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亡羊補牢」為「未雨綢繆」 浙江如何打造「韌性城市」

2020-12-23 溫州日報甌網

杭州上城區始版橋未來社區建設效果圖,通過打造「內生循環」提升社區韌性。

在城市生活,你是否體驗過一場暴雨導致交通崩潰的痛,是否經歷過地震之後斷水斷電的難,有沒有感受到因疫情封城後物流阻斷帶來的不便……

痛點產生,很大程度是由於城市韌性不足。面對自然、社會、經濟等衝擊,我們的城市難以像彈簧一樣有張有弛,從容應對壓力,快速恢復原狀。

近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建設「韌性城市」,其目的正是有效應對各種變化和衝擊,減少城市發展中的脆弱性。而此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將韌性城市建設納入總體工作部署。前不久,杭州在謀劃「十四五」發展目標時,同樣提出要以未雨綢繆的布局防範化解各類風險挑戰,不斷增強城市發展韌性。

這一適應不確定性的新方式,將如何改變我們的城市?

看不見的工程,值得投入大量資金嗎

——變「亡羊補牢」為「未雨綢繆」,找到城市的薄弱點

不妨展開關於未來城市的聯想——

7級大地震來臨,但因地基與材料足夠強韌,大多數建築保持完好,即使路、橋稍有損毀,並不妨礙你步行到最近的公園、廣場,避過可能發生的餘震;夜間,12級大風突襲,樹木帶倒電線桿,小區瞬間漆黑一片,但幾分鐘後備用線路啟用,家裡恢復明亮;傳染性疾病蔓延,全城部署的物資儲備點迅速響應,「戰時」物流、醫療等系統運轉,向市民輸送生活物資,並阻斷病毒傳播鏈條……

災害面前,這座城市的表現,稱得上有「韌性」。無論是關鍵功能設施,還是社會組織、經濟體系,都能夠抵禦災害。並且,當部分模塊受損時,備用模塊也能及時補充,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助力城市快速恢復正常運行。

「韌性城市建設簡單地說,就是對城市進行『體檢』,再針對性改善『體質』,從而幫助城市適應各種慢性壓力和急性衝擊。」浙江大學韌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王乃玉介紹,慢性壓力,指的是長期影響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如基礎設施不足或老化、水和空氣汙染等。急性衝擊,則是對城市造成嚴重威脅的突發事件,如傳染性疾病、洪水、火災、地震等。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種典型急性衝擊。

2018年底到浙江大學工作前,王乃玉曾在美國從事相關領域研究長達15年,參與組建了美國科技局支持的韌性城市研究中心,以及孟菲斯、舊金山等地的韌性城市建設,對此有獨到見解。

但聽起來簡單的「體質」改善計劃,對不少城市來說,花費著實不菲。

1989年地震對建築、交通樞紐等造成毀滅性破壞後,舊金山將韌性城市建設提上日程。除要求新建民居採用抗震設計外,他們還啟動了一項「軟樓房」更新計劃:一樓挑高、掏空後作為車庫、商鋪、開放空間的房屋,必須在2020年底前完成加固工程。

每棟房屋的施工成本,高達13萬美元。而舊金山的「軟樓房」,多達5000餘棟。更讓居民耿耿於懷的,是專家預測「未來可能再發生的大地震」,直到現在仍未到來。

韌性城市建設,這項「看不見的工程」,是否值得投入大量資金?

「就像墨菲定律,只要有可能,事情就會向你所想到不好的方向發展。」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創新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柴舟躍告訴記者,4年前,院裡成立了研究課題組,開展韌性城市建設內容、評估體系、規劃編制要求等研究工作。但相比舊金山、東京、新加坡等城市,浙江各地因自然災害較少,風險意識較弱,他們的研究基本處於理論階段,「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是一個契機,面對不確定性,城市防風險意識大大提升了。」

王乃玉有相似感受:「提起城市防風險,以往大家更重視消防和生產安全。近年來極端天氣增多,對自然災害以及建築群落、基礎設施、社會經濟等安全有了全面關注。疫情之後,公共衛生安全更成為焦點。」

在她看來,城市規模越拉越大,建築、電力、供水、交通、通訊等系統緊密相連,一個關鍵薄弱節點遭到破壞,就有可能像多米諾骨牌一樣讓全盤崩潰。「對城市做系統『體檢』後,我們能診斷出薄弱環節,做到早發現、早研判、早處置,把應急的時間節點前移。」


杭州上城區始版橋未來社區建設效果圖,通過打造生態空間、配套多功能模塊等提升社區韌性。

城市各異,風險有別,浙江如何布局

——韌性城市建設,既要系統規劃,也需個性定製

城市各異,風險有別。城市韌性,更包涵物理、社會、經濟、組織等多個維度,建設重點也有差異。浙江韌性城市建設,如何選擇?

