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村民在給秧苗施肥。
圖為:技術員察看秧苗長勢。
圖為:
農莊統一推廣優質水稻品種。
圖為:農機合作社成立。
在鄂北蒼茫大地裡,她的行走如一道移動的風景。
拙樸的壟埂,荷鋤的老農,絲絲搖曳的麥苗,更襯出這一方生動與靈韻。
曼妙身材與精緻妝容,似乎勾勒出她不屬於這片土地的氣質。而對田野禾苗深情的關注,下壟就能揮鋤的虎勁,又分明顯示她與這方山水的親密關係。
她就是41歲的省人大代表常仙娥,安陸市木梓鄉人。如今是安陸市棠棣鎮種糧大戶,
流轉土地2.5萬畝,統轄12個村。是目前我省流轉土地最多、全國經營規模最大的種糧專業大戶之一。
她在探索土地流轉模式、解決當今農村誰來種田、厚待流轉土地村民等方面所作出的大膽有益嘗試,受到當地政府和村民的廣泛讚譽。
生於斯 長於斯 黃土地改變她兩次人生軌跡
19年前,常仙娥還是安陸市木梓鄉一名英語教師。講臺上的她,一口流利的英語常常讓臺下的學生入迷。
自信,聰慧,漂亮,敬業,同行們看好她,學生們尊敬她。小小三尺講臺,似乎有著無窮魅力和空間。
只是一個偶爾的事件改變了她的人生發展軌跡。那是入秋後的一個周末,回家看望父母的她,發現鄉親們辛辛苦苦收穫的糧食大都堆放在家裡。一問方知,價賤,大家都不願出售。
賣糧難,賣糧難!隱隱中,常仙娥感到一種責任,要幫鄉親們把糧賣出去。怎麼賣,加工出售!不賣稻穀賣大米!讓鄉親們的辛勞價值直接走向市場!
這一年,常仙娥作出了她人生的最大選擇:不當教師,下海賣糧,相約幾個兒時的同伴,辦起了大米加工廠。從此鄉親們再沒有為售糧發愁。她也掘得人生第一桶金。
做大米加工生意,一路順風順水的她,在19年後再次被一件事所觸動。
作為省人大代表,她在家鄉幾個鄉鎮的一次調查中,看到大塊大塊的田地空置,荒草萋萋。
往日熱鬧的村壪,如今變得寂靜,只剩老人和孩子,青壯勞力大都外出進城打工。
城鄉差別。工農差別。農業效益低下。人多地仄。諸多因素,導致農民大量棄田。不願務農。
現實讓常仙娥再次把眼光投向土地。一個大膽決定在她腦子裡醞釀。
流轉土地 開辦農莊 規模種植
地處安陸市近郊的棠棣鎮領導,聽說常仙娥要做農民種地的消息,特地請她來考察。
棠棣鎮83平方公裡,30個村,217個小組,6852戶,30186人,其中農業人口25690人,耕地34911畝。
這些年,鎮村幹部一直苦惱的是,全鎮土地拋荒面積兩成以上,季節性閒置耕地更是高達70%。
考察結果讓常仙娥心情沉重,也讓她異樣興奮。
她要大幹一把。搭上身家性命,再博一次。
如何讓農民由「一抹帶十雜」變成專業經營、規模經營的能手,從而提高農民收入?如何不使土地閒置,讓該種的地全都種上莊稼?未來誰來種田,如何既讓想種田會種田的農民有田種,又讓想外出發展的農民不致一心掛兩頭,解決在外務工不安心、在家種地不甘心的問題?
常仙娥的思謀與鎮領導思考的這些想法不謀而合。一個嶄新的發展思路形成。只要村民同意,接受全鎮土地流轉,開辦禾豐農莊,走發展現代農業規模農業設施農業的路子。
鎮裡很快組建專門工作班子全力配合,在廣泛動員發動的基礎上,按照「依法,有償,自願」原則,從農民手中流轉土地2.5萬畝,佔全鎮耕地面積的72%,整體規模流轉12個村。籤訂流轉協議農戶2280戶,佔全鎮總戶數的33%。流轉時間10年。
為了避免農莊面對千家萬戶的矛盾,也為了保障農民利益,各村以村為單位成立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轉給禾豐農莊統一經營管理。趕在今年春播前,完成所有流轉程序工作。
自願有償 溫情操作 不讓鄉親們吃虧
從考察到完成所有2.5萬畝耕地流轉程序,只花了短短的三個月時間。
這樣的高效率,除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外,更重要是「禾豐流轉模式」的溫情與厚德的力量。
這種力量源自常仙娥心中的一個理念,農村窮,農民苦,自己有一份力量就要為鄉親們盡點力,報點恩,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過程中,土地流轉集並,無疑是跳不過去的一道坎。這道坎如何跨過去,政策導向固然重要,資本方或者受讓方的寬容厚德不可缺失。
常仙娥在流轉之初就定下,不讓鄉親們吃虧的總原則。在土地租期的十年中,改習慣畝為每畝666平方米的標準計算流轉面積,按每年每畝600斤稻穀的標準,按國家當年最低收購價兌付流轉金。國家農資補貼每畝145元歸農民所有。
以今年中稻國家最低收購價算,一斤1.25元,一畝即可獲取現金750元。比省內一些地方的流轉費高出近一倍。加上每畝國家農資補貼145元,實際每畝收入,在不需要付出的情況下,可獲得895元。
