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豆腐故事

2021-01-18 01一線


永和豆腐故事

文|01一線

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享有魚米之鄉、陶瓷之鄉、豆腐之鄉和文墨之邦之美譽。這座因瓷而興的悠悠千年陶瓷古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美食文化歷久彌新。人們日常用的瓷器和享用的豆腐,是勤勞而智慧的永和人對世界作出的偉大貢獻。千年來,這裡幾乎匯集了江南各種風味小吃。永和豆腐便是其中久負盛名的土特產。來到永和鎮,豆腐這道特色贛菜,因其「細膩、淳厚、爽滑、筋道」和濃鬱的豆香味,有著與其他豆製品所不具備的獨特口感和風格,非常值得大家品嘗。它細膩爽滑,口感鮮美,讓人吃上一口就會愛上!大中華過年有句俗話:「二十五,磨豆腐」。它的工藝製作、營養品味早已被全球,尤其是東南亞各地所青睞。


豆腐和豆漿為何冠名永和,相傳南宋時期,文天祥起兵抗元,率部隊經過與家鄉一水之隔的永和鎮時,糧草匱乏,士氣低落。永和百姓用本地豆腐湯慰勞大軍。文天祥嘗後,連連稱讚。部隊食用了豆腐湯,大受鼓舞,以高昂的鬥志繼續投入到抗元的戰鬥。民族英雄文天祥為國捐軀後,永和百姓為了紀念他,就將他品嘗過的豆腐,叫做「永和豆腐」。

據說,上個世紀50年代,一群祖籍大陸、遠離家鄉到臺灣的退役老兵手藝精湛,迫於生計,聚集在臺灣永和縣中正橋畔,仿製大陸吉安縣永和傳統小吃磨豆漿、烤燒餅、炸油條,創辦了一片供應早點的攤鋪。自此風靡世界。



永和豆腐有其悠久的歷史,由此傳播中華大地、甚至周邊地區。這座位於贛江中遊東岸,羅霄山脈以東,吉泰盆地中心的永和鎮,屬廬陵文化發祥地吉安地區(曾改名井岡山地區)。吉安古稱廬陵、吉州。大約在4.4億年以前,這裡的「贛湘島海」隆起瀘瀟(後稱羅霄,又稱武功)山脈盤根地,今稱八百裡(一說是五百裡)井岡大地,現吉安之地。羅霄自古雄峙一方,戰略位置險要。羅霄山脈在這裡造成一道神秘的山谷,是贛江與湘江在上流連接的陸路通道,商旅戰爭假道於此。遠古時期,中華始祖炎、黃、蚩尤三個部落中原交戰後,炎、蚩尤兩個部落最早沿水陸即隨水東遷和翻山西南遷方向行進,因而,吉安大地早有人類活動。炎帝的農耕和制陶文化淵源遠流於此。這從吉安各地發掘的青銅、古陶器具就能說明歷史。在水運不發達的前期,古吉安有通往潮南、西南的陸上古商道。炎帝葬於茶山之尾,有很大成分也與戰爭相關,中華民族另一祖先蚩尤是三苗百越的頭領,炎帝與蚩尤大約在井岡山地區也有過徵戰,少昊由東向南大約也跟這裡的山林相關。少昊以鳥官統率東夷,也稱幹越。他們依託山林與南方蠻荊融合,因而,有了百越雜居。


這裡的農耕、土陶、制茶和水磨豆腐以及它們的文化傳播大致向陸路和後來的水路傳播到中華大地,甚至周邊地區。唐代王勃有詩云:「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荊蠻而引甌越。」從地理形勢上看,羅霄分水贛江、湘江,伐木直下中原,可說是牽一髮而動全局。荊蠻為楚地,井岡山之東遂川、萬安有贛石十八灘,孟浩然有句:「贛石三百裡,沿洄千嶂間。」這實際上是控制了進入贛南、南粵、八閩的要道。而西北有茶陵、蓮花界化壠、棠市埡口,號稱吳楚雄關,元代高僧天如惟則寫道:「白雲峰在夕陽邊,目送吳雲入楚天。」白雲峰為禾山高處,看吳雲通過埡口入楚十分壯觀,這是宏偉壯麗的自然景觀,也是一種文化南行西進的人文現象。



