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鎮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朝長慶二年(公元822年)豐惠鎮建縣府起到光緒24年(1898)年,在全縣已形成的21個集市中,永和市就是其中的一個。
《上虞縣誌》記載:「永和市自然鎮,上接梁弄下通四明江,處水陸交通要衝,向為鄰近各村土特產等商品的集散地,取永久興旺、和氣生財之義。」
我曾在幼時去過永和兩次,雖已久遠,但那時的美好卻回憶至今。
第一次很小,可能還未讀書吧,因我的弟弟還未出生。
初夏的一天傍晚,家裡開始早早的吃飯。隱約聽見父親在跟母親說要去永和看戲,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永和這個名字。
幼時的我,十分懼怕父親,雖然他從未跟我疾言厲色過。從未單獨跟父親外出過的我,那天卻破天荒的和父親說我也要去,父親聽了之後表現的很詫異,可能他也沒有意識到我會提這樣的要求。
或許是第一次提出,也或許是母親的幫腔,父親默許了,讓我快快吃飯。那一瞬間,我的心就像炸開的爆米花一樣。快速吃完,母親還給我換了一下衣服,然後就和村裡3、4個和我父親關係甚好的叔伯出發了。
父親把我抱上他的二八槓自行車橫梁,看到同行的只有我一個小孩,心裡又平添了一絲驕傲。或許我是村裡小夥伴第一個去永和劇院看戲的吧。
經趙丁,穿朱巷,騎過一個不知名的小村落,大概50分鐘後,到了永和劇院。
這是我第一次進劇院看戲,以往過年時看過村子裡的草臺班子,也曾去豐惠時路過東門頭的東升劇院,但一次沒有進去過。劇院對我而言是神秘而嚮往的,我一直在想,裡面到底是什麼樣的?
在劇院門口,父親還給我買了一點小零食。檢票入場,我沒有票,但可能是看我小,也讓我進去了。
進入劇院,那心情就如「劉姥姥進大觀園」,那種既震撼又含有一絲畏懼的心理如今都難以忘懷。
網絡配圖
那麼寬敞的空間,居然有兩層,那時我們村子裡都是平房啊!
那麼多一排排的椅子,還有舞臺上那深紅色,鑲著金色絡子的絲絨幕布一直從屋頂垂到地板上。想不出宏偉、金碧輝煌等等這些詞,但當年我心裡的驚嘆是無與倫比的!
不久,戲開場了,令我小小失望的是,這次的戲只有一個穿長衫的人在臺上獨演,並非是我所認為的是那些穿著綾羅綢緞、戴的滿頭珠翠,化著豔麗妝容的唱戲。
網絡配圖
於是,後來我睡著了,一直到父親把我叫醒回家。稍大點才知道那天是我們紹興著名的蓮花落表演藝術家胡兆海專場演出。
第二次則是和老媽去的,那時我已經學會了騎自行車。這一次,我吃到了熱騰騰的馬蹄餅,那滋味非冷了的馬蹄餅可以比擬。
虞東一帶有許多有名的小吃食,譬如夾塘的印糕,謝橋的豆酥糖、金花餅,這些我們今天仍能吃到,但馬蹄餅卻在市場上難覓蹤跡了。
網絡配圖
百度上搜索到的馬蹄餅是由馬蹄肉(即荸薺肉)和糯米粉製成的美食,在山東惠民、山東商河、廣西桂林,河北內黃都被譽為名小吃。
但永和的馬蹄餅卻是以形命名,因此餅中間下凹,豆沙外露,表皮凹凸成7、8瓣,恰似被馬蹄踏了一腳,故有此名。
馬蹄餅製作考究,配料精細,所用麵粉、油、芝麻均有嚴格的比例。從製作到出爐需要十幾道工序。
每個燒餅不足2兩,需要三個麵團製作而成。第一個麵團為麵粉和水,需發酵一段時間,此為餅的表皮;第二個麵團為食用油和面,此為中間一層;第三個麵團則是餡。
網絡配圖
餡有兩種做法,一種由食用油調和豆沙而成,另一種則是糖用油煎好,和面而成。
三個麵團製成後,先把第一個麵團用擀麵杖擀成薄薄一層,接著再放上第二個和第三個麵團,壓成長條狀,再將麵團捲起來壓扁,此時按順時針方向在案板上轉動一圈,邊轉邊用大拇指在表皮上按壓成7、8瓣,然後用菜刀背切開。
接著在表皮上塗一層糖水,此舉主要為黏上黑芝麻。隨即貼在爐中烘烤,7—8分鐘即可成熟出爐。
剛出爐的馬蹄餅色澤金黃,豆沙外溢,皮瓤分離,外酥裡嫩,香氣四溢,色、味、形均佳。這樣烤制的燒餅可以久置而不變味,即使在最炎熱的夏季也可存放較長時間。
馬蹄燒餅除配料嚴格精細外,掌握燒制火候也是十分重要的,最理想的燃料是木炭。
網絡配圖
據說馬蹄餅在乾隆年間就享盛名,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馬蹄餅曾作為貢品獻給乾隆皇帝。
有詩為證:芝麻點綴馬蹄平,皮脆瓤酥涇渭明。未待出爐香氣溢,乾隆知味不南行。
只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零食的增多,這種工序複雜,製作頗為不易的小吃在我們這邊已經絕跡。我的恩師王老師的爺爺就是這個餅的製作人,隨著爺爺的老去,馬蹄餅也是只聞其名不知其味了!
請長按二維碼
關注一下唄
下期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