為化解部分農戶的矛盾,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常仙娥將原種田大戶聘為禾豐農莊田管員,參與經營;對原農機大戶,吸納進入農莊農機合作社,參與服務;對原水面承包大戶,給予補償,願意合作經營的,納入田管員序列;對不願意流轉土地的農戶,尊重農戶意願,按整理後的面積擇優分配還原面積。
正是這樣的溫情操作,使得這場涉及12個村、87個村民小組、2280戶、10000多人、25018畝耕地的大流轉,基本沒有發生扯皮拉筋的事。
專業分工 統一管理 現代農業雛形初現
安陸是個旱窩子,今年更是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乾旱。
3月接手流轉土地後,就開始乾旱。水稻無法播種。加之頭年冬季普遍進行了土地整理,塘堰沒有蓄水。災情超出想像。
常仙娥二話不說,買來100多臺水泵,5000多米的水管,一萬多米的電線,從數公裡外的府河,採取三級提水,有的地塊甚至五級六級提水。與1000多名員工一道,日夜奮戰,硬是調水600多萬立方米,保播種保秧苗。
與旱魔周旋,常仙娥從應城市請來5名水稻栽培專家指導,帶領員工,採取打遊擊戰、打持久戰的辦法,因村而異,因地制宜,利用旱播、水播、機播、人播相結合的方式,從4月26日至6月7日,苦戰40多天,完成了2.5萬畝播種面積。
農莊成立後的首場遭遇戰,考驗了常仙娥的組織領導能力和她所帶領的員工隊伍戰鬥能力,也激發了她在農莊組織管理、專業分工、分配機制上進一步完善的動力。
目前,禾豐農莊擁有15人的包村管理團隊,12個村各聘有一名協管員,在87個村民小組各聘有一名田管員。包村幹部分工明確,實行包保責任制,對農莊負責,協管員對包村幹部負責,按照管理員的要求,組織田管員從事農業生產,並協調農業生產相關事宜。田管員對協管員負責,按照協管員的要求具體進行播種、施肥、灌溉、除草、防蟲治病等田間管理。對田管員按每畝210元價格計酬,僱員自定,超產獎勵20%。
常仙娥在調研的基礎上,在網絡原有農機手的前提下,成立了農莊農機合作社,網絡購置農業機械242臺套,擁有社員228人。合作社成立以來,在組織機械化耕作、播種、排灌、植保、收割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水稻收割期間,合作社組織60臺收割機、20臺運輸車上陣,一個多月時間就全面完成了2.5萬畝水稻的顆粒歸倉。
大旱之年 糧食豐收 農民增收
棠棣鎮是有名的建築之鄉,幾乎每個村民都會抹灰砌牆蓋房。平日裡農閒,家家戶戶都要遠赴東北打工,一天賺個一兩百元輕輕鬆鬆。
土地流轉後,這些男人們全都捲起鋪蓋外出打工,有的村民小組不見一個青壯勞力在家。
金龍村四組67歲田管員葉古文說,這樣省了一心掛兩頭的麻煩。一個男人出去至少可以賺個三四萬回來,會搞的五六萬不成問題。
葉古文作為田管員,承包了組裡203畝耕地,有老伴幫忙還是搞不過來,另請了一個幫工。除了家裡的12.63畝的流轉收入和農資補貼收入,再加上作為田管員的承包收入,扣除請人工資和自家地的成本開支,今年可得純收入3.1萬元。對比過去,這是不可想像的。
他舉同組葉右齊為例,家裡有28畝地,原來在家裡一年累散架,收入不到2萬元。今年把耕地流轉禾豐農莊後,光流轉收入就有2.1萬元,兩口子在東北做大工,輕輕鬆鬆賺回了6萬。「土地流轉好,農民收入普遍增加了。」他說。
鎮人大專職副主席、駐禾豐農莊幹部張國祥說,雖然現在統計數字沒有出來,但據他平時了解的情況,12個流轉村2280戶,今年實際收入肯定要比去年強多了。
方盧村五組方永國今年50多歲,兒子在百度公司一年收入一二十萬,本不想做田管員,但常仙娥硬是請他出山,包了367畝地,今年做田管員工資收入和自家地收入加起來,不少於4萬元。
他說,土地流轉是大好事。現在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都不會種田了,也不願意種田,再過幾年,我們這些人都老了不知道誰來種田。今年我們好幾個村都請不到人,還是到襄北去請的僱工。往年旱情還好,都是大片大片的閒田,今年要是不流轉給禾豐農莊,真不知道要空多少地!往年村裡基本不種冬麥,今年雖然乾旱,但七成流轉地裡都種上了小麥。
採訪結束,常仙娥告訴筆者,今年大旱,是流轉頭年,但她對種田的門道基本摸清,明年增產增收她有信心。她表示,只要村民願意,她想明年把全鎮5萬畝耕地全部流轉過來!
常仙娥心聲
我是農民的女兒,我熱愛三農,熱愛家鄉和父老鄉親,能和他們一起致富是我前進的動力。
明天誰來種田,明天如何種田,是我一直致力於探討的問題。
文/圖:月波 德雲 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