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上線的7個慘痛教訓,說多了都是淚

2020-12-17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文章為作者產品上線的項目復盤,希望能夠對產品路上的各位帶來一些啟發。

最近回顧了一下從去年年底到現在做過的兩個 B 端產品,從需求調研到產品設計再到最後上線落地,耗時接近4個月;整體來看,時間有點超出預期。作為產品經理的我,有很大一部分責任的

從開始的行業不夠了解,需求分析跑偏。到定位錯誤,導致產品調整。也經歷需求臨時變卦,功能不斷修改調整……不過,好在項目最終都順利上線!

發表一下感慨:產品真難

不過這些坑都是非常寶貴的經歷,對於產品而言,如果能有效地進行思考、復盤、調整,或許能帶來很多新的東西。

那過程中,我究竟經歷了踩了哪些坑呢,以下是文章目錄,我們一條條看!

01 不清楚產品服務對象,是慘痛教訓

兩項目其中一個來源於總監對業務的規劃,目的是 通過供應商對資源的有效競爭,來降低公司跨境物流成本;這個我最初的定位是做一個公司內部的工具。另一個來源於公司產品的迭代,根據公司現有業務和未來發展,對官網前後臺進行重構

這兩個產品說不上多大的工程,但對我而言已經很滿足,至少讓我有了產品從零到一,上線並給用戶使用的經歷。當親眼看到後臺有新增用戶註冊,使用產品的時候,感覺又心酸又有成就感

其實工具產品一開始的定位太窄,產品服務對象沒搞清楚,對公司做這個產品的思考較少,類似於跟著別人思維走。比如,公司總監告訴我需要滿足什麼樣的需求,我總是站在他的立場上,想著如何設計一個產品,高效地滿足他所提出的這些問題。

現在我仔細回顧決策的過程,發現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忽略需求分析階段,思考方式的重要性,而是跳過了頭腦風暴階段,習慣性地直接做流程梳理。

這個問題很嚴重,要想辦法養成習慣避免;那我們如何站在公司業務角度思考需求,防止自己閉門造車呢? 這裡根據案例,復盤整理了兩個核心點:

1. 我們如何切換思維?

試著把公司人力當工具組件、把服務當商品,把用戶當買家。公司其實就是用工具組件製造商品,和用戶交易

以工具 A 為例,最初定位是給內部員工用,整個鏈路是:用內部成本打造了一款商品,賣給了自己。既然都是賣,那我可不可以賣給其他有需求的用戶,那其他有需求的用戶是誰?我要不找找看有沒有這樣的用戶?

後來經過自己對競品調研,發現需求和用戶都存在,提供服務的公司還不小。

2. 我們如何站在公司角度評估業務?

當你找老闆聊需求,總是會被問到:成本多少?收益多大?業務持續多久? 從老闆的日常話語中,我們大概就能知道:產品價值 = 收益 – 成本。

最初工具 A的 收益是效率,成本是 技術開發 ,價值不好評估,可能收益不大;如果能開放使用,至少未來不會太局限,如果有機會做出來,也是盈利的機會。

總監經常和我說,產品設計其實是在設計一項業務,任何一項服務的打磨,都要當成是一門生意來看待。仔細回味這句話,確實沒毛病。

站在公司角度思考業務,其實就是一種向上思考的過程。這種產品思維日常培養很重要,也非常實用。比如找一份工作的時候,思考自己的收益是什麼,付出哪些成本持續性怎樣?

02 不了解行業信息,是慘痛教訓

第一點中,我們說到產品設計是設計一項業務。而業務其實是市場和行業背景下催生的產物,一個運轉過程。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自己一開始對行業信息懵懵懂懂就開始設計產品,明顯踩坑太深。

了解行業信息其實就是調研,這個過程我有遇到了三個問題:

  1. 如何了解一個行業基本信息?
  2. 如何找目標用戶並調研?
  3. 如何評估對用戶了解程度?

1. 如何了解一個行業基本信息

為了熟悉行業知識,搜尋了相應資料。發現照搬有點不靠譜,太大而全,於是照貓畫虎,整理出來的東西好像很厲害,但肚子裡真正沉澱的不多;

做了無用功,花了大把時間,還沒學到東西。

於是項目實踐後,我嘗試做一些刪減,個人覺得做好這三點是能對行業有一個基本了解的。

  • 先了解行業基本信息:知乎、百度、谷歌上找,通過搜索我大概知道跨境電商行業,有倉儲、物流、採購、供應商、亞馬遜平臺等,再逐個細分下去深挖一下,我的知識面就更廣了;
  • 了解業務流程,及上下遊角色:躬身入局,親自實操一下;我們常用的做法是線下找相關崗位人觀察,聊天,主要看他們做的 事情和協同交流部分。
  • 了解競品:有些行業信息競品是比我們更早察覺的,看看競品看他們的玩法,可以嘗試註冊,找他們的客服銷售問問題。

回顧這個過程,其實還蠻有意思的:為了了解競品流程,自己模擬下單遇到問題,說沒辦法解決。最後加了對方微信,還拋出一大堆疑問諮詢。這個方式,你也可以試試

2. 目標用戶?怎麼調研?