專家認為,浙江的當務之急是頂層設計,「確定我們到底要應對哪些風險,哪些是緊迫的,哪些需要從長計議,才能進行評估、規劃、建設和監測。」他們擔心,無的放矢的改造,會讓加固、更新、新增的建築、基礎設施在二三十年後再次變為薄弱點,造成資源浪費。

全世界正在建的韌性城市,大多有確定方向。

紐約人認為城市發展最大的威脅是氣候變化。在《一個更強大、更具韌性的紐約》這份方案裡,他們按照海平面上升、颶風、洪水、高溫熱浪等災害風險發生概率,提出257條具體措施,形成了海岸線防護、建築、經濟恢復、社區防災及預警、環境保護及修復等體系。

東京人眼中的風險,範圍更廣。2016年他們發布《東京2040》,提出建設「安全之城」的發展願景,主要任務就是應對地震、海嘯、火災、供水安全、恐怖襲擊、能源危機等方面風險,政策上延續了「百分之百抗震」、「木建築密集區不燃化改造」等既往建設工作,同時在能源儲存、廢棄物排放以及災後恢復經濟和社會秩序方面,制定了新方案。

「這些韌性城市建設有個最大特點,從單一災害分析變為多災種評估,以系統的、長遠的思路提升城市自我適應能力。」柴舟躍介紹,在浙江,儘管11個設區市情況有所差異,但有一些確定的風險是必須共同應對的。

比如,地處沿海,浙江防臺防澇防地質災害任務嚴峻,遇到颱風、暴雨、大潮「三碰頭」,更會引起風暴潮、內澇等次生災害;城市化進程和水平相比全國更快、更早,中心城區的建築群落、基礎設施進入「老化」階段,應對火災爆炸、恐怖襲擊等重大突發事件能力較低;大型石油、化工等企業在沿海密集分布,安全生產事故偶發,需要對企業自我防災系統、交通運輸線路、企業與居民點距離布局等進行全面完善……

浙大校園裡,王乃玉和研究人員正在做一件有意思的事。以杭州某區為樣本,他們建立了一座能夠反映建築群落、交通路網、水電網絡等系統布局的「數字孿生城市」。同時,採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分析預測整個城區在地震、颱風、洪澇等自然災害下的物理破壞、功能損失、經濟和社會影響,包括重建成本、傷亡人口、離家住戶等。

「如果城市基礎數據足夠詳實、全面、精確,我們就能通過上百萬次的模擬和推演,找到城市在自然災害、公共衛生、恐怖襲擊等隨機複雜事件『衝擊』下的普遍規律,為每座城市量身定做個性化預案。」王乃玉介紹,在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等災害面前,各地政府展現出強大的組織韌性,但部分防控措施幾乎是不計成本的,個性化方案將有助於提升城市災中應對、災後恢復的速度和效益。

災害來臨時,讓每座城市都能更好生存,正是他們的終極目標。


杭州拱墅瓜山社區改造中,增加了大量公共空間。地震等災害來臨時,這些空間也是應急避難場所。

龐大而複雜的規劃,如何落地

——分期、動態改造,讓韌性融入每項工作

既有共同方向,也有個性化需求,每一個韌性城市建設規劃,看起來都是一項複雜工程。但若風險不久後就到,有沒有快速避災的「訣竅」?複雜規劃,如何快速落地?