永和鎮古屬東夷,也稱幹越之地,夏商時為揚州南境。春秋、戰國時先後屬吳、越、楚,秦時屬九江郡。漢時又先後屬豫章郡和廬陵郡,漢至唐代的廬陵郡曾設東昌縣治所於此。隋唐兩代曾有數次改為吉州,又復為廬陵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再改吉州。隋唐開始歸吉州廬陵縣。1800多年前的東漢時,永和由於成為東昌縣治,開始了早期開發。南齊朝,又闢為焦度將軍的封邑。


唐末五代,「民聚其地,耕且陶焉」。因「吉州窯」制瓷業的飛速發展,北宋真宗景德(1004年)設為鎮市,制監鎮,司掌磁窯煙火事,闢坊巷六街三市。永和鎮一時商賈雲集、檣桅林立、車輻轆輳,成為「舟東一大都會」,「江南都會」,「金廬陵」,「江南望郡」,號為天下大鎮之一。


據明《東昌志》稱:「談廬陵之盛,萃於永和。」南宋時具有「六街三市七十二花街」的繁華規模,有直接為瓷業而設的專業市場,如瓷器街、柴草市等。還有糧食糟行、竹木商行、五金店輔、豆腐坊、茶樓酒肆等。呈現「百尺層樓萬餘家,六街市連廒峻宇。金鳳橋地傑人稠,鴛鴦街弦歌歌舞」的繁榮景象。永和故土產生了諸如南宋初期三朝重臣、仕至丞相的周必大,堅持抗金的名臣歐陽珣、白鷺洲書院山長、教育家歐陽守道等一大批彪炳史冊的人物。永和也是文天祥的祖居地。

永和故土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族人輿德。這裡不僅閃爍萬家燈火,還匯集八方商賈,而成為江南大鎮,物豐人稠,街市繁華。永和的農業以高粱、大米為大宗,黃豆、油菜次之,車前子、蘿蔔、西瓜、棉花、甘蔗、花生、紅薯、芋俚、辣椒等又次之。催生了本地燒餅、冬酒、豆腐、香乾蘿蔔、辣椒醬、小魚乾、嗦螺和各類糕點等豐富的小吃。唐末五代、宋元明清永和人且耕且讀,永和豆腐作坊比比皆是,供不應求。



永和的天文地理氣候水質人文決定了永和豆腐的特質。傳說最近一場天劫造成大地又一次洪荒,世界流傳「大洪水」的傳說。西方有「諾亞方舟」,東方《山海經》有「大禹治水」之傳。謝靈運《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詩》:「詳觀記牒,洪荒莫傳」,然構成永和地貌,有流傳在這裡的一個神秘故事。

傳說永和西坑東面有座小山嶺,叫雷公榭,與隔江的七姑嶺與名俱來。相傳如今的七姑嶺以前叫豬婆嶺;如今的雷公榭以前叫牛牯嶺。豬婆嶺位贛江東岸,臨江一面如刀劈斧剁;牛牯嶺居贛江西岸,山腰裡有個缺口大洞。形成如此地貌,有段神奇的傳說。


古時候,永和贛江岸邊住著一戶人家,以製作豆腐為生。一年交春,主人高高興興買進一隻豬崽和一頭小牛來飼養。這兩隻畜牲說來也怪,見風就長,眨眼即變,僅僅過了七七四十九天,豬崽就變成了腰肥體胖的豬婆,小牛變成了腰粗腿壯的牛牯。

