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白色的可樂,ID:hhkele2020】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很多人就想起了歷史教科書,「傾倒牛奶」這個著名事件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威斯康辛州。近90年後,同樣的事件再次因為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導致的經濟危機而出現在同一地點,不禁令人唏噓。
一些人給出的評價是:冷血無情,牛奶多麼有營養多麼美味啊,我們還天天被建議要多喝牛奶,說是泡飯沒有營養,不知道張文宏教授看到傾倒牛奶這樣的新聞會不會肉疼,會不會心碎!
當年老師這樣跟我們講解:倒牛奶反映的是制度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因為周期性的「生產過剩」,進而發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窮人因為經濟危機失業沒錢挨餓,他們卻寧可把牛奶倒掉也不送給窮人。
很多人說,把過剩的牛奶倒掉是維護其價格,保護自己的利益。這種觀點不能說是錯,但是有些片面。這要站在農場主的角度來看,為什麼把牛奶倒掉也不免費分給人們來喝。
這個時候他們只有三個選擇:
1。儲存起來
2。低價出售
3。銷毀商品
1,對於牛奶這樣的容易腐敗變質的產品,顯然是不能做到的,再者,奶農也沒有這個設備和條件。
2,低價出售的可能性,農場主或者農民,他們想賣掉牛奶,那就必須開車運送到城裡去。此時銷售價可能連運費都不夠,降價帶來的結果是,賣得越多,虧得越多。當然,不排除那些自己上門來撿便宜貨的窮人,這些都可忽略不計,當地居民的消費能力也就是那麼一點,畢竟量太少了。
如果說免費送給人行嗎?答案還是不行,怎麼送貨誰來負擔運費?還有後續的一些情況,譬如食品安全問題等等。都是農場主們顧忌的事情,再一個,這些免費的奶還會侵佔原先的市場份額,導致牛奶更加難以賣出去,最終是入不敷出,加速農場主的破產。
3,所以,剩下最優的處理結果就是銷毀。
把牛奶倒掉農場主也很痛心,這個也是無奈之舉,他們認為疫情不會持久,並希望聯邦政府收購牛奶分發給有需要的人。大家都希望困難早點過去,奶牛就是農場主的資本,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賣掉或殺掉奶牛來盤活存量資產,所以這個時候選擇合適的方式處理掉牛奶去庫存,在農場主的角度來說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