事實上,國內率先提出打造韌性城市的上海、北京、成都等地,也有各自考量。比如,上海認為當前重點,是讓城市在洪澇、地震等風險發生時安全運行。為此,他們計劃對建築群落、電網系統、地下管網等進行全面風險管控,並設置了短期目標——到2020年底,完成225公裡地下隱患管網更新、30萬戶居民住宅燃氣立管改造,以及推進104公里海塘專用岸段防禦建設、建成100處以上共可容納45萬人的應急避難場所等。

「從已有經驗看,韌性城市建設並不是另起爐灶建一座新城,而是在已有城市建成環境基礎上補短板、強弱項,將『韌性』理念融入當前重點工作中。」柴舟躍說。

各地正在推進城市更新行動,被專家認為是提升城市韌性的最佳載體。

但走訪杭州多地,觀察居住社區建造、老舊小區改造等情況後,柴舟躍感慨「任重道遠」,「老舊小區改造中,社區最看重建築外立面改造、雨汙分流管網建設、景觀節點打造,其次是老年食堂、黨建中心等場所建設等,建築抗震、保溫改造不在考慮範圍內,應急救災、醫療衛生、物流服務、備用能源體系建設也不完善,離『韌性社區』有不小差距。」

東京與新加坡的方案,值得借鑑。《東京2040》中,這座城市將「韌性」理念滲透到農業設施、軌道站點等微觀單元建設中。例如,農業體驗設施建設,必須「標配」農業用井等防災設施,保障城鄉安全。

「以城立國」的新加坡,把防範風險意識融入建築設計中。他們認為,如果每一個城市單元都能形成「內生循環」,很多風險隱患就可以在內部消解,從而減輕城市防災壓力。一棟棟組屋,應運而生,除了運動場、食堂、託兒所、醫院、超市等功能設施,防空洞等避災設施的加入,讓整個社區具備了一定獨立生存能力。

這也意味著,空間冗餘度越高,防風險措施越多,社區韌性也越強。但隨著災害發生頻次、強度增加,用於風險防控的額外投入將顯著增多。投入產出如何平衡,也是城市建設需要考慮的問題。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米紅以「長護險制度」類比,提出應將政府「看得見的手」與市場「看不見的手」緊密結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長護險全面覆蓋的德國,由商業保險公司買單對老年人進行核酸檢測,極大減輕了政府壓力,「韌性城市建設也可以通過建立標準、設置試點等方式,撬動商業房產公司、保險公司等市場力量參與。」

快速推進的「數字浙江」建設,更為打造韌性城市贏得先機。「災害監測和預警、災後資源調配和恢復評估等重要環節,都離不開基礎數據積累和信息技術支撐。浙江這些年在智慧城市、數字經濟等領域的發展,給韌性城市建設創造了條件。」王乃玉說。

當一座城市能抵抗、適應、消解風險,並從風險應對中學會變化和成長,它的生命也將無限延長。

【連結】

什麼是韌性城市

韌性城市定義:

城市能夠憑自身的能力抵禦災害,減輕災害損失,併合理地調配資源以從災害中快速恢復過來。長遠地來講,城市能夠從過往的災害事故中學習,提升對災害的適應能力。

韌性的五個特性:

堅固性:城市抵抗災害,減輕由災害導致的城市在經濟、社會、人員、物質等多方面的損失;

可恢復性:災後快速恢復的能力,城市能在災後較短的時間內恢復到一定的功能水平;

冗餘性:城市中關鍵的功能設施應具有一定的備用模塊,當災害突然發生造成部分設施功能受損時,備用的模塊可以及時補充,整個系統仍能發揮一定水平的功能,而不至於徹底癱瘓;

智慧性:有基本的救災資源儲備以及能夠合理調配資源的能力。能夠在有限的資源下,優化決策,最大化資源效益;

適應性:城市能夠從過往的災害事故中學習,提升對災害的適應能力。

韌性提升的四個維度:

物理:減輕建築群落和基礎設施系統由災害造成的物理損傷。基礎設施系統損失指包括交通、能源和通信等系統提供服務的中斷;

組織:包括政府災害應急辦公室、基礎設施系統相關部門、警察局、消防局等在內的機構或部門能在災後快速響應,包括開展房屋建築維修工作、控制基礎設施系統連接狀態等,從而減輕災後城市功能的中斷程度;

社會:減少災害人員傷亡,能夠在災後提供緊急醫療服務和臨時的避難場地,在長期恢復過程中可以滿足當地的就業和教育需求;

經濟:降低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減輕經濟活動所受的災害影響。經濟損失既包括房屋和基礎設施以及工農業產品、商儲物資、生活用品等因災害破壞所形成的財產損失,也包括社會生產和其他經濟活動因災害導致停工、停產或受阻等所形成的損失。

