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與賓陽彩架的一生情緣

2020-12-22 南寧日報
    磨長永製作的賓陽彩架成為當地群眾舉辦民間活動必不可少的一道民俗文化大餐。(黃日強攝)

  本報記者郭少東 通訊員伍海瑛 

  「什麼水面打跟鬥咧,哎撩撩羅;什麼水面起高樓哎,哎撩撩羅……」近日,記者走進賓陽縣賓州鎮文化站非遺展廳,一曲電影《劉三姐》裡的山歌悠揚飄入耳朵,只見展廳內矗立著一臺造型精美的歌仙劉三姐彩架,美麗的劉三姐站立在阿牛哥手中的金色鯉魚上,嘴裡哼唱著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

  製作這臺彩架的工藝師傅磨長永今年已79歲高齡,雖已近耄耋之年,但老人家精神矍鑠、思路清晰。他向記者介紹:「彩架藝術是一門魅力獨特的民間藝術,它不僅展示視覺上的驚豔,更傳遞出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

  彩架傳入賓陽100多年,不斷融合民間文化技藝

  據磨長永老人介紹,賓陽彩架於1874年由廣東佛山武舉人李若珠移居其妻譚氏家時傳入,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賓陽彩架,初傳入時謂「遊色架」,俗稱「遊彩架」,簡稱「彩架」,以人抬或推行的方式遊行。彩架以木或鐵質制板桌為載體,採用內外技巧與造型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將一組經過巧妙裝扮的男女幼童,固定在方桌板的上中下、左中右等不同位置上,為人們展演一組古今故事人物形象造型。

  當年彩架一傳入,就與本地八音文武場音樂及舞龍舞獅等民間技藝融合。近年來,彩架又加入了炮龍節活動,使這一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得到了完美結合,為賓陽的節慶增添了更多喜慶、熱烈的氣氛。

  磨長永與賓陽彩架結緣,作品深受喜愛

  早在1946年,磨長永就與賓陽彩架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外婆家在賓陽縣三聯街,我就是在三聯街上長大的,直到1959年才離開。逢年過節,三聯街必定舉行彩架遊行,那時候覺得彩架很神奇,不明白那些參與彩架表演的孩子如何穩穩噹噹地站在這麼高的模型上。」憶起童年見聞,磨長永十分興奮,「當時我對製作彩架的師傅充滿了崇拜。」成年後,磨長永到賓陽縣文化局工作,從事道具製作,對民間文化藝術有了更直接的接觸。

  1990年,南寧地區首屆民族藝術節在賓陽縣舉行。磨長永在師傅周禮的指導下,開始製作彩架並參加那屆民族藝術節的展演。「展演那天,我和師傅製作的彩架搶盡風頭。因為彩架具有空中優勢,群眾遠遠就能欣賞到,紛紛讚嘆。」磨長永說,彩架的魅力讓他感到非常自豪。從此,磨長永成為一名彩架製作工藝師傅,這一做就是29年。

  難能可貴的是,磨長永至今無懼年高,堅持研究這項民間文化技藝,並潛心創作。他創作的彩架以老竅、鐵血崑崙關、劉三姐等民間故事傳說和優秀人物為題材,由於做工精美、造型生動,深受群眾喜愛,他曾攜彩架作品遠赴海南、臺灣等地演出,開展民俗文化交流,廣獲好評。

  寂寞而堅定的非遺傳承人,致力傳承發揚彩架技藝

  多年的研究與創作,彩架藝術早已深深融入磨長永的血脈中,激勵他傳承好、弘揚好這門獨特的民間藝術。

  磨長永說:「彩架已經入選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是賓陽的驕傲。彩架在新時代要堅持創新,不斷適應群眾的審美需求,才能具有更長久的藝術生命力。」

