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伊士運河戰爭中,看似美蘇兩國這是在主持正義,其實任誰也看出這就是一出赤裸裸的「黑吃黑」行動,正是這次美蘇介入了中東地區,才有了如今的亂局。
「蘇伊士運河」戰爭的背景
1952年7月23日,埃及自由軍官團領導人納賽爾發動了埃及革命,並於1954年執掌埃及政權,1956年6月18日,在納賽爾的強烈要求下,英軍軍隊從蘇伊士運河撤出。期間,納賽爾不斷鞏固革命成果,著手進行經濟建設和加強了軍隊建設。
隨著英軍的撤離,納賽爾在7月26日宣布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此舉觸動了英法等國的利益,激起了兩國的強烈不滿。
蘇伊士運河,扼控歐、亞、非三洲海上交通,比繞道好望角航程要縮短5500—8000公裡,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蘇伊士運河自從1869年開通後一直受英國長期佔領控制,因此等納賽爾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之後,英法深感其戰略利益受到嚴重損害,於是便以「運河的自由航行受嚴重威脅」為理由,作出了強硬的表態。
英國首相艾登明確表示,「在必要時不惜動用武力,以解決蘇伊士運河問題,直至重新佔領蘇伊士運河。」
為此,英法聯合一方面凍結埃及的國際資金,策劃召開「國際管制」運河的會議;另一方面加緊了戰爭準備,於8月3日向英軍下達了準備制定對埃及的作戰計劃,法國派出聯絡員以協調行動。兩國大量集結部隊,進行秘密動員,積極準備以軍事行動解決運河問題。
8月底,以色列指示國防軍制定「卡達西」作戰計劃,同法國建立合作關係,購進武器裝備。到9月中旬,英、法、以三國已經完成了戰爭準備。
此時馬爾他島、賽普勒斯、利比亞和以色列等地區三國共投入了22.9萬人,7艘航空母艦,178艘其他作戰艦艇,飛機1261架。納賽爾對此也毫不畏懼,集結了15萬軍隊,530輛坦克,500多門火炮以應對即將到來的侵略戰爭。
「蘇伊士運河戰爭」
英、法、以三國的戰略規劃不得不讓人讚嘆,實際上就是以壓倒性的優勢來規劃這次戰役的,其戰略意圖是:
利用以色列軍隊對埃及邊境發起的大規模攻勢,將埃及軍隊主力吸引在西奈半島上,爾後英法集中空中力量,一舉殲滅埃及的空軍,並在運河地區實施空降,切斷埃及軍隊主力的退路,將其殲滅在西奈半島,進而奪取開羅,以控制整個埃及。
為保證達到作戰目的,英法以採取的作戰方法是:以色列發起攻勢之後,英法借「保證運河的航行安全和自由」向埃及、以色列雙方發出通牒,要求雙方戰場停火,並從運河區後撤十公裡,英法從而進駐運河。但當埃及拒絕接受這一「通牒」後,英法便集中空中力量,對埃及的大城市、機場等發起突襲。
戰爭從10月29日下午5時正式打響,以色列202空降旅發起對米特拉山隘的攻擊開始,持續到11月6日,由於兵力、武器裝備等巨大差距,儘管埃及奮起抗擊,但未能抵抗住以色列的侵略,西奈半島失陷。
隨著以色列對埃及的入侵,英法兩國於10月30日向埃及、以色列政府發出「最後通牒」,但納賽爾總統斷然拒絕了它們提出的無理要求。於是31日19時,英法兩國空軍同時向埃及機場和開羅等主要城市發動集中轟炸,甚至一度向平民區扔下了燃燒彈。
接近著,英法又對埃及的坦克、炮兵基地以及重要的交通路線發動了重點進攻,試圖將埃及軍隊攔截在西奈半島,以配合以色列軍隊在地面將埃及軍隊圍殲。
