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寫過一些關於怎樣填詞的文章,主要介紹相關的常識和要點,現在考慮到有些朋友很喜歡唐五代詞,更喜歡宋詞那種百花齊放的繁榮,但對於詞的相關知識並不太了解,又希望能掌握填詞的必備知識,以便自己在詩興大發的時候填上一曲,因此決定寫下一點更簡單的東西,讓很多朋友可以據此學會填詞,至少可以填一些簡單的詞牌。
當然,所謂的「更簡單」,並非存在什麼捷徑,也並非幾句話就能夠讓一位從未接觸過填詞的朋友立刻掌握,因此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是說,需要掌握這3大步驟,也才可以著手填一些小詞。現在將這些與填詞相關的知識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第一步:了解什麼是詞,以及什麼是填詞等
1、詞的前世今生。
我們的世界是在不停的前進的,物種也是在不斷的進化的,文學也一樣,特別是讓億萬華夏人民引以為豪的中國文學。文學起源於詩歌,傳說帝堯之世就已經有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這樣的《擊壤歌》。
隨後有了《詩經》這樣的詩歌總集,以及《尚書》、《春秋》這樣的散文,後來就有了楚辭、漢賦。再後來便有了漢代樂府詩,不光有了《古詩十九首》這樣的「五言之冠冕」,同樣,詩也開始密集出現長短句的形式。
到魏晉南北朝時,這種長短句的詩就更多了,這種形式的好處是能更好地展現樂曲的魅力。對於樂府詩來說,這些詩都是可以配樂演唱的,長長短短,高高低低的曲調自然更富有表現力。
詩是文學的大宗,在無數年來文人不斷嘗試之下,詩的創作技巧終於在唐代,逐漸成為一種人們寫詩就要遵守的規則,這就是詩的格律,格律詩就被稱為近體詩,從而與不需要遵循格律的古體詩區分開來。近體詩主要分為律詩和律絕。樂府詩、音樂和近體詩格律為詞的出現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詞在唐代又稱曲子詞,歌詞,從名稱就可以一眼看出,詞不光指文辭,更重要的還有音樂。而詞本身就是從配樂的詩演變而來,再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文體,但說它是詩的一個分支仍然沒有錯。從這一點來看,詞仍然可以稱之為詩,或者叫「詩餘」。
2、什麼是填詞。
作為用來配樂演唱的詞,自然有曲調,就像今天的音樂人,創作一支曲,然後根據曲子來填上詞用以演唱一樣,詞也是如此。以前的人們根據一首樂曲,給它填上文字,就可以用文字來依曲調演唱了。這就是填詞。
每一個曲調,就可以填出不同樣的詞,跟今天的歌曲差不多,在這個過程中原先是音樂家來填詞,後來文人開始填詞。文人士大夫填詞自然就不可避免地使用上已經出現的律句,這種沒有明確規定的習慣,逐漸形成了一種無形中的規則。
3、關於詞譜
唐宋時的文人是沒有按現在所謂的詞譜填詞一說的,起初人們依照曲譜來進行文字創作,後來的人們依前人創作的作品,依照相應的字詞的聲韻來填,有的人因為是精通文學又熟諳音律,依然可以自創曲譜,並自行填詞。但後來文人能夠精通音律的越來越少,到了南宋末年,絕大多數文人已經看不懂曲譜了,更不會唱了,這個時候,詞就逐漸成為了文人手中表達情感的文字載體。
到了明清時期,所謂的詞譜出現。因為各種曲調數以千計,同時有的曲調還有多種變體,文人就總結出一個規則,後來的人依此填上文字,這就被稱為詞譜。而這個時候所謂的詞譜,已經與音樂無關了。
第二步、了解詞譜的總體情況
上面說的所有內容,都是了解詞譜、學習詞譜的知識儲備,了解了它們,填詞就變得相對簡單了,接下來對填詞需要掌握的詞譜相關知識作分別的介紹。
1、詞的分類
跟現代的流行歌曲相似,每一首原創歌曲都有它的曲調,詞也是如此,因此詞譜跟近體詩的格律不同,幾乎每一首詞都對應一個詞調,為了區分這些詞調,就給它們起了相應的名稱,有的還會有幾個名稱,這個名稱就是詞牌。
詞調數以千計,形式多樣,需要將之進行整理歸類,於是人們將其分為令、引、近、慢這4類。令是最為袖珍的一種詞調形式,字數相對較少,比如《十六字令》、《憶江南》等;引則大多是從大曲中截取部分形成,相對令字數要稍多。而近與引曲調長短相類,慢則是聲調延長的曲子,字數句數相對是其中最多的。