B 端 尋找目標用戶,其實就是做場景的還原;比如做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我們需要找 HR 還原現場,溝通日常招聘、郵件發放、資料管理等。

在做場景還原的時候,發現自己沒有提前做問題大綱的習慣,導致最終的調研產出內容非常零散;這樣一來,需求分析是很容易出錯的。

其實找用戶調研的時候,很有必要提前準備一些問題,和用戶聊的時候思緒會更清晰。比如 提前整理表格,列出核心問題,儘量不做無效溝通。

這裡要注意的是,在問題設計上也有一定的學問,線下調研因為過程比較開放,話題相對問卷調研來說,思維不會閉塞。所以線下面對面溝通的過程中,問題要儘量針對關鍵點,提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用戶盡情表達自己的觀點

給一個模板例子希望能給你參考:

3. 對用戶了解程度?

因為上一次調研,信息收集不全,導致後續自己三番五次  找用戶請教問題。

因為對用戶不夠了解,遇到任何規則的變化,我們很容易陷入聯想狀態,假設的越多,錯得也就越多。提供一個參考思路:

  • 首先按照上述方式調研場景,整理並劃分好用戶基本類型和特徵,這裡的特徵不是性格特點,是用戶群體對行為的偏好。
  • 針對不同用戶類型,若預測用戶在不同外部條件下的預期和行為,說明我們對用戶的掌握基本合格。

比如用戶登錄密碼錯誤,用戶可能會產生懊惱情緒,會嘗試找回密碼,感受用戶也是同理心的過程。

03 產品定位錯誤,是慘痛教訓

產品定位的調整,是血淋淋的教訓。第一點中有說到產品定位太窄。那現在,我針對這個坑點,來說說定位調整,給產品帶來的影響。

產品定位踩過的坑:產品定位有用戶、痛點、也有方案,但忽略了盈利和收益。

工具 A 最初定位是給內部使用,調研過程用戶述求不斷。讓自己陷入了功能堆積過程。剛開始的架構思路 大體上是這樣的:公司產品設計人員 負責打磨服務,產品管理人員負責運營管理,吸引客戶和我們籤約,服務售賣。

簡單的看,是能夠滿足公司目前的業務,但總監看了之後和我說:我讓你設計,是讓你打磨出來,日後拿出來給 合作公司用,我是要收費賺錢的,聽完恍然大悟。

後來站在其他公司的角度,發現需求依舊存在(有競品),於是在方案上加了一層用戶關係。把工具 A 迭代成服務平臺。這樣的改動,給產品帶來盈利的可能性

表面一些小改動,觸動的是後臺整個邏輯的修改。增加一層用戶,實際上後臺增加的有:帳戶體系、付費模塊、數據關聯表修改等。所以,做 B 端產品,決策路徑很長,千萬不能忽視了任何一個改動。

做出決定修改之後的一周,我將需求重新整理,按照調研的方式進行問題回訪。對場景的規則模塊二次補充。產品工作倒無所謂,最可怕的是開發小哥因為我的調整,最終結項時間推遲一周多。

為了避免熬夜爆肝,產品設計之前,我們得先把定位想清楚。其次是,如果做一個產品,一開始就在不斷累加需求,多問問自己用戶是不是找對了。

04 產品設計不規範,是慘痛教訓

經過這次項目經歷,讓我對經驗和方法的重要性,有了新的定義:經驗是輪子,給不了我們建設性的創新,但能避免我們在一條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產品設計階段做的更多是模塊和流程性的梳理,先定義問題,再找場景,然後梳理規則,最後抽離模塊;比如這樣:

但這個過程也遇到了兩個問題,十分困擾。

  • 產品設計如何避免東拼西湊,有條理進行展開?
  • 功能和規則這麼多,配置怎麼做?