第五十天開始,麻煩事來了,豬咬牛,牛觸豬各不相讓。隔欄圈,分莊吊,不是牛扯斷繩就是豬咬爛門,無濟於事。夫婦倆正商量抬豬牽牛去拍賣之時,忽然天空突變,電閃雷鳴,風雨交加,豬、牛不見了。第五十八天,天剛蒙蒙亮,天旋地轉,豬婆嶺發出呼呼叫聲,山頭漸漸伸向對岸,不一會便伸到了江心,牛牯嶺傳來隆隆巨響,山頭向上抖拱,不一會長到了半天雲中,主人目睹此景,懵了,昏倒在地。



昏迷中,主人隱隱約約看到了一位妙齡尼姑,登上豬婆嶺山頂,雲帚一撣,風平浪盡。主人急忙上前,倒頭便拜:「多謝神仙,法術無邊,救苦救難,鎮妖壓怪。但不知是何方妖孽在此作怪,請神仙指點迷津。」小尼姑微啟朱唇道:「施主不必驚慌,剛才興風作浪的是你家的豬婆精和牛魔王兩隻畜牲,明爭暗鬥,一個揚言要拱過河。一個誇口要長上天。倘若它們得逞,天下哪有太平,人間豈不遭殃?需待午時三刻,電閃雷鳴之後,你只要如此這般,定能降伏,自有報償。」說完飄然而去。主人抬頭一看,小尼姑不見了,只見空中飛來一隻小鳥,不停地叫著:「七姑、七姑,」午後,烏雲翻滾,雷電大作,天空撒下兩道火光,地上響起兩聲炸雷,頓時豬婆嶺如刀劈斧剁,削去了伸至江心的山頭。牛姑嶺就象鍬鏟銼削,削平了高出雲天的山頂。而且在山腰銼開了一個大溝洞。主人按照小尼姑的指點,先到豬婆嶺下贛江石巖裡一摸,摸到了一塊銀子、形狀很象豬婆;後到牛姑嶺大洞裡挖,挖出一塊金子,樣子很象牛姑。主人得到財寶,決定在豬婆嶺上建造一座廟宇,取名「七姑嶺」,表示對小尼姑的懷念;又在牛姑嶺上建造一個涼亭,取名「雷公榭」,表示對雷公的感謝。從此豬婆嶺也就叫七姑嶺,牛姑嶺也就叫雷公榭了。


如今,「庵」和「亭」雖然不復存在,但七姑嶺的山勢和雷公榭的大洞依然如故。更有趣的是七姑嶺上己有紅、白、黑三色粘土,傳說紅泥是豬血、白泥是豬腦子、黑泥是豬的臭肝。雷公榭在山洪爆發時,流水衝刷成溝,溝底淤積細砂礫石,傳說是牛角骨粉末。這或許就是永和製作陶瓷和豆腐得天獨厚的礫石粘土的來源。



另外,永和贛江堤岸,神崗山腳下由禾河水注贛江的入口處,每年清明節前後,這裡的河水洶湧澎湃,波濤怒吼,時而河水一片烏黑。這既叫人留連忘返,又使人心神不安。聽老人們說,這是「缺臂龍」為他母親掃墓掛紙來了。「缺臂龍」從中而出,騰湧滾浪。此刻,風雲交織、黑雲四合壓地,感覺大地發生強烈震動。地震停止時,迅雷奮擊,把「缺臂龍」驅趕回府。此後,天空清澈透明,並得西坑等各處泉香。這也許就是永和得天獨厚的水源,造就了這裡的陶瓷和豆腐。實際上,永和的清明時節的前三天與後四天一個星期內,總會發生一時天昏地暗、暴風雨和冰雹來襲的所謂「缺臂龍」前三後四一周內為他母親掃墓掛紙的天象情形。這大概由這片土地上的河流、山溪、池塘和叢林等地理地貌決定。故而,當地人祈求永安和平。這大概就是「永和」地名的來由。



