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伊士運河戰爭,美國一反常態聯手蘇聯對英法施壓,原因何在?

2020-12-16 騰訊網

蘇伊士運河戰爭中,看似美蘇兩國這是在主持正義,其實任誰也看出這就是一出赤裸裸的「黑吃黑」行動,正是這次美蘇介入了中東地區,才有了如今的亂局。

「蘇伊士運河」戰爭的背景

1952年7月23日,埃及自由軍官團領導人納賽爾發動了埃及革命,並於1954年執掌埃及政權,1956年6月18日,在納賽爾的強烈要求下,英軍軍隊從蘇伊士運河撤出。期間,納賽爾不斷鞏固革命成果,著手進行經濟建設和加強了軍隊建設。

隨著英軍的撤離,納賽爾在7月26日宣布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此舉觸動了英法等國的利益,激起了兩國的強烈不滿。

蘇伊士運河,扼控歐、亞、非三洲海上交通,比繞道好望角航程要縮短5500—8000公裡,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蘇伊士運河自從1869年開通後一直受英國長期佔領控制,因此等納賽爾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之後,英法深感其戰略利益受到嚴重損害,於是便以「運河的自由航行受嚴重威脅」為理由,作出了強硬的表態。

英國首相艾登明確表示,「在必要時不惜動用武力,以解決蘇伊士運河問題,直至重新佔領蘇伊士運河。

為此,英法聯合一方面凍結埃及的國際資金,策劃召開「國際管制」運河的會議;另一方面加緊了戰爭準備,於8月3日向英軍下達了準備制定對埃及的作戰計劃,法國派出聯絡員以協調行動。兩國大量集結部隊,進行秘密動員,積極準備以軍事行動解決運河問題。

8月底,以色列指示國防軍制定「卡達西」作戰計劃,同法國建立合作關係,購進武器裝備。到9月中旬,英、法、以三國已經完成了戰爭準備。

此時馬爾他島、賽普勒斯、利比亞和以色列等地區三國共投入了22.9萬人,7艘航空母艦,178艘其他作戰艦艇,飛機1261架。納賽爾對此也毫不畏懼,集結了15萬軍隊,530輛坦克,500多門火炮以應對即將到來的侵略戰爭。

「蘇伊士運河戰爭」

英、法、以三國的戰略規劃不得不讓人讚嘆,實際上就是以壓倒性的優勢來規劃這次戰役的,其戰略意圖是:

利用以色列軍隊對埃及邊境發起的大規模攻勢,將埃及軍隊主力吸引在西奈半島上,爾後英法集中空中力量,一舉殲滅埃及的空軍,並在運河地區實施空降,切斷埃及軍隊主力的退路,將其殲滅在西奈半島,進而奪取開羅,以控制整個埃及。

為保證達到作戰目的,英法以採取的作戰方法是:以色列發起攻勢之後,英法借「保證運河的航行安全和自由」向埃及、以色列雙方發出通牒,要求雙方戰場停火,並從運河區後撤十公裡,英法從而進駐運河。但當埃及拒絕接受這一「通牒」後,英法便集中空中力量,對埃及的大城市、機場等發起突襲。

戰爭從10月29日下午5時正式打響,以色列202空降旅發起對米特拉山隘的攻擊開始,持續到11月6日,由於兵力、武器裝備等巨大差距,儘管埃及奮起抗擊,但未能抵抗住以色列的侵略,西奈半島失陷。

隨著以色列對埃及的入侵,英法兩國於10月30日向埃及、以色列政府發出「最後通牒」,但納賽爾總統斷然拒絕了它們提出的無理要求。於是31日19時,英法兩國空軍同時向埃及機場和開羅等主要城市發動集中轟炸,甚至一度向平民區扔下了燃燒彈。

接近著,英法又對埃及的坦克、炮兵基地以及重要的交通路線發動了重點進攻,試圖將埃及軍隊攔截在西奈半島,以配合以色列軍隊在地面將埃及軍隊圍殲。

納賽爾識破了英法的作戰意圖,及時將軍隊撤出西奈半島,以便集中力量保護蘇伊士運河沿岸,抗擊英法的地面入侵。

英法見到作戰意圖被識破,於11月5日向蘇伊士運河地區發動了地面入侵。面對侵略者,埃及人民憤然抵抗,給予了入侵部隊之沉重打擊。英法聯軍第一批空降部隊在著陸後一小時內即被憤怒的埃及人民以及軍隊殲滅,對塞得港發起的攻擊直到停線也未能全部佔領。

