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觀看視頻
永和關
在永和縣西北黃河岸,唐以前就有永和關。《元和郡縣誌》:永和縣以縣西永和關為名。永和關位於永和縣城西35公裡的南莊鄉,是歷史悠久的渡口之一,也是西去陝西的交通要塞。傳說這裡曾是永和舊縣城的遺址,城牆、烽火臺、禹王磴、守關犬、前城坪、後城坪等遺址保存完好。境內危巖奇石,妙趣天成,長達數千米的鳳雅長廊千次百態,造型各異。
永和文廟
創建於元至元年間(1264-1294年),現僅存大成殿。大成殿坐北朝南,面寬五間,進深五間,單簷歇山頂。鬥栱六鋪作重栱出單抄,殿內柱網布局採用減柱和移柱造。梁架徹上露明造,均為圓木稍加砍制而成。是研究晉西南古建築區域文化的有效實例,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
紅軍東徵永和紀念館
位於永和縣閣底鄉東徵村,距縣城80餘華裡。2005年重新修建的紅軍東徵永和紀念館,佔地2500平方米,以「英明決策築輝煌」、「紅軍東徵在永和」和「老區人民愛紅軍」為主題分三個展廳,用大量的實物圖片、塑刻作品等真實地再現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東徵歷史畫卷,全面展示了當年東徵紅軍的豐功偉績。
紅軍崖
從永和關村乘船北上,大約1500米左右的黃河東岸上,赫然寫著三個紅色大字「紅軍崖」。就在這個崖高千尺,直立如削,水流湍急,亂石如磐的地方,曾經發生過令人驚心動魄、感人肺腑的真實故事。1936年5月,12名紅軍戰士,在掩護大部隊回師西渡任務後,於拂曉前趕到黃河岸邊,不料被敵人發現,英勇善戰的紅軍戰士,奮不顧身從高崖上滑下,躲在崖下的一個石窟中,與敵人對戰,有六名戰士壯烈犧牲,其餘戰士愈戰愈勇,打死敵軍數人,彈盡糧絕,縱身跳入奔騰的黃河……
望海寺
望海寺位於縣城西邊的打石腰鄉境內,寺廟距縣城24公裡,佔地近600平方米,創建年代待考,寺廟有兩通石碑,記載其建於康熙元年,重修於乾隆二年,僅存三個建築。院裡有幾棵百年以上的古柏樹,還曾有丈八佛。一是魁星樓,方形兩層,下為石拱,上為磚木小閣,造型特別;二是無名殿,屋頂長有古柏,牆壁八百羅漢彩繪較精美且保存完好,地面還有一通清代石碑;三是龍王廟。這是一座年代久遠,聞名遐邇的古寺廟建築群。
朝陽寺
位於永和縣縣城西北梁家坡村,創建年代不詳。坐南向北,佔地504平方米。寺內原存鐵佛1尊,石窯3孔,原植白牡丹數株,據推測花齡在300年以上,已呈野生狀態。1995年,縣佛教協會重新維修,新加琉璃瓦頂,新塑佛像數尊,並從河南洛陽購買回牡丹200餘株,月季200餘株,芍藥100餘株及爬山虎等,在寺前建起牡丹園。
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蛇曲(山西永和)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呂梁山西南端西翼,地理座標為:東經:110°22′00″-110°38′00″;北緯:36°34′44″-36°54′00″,公園面積為210㎞2,主要地質遺蹟分布面積152.64㎞2。黃河蛇曲(山西永和)國家地質公園地處晉陝峽谷的南部地段,公園內主要可供觀賞的旅遊景觀為河流蛇曲曲流地貌景觀。其次,園區內還有由河流地質作用形成的其它地質旅遊資源及遺蹟,如河心島(鞋島)、階地、側蝕洞穴、陡峭谷坡及化石遺蹟等。
黃河蛇曲(山西永和)國家地質公園的旅遊資源內容豐富。尤其是地學類旅遊資源無論從宏觀到微觀景觀遺蹟都彌足珍貴,具有較高的教學,科研及旅遊觀賞價值。對這裡地質公園的考證研究,幫助我們深入了解黃河中遊地殼的發育、演化史、黃土環境的變遷、黃河谷道的水力侵蝕模式具有重要意
義。
奇奇裡村
奇奇裡村位於永和縣閣底鄉西北部,地處黃河中遊晉陝大峽谷東岸,緊臨黃河乾坤灣白家山灣,屬典型的雨養農業貧困村,2017年實現整村脫貧。奇奇裡村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是黃河文化、渡口文化、碾磨文化傳承深遠的古村落之一。奇奇裡村與黃河相鄰,位於乾坤灣的中心地帶,這裡素有「戈壁的風光、拉薩的日照、沒有藏羚羊的可可西裡」之稱,村歌《我在奇奇裡》唱響黃河兩岸,以劉林翠為代表的剪紙藝術享譽省內外,這裡還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是紅軍東徵回師東渡戰役發生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