永和之名後來成為了東漢皇帝漢順帝劉保的第三個年號。說明永和在當時就有了一定的繁榮。漢朝使用這個年號時間共記6年。如「永和初,出為河間相。」——《後漢書·張衡傳》。不然,東漢末年豈有設東昌縣治之理。至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朱一貴、黃殿、李勇等在臺灣聚眾起義。朱一貴自稱明宗室,製造民變,佔領臺灣府城後稱中興王,改元永和。遂有臺灣新北市永和縣(區)的來由。現在全國各省市冠以永和地名志的有96個地方。其中,與吉安縣永和鎮永和村同名的是福建省晉江市永和鎮永和村。


現在民間說起豆腐,必然會與永和這個地名聯繫起來,叫永和豆腐。永和豆腐系列食品:清豆腐(永和豆腐)、煎豆腐(油豆腐)、黴豆腐(豆腐乳)、永和豆漿等等。如果要申報遺產,永和豆腐可以列上國際品牌,因為它的工藝製作、營養品味早已被全球所認可,永和豆腐成了全球,尤其是東南亞國家所青睞。


傳說永和豆腐自古以來就與永和作坊連名成為風味特色食品,並傳播到國內外各大小城鎮。永和豆腐老少皆宜(除患結石的人群少吃以外),這是永和先民除瓷器以外,對世界飲食文化的偉大奉獻。還有一種傳說,說古時的豆腐和豆漿與西漢文學家、思想家,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淮南王劉安有關。明朝羅頎在《物原》中提到前漢書劉安做豆腐的記載。


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據傳,淮南一帶的山民自古就有用山上珍珠泉水磨出的豆漿作為飲料的習慣,劉安入鄉隨俗,每天早晨也總愛喝上一碗。一天,劉安端著一碗豆漿,在爐旁看煉丹出神,竟忘了手中端著的豆漿碗,手一撒,豆漿潑到了爐旁供煉丹的一小塊石膏上。不多時,那塊石膏不見了,豆漿卻變成了一攤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八公山的修三田大膽地嘗了嘗,覺得很是美味可口。這東西後來稱作豆腐。永和豆腐就是其後裔劉姓的人留傳出名。



漢唐有佛教引入並在後來發展盛行,融入到中華道教,遂產生佛寺(含塔)和道廟(含觀)。現永和宋代吉州窯遺址旁邊仍有一座本覺寺塔,建於唐代。永和豆腐自然隨著本鎮的瓷業和商業發展而興旺起來。紀念佛祖成道的臘月初八就是過年春節的開場鑼。臘月初八喝臘八粥,這臘八粥裡就有永和豆腐,只是永和當地不叫臘八粥,而叫「糊」。永和有三十年夜飯之後守歲的習俗,宵夜和大年初一早晨,當地人必吃的這碗「糊」,可香的「糊」。南宋時期,為紀念文天祥起兵抗元故事,遂有「永和豆腐」之稱。


古代的永和街市有豆腐坊。市場、車站、碼頭都有豆腐在流通。後來,為了儲存和銷往各地,又派生出了油豆腐,永和當地人叫酥(濺)豆腐,即豆泡,還有同醬豆俚工藝類似的豆腐乳,永和當地人叫黴豆腐。


據說當初做豆腐首先是用幹磨,把豆粒碾成二至四瓣,俗稱「拉豆碴子」。「豆碴」拉好後,加水浸泡,直到豆瓣全部泡透、放開,才能上水磨去磨。豆腐磨俗話叫水磨或溼磨,特別在臨到年節,附近幾家鄰居商量,用舊磨支架起來。磨床上不搭磨盤,直接支磨。磨床下面放只大盆或者舊鍋,磨豆碴時,一邊推磨—邊用勺子連豆帶水舀進磨眼,磨好的豆粕兒,直接落進大盆或鍋裡。如果大盆豆粕滿了,另一個人便舀進桶裡,倒進家中的鍋裡。豆粕全磨完,便用熱水稀釋,然後舀進面袋反覆揉搓,永和土話叫「納豆腐」。