  傳統彩架只有3米高,磨長永將之升到3.7米;傳統彩架只有靜態表演,磨長永給它加入聲、光、動技術,讓彩架更加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傳統彩架只是作為真人展演道具,磨長永則按真人演員1∶1比例製作模特安放在彩架上,讓彩架走進非遺展廳。磨長永日夜琢磨,苦心鑽研,不斷滿足群眾的觀賞需求,讓彩架真正走入群眾的文化生活。

  「我今年已經79歲,因為沒有傳人,彩架的設計、服裝製作、道具採購、模型製作全是我一人經手。藝術的創作充滿寂寞,耗時長,考驗耐心,缺乏經濟利益,年輕人對彩架製作已經不感興趣,很難找到傳承人。」磨長永長嘆一聲,扶著梯子小心翼翼地爬上一座關於「穆桂英掛帥」的彩架,仔細檢查每個接口是否牢固。

  「這次我設計的彩架把小演員的年齡放寬到9歲,這樣表演起穆桂英來會更傳神。」磨長永談到關於彩架創作的新點子,總是很興奮。

  現代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手藝、設計要與生活緊密結合,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非遺傳承,有人黯然離場,有人迎難而上。彩架作為一項非遺文化,其傳承前路漫漫,道阻且長,磨長永表示,他願意迎難而上,在青少年群體中培養非遺傳承人,傳承發揚好彩架的製作技藝和文化內涵。