為了讓人們對於詞譜有更直觀的了解,於是就有人將詞根據字數的多少,分成了小令、中調、長調這3大類。現在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小令大致在50字以下;50字往上又在100字以下的稱為中調;超過100字的為長調。至於絕對化地將58字以下定為小令則見仁見智。
2、詞牌的名稱和詞的樣式
我們讀小學、初中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學習詞了,耳熟能詳的詞牌,比如《西江月》、《江城子》、《菩薩蠻》、《蝶戀花》、《虞美人》等等,這些名字全都有著一定的來歷,這裡就不多介紹了,有興趣可以參看我此前專門介紹詞牌來歷的文章。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詞牌並非都要求內容與之相符,比如《西江月》,不一定就要描述江和月;《菩薩蠻》裡面就沒有菩薩;《虞美人》裡未必有美人。詞人用這個詞牌,很可能只是因為詞調用起來正好趁手,便於抒發個人情感。所以我們看到詞人會在詞牌下另寫標題,比如蘇軾有《念奴嬌》作品,其中有詞題「赤壁懷古」,這個題目才真正表明作者所要寫的主題。
我們讀詞的時候會發現有的詞只有1段,但有的詞會有2段,甚至3段、4段。一般而言,詞只有1段,就稱之為單調;有2段就稱之為雙調;有3段或4段就稱之為三疊或四疊。單調通常都屬於小令,比如《憶江南》,字數少句數也少。
雙調的情況就可能是小令,也有可能是中調了。比如《菩薩蠻》是44字,但《滿江紅》就達到了93字。在這裡,雙調的詞分為上下2段,也稱為上下闋,或前後闋,也可以稱之為上下片。另外,如果上下片開頭的幾句字數不一或平仄不同,這就叫「換頭」,也就是說,在上下片同調的情況下,下片起句不宜稱「換頭」。
一般情況下,如果上下片字數相等,且平仄也相同,就稱為上下片同調;如果字數或平仄有一個條件不符合,稱之為上下片不同調,但是要注意,像有些詞譜會出現使用襯字的情況,比如《卜算子》是上下片同調,而李之儀《卜算子·我住長江頭》下片結句使用了襯字,即多添進來一個字,但本詞譜沒有隨之發生改變。
所謂襯字,是詞人臨時添加的,這是詞譜中說明可以在相應位置酌情填入襯字,與往常我們看到的詞牌名如《減字木蘭花》或《偷聲木蘭花》又不是一回事,另外還有「攤破」與「添聲」;又或者「犯調」、「轉調」、「促拍」等,都已經與原有詞牌不一樣,這些會在以後單獨介紹。
第三步、了解填詞的幾個必備條件
要學會填詞,也就必須要掌握某個詞牌的詞譜。在詞譜中,會註明這個詞牌的別名、字數,以及平仄和押韻,其實和近體詩的格律相似,掌握了押韻和平仄,其他的,依葫蘆畫瓢即可。下面將這幾個詞譜中要求掌握的點作分別說明。
1、押韻
所有的詩詞都需要押韻,如果一首詞不押韻,也就不能稱其為詞了,就如同現在的流行歌曲,押韻的話,就能讓整個作品聲韻諧和,體現了迴環往復的美感;如果不押韻的話,聽起來都不會那麼順耳。
所謂韻,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漢語拼音中的韻母,韻母相同的字,就可以在詞中押韻,而且這些字通常都放在句尾,就稱之為韻腳,而詞中出現的第一個韻腳,就稱之為起韻。哪怕從未接觸過古韻字,也會發現古詩中的韻腳字與今天的讀音並不完全一致,在這裡就不再多介紹了。
對於初次學習填詞的朋友,不了解古韻,我的建議是可以完全使用今天的中華新韻,或者說,你可以直接根據普通話的發音來決定韻腳字,事先註明使用新韻,但是無論是使用新韻還是古韻,都不可以在同一首作品中混雜使用。
另外,詞的押韻相比律詩要稍微寬容一點,很多詞譜中本來就有疊句一說,在該位置就可以使用相同的韻腳字,而如果詞譜中沒有說明的話,使用韻腳字還是要注意儘量避免重複使用的。
同時,詞的押韻還體現在可以押平聲韻,也可以押仄聲韻(下面說平仄的時候繼續介紹),有的詞牌中還要求平仄通押,有的還押入聲韻,這樣一來,韻腳字的選擇範圍就要比律詩大得多了,初學的朋友雖然在學習填詞的時候使用中華新韻,但對於詞的押韻情況,在品讀的時候還是必須要了解的。
2、關於平仄
平仄的情況,與律詩是類似的,並且了解了近體詩的格律,來學習詞譜的話要簡單得多,如果是沒有學習過近體詩的格律的話,也可以通過相對簡單的辦法來區分平仄。
古人將字讀音分為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後3種則統稱為仄聲。這與今天的普通話略有區別,可以這樣理解,普通話讀第一聲、第二聲的稱之為平聲,第三聲、第四聲稱之為仄聲。又由於入聲字已經在普通話中消失,歸併到各個聲部,因此初學者如果看到使用入聲韻的詞牌,不妨直接使用第三聲與第四聲的韻腳字來替代,以免出現韻字混用的情況。
