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那麼多年永和豆漿 你卻不知道"永和"在哪?

2020-12-18 網易旅遊

說起臺灣小吃,你想到的是什麼?炸雞排,芋圓,還是……永和豆漿?對於大陸吃貨來說,永和豆漿無疑是最熟悉的臺灣小吃之一。

豆漿,你卻不知道「永和」在哪?" style="border-width: 0px; border-style: initial;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說起臺灣小吃,你想到的是什麼?炸雞排,芋圓,還是……永和豆漿?

雖然聽起來沒有前兩者那麼誘人,但對於大陸吃貨來說,永和豆漿無疑是最熟悉的臺灣小吃之一。豆漿油條,蛋餅飯糰,都是很多人習以為常的工作日早餐。

臺灣永和豆漿店裡的小吃

前段時間,我們去了臺灣,想嘗嘗當地的永和豆漿,吃起來跟大陸是不是一樣。沒想到,竟然扯出永和豆漿的一系列身世秘密——

「永和」原來不是一個品牌名,而是一個地名?而永和豆漿的誕生,居然還跟上海有些淵源。

「永和大王」與「永和豆漿」,原來不是一家人?而臺灣最有名的永和豆漿老店,居然也不叫「永和豆漿」?

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1 | 永和,原來是一個地名?

在晚上十點的臺北,從頂溪捷運站出來,你會看到騎樓下的食肆店家燈火通明,殷勤的小販沿街兜售各種貨品,而街上騎著機車的年輕人正尋找著吃宵夜的好去處。再走上一小段路,就能看到「世界豆漿大王」氣派的大字招牌。

這裡,就是永和。

是的,「永和」原本並不是一個品牌,而是臺灣新北市的一個區,隔一條新店溪與臺北相鄰。因為房租便宜,生活機能好,不少臺灣北上打拼的年輕人,都會住在這裡。就像豆漿一樣,這裡與許多人的清晨和夜晚緊密相連。

可是,這個小地方,究竟為什麼會以「豆漿」出名?

  2 | 上海-臺北:豆漿雙城記

其實,在臺灣光復(1945)以前,稀飯和米漿才是本地人的早餐標配;豆漿油條是1949年後,遷居此地的外省人帶來的飲食習慣。

50年代,大批外省軍政人員的眷屬移居到永和。一來想念家鄉味道,二來為解決生計問題,他們開始在街邊賣起豆漿、燒餅和油條——這就是永和豆漿最早的模樣。

但永和豆漿的崛起,卻與上海有關。

1949年,上海豆漿公司在臺北開設分公司,並在臺北的廈門街成立了上海豆漿工廠,供應「清豆漿」和「甜豆漿」。這座臺灣的第一家豆漿配送工廠,與永和僅一橋之隔。60年代,永和頂溪地區因地利之便,成為進出臺北市區最重要的轉運樞紐,人潮迅速聚集,許多豆漿店也紛紛出現。

每日清晨,工廠生產的新鮮豆漿,會先送到頂溪中轉,再配送到這些小店。因為生意越來越好,精明的店家在早餐之外,還賣起了宵夜,成為了許多臺灣人的深夜食堂。

因為名氣響亮,如今不只在永和,你幾乎可以在臺灣任何一個街區巷弄裡,找到永和豆漿的招牌,密度之高可以媲美沙縣小吃。可是,就這麼一個小地方的早餐店,為什麼會開遍臺灣?