英法以三國對埃及的入侵引起了阿拉伯國家和其他愛好和平國家的強烈反對,尤其英美沒想到的是,蘇聯的赫魯雪夫發表聲明,宣稱英法要不同意停戰,將會給英國本土送「核問候」。美國總統艾森豪也對三國持有強硬的反對態度,命令部署在世界各地的美國駐軍進入戒備狀態。

11月6日,英法兩國政府迫於壓力,接受了停戰要求,「蘇伊士運河戰爭」宣告結束。此戰英法損失300餘人,飛機50多架;埃及損失飛機200餘架,人員傷亡6000餘人,五大城市遭受重創。

英法並未達成戰略目的,反而使其在都政治、軍事上遭受了嚴重挫折和失敗,在國際上處境孤立,從此更是失去了中東地區的主動權,英國首相艾登也被迫辭職。而埃及雖然在軍事上遭受了一時的失敗,但政治上實現了蘇伊士運河的國有化,戰前的目的達成。

這樣的結果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幹涉下達成的,蹊蹺之處是美國在此戰中為何不幫盟友英法而是與蘇聯站在一起打壓它們?

美蘇處處對立為何在此事上聯手?

英法不甘心蘇伊士運河地區的既得利益失去而訴諸戰爭,而以色列是為了取得進入亞喀巴灣的自由權而戰,那麼美、蘇兩國又是為何表現出如此強硬的態度呢?毋庸置疑,蘇伊士運河危機是美、蘇兩國擴展中東勢力的一次重大機遇。

從蘇聯一方看來:納賽爾得到赫魯雪夫的大力支持,無論從政治上還是軍事上,可以說,納賽爾是蘇聯第一個在中東地區的盟友也不為過。再加上當時蘇聯正捲入「匈牙利事件」中急於抽身,蘇伊士運河戰爭給了蘇聯一個擺脫負面影響的絕佳藉口,從此蘇聯在中東地區樹立了一個較為正面的形象,取代英法在該地區取得一定利益。

再從美國一方看:「布雷登森林體系」的確立代表著美元作為國際結算貨幣的確立,但在英法傳統殖民地的範圍內,英鎊和法郎還是居於主要地位,所以美元國際化的任務就是必須要擊敗英鎊、法郎。但英法是美國盟國,美國沒有任何理由對盟國發起貨幣戰爭,故而在「蘇伊士運河戰爭」時,艾森豪才會大量拋售英鎊法郎,與英法兩國打了一場貨幣戰爭,以至於英法兩國面對匯率危機無法應對,而被迫宣布停戰。

所以說美國對此戰的介入是其控制國際金融的一個切入點,同時也樹立了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威信,故而才會與蘇聯聯手唱了這麼一出大戲。

事實證明,蘇、美兩國趁此機會迅速擴大在中東的影響力,英法的既得利益不保,被美蘇兩國繼承下來,所以說美國聯合蘇聯打壓英法,實際上也是赤裸裸的「黑吃黑」行動。

結語

英法撤出了蘇伊士運河地區,代表著舊殖民主義在該地區的徹底失敗,也標誌著老牌帝國主義在世界範圍內的瓦解,使得它們再無能力與美國競爭。而趁火打劫的美蘇兩國借正義之名一個取得了經濟霸權,在該地區培植以色列為代理人;另一個則取得了對中東地區阿拉伯國家的影響力,扶植阿拉伯國家與之對抗,所以中東地區的矛盾並沒有因此而止息,反而因美蘇兩大國的介入而處於更佳複雜、動蕩的局勢。