這樣,豆粕變成豆漿和豆腐渣。「納豆漿」是在鍋上的豆腐床上進行的,豆漿直接落進鍋裡,當豆粕全部「納」完後,把豆漿燒開,舀進非常潔淨的缸裡,準備用「湛」。點豆腐都用滷水,俗話叫「湛子」。下「湛子」點豆腐。十分講究技術,首先要掌握漿的溫度,其次掌握用「湛子」的數量。滷水加早了,加多了,豆腐老,粗澀.口感不好,顏色泛黃,出豆腐也少;滷水加晚了,加少了,豆腐嫩,易碎,切不成塊,口感同樣不好。所以,「湛」豆腐一般都請有經驗的老年人操作。下「湛」後,操作人密切注視著缸內變化,直到缸裡豆腐變成豆腐腦。後來,永和豆腐改進了很多工藝,前一天直接浸豆子,直接上水磨等等。先是把黃豆淘洗乾淨,放在冷水中浸泡,待黃豆泡至圓潤飽滿周圍時有冒起小氣泡時,就上的豆腐坊石磨作豆腐。


永和豆腐自古天下揚,自然就是春節過年的必念必吃的食品了,也就因此有了中華區「二十五,磨豆腐」這句過年俚語。做豆腐自然成為節前準備的主要節目。做豆腐費工費時,程序複雜,鄰裡間便相互串通、相互幫助,一邊說笑一邊於活,倒也增添了節前的喜慶氣氛。


春節期間,過年吃貨主打產品中,茶、豆腐和酒是三樣必備的食品。咽茶的除了市面上能買到的少許的瓜子、狀元紅、蘭花根、餅乾以外,大多是自家產的幹炒花生、豆子、紅薯幹和糖爆米等。下酒的菜除了雞、鴨、魚和少許的牛肉以外,豬肉是主要的盤活菜,而調劑節日生活上的副食品,首推豆腐。可見,它在酒席桌上的重要性。如果說豬肉是葷系的盤活菜,那麼,蔬菜系的盤活菜就豆腐莫屬了。磨了豆腐,本身是一盤好菜,加上由它還派生了豆泡和黴豆腐。豆泡不但好貯藏,還可以盤活很多盤菜出來,特別是可以參與燉鍋肉湯,是三十年夜飯和以後待客的好湯菜。



新中國成立後,劉姓後代劉坤繼承了祖傳手藝,味道始終沒變。如今的永和東昌酒家曾建忠習香妹夫婦得到經傳,開發並推廣了永和豆腐菜系。2018年9月,促進了永和豆腐被評為「中國菜」之江西「十大贛菜」之一。而上個世紀50年代的一群祖籍大陸、遠離家鄉到臺灣的退役老兵又在當地推廣飲用了「永和豆漿」。豆漿就是豆腐工藝製作過程中,未經「納」和「湛」工序之前而產生的中間產品。這群退役老兵,迫於生計,聚集在新北市永和縣(區)中正橋畔,磨豆漿、烤燒餅、炸油條,創辦了一片供應早點的攤鋪。這些老兵手藝精湛,磨出的豆漿新鮮營養、香濃可口,做出的燒餅油條色澤金黃、鬆軟酥脆,永和縣因豆漿而盛名於臺灣。


當時,年輕的林建雄董事長就是喝著永和縣退役老兵們的豆漿,吃著他們的燒餅和油條長大的。林建雄董事長對這些傳統的中華美食感情深厚,決心要把它們發揚光大。於1982年創立臺灣弘奇食品有限公司,1985年取得了「永和豆漿」的註冊商標,推出「永和豆漿」品牌,旨在讓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都能喝到永和豆漿。於1995年成立上海弘奇永和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永和豆漿自此成為中國快餐連鎖企業。永和食品公司至此跨過中國臺灣海峽,走進故土發展,總部設立於上海。


如今,具有典型中國大陸江西吉安永和風味的永和豆腐和中國臺灣永和風味的永和豆漿,在華夏大地保持著生根發芽和發展壯大,以其獨特的味道和產品形象成為連接兩岸情誼的紐帶。願中國兩岸兩地永和食品公司秉持著「中國風、永和味、兩岸情」的品牌核心價值觀,同為華夏子孫一起傳承好、講述著傳統中華美食文化的故事。

 




 



作者聲明:


——本文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另外,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若作品中的文字、美術、攝影等有涉及您的版權問題,請您及時與我取得聯繫,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轉載內容或作品!