民間流傳著兩種說法,有人說是因為60年代臺灣的中華少年棒球隊在美國比賽打得精彩,人們熬夜看完比賽會相約去吃早點,當時只有永和豆漿最早開門,於是借著這波勢頭,名聲大噪。

也有人說,當年修建中正橋時,工人們會在橋頭的永和豆漿吃早餐,後來各自回鄉,卻忘不了早餐的滋味,永和豆漿的名聲於是漸漸傳開。

不論如何,永和豆漿早已在臺灣遍地開花,賣的東西大同小異,最初卻沒有形成統一的規範,大多是約定俗成。這些店不少是家庭經營,取名「永和」純粹是因為永和出產的豆漿非常有名。

然而,六十年代那些開豆漿店的外省老兵,大概怎麼也想不到,他們在這漂泊的小城裡賣的豆漿,有一天竟然會成為熱門的餐飲品牌,還帶著他們的記憶,回到了大陸。

  3 | 永和大王跟永和豆漿,原來不是一家人?

身處大陸的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連鎖經營的「永和豆漿」和「永和大王」。你也一定好奇過,這兩家到底有什麼關係?

故事要從頭說起。

1980年代,在臺灣從事房屋中介的林炳生,買下了一家破破爛爛的小豆漿鋪,和連帶轉讓的「永和豆漿」註冊商標。為了擴大銷量,他開始向社區、便利店銷售瓶裝豆漿,又自己設計打包豆漿的半自動化設備,把名氣越做越響。1987年,永和豆漿廠成立。90年代中期,它已經成了臺灣各大連鎖超市的供應商。

但島內市場畢竟不大,競爭也激烈,林氏兄弟決定進軍經濟剛起飛的大陸市場。1995年,林炳生創辦的弘奇食品有限公司在上海註冊了「永和豆漿」的商標和稻草人Logo,註冊在第30類(豆漿等)商品中,隨後逐漸開了多家門店,生意紅火。

上海人熟悉的一碗豆漿,漂洋過海去到臺灣,又以這種方式,換了一副面孔重歸上海。

沒想到,1996年,上海永和豆漿大王餐飲有限公司成立,並在次年,將名稱相似的「永和大王」註冊在了第42類餐廳服務類中。

也就是說,這兩家店不但沒有親緣關係,還是十足十的競爭對手。

不論裝修風格還是菜單,永和大王都與永和豆漿極其相像。只不過,永和豆漿的小吃更多,且全天供應;而永和大王只在早上供應蛋餅油條飯糰,日常菜單則主打套餐。

自家名字被挪用還加了個「大王」,永和豆漿當然不服。他們跟永和大王打過好幾次官司,但永和大王合法地將商標註冊在了不同分類,如今也過了五年的爭議期,永和豆漿要再扭轉局面,大概也不容易。

2回頂部

撇開「山寨」之爭,單論口味,這兩家都只能算是聊以果腹的簡餐。往年永和豆漿似乎比永和大王高出一截,但如今永和豆漿每況愈下,豆漿喝起來稀薄單調,蛋餅也煎得口感僵硬。

永和大王略微好些,豆漿喝起來更濃稠,扎足的糯米飯糰包了滷蛋和油條,口感也算豐富。不能說多好吃,但路過隨便填填肚子,還算經濟實惠。

那麼問題來了——連鎖店的這些小吃豆漿,真的來自於永和當地嗎?那傳說中的「正宗」永和豆漿,吃起來究竟怎麼樣呢?

  4 | 資歷最老的永和豆漿,卻不叫「永和」

從招牌、店面到經營方式,臺灣的永和豆漿都與我們熟悉的連鎖店很不一樣。

簡單又顯眼的紅白大字招牌,入口處開放式的灶臺四周擺滿各色燒餅、飯糰和糕點。菜單與價格貼在牆上,顧客要麼自己填菜單,要麼排隊在灶臺前跟老闆點菜:「一份原味蛋餅,一份小籠包,一杯冰豆漿。」付好錢,食物隨即奉上。

早年,永和一帶聚集著來自天南地北的異鄉人,這些豆漿店的特點,也就以江浙口味為基底,容納全國各地的早點風味,又融入了臺灣本土的改良。

除了最初的「清豆漿」和「甜豆漿」以外,來自江浙的外省老兵還賣「鹹豆漿」,而北方人則加入了「燒餅夾油條」和「蛋餅」。再後來,上海小籠包、粵式蘿蔔糕、臺式飯糰,也紛紛進入菜單。

如今在永和,現存的豆漿店裡資歷最久、江湖地位最高的,要數中正橋頭的「世界豆漿大王」——從名字到招牌,都可以說是很浮誇了。

但這氣勢可不是隨便擺的,這家永和豆漿的鼻祖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已經開了五十多年,人潮依舊,風華不改,店面越做越大。

這麼神奇的一間店,到底好不好吃呢?

