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課上演家長和孩子鬥智鬥勇故事 心理專家:暴露家庭教育的欠缺

2020-12-23 World遼
網課上演家長和孩子鬥智鬥勇故事

據瀋陽晚報報導,3月3日,河北一小學生因上網課不認真,被媽媽批評了幾句,隨後跳樓。就在同一天,杭州一家媒體以《初三兒子每天傍晚下網課就「發瘋」,嚇得媽媽躲在單位只想眼不見為淨》報導了一個杭州初三男孩上網課成了一家三口的難題。

最近,一些自認為深受網課折磨的家長開始吐槽,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臺上曬的家長與孩子鬥智鬥勇的故事,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看不到,有的家長已忍無可忍甚至報警求助。

事件回溯:兩個孩子因上網課出問題

3月3日,網上出現一個視頻,河北一小學生因為上網課,被父母訓斥說「不好好學習、不積極發言」而從樓上跳下,視頻中父母哭得傷心欲絕。

同一天,杭州當地媒體報導,陳晴女士的讀初三的兒子帥帥(化名),從小成績優秀,一直都是她的驕傲。然而,新冠肺炎疫情來了,學校不能如期開學,讓學生們在家上網課。接著,這就成了陳晴一家的一道坎,尤其是傍晚網課結束以後,兒子便會「發瘋」,跟他講道理不聽,批評他則亂摔東西。陳晴每日遲遲不願回家,只想眼不見為淨。

記者調查:你家孩子上網課適應不

「看著孩子上課一會玩玩橡皮、一會玩玩鉛筆,或者看似認真學習的樣子,可到了做題的時候卻仍然一頭霧水……每天和孩子上網課,我只能強壓怒火,在心裡默念『這是親生的,這是親生的』,然後跟孩子再重新學習知識點,學習效率低不說,每天都筋疲力盡。」網課讓很多家長更直接地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學習狀態不好的一面。

網課不適應: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據了解,孩子網課不適應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沒有良好的聽課習慣。課堂隔著屏幕,哪怕是自己的班主任上課,孩子也沒有往日在學校那樣有約束感,更何況很多孩子聽的是錄播課。

沒有良好的自我監督能力。家裡就是課堂,沒有學校的氛圍和鈴聲,學生很難有上課的感覺。

沒有良好的整理習慣。什麼時間上什麼課沒有概念,這門課上完書也不收,等到下一門課了再匆匆忙忙去找書。

專家解析:暴露出家庭教育的欠缺

心理專家王奕權說:「最近與網課相關而通過電話、網際網路醫院及到診室來諮詢的家長確實不少。但問題肯定不在網課上或不止於網課,這裡集中暴露出來的是一個家庭教育中的問題。」

在王奕權看來,網課的形式幫助孩子學習本意是好的,無奈有的孩子自律性太差,或是說自我管理能力太差,以至於在上網課的過程中不能集中注意力,有的上課時神遊,有的開著網課做自己的事情,有得乾脆不上課轉為玩遊戲。

如何能加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王老師說,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鍛鍊的機會,可惜常常被家長們給剝奪了。比如,孩子從小到大,家長們總喜歡事無巨細幫他們安排好一切,特別是課餘時間,很多家長會代勞排得滿滿當當,孩子完全沒有自主的空間,只需在大人的監督下按部就班完成就好。於是到了這次的網課,沒有了老師和家長的監督,不少孩子就開始放飛自我,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怎樣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學習。

王奕權建議,應該與孩子一起制定一個上網課期間的學習和生活計劃,最好儘量與上學時的步調一致,慢慢把好的習慣找回來。千萬要保持平和的心態,讓他們多一點自主性,幫助他們學會管理自己。

專家建議:要學會發現孩子的學習偏好

心理專家裴瑾瑩說,除了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差之外,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衝突與父母教育方式不當也有關。

在家上網課,常見的衝突有以下幾個:

1.使用電子設備時間的衝突。因為上課,使電子設備的管理變得複雜,家長要兼顧、平衡孩子的學習和遊戲,還要保護孩子的身心健康。

2.孩子學習完全暴露在家長監管之下,兩代人對於學習狀態、習慣、效率等的分歧顯現出來。

3.夫妻關係狀態、夫妻教育理念的不同,在這段期間,也變得更加凸顯。

裴瑾瑩建議,孩子天性不同,感官通道帶來的學習偏好不同,家長容易投射自己的學習偏好在孩子身上,容易導致衝突是最突出的現象。感官通道,就是我們接受外在環境信息的管道或者途徑。眼睛接收信息稱為視覺通道,以此類推還有聽覺、嗅覺、味覺、身體通道。有人天生視覺強,有人天生聽覺強,有人擅長使用所有的感官通道。

裴瑾瑩說,每個人都有喜歡和擅長的感官通道,成人可以問問自己,通常的偏好是什麼?比如你是更願意看書,還是聽書,還是實際操作?是喜歡思考?還是很多通道兼而有之?實際上很多成人並不思考這個問題,對自己接收信息的感官通道的覺察不是很敏感,也有人認為自己是這樣的,孩子也應該這樣子。感官通道的類型有14種,其中單純視覺型佔比是31.45%,單純體覺型佔比是26.26%,單純聽覺型只佔有8.39%,感官通道的類型不同,意味著我們吸收外界信息的敏感度不一樣,學習偏好不一樣,效率不一樣。(吳強)