參考資料:《中東亂局之謎》、《蘇伊士運河戰爭》、《中東戰爭全史》等

相關焦點

  • 世界歷史上的世仇,英法戰爭、法德戰爭
    一,英法世仇。在德國崛起之前,英法就是一對冤家;隔著一條窄窄的英吉利海峽,相愛相殺數百年。英法百年戰爭,從1337年 斷斷續續一直打到了1453年,長達116年,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最後英國王室完全喪失了在歐洲大陸的領地。
  • 允許德國佔領捷克,英法到底何動機?竟讓蘇聯誤以為英法禍水東引
    二戰的爆發並非一蹴而就,這場從和平走向戰爭的量變,就是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的佔領。長久以來,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的佔領,一直被認為是英法企圖將德國引向蘇聯的「禍水東引」,特別後來蘇聯對此大加宣揚,並將此做為和德國籤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原因。
  • 二戰時期美、英為何不在蘇聯與德國兩敗俱傷之後再發起諾曼第行動
    美、英、法等國之所以對德、日、意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奉行綏靖政策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從1929年起從美國紐約華爾街開始爆發的經濟危機席捲全球,所以深陷危機泥潭之中的美、英、法等國都希望能集中精力應對國內危機;另一方面美、英、法等國也希望利用法西斯國家的力量牽制、防範蘇聯。正是這兩方面的原因促使美、英、法等國對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選擇袖手旁觀。
  • 盤點:五次中東戰爭
    ,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蘇伊士運河危機、西奈戰役、卡代什行動)是英法為奪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與以色列聯合,於1956年10月29日,對埃及發動的軍事行動。英法以三國的行動遭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指責。美蘇兩國均介入此事件,並對三國施加壓力。11月6日,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英法兩國被迫接受停火決議,以色列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島。英法兩國的軍事冒險最終以失敗告終,只有以色列一定程度上達到了自身目的。這場戰爭也標誌著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成為真正主宰中東乃至全世界的力量。
  • 英美同盟真的牢不可破嗎,那韓戰中英國為什麼要反對美國
    英法對德國的綏靖政策大家都知道,結果玩大了,法國把自己搭了進去,英國也被打成了殘血。  英國算是怕了,它怕這個情況再次出現,北朝鮮背後的蘇聯是比當初的德國更強大的對手。  所以英國還是派兵了,英國防務委員會同英軍參謀長會議討論後決定,派出大英國協第一縱隊入朝,包括兩個步兵旅、一個裝甲團、一個半炮兵團、一個半工兵團。
  • 美國為何要介入韓戰幫助韓國?這都怪蘇聯,因為權威受到挑戰
    韓戰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爆發的第一場由多國參與並且影響深遠的戰爭。除了當事國朝、韓以外,中、美、英、法、蘇等大國都不約而同地參與到這場混戰中,這其中的美軍是第一支在朝鮮半島上戰鬥的外國部隊。不過在戰前很多人認為美國不會加入,因為美國沒有在1946年到1949年之間直接出兵來管中國的事,又怎麼會有心思去理會小小半島上的事呢!
  • 法王和屬下阿基坦公爵的矛盾,引發了英法百年戰爭
    在古代英法兩個國家經常互相爭鬥,也經常聯手跟別的國家搶奪利益。本身這兩個國家(甚至歐洲各個國家)之間的關係就非常複雜,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通婚造成的王位。土地繼承糾紛。英法兩國在十四到十五世紀曾經爆發了一場長達百年的戰爭,不過有些人認為這張戰爭既可以看作國家和國家的戰爭,也可以看作一場內戰?究竟為什麼?大家慢慢看來……英國金雀花王朝早在12 世紀便在法國擁有大量土地和財產。由於金雀花家族在法國擁有土地,他們據此自認為屬法王諸侯,但法王則並不信任他們的這些英國表兄弟。
  • 歷史上的今天1956年12月24日英法軍隊撤離蘇伊士
    歷史上的今天1956年12月24日英法軍隊撤離蘇伊士 2013-09-11 10:00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美國南北戰爭對美國的意義何在
