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將城市的抗風險能力推上考場,「韌性城市」也成為學界和媒體熱議詞。
2020年成都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將「補短板、強弱項, 加快建設韌性城市」作為全年重點工作。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應對中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成都提出切實提升應對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水平, 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所謂「韌性城市」,是指當災害發生的時候,城市能承受衝擊,快速應對、恢復,保持城市功能正常運行,並通過適應來更好地應對未來的災害風險。這本來是個專業性很強的術語,但因為此次新冠疫情,一躍成為網絡熱詞,也被寫進地方政府的工作報告。
某種意義上,新冠肺炎疫情成為了有助於城市提升危機應對能力的推手。
都說「疫情是面照妖鏡」,照出了許多平日裡不被留意的城市問題。以成都為例,這些年的發展不可謂不快。在剛剛公布的一季度全國城市GDP榜單中,成都以3845.57億的成績,歷史性地超越蘇州,晉級到第六名。
但另一方面,成都也意識到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災害綜合監測預警能力、城市安全和應急管理大數據應用平臺建設等隱性領域,還存在短板和弱項,需要填補與提升。
當然,這不是一座城市遇到的問題,而是城市化過程中必然出現的「成長的煩惱」。從文藝復興到工業革命,人類的幾乎每一次進步,都圍繞城市展開。而中國的城市化,與美國的新技術革命一道,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稱為「影響21世紀人類進程的兩大事件」。
此次新冠疫情,暴露出大城市的另一面。事實上,城市在創造文明的同時,也往往成為各種疾病災難的淵藪。當年橫掃歐洲的黑死病,就是以義大利城市墨西拿為起點,沿著熱那亞、馬賽、威尼斯等市鎮一路北上擴散,最終奪走了2500萬人的生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正是因為存在這種兩面性,才催生了包括「韌性城市」在內的一系列城市學研究。
作為管理人口超過2100萬的超大城市,成都是強壯的,但這種強壯也是「脆弱」的。如果某個環節出現紕漏,結果往往比中小城市更嚴重。這提醒我們,城市發展更應該注意完善提升與城市規模相匹配、相適應的公共管理能力和危機應對能力。
此次成都提出建設「韌性城市」,就是在往這方面使勁,勤修內功。諸如就醫「一碼通」、新增救護車、城市安全風險電子地圖等,雖然未必像高樓大廈、道路基建那麼一目了然,可以化成直觀的政績,但對於城市的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卻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塗格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本文來自紅星新聞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