相關焦點

  • 網課滿月②家有一年級孩子上網課,居家辦公爸爸與女兒鬥智鬥勇
    「陪小一生,在家上網課,真的太不容易了!」小周的女兒今年小學一年級,談及上網課一個月,「每天都在家和孩子鬥智鬥勇」。小周慶幸:特殊時期,工作正好允許自己居家辦公,這也為陪娃上課提供了便捷。最初的一周網課,親子關係險些鬧僵了。家裡的客廳,臨時變成了「教室」。小周在餐桌上辦公,女兒在客廳裡學習。
  • 千萬別和孩子「鬥智鬥勇」!孩子從來不是我們的「對手」
    除了高年級學業更重以外,長大了的孩子自我意識會越來越強,可能就不像小時候那麼聽話了,而這些都成了家長的心頭病。聊天時,不少家長說自己每天都在跟孩子「鬥智鬥勇」!他們說,孩子小的時候還製得住,大了可真是越來越不好管了!於是,有些熱心腸的家長就常常分享自家的「制娃絕招」,別說,還挺受歡迎的。
  • 和孩子鬥智鬥勇
    不知道別人家的神獸都是什麼樣子,我家的神獸徹底管不住,暑假居家在家說啥啥不聽,叫起床吃早飯不吃,輔導班上課遲到,造成這個現象由一個手機引起,今年孩子過來鄭州補習,讓奶奶過來給他做飯,就把我家老二老三也帶過來了,結果他帶過來個智慧型手機給倆孩子玩耍(也是醉了,拿手機當哄孩子的工具)老大人大賊精的,把手機哄騙到手,開始了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道具,吃飯不出來,上課遲到,打電話掛掉不接(由於我在外地上班
  • 怎麼養好一個孩子?小時候鬥勇,長大了鬥智
    針對這一情況,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提到了一個概念:孩子教育要分年齡段,不同階段的方法要不同,絕不能顛倒,總的來說,就是小時候鬥勇,大了就要鬥智。這就是孩子沒規矩的表現。當家長事先和孩子立好規矩,孩子就是事先接受這樣的規則,出門的時候,也不會要太多的東西了,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給孩子立規矩能幫家長省不少的事。
  • 帶孩子就是:小時候鬥勇,長大了鬥智?
    針對這一情況,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提到了一個概念:孩子教育要分年齡段,不同階段的方法要不同,絕不能顛倒,總的來說,就是小時候鬥勇,大了就要鬥智。在孩子小的時候,怎樣和孩子鬥勇讓孩子有敬畏心這就是孩子沒規矩的表現。當家長事先和孩子立好規矩,孩子就是事先接受這樣的規則,出門的時候,也不會要太多的東西了,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給孩子立規矩能幫家長省不少的事。
  • 養好一個孩子,要小時候鬥勇,長大了鬥智
    ,不同階段的方法要不同,絕不能顛倒,總的來說,就是小時候鬥勇,大了就要鬥智。在孩子小的時候,怎樣和孩子鬥勇很多家長都非常的溺愛孩子,孩子的任何要求,家長都會滿足,這樣的情況在隔代親屬的身上尤為明顯,例如:帶孩子出去玩,到了商場孩子是什麼都想要,一旦家長不同意,就會在地上撒潑打滾,威脅父母滿足自己的要求。
  • 和小「神獸」鬥智鬥勇快樂的天天
    送孩子上學,成了家長們的企盼。於是,網課、大網課、微課,各種各樣的「遠程教育」應運而生。這一「生」,就又是兩個多月。這些「神獸」們把在家看管他們的家長趕上了「熱鍋」!不能停的課是必須天天要上的。再後來,又推出了「微課」,這是一種不限時間的上課方式:老師把講課的視頻錄製好,發到家長微信群,由家長督促孩子在適當的時間內學習。
  • 怎麼養好一個孩子?小時候鬥勇,長大了鬥智
    針對這一情況,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提到了一個概念:孩子教育要分年齡段,不同階段的方法要不同,絕不能顛倒,總的來說,就是小時候鬥勇,大了就要鬥智。在孩子小的時候,怎樣和孩子鬥勇讓孩子有敬畏心讓孩子有敬畏心,說白了就是讓孩子知道「怕」,這樣孩子在面對萬事萬物的時候,才知道收斂,才知道遵守規定,能讓自己處於安全之中,這其實就是一種對孩子潛在的保護
  • 如何與叛逆期的孩子「鬥智鬥勇」?嘿嘿,只要一招即可
    不會吧,自家的孩子疼愛都來不及呢,怎麼搞得跟階級敵人一樣,還要與自己的孩子鬥智鬥勇啊。是的。您沒看錯,會與孩子「鬥智鬥勇」的家長,才算是個有大智慧的家長。一般情況下,孩子在各個成長階段,只要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關懷,都能夠與家長關係融洽,相處甚歡,孩子呢也能夠健康成長。
  • 跟孩子鬥智鬥勇,懂得軟硬兼施非常重要!
    小時候我們所承受的這種難受的教育方式,還要讓我們自己的孩子再次承受嗎?如果是你,你還會這樣?我相信這麼明智的你肯定不會有這樣的一個選擇。那麼對於你來說,在跟小孩子的這些交往過程當中。一直以來我們都在用各種方式進行鬥智鬥勇。很多時候,雖然自己比較忙碌。但是在這期間我們也感覺到非常的充實,非常的快樂,甚至更加的幸福。
  • 如何與孩子鬥智鬥勇