相關焦點

  • 一年一度賓陽《炮龍節》遊彩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遊行現場
    賓陽遊彩架是賓陽特有的傳統民間藝術,是一種技巧與造型完美結合的藝術形式,多在春節期間舉行,亦配合大型活動遊演。遊行時,裝制4至8臺不等,伴以舞龍、八音。彩架上的人物是挑選2至4個聰明、俊俏、大膽的6至8歲的孩童扮裝,裝飾藝人在一張長一米、寬一米的四方桌上,根據本臺節目內容特點,用鋼枝做成一個坐椅,讓小孩坐著,把下肢偽裝成假腳,然後將各支撐片條巧妙地隱藏在服裝及各種道具之內。從外表看,一個孩童很自然地站在另一個孩童的手指或所佩帶的雨傘或扇子、長矛、大刀、弓、箭等物具上,驚險而神奇莫測。「彩架,出場啦!」
  • 廣西馬山壯族會鼓與賓陽遊彩架聯袂參演花蓮縣新城鄉豐年節開幕式
    廣西馬山壯族會鼓與賓陽遊彩架聯袂參演花蓮縣新城鄉豐年節開幕式 2018年08月16日 09:13: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賓陽彩架亮相花蓮縣豐年節開幕式現場。(圖片來源:南寧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8月16日花蓮訊 8月11日晚,臺灣花蓮縣新城鄉聯合豐年節在北埔村七星潭盛大開幕,廣西南寧市委常委、副市長何穎率南寧市文化、馬山壯族會鼓和賓陽遊彩架等3個交流團前往助興。
  • 萬人狂歡丨非物質文化遺產—賓陽炮龍節,一天一夜與龍共舞
    但是我們廣西南寧有個小縣城名為賓陽,他們的正月十一過得十分有趣。在正月初十他們就有遊彩架這一展演。賓陽縣2018年炮龍節百龍舞賓州活動,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遊彩架。獨具賓陽民族特色的舞龍舞獅隊、威風凜凜的龍鼓隊、仙馬、壯錦、彩鳳、遊彩架、踩高蹺等民俗展演賓陽遊彩架是於2008年11月入選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賓陽縣的漢族傳統民俗活動。據史料載,賓陽遊彩架於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間,由廣東佛山武舉人李若珠移居其妻潭氏家(即今賓陽新賓三聯社區外東街)時傳入,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 廣西賓陽炮龍與臺灣鹽水蜂炮在臺南「雙響炮」
    賈國榮 攝       2月14日的臺灣臺南鹽水古鎮,適逢元宵與情人雙節之夜,來自廣西南寧的賓陽民間炮龍與著名的鹽水蜂炮聯袂齊發。兩岸雙炮在武廟彩龍塑像上空轟鳴,共慶佳節。賈國榮 攝     中新社臺南2月15日電 題:廣西賓陽炮龍與臺灣鹽水蜂炮在臺南「雙響炮」  中新社記者 黃少華  14日晚,鹽水本地蜂炮和來自廣西南寧的賓陽炮龍的炮仗閃光,以不同的方式呈現,一起映亮臺南小鎮鹽水的夜空,在中華民族傳統的元宵佳節,為專程趕來的約20萬臺灣民眾,
  • 古稀老人鬧離婚 法官調解解心結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美德可兩位古稀老人卻因這個「孝」字鬧起了離婚谷某、高某結婚多年,如今已年過古稀,子女也已成家立業。兒子得知老兩口吵架的原因後,也指責母親不贍養老人。聽到兒子的話,谷某頓感委屈,在家中大鬧一場後決定與丈夫離婚。
  • 孩子吃飯很規矩,卻被古稀老人批評「沒教養」,原因讓人心服口服
    或許我們只在意和注重了用餐禮節的培養,而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項,這裡借用一位古稀老人的話:最好的教養,是珍惜每一粒糧食。孩子吃飯很規矩,卻被同席的古稀老人批評「沒教養然而一直被我們津津樂道的最懂事最有教養的孩子,卻在一次酒席中被同席的一位古稀老人批評「沒教養」。
  • 古稀老人不簡單
    宋梓清在整理村志資料  12月8日,記者在郊區李家莊鄉漢河溝村採訪時偶遇的一位老黨員刷新了古稀老人給人們留下的印象:說話思維清晰、心態積極向上,頭髮花白卻能熟練操作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宋梓清親歷了漢河溝村半個多世紀的變遷,他認為腳下的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今能講述村莊歷史和典故的老人已不多了。於是,村幹部邀請他參與村志編寫時他很爽快就答應了,想著儘自己所能為村志編寫出一份力。「一來是為了搶救村莊的歷史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俺們村;二來也是我的一點私心,想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更豐富、更有意義。」宋梓清笑笑說。  修志,資料是關鍵。
  • 瑞昌法院成功為古稀老人討回存款
