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為作者產品上線的項目復盤,希望能夠對產品路上的各位帶來一些啟發。
最近回顧了一下從去年年底到現在做過的兩個 B 端產品,從需求調研到產品設計再到最後上線落地,耗時接近4個月;整體來看,時間有點超出預期。作為產品經理的我,有很大一部分責任的。
從開始的行業不夠了解,需求分析跑偏。到定位錯誤,導致產品調整。也經歷需求臨時變卦,功能不斷修改調整……不過,好在項目最終都順利上線!
發表一下感慨:產品真難!
不過這些坑都是非常寶貴的經歷,對於產品而言,如果能有效地進行思考、復盤、調整,或許能帶來很多新的東西。
那過程中,我究竟經歷了踩了哪些坑呢,以下是文章目錄,我們一條條看!
兩項目其中一個來源於總監對業務的規劃,目的是 通過供應商對資源的有效競爭,來降低公司跨境物流成本;這個我最初的定位是做一個公司內部的工具。另一個來源於公司產品的迭代,根據公司現有業務和未來發展,對官網前後臺進行重構。
這兩個產品說不上多大的工程,但對我而言已經很滿足,至少讓我有了產品從零到一,上線並給用戶使用的經歷。當親眼看到後臺有新增用戶註冊,使用產品的時候,感覺又心酸又有成就感。
其實工具產品一開始的定位太窄,產品服務對象沒搞清楚,對公司做這個產品的思考較少,類似於跟著別人思維走。比如,公司總監告訴我需要滿足什麼樣的需求,我總是站在他的立場上,想著如何設計一個產品,高效地滿足他所提出的這些問題。
現在我仔細回顧決策的過程,發現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忽略需求分析階段,思考方式的重要性,而是跳過了頭腦風暴階段,習慣性地直接做流程梳理。
這個問題很嚴重,要想辦法養成習慣避免;那我們如何站在公司業務角度思考需求,防止自己閉門造車呢? 這裡根據案例,復盤整理了兩個核心點:
試著把公司人力當工具組件、把服務當商品,把用戶當買家。公司其實就是用工具組件製造商品,和用戶交易。
以工具 A 為例,最初定位是給內部員工用,整個鏈路是:用內部成本打造了一款商品,賣給了自己。既然都是賣,那我可不可以賣給其他有需求的用戶,那其他有需求的用戶是誰?我要不找找看有沒有這樣的用戶?
後來經過自己對競品調研,發現需求和用戶都存在,提供服務的公司還不小。
當你找老闆聊需求,總是會被問到:成本多少?收益多大?業務持續多久? 從老闆的日常話語中,我們大概就能知道:產品價值 = 收益 – 成本。
最初工具 A的 收益是效率,成本是 技術開發 ,價值不好評估,可能收益不大;如果能開放使用,至少未來不會太局限,如果有機會做出來,也是盈利的機會。
總監經常和我說,產品設計其實是在設計一項業務,任何一項服務的打磨,都要當成是一門生意來看待。仔細回味這句話,確實沒毛病。
站在公司角度思考業務,其實就是一種向上思考的過程。這種產品思維日常培養很重要,也非常實用。比如找一份工作的時候,思考自己的收益是什麼,付出哪些成本,持續性怎樣?
第一點中,我們說到產品設計是設計一項業務。而業務其實是市場和行業背景下催生的產物,一個運轉過程。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自己一開始對行業信息懵懵懂懂就開始設計產品,明顯踩坑太深。
了解行業信息其實就是調研,這個過程我有遇到了三個問題:
為了熟悉行業知識,搜尋了相應資料。發現照搬有點不靠譜,太大而全,於是照貓畫虎,整理出來的東西好像很厲害,但肚子裡真正沉澱的不多;
做了無用功,花了大把時間,還沒學到東西。
於是項目實踐後,我嘗試做一些刪減,個人覺得做好這三點是能對行業有一個基本了解的。
回顧這個過程,其實還蠻有意思的:為了了解競品流程,自己模擬下單遇到問題,說沒辦法解決。最後加了對方微信,還拋出一大堆疑問諮詢。這個方式,你也可以試試。
B 端 尋找目標用戶,其實就是做場景的還原;比如做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我們需要找 HR 還原現場,溝通日常招聘、郵件發放、資料管理等。
在做場景還原的時候,發現自己沒有提前做問題大綱的習慣,導致最終的調研產出內容非常零散;這樣一來,需求分析是很容易出錯的。
其實找用戶調研的時候,很有必要提前準備一些問題,和用戶聊的時候思緒會更清晰。比如 提前整理表格,列出核心問題,儘量不做無效溝通。
這裡要注意的是,在問題設計上也有一定的學問,線下調研因為過程比較開放,話題相對問卷調研來說,思維不會閉塞。所以線下面對面溝通的過程中,問題要儘量針對關鍵點,提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用戶盡情表達自己的觀點。
給一個模板例子希望能給你參考:
因為上一次調研,信息收集不全,導致後續自己三番五次 找用戶請教問題。
因為對用戶不夠了解,遇到任何規則的變化,我們很容易陷入聯想狀態,假設的越多,錯得也就越多。提供一個參考思路:
比如用戶登錄密碼錯誤,用戶可能會產生懊惱情緒,會嘗試找回密碼,感受用戶也是同理心的過程。
產品定位的調整,是血淋淋的教訓。第一點中有說到產品定位太窄。那現在,我針對這個坑點,來說說定位調整,給產品帶來的影響。