既然是世界豆漿大王,豆漿自然不能錯過。

不愧是豆漿大王,各種口味豆漿幾乎佔了菜單的三分之一!這裡的豆漿其實大有來頭,當年宋美齡還給它題過詞,誇它"玉液瓊漿,甘如密酪"。

最神奇的是,豆漿能喝出一股明顯的焦味,卻不是燒壞了,反而特別香。不但不會破壞原本的美味,還與甘甜的漿汁和濃鬱的豆香相輔相成,恰好抵消了甜漿的粘膩感,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製漿的老師傅告訴我們,選取質量上乘的黃豆,做出來的漿汁底子就好。多加黃豆,也使漿汁更加濃鬱,更容易產生焦味。如此,才能提煉出這麼迷人的焦香。

除了甜豆漿,江浙人民也能在這裡看到鹹豆漿的熟面孔。

濃鬱漿汁加入蝦米和蔥花,調入一點點醋和醬油,鹹酸可口,給人豐沛的飽足感。

有趣的是,這兒的熱豆漿和鹹豆漿都可以加蛋,尤其是甜豆漿與蛋的搭配更是一絕,讓豆漿多了一層柔滑口感。

世界豆漿大王在豆漿上所發揮的創意不止於此,這幾年推出的豆漿豆花、豆漿雪花冰都相當有特色。

3回頂部

  豆漿豆花

豆花用的是傳統石磨製法,綿密厚實,搭配焦香的豆漿,香氣更為複雜濃鬱,甜甜紅豆更是畫龍點睛的一筆。

師傅們說,當初豆漿豆花研發出來的時候,幾乎沒辦法賣——倒不是因為乏人問津,而是太過好吃,他們自己忍不住把豆花都吃光了。

  喝豆漿自然也不能少了點心。

永和豆漿的主力部隊是小籠包、蝦肉蒸餃、鍋貼和肉包組成的"皮包肉"軍團,鮮肉餡香而不膩,紮實又美味,不論是皮薄汁多的小籠包還是表皮煎至香酥的鍋貼,又或是紮實的肉包子,配上這肉餡,都能展現出與眾不同的美味。

老師傅告訴我們,這些餡料看似相同,其實別有巧思。比如鍋貼的餡中混入少量韭黃和高麗菜(捲心菜)以豐富口感,包子餡裡則加了大量的蔥提香。而這裡的小籠包也在肉餡裡加了蔥,香氣更明顯,據說這最初是南京小籠湯包的配方,流傳到臺灣後,經過了本土的改良。

世界豆漿大王的「蘿蔔絲蛋餅」,幾乎每到必點。厚實餅皮包裹著滿滿爽脆的蘿蔔絲,最妙的是外層煎至金黃的蛋皮,酥軟綿柔,又鹹脆可口。

椒鹽飯糰也是一員大將,半甜半鹹的獨特口味,奧妙之處在於飯糰裡加入了白砂糖,一點點甜味,就一筆點活了單調飯糰。

飯糰用的是糯米,有"功夫飯糰"之譽,因為只用手工壓制,卻比機器做的還要密實緊緻,同時,中間的油條還能保持酥脆口感,足見老師傅內功深厚。

和臺灣大部分豆漿店一樣,這裡也少不了燒餅油條的組合,不過這家店有個另類吃法,在燒餅油條中裹入滿滿酸菜,最後撒上含糖的花生粉,鹹香中帶著酸甜,是改良自臺灣本土風味的做法(臺灣小吃「刈包」也是相似的調味)。