【他山之石】

近年來,由於連續遭受重大自然災害和恐怖主義襲擊等重大安全事件的衝擊,城市發展受到多方面影響和阻礙,各國加快了韌性城市探索和建設的步伐,國際上已有些城市做出了可供借鑑的探索。

紐約

美國紐約在2013年制定實施了《一個更強大、更有韌性的紐約》建設計劃,針對紐約常遇洪水和風暴潮的風險,提出257條具體措施,形成了海岸線防護、建築、經濟恢復、社區防災及預警、環境保護及修復等體系。

為給科學決策提供信息支持,紐約市還發布了《氣候防護標準》《氣候風險信息》和《韌性評估指南》等,同時進行災害模擬,預測高敏感區,對高敏感社區進行重建規劃,改造電力、道路和供排水。另外,以景觀整合方式實現彈性的防洪設施以及風暴潮防護等防災基礎設施的建設,是紐約韌性城市建設的關鍵策略。

鹿特丹

在荷蘭,約有1/4的國土低於海平面,海水倒灌、雨洪衝擊等水患威脅著大部分地區。2008年荷蘭公布了《鹿特丹氣候防護規劃》,重點對洪水管理、船舶和乘客的可達性、適應性建築、城市水系統和城市生活質量進行了規劃,目標是到2025年對氣候變化影響具有充分的恢復力,建成世界最安全的港口,使鹿特丹成為世界水管理創新型城市。

荷蘭水管理政策重視創造更多水資源空間,他們提出了城市適應性策略,大量研究如何在綠色空間或者城市空間裡構築新的增量容納空間、具有韌性的水域空間,以實現更多的洪水調蓄,從而建設「海綿城市」,增強對氣象災害的防禦能力。比如,鹿特丹博物館公園地下停車場是荷蘭最大的蓄水設施。停車場下面的雨水儲存庫可儲水1萬噸,大雨來臨後半小時內就能將1000萬升的雨水引入儲存庫。

日本

受制於特殊的地理環境,日本地震和海嘯等災害頻發,他們始終保持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在韌性城市規劃建設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和探索。2013年,日本專門出臺了《國土強韌性政策大綱》,提出推進整個國家的韌性提升計劃,鞏固防控地震和海嘯的措施。至2018年,日本所有縣全部完成了規劃編制,並由上一級向下一級推進。

2014年以來,東京又響應《國土強韌性政策大綱》精神,在其《創造未來——東京都長期戰略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多項韌性城市建設具體舉措,由其基礎設施之韌性建設輻射到了經濟之韌性建設、社會之韌性建設以及制度之韌性建設等多個維度。

日本韌性城市的建設不僅僅是投資付出,它在提高城市安全水平與居民生活品質的同時,也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引擎,通過防災減災設施的強化帶動經濟的發展,每年可以促進一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

