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退休已經不再是應該不應該實施的問題,而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實施?如何實施的問題。與延遲退休相關的另一問題卻因為延遲退休的實施而引發廣泛的爭議並成為關注的熱點。
網友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之前,是否先取消35歲招聘年齡限制?
首先,年齡歧視特別是各種招聘中的35歲限制大量存在,已經與延遲退休的大環境格格不入
現實中我們經常看到某某年齡現象,以前所謂的59歲現象、現在所謂的55歲現象等等,如果說從幹部年輕化角度上看還可以說是正常的話,那麼,各種招聘的35歲招聘年齡限制現象是否已經成為人們人生的拐彎處?甚至已經成為人才流動難以逾越的一道門檻
現在無論是公務員招聘還是企業招聘,35歲已經成為一道鐵坎,而40歲已經成為招聘中難以逾越的鴻溝。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梳理2015年—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對報考人員的年齡要求,發現近6年對報考的年齡規定都非常明確,即當年的應屆研究生(包括碩士及非在職博士生)須在18周歲以上、40周歲以下;其他人員則要求在18周歲以上、35周歲以下。如果你不在這個年齡的範圍內,無論你多麼優秀、多麼適合這個崗位,你連報考國家公務員考試的資格都沒有。
公務員考試是如此,企業招聘也是如此。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除了特殊職位、特殊崗位之外,大多數招聘也都限定在了35周歲以下。
如果說以前的年齡限制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話,那麼在延遲退休的大環境下,如果再不放開招考和招聘中的年齡限制就顯得格格不入了,甚至與延遲退休的理論趨勢背道而馳。
在老齡化和延遲退休的前提下,對招聘和招考年齡的限制無形中限制了在職人員的流動和職場交流空間和可能,這對延遲退休的政策執行是非常不利的。
如果我們以20歲參加工作,35歲時只工作了15年;而如果到65歲退休,那麼,35歲以後還有30年的工作時間,也就是說,所有的人只能在就業的前15年可以參加公務員考試和跳槽,而後30年就只能固定在原有的單位,這對職場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更重要的是,如果在35歲以後遇到公司關閉、機構調整等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對那些人的再就業是非常不利得,這如何讓人堅持的延遲退休呢?
其次,取消年齡限制並不是什麼難事,曾經高考的年齡限制在2001年取消以後就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效應
年齡限制曾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最著名的就讓我們想起了曾經對高考年齡的限制。
在2001年取消年齡限制前,我國對高考報名條件的限制是「未婚,年齡一般不超過二十五周歲」。也就是說,如果你年齡超過了25周歲,在2001年以前就永久失去了人生參加高考改變命運的機會。
2001年教育部對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政策做出調整,對報名參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的考生條件進一步放寬:取消「未婚,年齡一般不超過二十五周歲」的限制,報考普通高校年齡、婚否不限;應屆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不再限報高等職業學校,而且可在畢業當年參加普通高考、報考普通高校本專科。
正是由於取消了各種高考的限制,才使一些超齡人員圓了大學夢,河南71歲老人五戰高考終圓大學夢,南京市民汪俠為圓他的大學夢從2001年開始參加高考,此後連續15年參加高考,就是為了不給自己留遺憾。2017年華中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有一對特殊的母女研究生,在校園內被稱為「最勵志母女」。
從現實的效果看,取消了高考的年齡限制對應屆生和年輕人並沒有什麼消極的影響,而對那些年齡雖然大卻希望圓大學夢的人卻實現了大學的夢想,並因此有的人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命運,對社會有百利而無一害。
其三,在延遲退休的大背景下,取消招考招聘的年齡限制正當時
除了特殊崗位、特殊職位,年齡限制本身就是非常不合理的,因此在延遲退休的政策明確以後,大量的網友才呼籲:
在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方案之前,能否先取消35歲招聘年齡限制?能否通過取消35歲的招聘限制解決那些超過35歲就找不到工作的就業難問題?否則,延遲退休的效應就會由於相當一部分因為找不到工作而大打折扣。
一是延遲退休政策需要取消招聘35歲限制作為前提和支持,否則延遲退休很難在基層獲得現實的支持。有專家認為,在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之前,需要消除現實招聘中關於35歲年齡要求的制度障礙。應該說有一定的道理。
二是取消招考招聘的年齡限制有利於在公務員和企業之間合理的流動。在現實中,我國的人才流動往往是單一方向的流動,即人往低處走,而違背了「水向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的自然法則。公務員可以在任何時間向企業流動,而企業人員如果向公務員流動只能在35歲以前,超過35歲就被剝奪了資格,從而導致公務員隊伍難以更好的吸收社會最優秀的人才。
三是取消35歲的年齡限制有利於打破就業市場的就業歧視。可以說,我國的就業存在很多的歧視,但年齡的歧視是就業市場最大的歧視,公務員考試有嚴格的年齡限制,就是社會上的一般崗位、一般企業單位也以年齡對報考應聘者進行區分,這是非常不公平的。
延遲退休開啟日,應該是取消35歲招聘年齡限制正當時。你贊同取消35歲招聘年齡限制嗎?(麒鑑)本文作者原創,圖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