作者簡介:羅餘作,男,漢族,1965年11月出生,江西吉安永和人,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網絡與信息管理師,2019年中國優秀CIO獲得者,高峰論壇特邀嘉賓,中國知名專家學者,著名科技工作者。長期從事設備技術、企業管理、網絡與信息技術。個人辭條列入大型文獻《走進大家》、《中國知名專家學者辭典》、《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百度百科》、《世界名人錄》等大型文獻。2018年進入吉安縣詩詞學會理事會,擔任學會理事和期刊《文山藝苑》編委,吉安市廬陵詩詞學會會員,吉安市吉州區詩詞楹聯學會會員;2019年4月13日當選吉安縣文學協會副主席,擔任協會期刊《廬陵文苑》編委。2020年榮獲中國鄉村作家榮譽稱號。



我的業餘只想靜守自己的內心,做歲月裡的寧靜人。起名「01一線」網絡暱稱,故名我是一線的設備技術、網絡與信息化工作者。平時喜歡隨筆寫點人生經歷和感悟文字,用以調理白天強於工科的頭腦。



感念之餘,我回顧了過去,檢討了自己。認定了兩點體會:一是要把人生奉獻給那些永恆不變的事物,因為生命的偉大用途,是要把它花費在比本身壽命更為長久的事物上面。二是要決心為年歲增添生命,因為思想得最多,感受到最高尚的東西,做出最佳行為的人,生活得最豐富。