產品設計時感覺自己信心滿滿,業務催催需求,就亂了陣腳,跳過功能設計開始畫圖。結果證明,越畫越亂。

後來強迫自己回到正軌,會議、催需求,先晾著,完整流程先跑通(回顧一下我的整個流程,如果感興趣,可以給我留言,後續加油補充):

關於配置的問題:也是踩了太多坑,我們總想把所有功能都做成配置,用戶想要什麼,產品上給個界面,用戶自己設置。

於是在這種思路下,我發現最後出來的產品後臺,還沒上線就顯得十分臃腫

過程中總結了部分規律,發現功能配置其實有一個核心思維在的:頻次 & 範圍 四象限:頻次越高,說明使用非常頻繁,用戶量大,說明需求的集合也就越大,所以結合這兩者進行思考配置功能,再適合不過。

以下為詳情:

像電商後臺產品,類似商品添加,價格設定這種,涵蓋用戶量大,且切換頻率較高的,妥妥的配置。

05 評審成批鬥會,是慘痛教訓

直到項目開發,我才發覺要檢查一下邏輯,看看文案,再想想交互

於是準備不夠充分,評審會高光時刻成了批鬥會。業務會覺得比產品更懂需求,開發覺得邏輯理解優於產品。總之百口莫辯,事情講不清楚,一個問題 N 多方案。

後來自己整理了一張自查表,項目開發之前,我時不時就會看下,這裡分享一下:

按照這樣的流程將自己的產品原型 從頭到尾的梳理,假以時日,我們的產品邏輯肯定日飛沖天(雞湯句哈)!

06 需求失控是慘痛教訓

加需求了怎麼辦?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開發到一半,業務過來教你做人(做產品) 老闆或者業務諮詢一下需求狀況,靈感爆發,給我們提幾個優化,導致需求變更。

在做官網 B 產品的時候,我經歷了兩次官網核心下單業務的修改,主要是項目到開發階段了,業務對需求二次定義,麻煩的不是補充內容,而是在修改,產品邏輯改動,可能對產品最終的走向都會產生影響。

新增需求我們要看對現有影響,也要看是否可持續。其次產品設計階段,我們是比業務更懂產品邏輯的,如果需求對現有影響範圍過大,不可持續,不符合產品定位,可以打回去。即便是新增也要儘量歸併二期。

針對需求變動,在需求評審之前,很有必要拉上業務,將模塊、流程、原型和UI 進行共享,內容走查,確保需求完善。當然,也要有一定領導力,主動推進項目,給開發小哥一點關愛

07 項目延期是慘痛教訓

項目延期了怎麼辦?

上線推遲,作為產品經理,我們怎麼都脫不了干係。

為減少推遲上線對業務的影響,可以嘗試:

  • 提前制定裡程碑:在什麼時間點完成那些核心功能,提前準備內容;
  • 上線二次預估:預計推遲到什麼時候,保證後續資源能繼續開發;
  • 廣而告之:將裡程碑、現有進度、發布時間和開發 及 業務多方確認,想辦法分配資源。

過程中,主人翁意識強一點,專業度就會有提升,別人會覺得我們靠譜。

總之讓產品由我們掌控,把問題扼殺在過程,不能等到開發上線後再解決。

08 關於迭代的思考和復盤感悟

B 端產品迭代的思考

產品進階是一個緩慢迭代過程,B 端類產品升級頻率較低,但並不意味不需要迭代。這次實踐過程,讓我體會到 B 端產品更需要 關注變化。「牛鞭效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系統服務類的產品 實際上非常個性化的,本質原因就是因為場景的不同。比如我們把一個產品開放,即便基本模塊都有,遇上不同客戶,定製化需求依舊很多。

系統服務類的產品很多時候是在還原 場景,服務多少企業,可能就有多少種服務方式。

所以,B端產品個性化是件好事,很多企業初期就是在提供個性化服務,待成型,才考慮標準化。

最後分享復盤的五點感悟:

  1. 問題複雜度越高,解決過程越投入,成長也會更快;
  2. 產品方法論終究是方法,實踐內容和結果還是得自己慢慢找;
  3. 如果解決問題的方案過於複雜,不糾結,有可能是問題本身不對;
  4. 以用戶角度看問題,以生意角度思考業務,比如收益、成本,是否一直存在;
  5. 復盤包含:實踐、思考、回顧、調整,難在調整,因為是推翻自己的過程;

本文以自己項目經歷在此拋磚引玉,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見歡迎一起交流。希望能和喜歡寫字的你,交個朋友。

 