相關焦點

  • 浙江:變「亡羊補牢」為「未雨綢繆」,找到城市的薄弱點
    近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建設「韌性城市」,其目的正是有效應對各種變化和衝擊,減少城市發展中的脆弱性。而此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將韌性城市建設納入總體工作部署。前不久,杭州在謀劃「十四五」發展目標時,同樣提出要以未雨綢繆的布局防範化解各類風險挑戰,不斷增強城市發展韌性。  這一適應不確定性的新方式,將如何改變我們的城市?
  • 適應「不確定」,城市如何有韌性
    面對自然、社會、經濟等衝擊,我們的城市難以像彈簧一樣有張有弛,從容應對壓力,快速恢復原狀。  近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建設「韌性城市」,其目的正是有效應對各種變化和衝擊,減少城市發展中的脆弱性。而此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將韌性城市建設納入總體工作部署。前不久,杭州在謀劃「十四五」發展目標時,同樣提出要以未雨綢繆的布局防範化解各類風險挑戰,不斷增強城市發展韌性。
  • 亡羊補牢和未雨綢繆均可親可敬
    但是,英山縣未雨綢繆的舉措值得稱道。這座橋的搭建,雖然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它是一種預防性措施,更是一種保障。高考是大事,除了保障必需條件外,各種應急預案要同時跟上。如果等到問題出現再行動,勢必會誤事。所以,英山縣在財政本身就緊張的現實中,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條件下搶建「防洪橋」,充分體現了其執政者提前判斷、提前預防、寧可不用也決不可不有的理念,一切為考生服務,可親可敬。
  • WannaCry勒索病毒的啟示 與其亡羊補牢不如未雨綢繆
    從這個角度來看,面對新時代、新環境下的安全挑戰,與其在問題集中爆發後進行亡羊補牢,肯定不如現在未雨綢繆的好。WannaCry肆虐:中國成為重災區對於安全市場來說,「勒索病毒」並不是個新生事物。但此次WannaCry勒索病毒的傳播速度之快、感染範圍之廣和對於用戶造成影響的嚴重性則大大超出了意外。
  • 「兩會熱評」系列④丨「韌性城市」成熱詞,城市應急管理需要未雨綢繆
    一場疫情,將城市的抗風險能力推上考場,「韌性城市」也成為學界和媒體熱議詞。2020年成都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將「補短板、強弱項, 加快建設韌性城市」作為全年重點工作。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應對中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成都提出切實提升應對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水平, 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所謂「韌性城市」,是指當災害發生的時候,城市能承受衝擊,快速應對、恢復,保持城市功能正常運行,並通過適應來更好地應對未來的災害風險。這本來是個專業性很強的術語,但因為此次新冠疫情,一躍成為網絡熱詞,也被寫進地方政府的工作報告。
  • 小學成語故事,串學成語——亡羊補牢
    亡羊補牢我們來讀讀這個成語故事:在古時候,有個人養了幾隻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少了一隻羊。原來,羊圈破了一個窟窿,狼在晚上鑽進窟窿裡把羊叼走了。鄰居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把這個窟窿補上。」亡羊補牢:比喻出了問題,事後再來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和「亡羊補牢」意思相近的詞是「江心補漏」江心補漏:破船行駛到江中,才去彌補船底的漏洞。這個詞也是事後再去補救。
  • 北大光華發布調研報告:在這裡,看見中國城市的韌性
    「韌性城市」,這一極具力量且今年頗受關注的名詞,出現在近期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被納入到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城市韌性到底意味著什麼?什麼樣的城市是有韌性的?但從長遠看,僅僅擁有應對突發事件的「韌性」尚不足以支撐一座城市、一個區域成為創新高地和領先垂範,為此課題組針對該區域的產業發展與政府引導提供了詳細的政策建議,為「韌性城市」注入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基於調研團隊近兩周的實地考察,結合國際國內產業發展趨勢,總體來看溫州民營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還存在以下不足。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發布報告:在溫州看見中國城市的韌性
    「韌性城市」,這一極具力量且今年頗受關注的名詞,出現在近期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被納入到國家戰略規劃體系。  城市韌性到底意味著什麼?什麼樣的城市是有韌性的?  溫州的企業經營與企業家精神  通過本次調研,張志學教授調研團隊發現溫州的民營經濟的特徵可概括為「99999」,即民營經濟貢獻了近90%的稅收、92%以上的工業增加值、95%以上的外貿出口、93%以上的就業人員和99%以上的企業數量。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程,當前溫州民營經濟正在努力變新變優、變大變強。
  • 「十四五」新詞典:「韌性城市」