歡迎大家關注我微信公眾號jaxluoyz01。


01一線微信公眾號二維碼



相關焦點

  • 話說永和豆腐
    ■歐陽和德得山水之賜,吉安縣永和鎮蘊藏豐富,土地肥沃,物產出名:白澄的魚仔幹、水泱泱的蘿蔔、長雙眼睛的車前子、美輪美奐的吉州窯……更有一味絕佳的傲嬌——永和豆腐。當下有諺語云:「逛吉州窯景,吃永和豆腐!」永和豆腐源自何時?
  • 紀實文學《永和人家的故事》出版
    本報訊(記者 仇宇浩)中國新聞報告文學金獎、公安部金盾文學獎得主李迪不幸於6月29日病逝,他生前五入永和、精心創作的紀實文學《永和人家的故事》如今上市。  李迪上世紀80年代以代表作《傍晚敲門的女人》開創中國推理小說走向世界之先河,從《丹東看守所的故事》《警官王快樂》《004號水井房》到《聽李迪講中國警察的故事》《加油站的故事》,有多部作品被改編為影視劇。新作《永和人家的故事》收錄了《我是你的腿》《朋友來了有野菜》《大個兒賣粉條》等33個極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展現了當地紅紅火火的脫貧攻堅戰。
  • 作家李迪遺作《永和人家的故事》出版 記述脫貧好故事
    《永和人家的故事》 作家出版社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 (記者 高凱)著名作家李迪於2020年6月29日因病醫治無效離世,這位長年奔赴一線取材的作家此前傾情採寫的反映農村脫貧攻堅的報告文學《永和人家的故事》近日由作家出版社推出。
  • 「永和豆漿」未扳倒「永和喜年來」
    「永和豆漿」的商標引起紛爭。9月28日,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該案作出了一審判決,駁回了「永和豆漿」的訴訟請求。  臺灣弘奇公司於1995年2月經核准,註冊了由「永和」中文文字、拼音字母以及圖形「草帽臉」三部分組成的圖文組合商標,原告上海弘奇公司、林先生經許可獨佔使用該商標。2000年6月,林先生在浦東開設了第一家永和豆漿店。
  • 「永和豆漿」訴「永和喜年來」商標侵權被駁回
    提到豆漿、油條等中式點心,滬上老百姓都會想到「永和豆漿」、「永和大王」、「永和喜年來」等生意不錯的快餐連鎖店,然而,這幾家豆漿店之間卻為了「永和豆漿」的商標頻起紛爭。「永和豆漿」、「永和大王」的商標之爭剛剛偃旗息鼓,今年3月,「永和豆漿」又將「永和喜年來」以不正當競爭為由告上了法庭。
  • 李迪遺作《永和人家的故事》出版,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日子
    近日,作家李迪的紀實文學《永和人家的故事》由作家出版社推出,遺憾的是,李迪已再聽不到讀者的反響。2020年6月29日,因病醫治無效,李迪永遠地離開了讀者。李迪,北京人,當過知青當過兵。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先後寫作出版《野蜂出沒的山谷》《槍從背後打來》《丹東看守所的故事》《警官王快樂》《宣傳隊》《凌晨探案》《004號水井房》《聽李迪講中國警察的故事》《加油站的故事》等中長篇小說、報告文學三十餘部。他寫於八十年代的代表作《傍晚敲門的女人》相繼在俄國、法國、韓國出版,開創了中國推理小說走向世界之先河。
  • 豆漿類飲品再獲肯定,永和豆漿林建雄講述永和故事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豆漿品牌,其中永和豆漿由林建雄先生從臺灣帶到大陸,開啟了全民豆漿的潮流時代,將豆漿搬上了大眾的餐桌,永和豆漿豐富的營養、精製的工藝等特徵在新階段再次風靡起來。從西漢淮南王劉安為母磨豆漿,到現如今國人早餐桌上的常客,豆漿不僅是美味的傳承者,也是記憶的記錄者。1900多年的歷史,傳承了一代又一代,喝豆漿已成為國人的一種飲食習慣。
  • 南京夫子廟老字號永和園重新開業 特色小吃一樣不少
    揚子晚報3月12日A33版報導了《百年老店永和園將拆遷》的消息,因興建科舉博物館,位於貢院西街的永和園也被列入拆遷範圍。不少南京市民擔心,永和園會不會像其他一些老字號一樣,拆了以後便永遠消失在生活之中?揚子晚報記者昨天路過夫子廟時偶然發現,永和園酒樓已在夫子廟北牌坊狀元樓西側易址復建開業。
  • 永和豆漿、臺鄉永和…… 哪家才是正宗的「永和」
    近年來,「永和」這個來自臺灣的餐飲業品牌,在溫州除了有裝修上相近的「伴友」外,還冒出了很多連名字都相近的「親戚」,永和豆漿、永和健康之家、臺鄉永和、傳統永和……這讓消費者在選擇時變得困難,哪家才是貨真價實的正宗「永和」?
  • 南京永和園雞汁乾絲代表江蘇老字號出徵「食餐會」