跟其他花樣百出的臺灣小吃相比,這些豆漿、燒餅、肉包,在我們看來也許不算新奇。但喝著碗裡溫熱的豆漿,想起那些人們曾漂洋過海,一生輾轉崎嶇,尋常食物裡的冷暖人情,總是飲食中,最柔軟動人的部分。

本文來源:太平洋時尚網 責任編輯:袁欣_NN7565

相關焦點

  • 吃了那麼多年永和豆漿,你卻不知道「永和」在哪?
    雖然聽起來沒有前兩者那麼誘人,但對於大陸吃貨來說,永和豆漿無疑是最熟悉的臺灣小吃之一。豆漿油條,蛋餅飯糰,都是很多人習以為常的工作日早餐。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1 | 永和,原來是一個地名?在晚上十點的臺北,從頂溪捷運站出來,你會看到騎樓下的食肆店家燈火通明,殷勤的小販沿街兜售各種貨品,而街上騎著機車的年輕人正尋找著吃宵夜的好去處。
  • 吃了那麼多年永和豆漿,你卻不知道永和在哪?
    說起臺灣小吃,你想到的是什麼?炸雞排,芋圓,還是…… 永和豆漿 ?雖然聽起來沒有前兩者那麼誘人,但對於大陸吃貨來說,永和豆漿無疑是最熟悉的臺灣小吃之一。豆漿油條,蛋餅飯糰,都是很多人習以為常的工作日早餐。臺灣永和豆漿店裡的小吃前段時間,我們去了臺灣,想嘗嘗當地的永和豆漿,吃起來跟大陸是不是一樣。
  • 永和豆漿、臺鄉永和…… 哪家才是正宗的「永和」
    浙江在線3月31日訊    市民王小姐近日在市區一家從裝修上看貌似「永和」的店裡吃了一頓早餐,感覺味道跟平時在其他「永和」吃的有些不一樣,出門一看,原來店招是「永茂」。  此前曾有溫州媒體報導某網友在某「永和」餐廳吃出了蟑螂,這對「親戚」眾多的「永和」來說,則是打擊一大片:誰也不清楚到底該去哪家「永和」消費,才可以避免與蟑螂親密接觸。  每家永和,都自認「正宗」  楊賢新也希望能幫助消費者分清這些「永和」之間的區別。
  • 長沙永和豆漿其實不"和" 此"永和"非彼"永和"
    8月11日,位於長沙市藥王街的一家永和豆漿。記者 王翀鷹 攝昨日本報報導《喝豆漿喝出一頭漿糊》後,許多讀者致電本報表示,不僅自己買的到底是現磨豆漿還是衝泡豆漿,讓人搞不清,而且現在長沙號稱「永和豆漿」的店也很多,到底是在哪個永和店吃的豆漿也分不清。8月11日,永和食品(中國)有限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永和豆漿在長沙沒有分店,僅有一家在醴陵。然而,在長沙街頭卻隨處可見「永和豆漿」,這是怎麼回事呢?
  • 廈門無永和豆漿分店 中山路永和豆漿大王為「山寨」
    然而,此永和非彼永和,廈門的永和豆漿與豆漿粉事件中的主角「永和豆漿」雖無血緣,但曾期望傍「大款」的廈門永和卻要為「大款」背黑鍋,可謂偷雞不成蝕把米。豆漿粉事件一出,記者致電永和豆漿上海總公司詢問後才知,永和豆漿在福建只有福州有分店,廈門從來沒有開設分店或者加盟店。這讓人大吃一驚,那我們曾經吃過的永和是啥?「山寨」?同樣是紅底白字,同樣是源於臺灣,連菜單也基本一樣……記者查詢到廈門永和有2家,分別在中山路和湖裡,在湖裡永和店內觀察了許久依舊不解。店主馬善福告訴記者,這的確不是永和豆漿,但卻有些淵源。
  • 永和豆漿微博回應:傳統永和豆漿屬於山寨手段
    (南海網記者劉嘉珮攝)  logo、菜單、餐具不一樣  8日,記者走進海口傳統永和豆漿海甸島分店,看到店裡牆面上掛著「海南省著名商標」、「海南省餐飲酒店行業協會常務理事單位」、「中國企業知名字號」等榮譽匾牌,另一邊也以「海口美蘭傳統永和餐飲有限公司」的名字獲得稅務登記證、餐飲服務許可證和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
