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區民族團結小學是一所具有鮮明民族團結教育特色的學校,是北京市民族團結教育示範校。學校地處氣勢輝宏雄偉的德勝門城樓下,佔地面積15500平方米,擁有4600平方米的體育場(館),面積近600平方米、藏書2萬餘冊的圖書館和民族展覽室。現有教學班26個,學生794人,其中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9個少數民族的113名學生,約佔學生總數的14%,在編在崗教職工59人。學校始終積極努力地探索辦人民滿意的學校,師生在和諧、奮進的氛圍裡愉快的生活,實現著不斷向上的理想。
第一、確定辦學理念,明確辦學目標
學校以"繼承、創新、發展"為指導,確定把"以人為本,促進師生可持續發展"作為學校的辦學理念,堅持以民族團結教育為學校發展特色,努力培養"基礎紮實、眼界開闊、學有特長、健康快樂"的學生,積極打造"善研、樂教、智慧、大氣"的教師團隊。
第二、加強隊伍建設,夯實發展基礎
學校管理團隊的行動指南是——"三重":重學習、重實踐、重積累;"三做":做學習的表率、做和諧的表率、做奉獻的表率;"三加強":加強大局意識、加強責任意識、加強團結協作意識;"兩提高":提高幹部素質、提高管理水平。
學校注重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和職業道德教育,樹立正確的師德觀念,自覺規範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我們以"用心、用情、用愛做教育"為主題,開展了系列的師德教育專題活動。
第三、堅持特色設計,力促德育有效
學校堅持全員育人,使教師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堅持全程育人。我們積極推進"三項合一"教育模式,深入挖掘、利用各種德育資源,本著"起點低一點,著眼點近一點,活動實一點"的原則,開展符合學生成長需求的德育活動,將小學德育回歸到基礎教育的軌道上。本著"先育學生成人,再育學生成才"的原則,抓養成、抓文明習慣,做到一日德育常態化。
在學生中普及《弟子規》手語歌曲,以"童謠伴遊戲"的形式,開展了"遊戲中的德育"等研究,將深奧的大道理和各項規則轉變成充滿童趣的兒歌、歌謠和遊戲。在以"學習北京精神,爭做文明小學生"為內容的創編新童謠活動中,學生共創編新童謠1075首,其中部分優秀童謠還被收入市教委編輯的《首都小學生北京精神童謠冊》中。
學校堅持藝術育人,立足以課堂教學作為藝術教育的主渠道,在一—四年級開設了古箏課,讓孩子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成立了陶藝、木工、合唱、古箏、舞蹈、空竹、葫蘆絲、民族打擊樂等各種社團,利用每周下午放學後時間進行活動。聘請專業的校外輔導老師,幫助有潛質的孩子進一步學習,培養他們的藝術特長,在每學期搞"達人秀"藝術節,為孩子提供了全方位展示的平臺。為了能讓每個孩子都有展示的機會和舞臺,學校普及了8首手語歌曲,自編了4支民族集體舞,利用每次集會時間組織全校學生跳集體舞《新疆好》、《愛我中華》和校舞《吉祥謠》,全校齊唱手語歌曲,伴著童謠跳皮筋,在歡快的樂曲中抖起手中的空竹。我校民族打擊樂的主要鼓手在2013年全國鼓手大賽中獲北京賽區金獎;合唱隊獲得二等獎;舞蹈隊參加了2013江蘇春晚的演出;校園集體舞獲西城區二等獎;《吉祥如意》獲得北京市第八屆民族健身操舞大賽最佳創編獎等,六年級畢業生以古箏特長被理想中學錄取。
第四、追求科學施教,穩步提高質量
"善研樂教"是教師發展目標的重要內容,持續打造專業研究型教師團隊,形成濃厚的研究氛圍,是學校一貫追求的目標。本著邊學習、邊實踐、邊總結、邊提高的原則,圍繞不同的校本教研活動的主題,展開了互動式、專題式、聽評式、反思式等不同形式的校本教研探索和嘗試。
學校以兩年一屆的"民族杯"為契機,引領教師的專業發展。第十二屆以"吃透教材,因材施教"為活動主題,倡導教師要在研磨教材和關注學情兩方面為基礎進行教學設計;第十三屆以"發揮好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創建高效課堂"為活動主題,全面貫徹市區減負文件精神,力求通過教師備課、授課、觀課促進我校常態課實效性的提升。兩屆評優活動均得到了北京教育學院專家團隊和區教育研修學院小學教研室的專職教研員的大力支持和具體指導,邀請特級教師親自到校進行授課,切實地幫助老師們增長教學本領和研究能力,對於教師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學校以課題立項為導引組織教師參與實踐、凝聚人心;以課題研究作為熔爐,培養打造骨幹教師;以課題成果為舞臺,為老師樹立信心,找到個人的發展點、成就點。通過近年的科研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老師們的科研意識提升了,骨幹教師的梯隊形成了,在近年各級各類的論文評選中,無論是撰寫的數量還是獎項的級別和篇目都在不斷提高:獲國家級獎項的3人次,市級獎項的7人次,區級獎項的35人次。