在詞譜中,絕大多數句子的平仄都來自於律句。這個現象很好理解,原先這些填詞的工作都由宮中樂師或坊間人士完成,文人開始填詞後,即便不是律句的,很多也給換成了律句。當然,有些句子仍然並非律句,但在詞譜中規定必須使用的,也就成為了詞譜的專屬律句了。
比如《憶江南》的平仄情況以及白居易《憶江南·其一》詞: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其中加粗字可平可仄,也就是說,你可以在這裡使用平聲字,也可以使用仄聲字,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到本詞牌的5句,後4句全都是五律和七律的正格律句,而首句「平平仄」其實也是律句的三字尾。
3、詞的對仗
詞的對仗,也是依詞譜的規定,在相應的位置作對仗的處理,比之律詩,頜聯與頸聯必須使用對仗的情況要稍微寬鬆一點,而且也不像律詩,必須保證平仄相對。在一般情況下,相連的2句字數完全相同,或者去掉領字之後字數相同,就可能存在對仗的要求。
比如,《浣溪沙》下片首2句通常使用對仗,晏殊作品就用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作為對仗,但也有不使用對仗的情況;再比如《西江月》上下片首2句都要求對仗,辛棄疾就有一首詞使用「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和「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但他另有一首《西江月·遣興》就沒有使用對仗。
通過這樣的現象,我們可以發現,所謂的詞譜中要求使用對仗,其實也是根據前人的創作情況來定下的規則,但前人也只是依據自己的創作需要完成,並沒有人在沒有詞譜可循的情況下被要求這麼做,由此,如果初學的朋友無法找到合適的對仗句,依然可以暫時不考慮使用。
關於詞的創作中使用的用字、修辭手法以及如何讓自己的作品更具古意,不在今天的介紹範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看我此前分別進行介紹的文章。
第四、小結
了解了詞是什麼,詞譜是什麼,詞譜的相關要求,剩下的就是開始自己嘗試填詞了。哪怕你在此前完全不懂填詞,現在也應該大致了解填詞的幾項注意點了,現在我們列舉一個詞牌,依據詞譜看看古人是怎樣完成自己創作的。
先來看一首詞:
宋·李清照·如夢令
昨夜風疏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看一下「簡化版」的詞譜:如夢令,本名《憶仙姿》,又名《無夢令》、《比梅》等,單調33字,共7句,其中第5、6句為疊句,第1、2、4、5、6、7句押仄聲韻,平仄如下,其中加粗字為可平可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我們可以從平仄中看到,除第3句尾字平聲,其他句子尾字都是仄聲,這是個押仄聲韻的例子,第5、6句為疊句,也就是字都一模一樣。
李清照有數首作品化用前人詩句,或直接引用前輩詞句,這一首同樣如此,化用自韓偓《懶起》詩「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臥捲簾看。」詞人除了第2句與後3句,所有創意都來自「香奩體」詩人韓偓,但運用得極為巧妙,就像現在的人們看到照片裡的美女,已經「毫無PS痕跡」。
因此,填詞這件事,未必需要完全靠自己的想像,如果在沒有靈感的情況下,也可以化用前人的詩句,當然,照搬就極為不可取了。就我所知,很多文人都曾化用前人詩句,來為自己的創作增添別樣的風採,李白如此,杜甫亦如此。
最後,希望喜歡讀詞,又沒有對填詞有深入了解的朋友,讀到本文後,可以掌握這3大步驟,並開始嘗試填一些小詞。由於篇幅所限,因陋就簡,倉促之間寫出這樣的一篇文來,無法兼顧很多方面,對於已經有了填詞知識的朋友確實幫助有限,只能說聲抱歉了。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上方關注,與我共同解讀純美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