    北京便宜坊的幹燒鴨四寶、上海老正興菜館的響油鱔糊、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南京永和園的雞汁乾絲……12家老字號烹出滿滿一桌文化遺產。這非遺小吃很較真兒,廚師要會數為了讓全國各地的美食專家評審吃到最正宗的永和園雞汁乾絲,永和園面點製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方思瑞親自操刀。
  • 讓我怎樣感謝您——我和永和高中的故事
    而我,作為第一批既內定又招考的「把關教師」,加入了永和高中這個團隊。第一學年,所帶班級高考成績顯著,一炮打響。各有一人被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錄取。這一年的秋天,我被評為信陽市優秀班主任,這是晉升高一級職稱的一個重要條件。辦學的第二年,王董事長興建教師公寓,我以建築造價8.6萬餘元購買了一套136平米的住房。課時補貼,也是在農村高中工作無法想像的。
  • 永和豆漿:大豆方法論
    6歲時全家遷往馬祖,16歲又去了基隆,25歲,他命運的扳機被一粒黃豆扣動,接下來的30年歲月風起雲湧:你可以將永和豆漿視為中式快餐行業的魔笛手,也可以把林炳生稱作豆漿世界裡的堂吉訶德。總之,這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林炳生今年已經54歲了。54的歲林炳生將一杯豆漿做到20億元人民幣的終端銷售額。只是對於國內絕大多數人而言,鮮有媒體解讀的永和豆漿的故事,更像一個深深淺淺的謎。
  • 長沙永和豆漿其實不"和" 此"永和"非彼"永和"
    記者 王翀鷹 攝昨日本報報導《喝豆漿喝出一頭漿糊》後,許多讀者致電本報表示,不僅自己買的到底是現磨豆漿還是衝泡豆漿,讓人搞不清,而且現在長沙號稱「永和豆漿」的店也很多,到底是在哪個永和店吃的豆漿也分不清。8月11日,永和食品(中國)有限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永和豆漿在長沙沒有分店,僅有一家在醴陵。然而,在長沙街頭卻隨處可見「永和豆漿」,這是怎麼回事呢?
  • 吃了那麼多年永和豆漿 你卻不知道"永和"在哪?
    炸雞排,芋圓,還是……永和豆漿?對於大陸吃貨來說,永和豆漿無疑是最熟悉的臺灣小吃之一。而永和豆漿的誕生,居然還跟上海有些淵源。「永和大王」與「永和豆漿」,原來不是一家人?而臺灣最有名的永和豆漿老店,居然也不叫「永和豆漿」?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1 | 永和,原來是一個地名?
  • 吃了那麼多年永和豆漿,你卻不知道「永和」在哪?
    沒想到,竟然扯出永和豆漿的一系列身世秘密——「永和」原來不是一個品牌名,而是一個地名?而永和豆漿的誕生,居然還跟上海有些淵源。「永和大王」與「永和豆漿」,原來不是一家人?而臺灣最有名的永和豆漿老店,居然也不叫「永和豆漿」?
  • 山西永和:紅色文旅帶動精準脫貧
    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是地處山陝交界、黃河沿岸的一個偏遠山區小縣,因發展遲緩,至今仍是山西省深度貧困地區。而歷史上,永和又是紅色文化厚重的革命老區,紅軍東徵時期,毛澤東曾兩次進駐永和指揮對敵鬥爭。
  • 吃了那麼多年永和豆漿,你卻不知道永和在哪?
    炸雞排,芋圓,還是…… 永和豆漿 ?雖然聽起來沒有前兩者那麼誘人,但對於大陸吃貨來說,永和豆漿無疑是最熟悉的臺灣小吃之一。豆漿油條,蛋餅飯糰,都是很多人習以為常的工作日早餐。臺灣永和豆漿店裡的小吃前段時間,我們去了臺灣,想嘗嘗當地的永和豆漿,吃起來跟大陸是不是一樣。
  • 永和豆漿,品質來源于堅守!|永和豆漿
    永和豆漿是大家都知道的並經常食用的知名品牌。永和豆漿三十多年來把一杯小小的豆漿做大,做強,都來源於對品質的堅守,對生產技術的精益求精。永和豆漿在源頭上把控健康,擁有自己的生態種植園,精選黑土地非轉基因大豆。
  • 八家「杭州永和豆漿」將改名「永和大王」
    「聽說永和豆漿要變成永和大王了,我原來的貴賓卡用不了怎麼辦?」昨天,薛小姐打進商報熱線85188518反映,她在「永和豆漿」辦理的一張貴賓卡,裡面還有幾百元餘額,如今卻找不到地方用了。  4月7日,薛小姐打算到吳山路口的「永和豆漿」去消費時,發現該店已經停止營業,只有幾個裝修工人在裡面。
  • 永和日曆 | 永和旅遊攻略,一次多彩的視覺之旅、幾多震撼的心靈之旅
    點擊觀看視頻 永和關 在永和縣西北黃河岸,唐以前就有永和關。《元和郡縣誌》:永和縣以縣西永和關為名。永和關位於永和縣城西35公裡的南莊鄉,是歷史悠久的渡口之一,也是西去陝西的交通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