擾能力同時都掉了鏈子。
所以,對於閱讀,真正的問題不是枯燥的文字讓你沒興趣讀下去,而是你不熟悉的文字,讓你閱讀能力大大下降,然後再反饋到你的情緒裡,讓你不想讀、學習效率也低。
如何做到高效閱讀?
並不取決於你選了什麼閱讀方法,而在於你打下了牢靠的基礎,對你閱讀的材料,在讀之前就能做到一定程度的熟悉。
因此,長遠來看,你讀的越多,你效率自然就越高;短期來看,一切可以降低你即將閱讀材料陌生感的方法(比如提前確定材料的框架、做好相關預習、熟悉該文字的話語體系與論說方式等等),都可以大大提高你的閱讀效率。
***
最後講一個關於閱讀的小故事。是在阿爾維託·曼古埃爾寫的書——《閱讀史》裡面看到的。
他說,中世紀的時候,那些識字的人在閱讀時,發現腦子裡不知道為啥總喜歡跟著默讀,哪怕是心智高遠的牧師也克服不了。更可怕的是,明明嗓子沒有發聲,但腦子裡面卻可以「聽到」閱讀的聲音。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啊?
後來,不知道哪位大拿出來解釋:這個聲音其實來自於上帝,是上帝在人類心智上的投射,閱讀經書,便是在與上帝連接……
這個分析拿到今天,看起來很搞笑,但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所謂「默讀」,確實是人類非常自然的一種閱讀方式,沒啥好嚇人的。
古代能閱讀的資料太少、識字的人太少,人們從下往上看,把「默讀」給玄化了;咱們今天信息大爆炸,不讀也得讀,則是從上往下看,便質疑自己為啥不具有拋棄默讀、純靠眼睛速讀的本事。
往期精彩:
怎麼看英國的「群體免疫」?
美股熔斷背後的資源詛咒
最簡單也最重要的心理學知識
外國人永久居留條例,並不嚇人
歡迎識別下圖二維碼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