    何況古稀老人打官司的更稀少了。8月23日,瑞昌法院成功調解了一起涉古稀老人的不當得利糾紛,王奶奶主動向周爺爺返還2萬元。據悉,8月18日,70多歲的周爺爺委託兒子向法院起訴,索要在70多歲王奶奶名下的2萬元存款。法院受理後,承辦法官經了解,發現這2萬元是周爺爺的救命錢,因為周爺爺中風臥床不起,需要錢救治,這才起訴到法院。
  • 陽泉市:古稀老人不簡單
    宋梓清在整理村志資料12月8日,記者在陽泉市郊區李家莊鄉漢河溝村採訪時偶遇的一位老黨員刷新了古稀老人給人們留下的印象:說話思維清晰、心態積極向上,頭髮花白卻能熟練操作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宋梓清親歷了漢河溝村半個多世紀的變遷,他認為腳下的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今能講述村莊歷史和典故的老人已不多了。於是,村幹部邀請他參與村志編寫時他很爽快就答應了,想著儘自己所能為村志編寫出一份力。「一來是為了搶救村莊的歷史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俺們村;二來也是我的一點私心,想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更豐富、更有意義。」宋梓清笑笑說。修志,資料是關鍵。
  • 一位古稀老人與瀋陽電纜廠的四十載情緣
    王老先生這一生都貢獻給了瀋陽電纜廠,這是他的一輩子,但這並不是結束。王老先生的妻子、女兒和兒媳婦都在瀋陽電纜廠做過會計,王老先生的兩個兒子也都在瀋陽電纜廠裡上班,就連親家都是自己同期畢業分配到瀋陽電纜廠的同事。一輩子,一家子,六個字足以概括王老先生與瀋陽電纜廠的四十載情緣。
  • 海南古稀老人「妙手生歌」 用碗筷敲出動人樂章
    叮叮咚咚清脆的敲擊聲在瓦房中隨筷子的起落飄蕩起來,一位古稀老人神情專注,桌上的瓷碗在他流暢地敲擊下發出悅耳的樂音,串成一段又一段動聽的旋律。  71歲老人邢增華,50多年來,家境貧寒的他沒有放棄對音樂的熱愛,從一名年輕氣盛的少年,到如今已經吐字不清的古稀老人,他手中的樂器從二胡換成揚琴,再到幾個其貌不揚的碗筷。音樂也讓他在艱難的歲月裡,重新獲得新生。
  • 古稀老人繪出35米《百禽圖》
    古稀老人繪出35米《百禽圖》 點擊進入>>>   據山西電視臺消息洪洞縣南關村70歲的任德恩老人花費了近兩年的時間,日前繪製完成了長達35.66米的《百禽圖》。
  • 高中作文指導:《古稀老人9年騎遍中國100個城市》
    素材展示古稀老人9年騎遍中國100多個城市今年已經70多歲的戈桂元老人,退休後用9年時間通過騎行的方式,走遍中國100多個城市。戈桂元家的牆上掛著一幅巨大的中國地圖,密密麻麻地標記著老人走過的地方。老人的足跡幾乎遍布整個中國。以蘇州為出發點,西北深入新疆盆地,西南到達西藏日喀則。每次出行前,他都會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細緻周密的旅行路線圖,行程距離、時間節點等計劃,這讓他的旅行更加舒心。老人偏愛於騎著自行車旅行,他說:「騎行讓人有充分的時間近距離接觸一個城市的人文地貌和風俗民情。」
  • 探秘西安古街老巷:單身古稀老人一生孤獨守候百年老宅
    它的主人是一位單身古稀老人,自從1944年出生在這裡,七十多載陪伴著這座老宅一人孤獨守候,老人一輩子沒結過婚,將畢生的心血都傾注在這座古宅裡。 李振亞老人稱,據父親所言老宅被炸於抗戰第二年陰曆十月初二,當時北鄰院一座與此相同且緊靠的樓房中彈六枚,全部被毀。
  • 古稀老人家中爬進大蛇 民警施救送動物園「收容」
    六安一位古稀老人5月22日下午忽然發現家中爬進一條又粗又長的大蛇,膽顫心驚的她立即報警。隨後,民警從廚房木製櫥櫃的角落找到這條重約3斤的烏梢蛇,送動物園「收容」。  據悉,70多歲老人金奶奶家住六安市皋城路第四人民醫院對面舊樓,她先是看見一條又粗又長的大蛇趴在臥室窗戶上,隨後又爬進屋裡,再也找不到了。又驚又怕的她趕緊報警,要求民警幫忙找蛇。
  • 古稀老人繪《川劇臉譜》 800臉譜集半世紀功力
    古稀老人繪成《川劇臉譜》  800臉譜集半世紀功力   華龍網訊 (記者 朱陽夏)川劇舞臺打了51年交道的我市民間文藝藝術大師龔思全,經過半個世紀的收集、整理和繪畫,出版了《戲曲臉譜·川劇臉譜》,是我市首部被文化部納入「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的川劇臉譜書
  • 山西絳縣古絳鎮白賢德:古稀老人七年扮美一片山
    流連於假山奇石之間,穿行於松柏翠竹之下,觀賞著寺院閣樓,品味著木雕彩繪,遊人於心曠神怡之餘,莫不震驚於一個事實:這樣一處佔地面積達250畝的龐大工程,竟是當地一位古稀老人窮盡一生積累,花費7年時間的嘔心之作!金黃的麥浪翻卷著農民豐收的喜悅,如織的遊人見證著古稀老人白賢德7年妝出一片山的勇氣與執著。
  • 八旬老人的臉譜情緣
    八旬老人的臉譜情緣 2020-06-11 03: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