本文由 @好奇產品鋪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樂視呆帳嚴重拖累大聯大每股純益,黃偉祥:慘痛教訓
    臺灣半導體零組件通路商龍頭大聯大7日舉行法說會公布去年第4季財報,因認列客戶樂視的逾期壞帳相關損失3.3億元,使單季每股稅後純益降到0.22元,季減八成。EWeEETC-電子工程專輯大聯大董事長:吸取教訓,做好風控大聯大董事長黃偉祥指出,會記取慘痛教訓,未來會將風險控管做得更好。
  • 新華網評:衝動是魔鬼,教訓太慘痛!
    衝動的教訓太過慘痛!慘痛的事故再次警示:要遵守公共規則。站點候車,到站下車,是規則,更是公序。乘客劉某僅因錯過自己的站點便對公交車駕駛員橫加指責甚至大打出手,不僅侵犯駕駛員人身安全,更將全車人的性命視作無物,成了自己喪失理智的犧牲品!害人害己,何其可恨!而現實生活中,劉某這樣的人並非個例。乘客與司機爭執的事件時有發生,只不過沒有造成如此慘烈的後果。
  • 慘痛的教訓,深刻的警醒
    教訓慘痛,你還不醒醒嗎?9月17日,湖北武漢。江夏一中一名九年級男生跳樓身亡。據通報說,這個孩子上課前在教室內玩撲克,老師通知家長到校配合教育。孩子在學校被家長教訓,期間挨了兩個耳光。幾分鐘後,孩子從走廊跳下,不治身亡。 看的人心酸,特別是為人父母者。花一樣的孩子,說沒就沒了,誰之過?這樣的事件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我親眼見到的就有兩例。
  • 中年程式設計師的經驗談:21個慘痛教訓
    本文匯集筆者從業21年犯下的各種錯誤,以及從這些慘痛教訓中得來的寶貴經驗,望各位引之為鑑。 錯誤7—固步自封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做任何事都是如此,軟體行業也是一樣。因此,從業人員也得因時而變,必須與行業保持同步,保持自身競爭性與影響力。 編程的關鍵不在於其熟練度,而是建立新的概念詞彙庫,以新的方式解決問題。
  • 化學武器號稱「窮人的原子彈」 人類曾教訓慘痛
    化學武器號稱「窮人的原子彈」 人類曾教訓慘痛   縱觀歷史,人類使用化武有過慘痛教訓  王曉彬介紹,化學武器曾在戰爭中被大量使用,給人類造成過非常慘痛的教訓和災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交戰雙方使用了約54種化學戰劑,造成了約130萬人的直接死亡。日本在侵華戰爭期間,使用化學武器達2000次以上,造成近10萬中國人死亡,化學武器的遺毒至今仍然沒有肅清。
  • Compute Goes Brrr:重溫強化學習之父Sutton關於AI的70年慘痛教訓
    擁有5個卷積層的AlexNet,比擁有3個的LeNet要稍大一些。它總共有8層,而LeNet有7層(其中2層是池化層)。而其中的重大突破,則在於圖形處理單元(GPU)以並行處理的方式實現最基礎的神經網絡運算(卷積與矩陣乘法),以及由李飛飛和她在史丹福大學的實驗室所整理的、兼具規模和質量的ImageNet數據集。
  • 慘痛的教訓!一氧化碳常見的六大誤區,你都知道嗎?
    慘痛的教訓!一氧化碳常見的六大誤區,你都知道嗎?4誤區四:認為在火爐上放些白菜葉、橘子皮、松樹枝之類,或放一盆涼水,或在地上灑些水,就可以預防煤氣中毒的發生,其實白菜葉之類不能與一氧化碳起任何化學反應,因此,這些東西都不能解煤氣之毒,自然也就不能預防煤氣中毒的發生。
  • 談新劇話到嘴邊努力憋住,慘痛的教訓太多了
    不過在最新採訪中朱一龍似乎「精明」了不少,談到新劇話到嘴邊努力憋住,原來是過去的教訓太慘痛了!在金雞百花電影節開幕式前的採訪中,朱一龍再次被套路了,好在他這次「警醒」很多,面對記者的連環套路吃一蟄長一智,再也不上當了。當主持人詢問他在開幕式上表演什麼節目時,龍哥瞪著一雙大眼睛試探著詢問:「可以說嗎?」
  • 山西五臺山2死1傷 驢友慘痛教訓還當引以為戒
    五臺山景區管委會接到公安分局的報告後,立即啟動應急機制,迅速組織多部門開展救援工作。因地形複雜,積雪較厚,救援人員於15時25分到達現場。在徒步探路進入山底後,當時發現兩名被困人員,一名凍傷,一名已失去生命體徵,第三名被困人員也在隨後趕來的藍天救援隊的幫助下於12月14日上午找到,但已失去生命體徵。