產品定位踩過的坑:產品定位有用戶、痛點、也有方案,但忽略了盈利和收益。
工具 A 最初定位是給內部使用,調研過程用戶述求不斷。讓自己陷入了功能堆積過程。剛開始的架構思路 大體上是這樣的:公司產品設計人員 負責打磨服務,產品管理人員負責運營管理,吸引客戶和我們籤約,服務售賣。
簡單的看,是能夠滿足公司目前的業務,但總監看了之後和我說:我讓你設計,是讓你打磨出來,日後拿出來給 合作公司用,我是要收費賺錢的,聽完恍然大悟。
後來站在其他公司的角度,發現需求依舊存在(有競品),於是在方案上加了一層用戶關係。把工具 A 迭代成服務平臺。這樣的改動,給產品帶來盈利的可能性。
表面一些小改動,觸動的是後臺整個邏輯的修改。增加一層用戶,實際上後臺增加的有:帳戶體系、付費模塊、數據關聯表修改等。所以,做 B 端產品,決策路徑很長,千萬不能忽視了任何一個改動。
做出決定修改之後的一周,我將需求重新整理,按照調研的方式進行問題回訪。對場景的規則和模塊二次補充。產品工作倒無所謂,最可怕的是開發小哥因為我的調整,最終結項時間推遲一周多。
為了避免熬夜爆肝,產品設計之前,我們得先把定位想清楚。其次是,如果做一個產品,一開始就在不斷累加需求,多問問自己用戶是不是找對了。
經過這次項目經歷,讓我對經驗和方法的重要性,有了新的定義:經驗是輪子,給不了我們建設性的創新,但能避免我們在一條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產品設計階段做的更多是模塊和流程性的梳理,先定義問題,再找場景,然後梳理規則,最後抽離模塊;比如這樣:
但這個過程也遇到了兩個問題,十分困擾。
產品設計時感覺自己信心滿滿,業務催催需求,就亂了陣腳,跳過功能設計開始畫圖。結果證明,越畫越亂。
後來強迫自己回到正軌,會議、催需求,先晾著,完整流程先跑通(回顧一下我的整個流程,如果感興趣,可以給我留言,後續加油補充):
關於配置的問題:也是踩了太多坑,我們總想把所有功能都做成配置,用戶想要什麼,產品上給個界面,用戶自己設置。
於是在這種思路下,我發現最後出來的產品後臺,還沒上線就顯得十分臃腫。
過程中總結了部分規律,發現功能配置其實有一個核心思維在的:頻次 & 範圍 四象限:頻次越高,說明使用非常頻繁,用戶量大,說明需求的集合也就越大,所以結合這兩者進行思考配置功能,再適合不過。
以下為詳情:
像電商後臺產品,類似商品添加,價格設定這種,涵蓋用戶量大,且切換頻率較高的,妥妥的配置。
直到項目開發,我才發覺要檢查一下邏輯,看看文案,再想想交互。
於是準備不夠充分,評審會高光時刻成了批鬥會。業務會覺得比產品更懂需求,開發覺得邏輯理解優於產品。總之百口莫辯,事情講不清楚,一個問題 N 多方案。
後來自己整理了一張自查表,項目開發之前,我時不時就會看下,這裡分享一下:
按照這樣的流程將自己的產品原型 從頭到尾的梳理,假以時日,我們的產品邏輯肯定日飛沖天(雞湯句哈)!
加需求了怎麼辦?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開發到一半,業務過來教你做人(做產品) 老闆或者業務諮詢一下需求狀況,靈感爆發,給我們提幾個優化,導致需求變更。
在做官網 B 產品的時候,我經歷了兩次官網核心下單業務的修改,主要是項目到開發階段了,業務對需求二次定義,麻煩的不是補充內容,而是在修改,產品邏輯改動,可能對產品最終的走向都會產生影響。
新增需求我們要看對現有影響,也要看是否可持續。其次產品設計階段,我們是比業務更懂產品邏輯的,如果需求對現有影響範圍過大,不可持續,不符合產品定位,可以打回去。即便是新增也要儘量歸併二期。
針對需求變動,在需求評審之前,很有必要拉上業務,將模塊、流程、原型和UI 進行共享,內容走查,確保需求完善。當然,也要有一定領導力,主動推進項目,給開發小哥一點關愛。
項目延期了怎麼辦?
上線推遲,作為產品經理,我們怎麼都脫不了干係。
為減少推遲上線對業務的影響,可以嘗試:
過程中,主人翁意識強一點,專業度就會有提升,別人會覺得我們靠譜。
總之讓產品由我們掌控,把問題扼殺在過程,不能等到開發上線後再解決。
產品進階是一個緩慢迭代過程,B 端類產品升級頻率較低,但並不意味不需要迭代。這次實踐過程,讓我體會到 B 端產品更需要 關注變化。「牛鞭效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系統服務類的產品 實際上非常個性化的,本質原因就是因為場景的不同。比如我們把一個產品開放,即便基本模塊都有,遇上不同客戶,定製化需求依舊很多。
系統服務類的產品很多時候是在還原 場景,服務多少企業,可能就有多少種服務方式。
所以,B端產品個性化是件好事,很多企業初期就是在提供個性化服務,待成型,才考慮標準化。
最後分享復盤的五點感悟:
本文以自己項目經歷在此拋磚引玉,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見歡迎一起交流。希望能和喜歡寫字的你,交個朋友。
本文由 @好奇產品鋪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