    《建議》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什麼是韌性城市?按照國際組織倡導地區可持續發展國際理事會定義,「韌性城市」指城市能夠憑自身的能力抵禦災害,減輕災害損失,併合理的調配資源以從災害中快速恢復過來。
  • 2019年作文備考:未雨綢繆防患未然,人生的智慧和法寶
    幸好,上帝又為我們準備了橡皮,好像早就讓我們有一個彌補過失的機會了。亡羊補牢,雖不能讓我們把已經造成的損失奪回來,卻也可以讓我們避免損失的繼續擴大。如材料中的乙一樣。如果你一味地為錯過了月亮而流淚,那麼你將再次錯過星星。西楚霸王項羽如果肯過江東,而不是自刎於烏江,誰又敢說取秦而代之的不是項羽而是劉邦?亡羊補牢,人生的第二大法寶也。
  • 在這裡,看見中國城市的韌性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深圳分院- MBA...
    「韌性城市」,這一極具力量且今年頗受關注的名詞,出現在近期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被納入到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城市韌性到底意味著什麼?什麼樣的城市是有韌性的?但從長遠看,僅僅擁有應對突發事件的「韌性」尚不足以支撐一座城市、一個區域成為創新高地和領先垂範,為此課題組針對該區域的產業發展與政府引導提供了詳細的政策建議,為「韌性城市」注入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基於調研團隊近兩周的實地考察,結合國際國內產業發展趨勢,總體來看溫州民營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還存在以下不足。
  • 未雨綢繆與渴而掘井
    中醫治未病,即未病先防的預防思想,從各種致病因素入手,讓我們做到未雨綢繆,避免陷入渴而掘井的囧境。那麼,如何做到未雨綢繆呢?一、天人合一辛苦工作一天的你,一定不會忘記洗個熱水澡,但有人卻忘記了給大腦「洗個澡「。大腦工作時,會產生B澱粉樣蛋白等有毒產物,長期積累能引起神經細胞壞死。
  • 塑造可持續發展的韌性城市|全球專家這樣說
    您對城市與建築行業發展的未來有怎樣的暢想? 關於未來城中村的更新和改造,切忌為更新而更新、為改造而改造,要以「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原則來進行。韌性有多層含義,即表現為堅持、又表現為調整,但表現為有一定靈活度的變化,非常豐富。 如果落實到城市建設過程中的話,就更需要智者見智、仁者見仁,通過不斷的思想碰撞,得到共識,尋找更好的出路。 您對城市與建築行業發展的未來有怎樣的暢想?
  • 明日工坊城市韌性規劃在線討論會即將開啟!
    明日工坊城市韌性規劃在線討論會即將開啟!
  • 餘姚:為百姓築起平安堤壩 打造節水城市浙江樣板
    重拳整治防洪排澇,為百姓築起最牢固的堤壩;榮獲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範縣,「餘姚經驗」獲全省推廣;開展畜禽養殖汙染綜合治理,拆除養殖場25.26萬平方米;清淤治汙名列寧波前茅,劣五類水質下降比例達63.1%……  「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如今的餘姚,在治水之後正散發出獨特的城市魅力。
  • 布局城市配送共享倉,建設韌性城市,大數據賦能新零售……「重慶...
    布局城市配送共享倉,建設韌性城市,大數據賦能新零售……12月9日,兩江新區做大做強實現高質量發展暨重慶經濟年度人物座談會舉行。兩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陶世祥主持座談會並講話,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都市報黨委書記、重慶晨報上遊新聞總編輯劉長發參加座談會。
  • 從太空俯瞰浙江「十三五」之變 看台州如何奮力打造「製造之都」
    人民網浙江頻道推出衛星圖看浙江「十三五」報導,從太空俯瞰浙江,帶大家從另一種視角感受「十三五」期間浙江的城鄉之變、發展之美。學校按照「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辦學定位,致力於集聚一流師資、打造一流學科、培育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努力為國家科教興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突出貢獻。
  • 鬱亮:後疫情時代網絡型城市將更具「韌性」
    城市規劃與設計行業如何助力疫情防控,緩解類似突發公共事件給城市治理帶來的影響與衝擊,值得探討和關注。如何在應對挑戰中增強城市的適應力與恢復力,讓城市更健康、可持續發展?韌性城市再次引發專家和公眾的熱烈討論。對於未來城市的規劃、建設,韌性城市如何由前沿理念儘快變成現實?
  • 「坐擁天高海闊」浙江蒼南為城市發展引來「新風」
    霞關鎮景色 周禹龍 攝中新網溫州7月9日電(記者 周禹龍)對於瀕臨東海的浙江蒼南來說,201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重新切換目標的一年。這一年,龍港撤鎮改市,從蒼南劃分出去。這一划,蒼南構成部分幾乎以鄉村為主,GDP總量也接近少了一半。
  • 成都:3年社區發展治理淬鍊超大城市韌性
    3年多來成都統籌基層黨建和社區發展治理,構建形成了一套符合特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城鄉社區發展治理體系。在這場疫情大考之中,成都成為全國復工復產復市最快、秩序活力恢復最好的城市之一。為迎接202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召開,5月7日,成都市發布《「愛成都·迎大運」城市共建共享行動方案》,並以專題會議的形式,要求全市推動深化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為辦賽營城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