  • 不是冷血,而是曾經的教訓太慘痛
    但是土地面積都十分的狹小,根本無法容納這麼多的難民。那麼,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是世界上領土面積第二大的國家,為何中國不收留難民呢?是因為沒有同情心嗎? 並不是的,中國人講究"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著這種胸懷寬廣的博愛之心。
  • 一串神秘的「���」引發的一起大型線上事故,教訓慘痛!
    最近遇到了一起依賴升級 + 異常數據引發的線上事故,教訓慘痛
  • 網紅糕點店的慘痛教訓,如何防止商標被「山寨」?
    網紅糕點店的慘痛教訓,如何防止商標被「山寨」?在被爆料僱人造勢之後,鮑師傅背後的北京易尚餐飲管理有限公司隨之發布了道歉聲明,主動承擔起了這件事件的責任,發布致歉聲明表示:這只是個別城市一家店的行為,不是所有的店鋪都存在這樣的行為。
  • 慘痛教訓!孩子反覆發熱超6天,父母不敢送醫,結果…
    慘痛教訓!兩名患兒的家長都害怕,孩子到醫院就診會被感染或被隔離,便自行在家服藥,結果孩子的病情越來越嚴重。據廈門市兒童醫院感染科卓志強主任醫師介紹:多種原因可導致幼兒發熱,如果家長選擇在家觀察,要密切關注孩子的情況,病情無好轉還是得及時就醫。
  • 17個創業經驗教訓:保持創新 堅持到底
    第一個月,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編寫內容管理系統上。這很奇怪。接下來的六個月則更加怪異,他們要麼寫代碼寫到凌晨四點,要麼就一連幾個星期什麼都不幹。  最終,我們的網站成功上線了,比預想的晚了12個月,問題無數,我們最終支付的金額比他們的所謂「固定」報價高出了125%。他們很早就突破了預訂的價格,之後便開始按小時計費。
  • 慘痛教訓!英語單科差點不過線!22備考如何精準避坑!
    專業課搞太迷,英語徹底撿不起很多同學都認為英語無非就是背單詞英語太大意,單科差點不過線慘痛教訓,英語差點託後腿並且英語準備過程中99%的考研er都會遇到下面的難題詞彙易混淆,死記硬背記不住語法點混雜,句子結構搞不清閱讀長句多,
  • 作為小學老師,我兒的英語卻經歷了慘痛教訓
    學校開家長會,我作為數學老師兼班主任,每次都有很多很多事情要說,可我每次都要擠出時間和家長強調英語學習的重要性。我這不是越俎代庖,實在是我兒學習英語的經歷教訓太深刻了,我不願意我的學生走我兒的老路。今天我就自揭一下傷疤,把我兒學習英語的經歷和大家聊聊。從孩子剛上小學的時候開始說吧。
  • 發小聚會,有權有勢的到底該怎麼擺譜兒,教訓太慘痛
    聚會的時候,在發小、同學面前過分擺譜兒,教訓慘痛。西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其中有個鹹陽人公孫述,自封為輔漢將軍兼領益州牧,後與劉秀同時稱帝。公孫述有個發小,叫隗囂,當時跟著隗囂在甘肅一帶進行武裝割據。隗囂就派馬援前往成都窺探公孫述虛實。
  • 大學裡「最無用」的3種東西,純粹在浪費青春,都是學姐淚的教訓
    大學裡「最無用」的3種東西,純粹在浪費青春,都是學姐淚的教訓 談女朋友 很多人都將談戀愛當成自己的大學必需品,認為沒有在大學談戀愛,就是一種人生莫大的損失,因此都會想方設法的找一個女朋友或男朋友
  • 讓人「心寒」的4個專業,看似高大上,畢業卻轉行,說多了都是淚
    很多人在填報志願的時候,一般都是看什麼專業最火熱,或者哪些專業的報名人數多,以此決定自己的大學專業。而等到真正進入大學以後,發現學的東西跟想的不一樣,才開始後悔當初的選擇。那麼小編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讓人「心寒」的4個專業,看似高大上,畢業卻轉行,說多了都是淚!
  • 實戰復盤:基於微信環境,如何保證H5產品正常上線?
    本文以作者親歷的一次H5產品上線為例,分析了其中關鍵環節、不當之處以及相應的注意要點。最近在半路接手一個從0-1的產品,產品功能設計完畢、需求文檔完成、需求評審結束,開發進行到了第二周,只需要保證產品正常上線。聽起來像一切步入正軌,正常推進上線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