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
1909年1月16日,人類發現南磁極。
1981年1月16日,中國政府決定發行國庫券。
鏡頭下的永和
黃河蛇曲(山西永和)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黃河東岸永和縣南莊鄉、打石腰鄉、閣底鄉,面積210k㎡,是以黃河幹流晉陝大峽谷中五個巨大的河流蛇曲為主體,其蛇曲類型規模等具有典型意義,目前保持自然狀態,形成過程和景觀現象系統完整,屬具有重要觀賞和科學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它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深刻的象徵意義及獨特罕見的地貌特徵吸引著各方遊人。
自然環境
黃河蛇曲(山西永和)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永和縣西,黃河沿線,陝西與山西省交界處,北起英雄灣,南至仙人灣,全長約50㎞,東西寬約2-13㎞。
黃河蛇曲(山西永和)國家地質公園地處南莊鄉、打石腰鄉、閣底鄉境內。地理坐標東經:110°22′00″-110°38′00″;北緯:36°34′44″-36°54′00″。公園東距縣城20㎞,東南距臨汾市180km,東北距太原280km,西距陝西省延安市160km,經永和關過延永大橋距陝西省延川縣30km。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位於永和縣境內的這段黃河地處晉陝大峽谷中,沿此段黃河有四大渡口,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溝通晉陝的水上交通要道和通商口岸,是重要的軍事交通關隘,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地理位置
這裡有奔騰的黃河,險峻的晉陝峽谷,奇特的蛇曲,豐富的地形地貌。自然環境壯美,民風古樸,物產豐富,是發展旅遊業的一方寶地。
地形地貌:地質公園地處黃河沿岸,此處山大溝深,溝壑縱橫,把地形切割的支離破碎,極其複雜。閣底鄉多為殘垣溝壑區,打石腰鄉、南莊鄉及黃河沿岸地區為梁峁溝壑區。公園內海拔最高點為打石腰鄉東山脊黑龍神圪塔,海拔高度1321m,最低點為千隻溝河入黃河口,海拔高度511.9m,相對高差810m。
公園地勢東高西低,黃河水自北向南奔流而過,千隻溝河(芝河、桑壁河)、峪裡河及其支流向西流入黃河。
公園內屬淺層黃土覆蓋的石質丘陵,海拔高度511.9—1321m。地貌以土石樑峁和溝谷為主,山丘成土頭石腰結構,黃土覆蓋較薄,坡面溝谷流水侵蝕和重力侵蝕嚴重,溯源侵蝕活躍。在新構造運動相對平穩階段,河流的下蝕作用相對減弱,側向侵蝕作用相對加強,由於多次的繼承性的側蝕作用,在重力崩塌作用的協同作用下,使原來彎曲度不大的河谷更加彎曲,以至形成現今的公園區的蛇曲地貌。
形成原因
在地質學上,近於環形的彎曲河流被稱為河曲或者蛇曲,當河流流經平坦的地區,如果抗衝刷能力弱的一側河岸在河水侵蝕作用下坍塌,原來順直的河岸就會變得彎曲凹陷,表層河水將向凹處的河岸衝去。衝向凹岸的表層水流一部分受離心力作用,衝向對岸,另一部分折向河底,形成底層水流,觸及河底後,又變為上升流返回河面,形成環流。與此同時,河水向下遊的縱向流動並沒有停止,橫向的環流與縱向的水流結合起來,構成了一種螺旋向前的水流。環流是造成蛇曲的主要力量:衝向凹岸的下降水流流速快、侵蝕力強,使得凹岸後退,越來越凹;衝向凹岸的水流折向河底後,沿凸岸一側上升,上升的過程中水流速度變慢,攜沙能力降低,泥沙不斷在凸岸一側下沉堆積,使得凸岸變得越來越凸。
永和段黃河蛇曲最後定型,發生在距今一萬兩千年。與河流凹岸的侵蝕作用對應,河流的凸岸總發生堆積作用。所以永和蛇曲每個拐彎處,凹岸為繼承型的陡岸,而凸岸總成新月形外突的堆積階地。最終以高出河面5—8米形成黃河蛇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