  • 豆漿類飲品再獲肯定,永和豆漿林建雄講述永和故事
    作為大豆的發源地,中國擁有五千多年年的大豆歷史,而豆漿作為大豆常見的衍生品,相傳是西漢淮南王劉安所發明,在中國也已傳承了1900多年。目前市面上有很多豆漿品牌,其中永和豆漿由林建雄先生從臺灣帶到大陸,開啟了全民豆漿的潮流時代,將豆漿搬上了大眾的餐桌,永和豆漿豐富的營養、精製的工藝等特徵在新階段再次風靡起來。
  • 永和豆漿員工「用手臂攪拌豆漿」被曝光,永和豆漿官方回應了!
    永和豆漿是一個全國連鎖的牌子,算是比較有名氣的,就餐的人比較多,既然店名和豆漿有關,那麼豆漿肯定是該店的招牌產品。然而近日,就有一段關於永和豆漿的視頻在網絡上傳播。永和豆漿居然用手臂攪拌豆漿?這讓很多經常吃永和豆漿的人無法接受。可是剛剛,永和豆漿發表聲明表示:這家店是假的,是冒牌的。我們的豆漿都是統一供應的。永和豆漿強調:義烏沒有永和豆漿的加盟店。
  • 永和豆漿,品質來源于堅守!|永和豆漿
    永和豆漿是大家都知道的並經常食用的知名品牌。永和豆漿三十多年來把一杯小小的豆漿做大,做強,都來源於對品質的堅守,對生產技術的精益求精。永和豆漿在源頭上把控健康,擁有自己的生態種植園,精選黑土地非轉基因大豆。
  • 餐品推薦:永和豆漿搭配油條,陽光早餐搭檔
    早餐怎樣吃的營養又健康,豆漿一定是首選。永和豆漿的超高人氣,多年來更是以各種形態,永和豆漿粉固態產品系列、玻璃瓶裝、PP瓶裝等形式的液態豆漿,走進了我們的千家萬戶,暢銷多年,可以說已經成為了大家心中不可缺少的經典味道。
  • 永和豆漿:大豆方法論
    該校一名女學生對林炳生的縫紉機很感興趣,但不確定到底買不買。一天晚上,林炳生開出租正好路過那名女生家。於是拎著資料箱登門,女生的父親開了門。林這時才知道那女孩確實是想買縫紉機的,但錢不夠。林說,你先到我的團隊兼職做技術助理,掙了錢再買。助理做了一年多,女生很賣力,有一天她突然對林炳生說,今天下雨就不用出去做銷售了吧。林炳生問,那幹什麼?女生說,看電影?
  • 「豆漿門」之爭 永和大王與永和豆漿撇清關係
    連日以來媒體不斷對豆漿粉風波的報導,不僅讓「洋快餐」灰頭土臉,也讓大陸最大的兩家豆漿連鎖店業者:永和豆漿(需求面積:60-200平方米)與永和大王(需求面積:180-300平方米)之間的較勁再度浮出水面。永和大王藉機對外公開店面現磨豆漿的全過程,撇清與永和豆漿的關係,更藉機宣揚自己才是現磨豆漿,要與競爭對手一較高下。
  • 永和豆漿:快餐店擅用 "永和豆漿" 字樣,美團需賠償 90 萬
    11月26日上午消息,據海澱法院官網消息,「永和豆漿」在大陸開展業務企業,即上海弘奇永和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因認為快餐店未經許可擅自在門店招牌及美團外賣網站上突出使用「永和豆漿」,遂以侵害商標權為由,分別將青島市市南區永和豆漿華聯快餐店、市南區永和豆漿中山路快餐店和市南區臺食工坊小吃店訴至法院,且「美團」經營商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作為三案的共同被告
  • 你喝的「永和豆漿」可能不是正宗的,永和豆漿維權,要求賠償90萬