經過近年的努力,學校教師隊伍已形成梯隊,骨幹教師比例不斷增長,其中,紫金杯班主任3人,市級骨幹教師1,區級學科帶頭人3人,區級骨幹教師7人,區兼職教研員7人。獲得了全國第八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一等獎1人;北京市基礎教育優秀課堂教學設計評選一等獎1人;第二、三屆北京市民族學校"巨人杯"課堂教學評優活動一等獎3人;3位教師承擔了北京市數字學校名師同步課程的教學任務,第十四、十五屆"金秋杯"教學設計、錄像課觀摩活動一等獎4人次,第九屆、第十屆"西城杯"課堂教學評優活動一等獎2人,二等獎7人,三等獎5人。由語文出版社出版的《新課程改革成果——北京市百所名校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論文集》中收錄了學校五位教師的教學案例或論文。
第五、不斷開拓創新,深化辦學特色
近年來,學校立足進一步發展辦學特色,重視形成學校的校園文化和教育風格。
1.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圍繞著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主題,我校開展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同在藍天下,共育民族花"、"民小達人秀"、親子運動會等,受到了學生、家長的認可和好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打造特色的校園環境。從寬敞的校門步入大廳,學生的培養目標醒目地出現在書頁背景牆上,兩側立柱上是評選出的"民小美德少年"大幅照片,大廳一側擺放著一架雪白的鋼琴和古箏,每天學生伴著悠揚的樂曲走進校園,開始一天的學習。大廳北側是辦學理念,南側是民族班的班旗和同學們親手製作的56個民族的泥塑圖騰;大廳裡還擺放了三個書架,讓學生隨處有書看,一套鮮豔氣派的手繪民族鼓休閒桌椅讓孩子們在讀書的同時感受民族工藝的美。二層的美術長廊,陳列著師生創作的富有民族氣息的繪畫、書法、手工作品。各班門口懸掛著電子觸控螢幕,顯示著民族班的班徽、班主任寄語以及學生在各項活動中的照片、視頻,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時尚。民族班的班徽是學生和老師共同設計的,如:彝族班的班徽,就以彝族最典型的火把節為元素,將火把繪製在班徽裡,再配上富有藝術性的解說詞,讓人耳目一新,在設計班徽的過程中豐富了民族知識,增進了民族情感。
地下一層的圖書館和民族教育展廳融為一體,更加寬敞明亮,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增民族情。下沉廣場的民族園中修建了噴泉、民族牆浮雕,氣勢恢弘的長江、黃河激勵著全校師生手牽手,心連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努力,學生們在這樣的環境薰陶、感染下,積極主動的接受著民族團結教育下。
3.加強特色校本課程建設。學校以課程為載體創新民族團結教育特色,始終遵循基礎、務實、主體、發展這八個字,並形成了領導小組——教研組——教師——學生——家長五位一體的開發合力。藉助"UDS"合作項目,通過專家的指導,設置了文化、藝術、體育、科技、社團活動五大類課程,先後編寫出了《英語課外閱讀》教材讀本、《古箏》、《空竹》、《中國結——基礎結篇(一)》、《泥塑(人物篇)》等校本教材,初步形成了學校的校本課程體系。
學校引進一部分專業人員,落實籃球、跆拳道、民族打擊樂等專業性極強的課程,為音樂老師聘請專業古箏教師進行培訓。特別是以語文、英語這兩門龍頭學科,加強學生課內外閱讀活動,實現了圖書館資源的有效利用。我們還分年段為每一個孩子印發了《閱讀成長手冊》,六年之後,這一套手冊將記錄他們閱讀伴隨成長的足跡,是孩子們畢業時的一份珍貴紀念。
隨著課程的實施,學生的閱讀興趣、習慣、方法得到培養,圖書館、大廳、教室裡隨處都可見到孩子們讀書的身影,越來越多的學生養成了記錄《閱讀成長手冊》的習慣,許多家長也參與到親子閱讀活動中。在區級"書香燕京讀書"徵文活動中共上交學生作品82篇,好書推薦120部,共有41人次獲獎,連續三年均有學生獲區紅領巾讀書活動一、二等獎。
一所生機勃勃、持續發展的學校就是鼓勵一切個體在一切可能的方面探索、努力、創新,只有這樣,發展學校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才能成為課程改革的靈魂,才可能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實現西城區民族團結小學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