    應該說自南北戰爭以後才標誌著美國的美國的正式崛起。意味著一個不可分割點聯邦政府的存在。一個強大富裕美利堅正式出現。我們都說美國的制度穩固而完善,都是聯邦制,蘇聯解體,而美國卻日益穩固。事實上,美國的制度基本上成熟正是在南北戰爭以後的事情。一句話,南北戰爭成就了今日的美國。
  • 兩次蘇芬戰爭,弱小的芬蘭為什麼能重挫蘇聯,這幾點不容忽視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蘇聯為了拓展列寧格勒防禦縱深,提出了割讓和調整芬蘭部分領土的要求,芬蘭政府拒絕了蘇聯了提議後,蘇聯軍隊製造了「曼妮拉事件」,挑起了戰爭。當時芬蘭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是一個無法和蘇聯匹敵的小國。芬蘭整個國家人口才440餘萬,常備陸軍僅有3.2萬,更為嚴峻的是德國、英國和法國由於各種原因都無法對芬蘭實施援助,在這種情況之下,芬蘭只能獨自迎戰!
  • 極端民意綁架的日本,滑向戰爭深淵,愚蠢地發動了太平洋戰爭
    日本肯定不是把英法美蘇給打到美國,而是要改變一戰之後的世界秩序。簡單說就是把白種人全都趕出亞洲。自己打贏過甲午戰爭,關鍵還打贏過日俄戰爭,所以日本軍隊就一直特別自信。同時,日本認為自己打白種人,中國也肯定會同意,這就是大東亞共榮圈啊。慕尼黑協定後,英法終於把希特勒給摁住了(當時肯定是這麼想的)。
  • 前蘇聯中文翻譯追憶中蘇關係崢嶸歲月和分歧
    毛澤東在會見蘇聯外長葛羅米柯時的一席話很能說明問題。1957年11月的這場會談是應中方要求舉行的。毛澤東說:「我們認為,史達林的功過是七三開。我們不同意貴方意見。這不僅是史達林個人的問題,還涉及整個蘇聯共產黨和蘇聯人民。在史達林當政的30年裡,蘇聯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贏得了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
  • 蘇聯的解體和美國到底有什麼關係?
    蘇聯的解體和美國到底有沒有關係? 當然有關係,而且關係重大。甚至可以說美國是蘇聯解體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我們對比一下二戰前後蘇聯的國際環境就知道了。 二戰以前,蘇聯(俄國)的主要外部敵人是誰?
  • 二戰伊始,英法美各國為何縱容德國,毛澤東一語道破玄機!
    然而,即將迎接人們的,不是和平,而席捲歐洲大陸的殘酷戰爭。  差不多在同一時間,法國總理達拉第也得到了一份《法德宣言》。歐洲兩大傳統強國,似乎都在鼓吹著和平的到來,儘管他們犧牲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到底給英法兩國灌了什麼迷魂藥呢?
  • 難以避開的美國因素:日本沒有對侵略戰爭做出根本反省的深層原因
    或許,許多人會說現在很多日本民眾是愛好和平、反對戰爭的啊——這沒錯,在戰後由美國主導的和平憲法與民主化改革的教育下,日本民眾確實是真的認識到了戰爭的殘酷性、並且期盼和平了,但問題在於——他們是站在日本是戰爭受害者的角度來反思那場戰爭的殘酷性的——美軍B-29機群的大轟炸,廣島與長崎的原爆、神風特攻隊員所謂「催人淚下」的「悲情」遺書、戰後日本本土的滿目瘡痍——很多日本民眾都是站在日本是戰爭受害者而非戰爭發動者與加害者的立場上看待問題的
  • 中東戰爭以色列為何能夠絕地逢生,中東小霸王因何得名?全時間軸回顧猶太復國運動,五次中東戰爭,巴以問題,阿以問題,黎以問題因何而來
    忽悠的結果當然就是一戰結束後,英法瓜分奧斯曼帝國疆土,使得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開始依據信件內容索取巴勒斯坦地區,結果當然就是忽悠式的安撫。       一戰後英法之間通過雙方協議,創建後奧斯曼帝國時代區域託管機制-授權英法控制前奧斯曼帝國部分疆土。英國獲得巴勒斯坦地區和伊拉克的委託治理權,法國獲得敘利亞和黎巴嫩委託受理權。
  • 好戰的美國:1980年以來美國曆次對外戰爭的動因分析
    這種「軍事凱恩斯主義」的思想是不是美國發動戰爭的直接原因?美國目前在新冠疫情反覆、示威遊行持續的情況下,川普會為了所謂轉移國內矛盾而踐行「軍事凱恩斯主義」?通常我們將對外發動戰爭作為美國轉移國內矛盾的一個備選手段。但我們觀察戰爭發動前後美國經濟狀況的變化。結果發現,1980 年以來,美國的對外戰爭與經濟波動並沒有明顯的關係。
  • 二戰時期蘇聯為什麼入侵波蘭
    與其說是蘇聯蘇聯入侵波蘭,不如說是德國和蘇聯的分贓大會,無論是希特勒還是史達林都知道德國和蘇聯在二戰期間必有一戰。而且這決定意義的一場戰爭。他決定這歐洲是紅色帝國,還是納粹的世界,但一切的戰爭首先不得在自己的國土舉行,如果在自己的國土舉行,首先就意味著自己是侵略者,這對偉大的史達林還是正確的希特勒都是無法接受了,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第第三國舉行,而橫亙在德蘇之 間的波蘭就是成為德蘇之間的最好祭品。波蘭不僅成為了德蘇之間的祭品,也成為英法與德國之間的交易品。但波蘭混到如此地步,完全是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