    然後次日早上吃點好的。有時候,最懷念的永遠是那些最簡單的食物!一杯豆漿和一根油條。一條條白色的麵團,丟入滾燙的油鍋中漸漸膨脹,一想到它泡在豆漿裡的那股香氣,內心總是抑制不住那份喜悅。說到豆漿,永和豆漿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吧!
  • 永和豆漿官微回應:傳統永和豆漿屬於山寨手段
    (南海網記者劉嘉珮攝)  logo、菜單、餐具不一樣  8日,記者走進海口傳統永和豆漿海甸島分店,看到店裡牆面上掛著「海南省著名商標」、「海南省餐飲酒店行業協會常務理事單位」、「中國企業知名字號」等榮譽匾牌,另一邊也以「海口美蘭傳統永和餐飲有限公司」的名字獲得稅務登記證、餐飲服務許可證和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
  • 「永和豆漿」未扳倒「永和喜年來」
    「永和豆漿」的商標引起紛爭。該公司開設的豆漿店店招為紅底白字,服務標識的文字部分為「喜年來 永和新一代」,外賣杯和便利袋上也印有相同文字。在被告「永和喜年來」的菜單及店堂中均懸掛了「喜年來」快餐店歷史變遷的照片,其中一組題為「成長的故事」。  原告「永和豆漿」認為,被告擅自使用「永和新一代」字樣,侵犯了自己的商標專用權;被告杜撰「成長的故事」,將永和豆漿和喜年來豆漿混為一談,系不正當侵權行為。
  • 八家「杭州永和豆漿」將改名「永和大王」
    「聽說永和豆漿要變成永和大王了,我原來的貴賓卡用不了怎麼辦?」昨天,薛小姐打進商報熱線85188518反映,她在「永和豆漿」辦理的一張貴賓卡,裡面還有幾百元餘額,如今卻找不到地方用了。  4月7日,薛小姐打算到吳山路口的「永和豆漿」去消費時,發現該店已經停止營業,只有幾個裝修工人在裡面。
  • 永和豆漿,暖暖的存在!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永和豆漿,暖暖的存在! 說起永和豆漿,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這是一個幾十年的老牌子豆漿了。在我們的周圍,永和豆漿的街邊門店遍布大小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走到哪裡都能見到永和豆漿熟悉的身影,不自覺的總會被那一股純正的豆香味吸引,進去小酌一杯,也是十分愜意的!
  • "豆漿門"升級牽涉永和 店員:現在哪有用豆子磨的豆漿
    永和真功夫不用真豆漿「豆漿門」事件升級 永和豆漿等快餐牽扯入內豆漿門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昨天,又有永和豆漿和真功夫兩家知名快餐企業被曝出使用豆漿粉調製豆漿。有意思的是,儘管兩家企業都承認所售豆漿是用豆漿粉調製而成,但一線店員還信誓旦旦地表示豆漿是「現磨的」。
  • 「永和豆漿」訴「永和喜年來」商標侵權被駁回
    提到豆漿、油條等中式點心,滬上老百姓都會想到「永和豆漿」、「永和大王」、「永和喜年來」等生意不錯的快餐連鎖店,然而,這幾家豆漿店之間卻為了「永和豆漿」的商標頻起紛爭。「永和豆漿」、「永和大王」的商標之爭剛剛偃旗息鼓,今年3月,「永和豆漿」又將「永和喜年來」以不正當競爭為由告上了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