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瀋陽晚報報導,3月3日,河北一小學生因上網課不認真,被媽媽批評了幾句,隨後跳樓。就在同一天,杭州一家媒體以《初三兒子每天傍晚下網課就「發瘋」,嚇得媽媽躲在單位只想眼不見為淨》報導了一個杭州初三男孩上網課成了一家三口的難題。
最近,一些自認為深受網課折磨的家長開始吐槽,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臺上曬的家長與孩子鬥智鬥勇的故事,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看不到,有的家長已忍無可忍甚至報警求助。
事件回溯:兩個孩子因上網課出問題
3月3日,網上出現一個視頻,河北一小學生因為上網課,被父母訓斥說「不好好學習、不積極發言」而從樓上跳下,視頻中父母哭得傷心欲絕。
同一天,杭州當地媒體報導,陳晴女士的讀初三的兒子帥帥(化名),從小成績優秀,一直都是她的驕傲。然而,新冠肺炎疫情來了,學校不能如期開學,讓學生們在家上網課。接著,這就成了陳晴一家的一道坎,尤其是傍晚網課結束以後,兒子便會「發瘋」,跟他講道理不聽,批評他則亂摔東西。陳晴每日遲遲不願回家,只想眼不見為淨。
記者調查:你家孩子上網課適應不
「看著孩子上課一會玩玩橡皮、一會玩玩鉛筆,或者看似認真學習的樣子,可到了做題的時候卻仍然一頭霧水……每天和孩子上網課,我只能強壓怒火,在心裡默念『這是親生的,這是親生的』,然後跟孩子再重新學習知識點,學習效率低不說,每天都筋疲力盡。」網課讓很多家長更直接地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學習狀態不好的一面。
網課不適應: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據了解,孩子網課不適應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沒有良好的聽課習慣。課堂隔著屏幕,哪怕是自己的班主任上課,孩子也沒有往日在學校那樣有約束感,更何況很多孩子聽的是錄播課。
沒有良好的自我監督能力。家裡就是課堂,沒有學校的氛圍和鈴聲,學生很難有上課的感覺。
沒有良好的整理習慣。什麼時間上什麼課沒有概念,這門課上完書也不收,等到下一門課了再匆匆忙忙去找書。
專家解析:暴露出家庭教育的欠缺
心理專家王奕權說:「最近與網課相關而通過電話、網際網路醫院及到診室來諮詢的家長確實不少。但問題肯定不在網課上或不止於網課,這裡集中暴露出來的是一個家庭教育中的問題。」
在王奕權看來,網課的形式幫助孩子學習本意是好的,無奈有的孩子自律性太差,或是說自我管理能力太差,以至於在上網課的過程中不能集中注意力,有的上課時神遊,有的開著網課做自己的事情,有得乾脆不上課轉為玩遊戲。
如何能加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王老師說,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鍛鍊的機會,可惜常常被家長們給剝奪了。比如,孩子從小到大,家長們總喜歡事無巨細幫他們安排好一切,特別是課餘時間,很多家長會代勞排得滿滿當當,孩子完全沒有自主的空間,只需在大人的監督下按部就班完成就好。於是到了這次的網課,沒有了老師和家長的監督,不少孩子就開始放飛自我,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怎樣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學習。
王奕權建議,應該與孩子一起制定一個上網課期間的學習和生活計劃,最好儘量與上學時的步調一致,慢慢把好的習慣找回來。千萬要保持平和的心態,讓他們多一點自主性,幫助他們學會管理自己。
專家建議:要學會發現孩子的學習偏好
心理專家裴瑾瑩說,除了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差之外,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衝突與父母教育方式不當也有關。
在家上網課,常見的衝突有以下幾個:
1.使用電子設備時間的衝突。因為上課,使電子設備的管理變得複雜,家長要兼顧、平衡孩子的學習和遊戲,還要保護孩子的身心健康。
2.孩子學習完全暴露在家長監管之下,兩代人對於學習狀態、習慣、效率等的分歧顯現出來。
3.夫妻關係狀態、夫妻教育理念的不同,在這段期間,也變得更加凸顯。
裴瑾瑩建議,孩子天性不同,感官通道帶來的學習偏好不同,家長容易投射自己的學習偏好在孩子身上,容易導致衝突是最突出的現象。感官通道,就是我們接受外在環境信息的管道或者途徑。眼睛接收信息稱為視覺通道,以此類推還有聽覺、嗅覺、味覺、身體通道。有人天生視覺強,有人天生聽覺強,有人擅長使用所有的感官通道。
裴瑾瑩說,每個人都有喜歡和擅長的感官通道,成人可以問問自己,通常的偏好是什麼?比如你是更願意看書,還是聽書,還是實際操作?是喜歡思考?還是很多通道兼而有之?實際上很多成人並不思考這個問題,對自己接收信息的感官通道的覺察不是很敏感,也有人認為自己是這樣的,孩子也應該這樣子。感官通道的類型有14種,其中單純視覺型佔比是31.45%,單純體覺型佔比是26.26%,單純聽覺型只佔有8.39%,感官通道的類型不同,意味著我們吸收外界信息的敏感度不一樣,學習偏好不一樣,效率不一樣。(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