納賽爾識破了英法的作戰意圖,及時將軍隊撤出西奈半島,以便集中力量保護蘇伊士運河沿岸,抗擊英法的地面入侵。
英法見到作戰意圖被識破,於11月5日向蘇伊士運河地區發動了地面入侵。面對侵略者,埃及人民憤然抵抗,給予了入侵部隊之沉重打擊。英法聯軍第一批空降部隊在著陸後一小時內即被憤怒的埃及人民以及軍隊殲滅,對塞得港發起的攻擊直到停線也未能全部佔領。
英法以三國對埃及的入侵引起了阿拉伯國家和其他愛好和平國家的強烈反對,尤其英美沒想到的是,蘇聯的赫魯雪夫發表聲明,宣稱英法要不同意停戰,將會給英國本土送「核問候」。美國總統艾森豪也對三國持有強硬的反對態度,命令部署在世界各地的美國駐軍進入戒備狀態。
11月6日,英法兩國政府迫於壓力,接受了停戰要求,「蘇伊士運河戰爭」宣告結束。此戰英法損失300餘人,飛機50多架;埃及損失飛機200餘架,人員傷亡6000餘人,五大城市遭受重創。
英法並未達成戰略目的,反而使其在都政治、軍事上遭受了嚴重挫折和失敗,在國際上處境孤立,從此更是失去了中東地區的主動權,英國首相艾登也被迫辭職。而埃及雖然在軍事上遭受了一時的失敗,但政治上實現了蘇伊士運河的國有化,戰前的目的達成。
這樣的結果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幹涉下達成的,蹊蹺之處是美國在此戰中為何不幫盟友英法而是與蘇聯站在一起打壓它們?
美蘇處處對立為何在此事上聯手?
英法不甘心蘇伊士運河地區的既得利益失去而訴諸戰爭,而以色列是為了取得進入亞喀巴灣的自由權而戰,那麼美、蘇兩國又是為何表現出如此強硬的態度呢?毋庸置疑,蘇伊士運河危機是美、蘇兩國擴展中東勢力的一次重大機遇。
從蘇聯一方看來:納賽爾得到赫魯雪夫的大力支持,無論從政治上還是軍事上,可以說,納賽爾是蘇聯第一個在中東地區的盟友也不為過。再加上當時蘇聯正捲入「匈牙利事件」中急於抽身,蘇伊士運河戰爭給了蘇聯一個擺脫負面影響的絕佳藉口,從此蘇聯在中東地區樹立了一個較為正面的形象,取代英法在該地區取得一定利益。
再從美國一方看:「布雷登森林體系」的確立代表著美元作為國際結算貨幣的確立,但在英法傳統殖民地的範圍內,英鎊和法郎還是居於主要地位,所以美元國際化的任務就是必須要擊敗英鎊、法郎。但英法是美國盟國,美國沒有任何理由對盟國發起貨幣戰爭,故而在「蘇伊士運河戰爭」時,艾森豪才會大量拋售英鎊法郎,與英法兩國打了一場貨幣戰爭,以至於英法兩國面對匯率危機無法應對,而被迫宣布停戰。
所以說美國對此戰的介入是其控制國際金融的一個切入點,同時也樹立了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威信,故而才會與蘇聯聯手唱了這麼一出大戲。
事實證明,蘇、美兩國趁此機會迅速擴大在中東的影響力,英法的既得利益不保,被美蘇兩國繼承下來,所以說美國聯合蘇聯打壓英法,實際上也是赤裸裸的「黑吃黑」行動。
結語
英法撤出了蘇伊士運河地區,代表著舊殖民主義在該地區的徹底失敗,也標誌著老牌帝國主義在世界範圍內的瓦解,使得它們再無能力與美國競爭。而趁火打劫的美蘇兩國借正義之名一個取得了經濟霸權,在該地區培植以色列為代理人;另一個則取得了對中東地區阿拉伯國家的影響力,扶植阿拉伯國家與之對抗,所以中東地區的矛盾並沒有因此而止息,反而因美蘇兩大國的介入而處於更佳複雜、動蕩的局勢。
參考資料:《中東亂局之謎》、《蘇伊士運河戰爭》、《中東戰爭全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