    現在的孩子每一個都非常聰明,在教養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許多家長都是絞盡腦汁,時刻在與孩子們鬥智鬥勇。其實歸根結底是孩子對於學習缺乏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培養好了,習慣養好了,學習對於孩子就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了。孩子們也不會覺得這對於自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了。家長不用吼,不用打,不用罵,不用一晚上盯著孩子寫作業。這估計是許多家長的心願吧。二、孩子不講道理許多家長跟孩子約定或者承諾,考試考的好,就可以買玩具,或者可以出去旅遊,或者可以玩遊戲。
  • 李玫瑾直言:想培養更優秀的孩子?6歲前「鬥勇」12歲後「鬥智」
    6歲前「鬥勇」12歲後「鬥智」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檔節目中,就這個問題,和其他嘉賓一起,展開過激烈的討論,李玫瑾認為家長應該在孩子6歲前鬥勇,在孩子12歲之後鬥智。12歲後鬥智李玫瑾:「孩子在進入青春期的時候,我要特別囑咐各位家長,孩子的發育近乎成年,這個時候你和他說話,第一,話一定要少,孩子6歲以前家長的嘮叨都是黃金,孩子12歲之後,家長的話,在孩子看來都是垃圾,他能聽進去的很少」。
  • 寫作業時,父母怎樣和熊孩子鬥智鬥勇?
    寫作業時,父母要想和熊孩子鬥智鬥勇。家長首先要學會有耐心,有信心。家長一定要堅信自己的熊孩子一定會變成好孩子,乖孩子。熊孩子的的性格都比較活潑好動。對待這樣的孩子。家長要持之以恆,努力堅持下去。只有家長堅持下去,才有可能改變孩子的壞毛病。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家長重在堅持,堅持就是勝利,改變熊孩子的勝利。
  • 網課也能感受自然 家長和孩子一起喚醒春天
    網課也能感受自然 家長和孩子一起喚醒春天時間:2020/3/24 10:33:50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葉曉雯    選稿:張丹洋 圖說:家長帶領孩子一同上網課採訪對象供圖(下同)2020年春季來臨之際,由於新冠疫情,很多家庭教育課程都放在網上開展。但是如何利用春天和自然的主題展開家庭教育,與孩子一起感知生命之美,還是難倒了一些家長。
  • 孩子打針和醫生們鬥智鬥勇,你是哪種?網友:這孩子跟我一樣聰明
    導讀:孩子打針和醫生們鬥智鬥勇,你是哪種?網友:這孩子跟我一樣聰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打針和醫生們鬥智鬥勇,你是哪種?網友:這孩子跟我一樣聰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青春期的孩子沉迷遊戲,家長鬥智鬥勇,卻屢戰屢敗,怎麼辦
    父母的對手不是孩子,而是遊戲如果把青春期家長最焦慮的事排個序的話,遊戲和網絡一定會佔據前幾名。為了不讓孩子沉溺在手機和遊戲中,家長每天都想盡各種辦法和孩子鬥智鬥勇,甚至大打出手 。事實上,玩遊戲是人的天性,無論是戶外遊戲還是網路遊戲,作用都是一樣的,它滿足了孩子的一些心理方面的需求。遊戲滿足了孩子哪些心理需求?1.遊戲讓孩子有團體歸屬感。
  • 隔代教育,我們要學會「鬥智鬥勇」
    由於現在的年輕父母雙方大多是獨生子女,一般情況下都有四個老人可以幫忙照顧孩子,同時保姆的薪水也日益漸長,所以隔代教養的情況更為普遍。每一個隔代教養的家庭,年輕父母幾乎都會為老人的教養觀念和方式發愁,偶爾還會為孩子的事大動幹戈,甚至搞得全家雞犬不寧。我也經常會收到很多家長關於這個問題的諮詢,同時我們家本身就是隔代教養的模式,同樣需要經常面對很多糾結的事情。
  • 《瘋狂的石頭》背後的故事,寧浩劉德華鬥智鬥勇,王迅黃渤被騙
    估計還有許多小夥伴不知道《瘋狂的石頭》和劉德華有啥關係吧?沒錯,這部寧浩、黃渤、王迅和劉燁的成名作正是劉德華投資的電影。儘管劉德華在《瘋狂的石頭》上映前後並沒有任何關聯,但是這部電影大火之後卻被爆出了許多與劉德華趣事。
  • 教育孩子要分年齡段,小時候鬥勇,長大了鬥智
    原本天真可愛,善良淳樸的孩子,儼然變成了一個炸藥包,而引線在哪裡,父母們根本不知道!  問題的根源肯定是出在家庭教育上面,可翻開各種教育論著,有推崇懲戒式的,也有反對打罵,要溫柔相處的。  一路看下來,好像都很有道理,弄得父母一臉懵,最後還是按老套路來,問題依舊不斷。
  • 家長:鬥智鬥勇玩不過,誰之過?
    回想自己的小學時代,和異性說話都覺得不好意思。見到老師都是畢恭畢敬,那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樣。現在的家長不得不感嘆,和小學生每天都要鬥智鬥勇,活了三四十歲,還玩不過一個孩子。造成這樣的情況,原因有很多。既有家長的原因,當然也有社會的原因。超前教育,讓孩子有超過該有年齡的知識貯備量前些年的計劃生育政策讓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一個家庭把所有的希望也就寄託到了一個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