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4 10:13圖文來源:金陵晚報
永和園雞汁乾絲代表全省老字號出徵「食餐會」
這道秦淮小吃,為何備受關注?
具有食品餐飲產業發展「風向標」之稱的中國國際食品餐飲博覽會(以下簡稱「2018食餐會」)13日在長沙召開。12日晚,先期舉辦了以「中華老字號文化傳承與發展」為主題的中國國際餐飲文化品鑑會,其中,永和園是全省唯一一家受邀參加品鑑會的老字號餐飲企業。
繼2016、2017食餐會相繼舉辦以八大菜系、尋找新流派菜係為主題的餐飲文化品鑑會後,本屆品鑑會則關注餐飲老字號企業,展示老字號餐飲製作技藝。北京便宜坊的幹燒鴨四寶、上海老正興菜館的響油鱔糊、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南京永和園的雞汁乾絲……12家老字號烹出滿滿一桌文化遺產。
這非遺小吃很較真兒,廚師要會數
為了讓全國各地的美食專家評審吃到最正宗的永和園雞汁乾絲,永和園面點製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方思瑞親自操刀。「永和園的乾絲製法起源於永和園第一任店主六榮生的家傳手藝,乾絲要切得像銀針,吃到嘴裡軟而綿,生薑絲細得像能穿針的線。」方思瑞說。
相同的食材在不同的人手裡,往往也會呈現出不同的味道。因此,為了保證口感不變,永和園的雞汁乾絲有著嚴苛的標準。方思瑞告訴紫金山新聞記者:「選用1.5cm 厚8cm見方的大白幹,先片成22片,再切成細絲,共1200根。」在經過一番燒制後,加入薑絲的量也要求相當精準,「出鍋裝入碗中,上面再加上20根薑絲。」
乾絲是江蘇菜的代表,南京、揚州、淮安等地都有這道菜,而永和園的乾絲卻沒有一丁點的豆腥味,這又是為什麼呢?
方思瑞告訴紫金山新聞記者:「上個世紀,夫子廟一帶的茶點社經營的乾絲都是煮乾絲,而永和園將煮改為燙,用滾沸的開水浸燙數次,無一點豆腥味,口感更覺綿軟柔韌。」
俞平伯朱自清吃了都說好
如今,不論南京人,還是來旅遊的,到了夫子廟,一定要品嘗「秦淮八絕」。這八套小吃,第一絕就是永和園的燒餅和乾絲。南京餐飲商會秘書長宋佳玲告訴紫金山新聞記者:「『秦淮八絕』 起源於上個世紀40年代的『四絕』,劉長興薄皮包子、小刀面,六鳳居的蔥油餅、豆腐腦,金春鍋貼店的雞湯、熱鍋貼,永和園的燙乾絲、蟹殼黃燒餅。」可見,從四絕到八絕,永和園的乾絲從未被吃貨們忘記。
鮮為人知的是,永和園的雞汁乾絲竟然還成就了中國散文雙璧《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1923年8月的黃昏,現代散文大家朱自清、俞平伯同遊秦淮河,因為喜愛永和園的茶點,他倆在遊覽前不忘到雪園(永和園)吃小吃,「在茶店裡吃了一盤豆腐乾絲,兩個燒餅之後,以歪歪的腳步踅上夫子廟前停泊著的畫舫,就懶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好鬱蒸的江南,傍晚也還是熱的……」俞平伯在《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中提及的豆腐乾絲正出自雪園(永和園)。
新聞延伸
不知你可曾想過,為什麼朱自清、俞平伯二人要到夫子廟——秦淮河風光帶去品嘗南京小吃呢?他們當時在茶館吃點心、喝茶又是什麼樣的場景呢?
夫子廟是南京的餐飲聚集地,這裡的小吃以「秦淮八絕」為首,見證了南京茶點業的發展。在《雨花》雜誌上,記者發現了一篇題為《閒話永和園》的文章,作者分析了南京茶點業的發展脈絡。
文章作者東山認為,南京茶點業的興盛,始於六朝時期。「最初大約是寺廟中和尚的一種慈善行為,茶資自是隨香客們施捨的,不給也無妨; 後來卻為無孔不入的商家繼承了去,借方便眾生的名義以牟利。」
民國新聞人張恨水更是在《秦淮世家》一書中詳細描述了當年南京人在茶館吃點心的場景:「夫子廟廣場左手的奇芳閣,是最大的一家茶樓……有四五個男子圍著一張方桌坐著,桌上擺了三隻有蓋茶碗,兩把茶壺,四五個茶杯,大碗乾絲湯汁,六七個空碟子。另有兩個碟子裡,還剩著兩個菜包子和半個燒餅。」
東山說:「若干年來,泡茶館更被視作好逸惡勞的陋習,結果傳統的茶點社幾乎成了清一色的點心店。」如今,「秦淮八絕」裡的魁光閣、奇芳閣、永和園,這些老字號都是南京茶館與小吃業的歷史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