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翼是中國兒童文學史上的奇才,無論是早期童話《大林和小林》,還是建國後寫的《寶葫蘆的秘密》,都是百讀不厭的傑作。
《大林和小林》發表於1932年1月出版的《北鬥》雜誌,這是「左聯」刊物,那時的張天翼是一位27歲的左翼作家。此前不久,「左聯五烈士」剛剛被害,所以那是一個鬥爭十分激烈的時刻。
《大林和小林》正是寫階級鬥爭的,而且他還想在童話中圖解複雜的政治理論,這樣的作品本來不易寫好,更難有「永恆的魅力」,但張天翼偏偏有本事將它寫得充滿童趣,好看異常,今天的兒童在閱讀時還能夠笑聲不斷。
這奧秘在哪裡?
這裡的關鍵,是他的天才、他對兒童的熱愛和理解、他的壓抑不住的文學靈感,使他完成了自己極獨特的創造。他作品中的那許多「壞人」,諸如皮皮、包包、叭哈、四四格等等,雖然壞,卻都是孩子。是孩子就有孩子氣。孩子氣即童趣,所以終究還是可欣賞的,哪怕他們小氣、自私、出醜,也只令人發笑,卻難讓人生恨。我們試看這一段:
包包一扭一扭地走出大門,就坐上了馬車。包包對馬說:
「得兒!到叭哈家。我是要跳牆的,只要到叭哈家的牆外就行了。知道了麼?」
「知道了。」
馬車一口氣跑過去,跑到一座白牆跟前停下了。……
包包預備好,一二三!一跳。
可是牆太高,包包先生跳不上,跌到了地下。馬看見了就笑起來了,說道:
「嗚嗚嗚,包包老爺跌得苦!」
包包生了氣。
「呸,你笑我跳不上麼?你再看!」
包包就用了全身的力氣,預備好,一二三!包包把兩隻腳一用力,就跳上去了……
這裡沒寫別的,就是寫了包包逞強好勝的孩子氣。作品裡充滿這樣的描寫,這當然要比直奔主題的作品好看得多,也高明得多。這樣的寫法還能揭示壞人之壞嗎?其實也能。作者吸收了當時西方正時興的布萊希特戲劇的「間離效果」(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能讀到大量西方新著,張天翼有英語閱讀能力),他不是用同樣的尺度直接表現現實,而是用變形的、兒童遊戲式的、拉開距離的方式揭示生活中的荒誕和不公。這是喜劇的,也是具有現代主義色彩的創作,而孩子恰恰很能領會這種遊戲中的啟發和暗示。作品在這一點上獲得了很大成功。
上述的妙處,光靠介紹是不行的,還得家長們和孩子共讀原作,才能真正體會。《大林和小林》有多種版本,2012年海豚出版社出過此書單行本,不妨找來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