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 | 劉俊:論中國新文學中諷刺小說的三種類型——以魯迅、張天翼和黃春明為例

2021-02-08 皇華皇華


張天翼的個性不似魯迅那麼峻急硬冷,而較為舒緩平和,但他思想左傾,很早(21歲)就開始信仰共產主義,25歲參加「左聯」。無產階級思想的影響,使張天翼慣於以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角度看待社會發展,階級觀念則成為他認識社會的重要指針。他觀察社會的基點,常常以不平之心緒看待社會不公現象,以社會階級對立之立場認識社會腐敗行徑,以左派理論指導分析社會各階級的現實狀況。平和的個性和左傾的思想,決定了張天翼在用諷刺小說對社會進行批判的時候,其諷刺特點既具有溫和性又帶有現實社會性、既具有政治批判性也兼具文化反思性。具體而言,張天翼的「熱諷」主要表現在語氣態度、鋒芒呈現和立場表達等方面都較為「溫和」(相對來說比較「熱」),而「辛辣」(hot)則成為其「熱諷」的基本特點。


(1)在語氣態度上,張天翼以溫和舒緩犀利。

張天翼的眼光是犀利的,對社會問題的發現是深刻的,可是在進行社會批判的時候,他的態度(落實到小說中,則體現為語氣和語調)卻是溫和的。在張天翼的諷刺小說中,他的「諷刺」都以溫和之姿呈現。在《皮帶》中,當鄧炳生知道自己即將要「補缺」的時候,他的內心充滿了激動和渴望:

「他當然希望是少尉:比準尉多十塊龍洋。但是他又想,準尉也行,總而言之是斜皮帶。……

一身的血在狂奔,心臟上有三百條蜈蚣在爬著的樣子。額頭上沁出了十來點汗。

『呃,真熱!』

突然發現了手裡拿著的件把東西:才記起來是來寫履歷的。」(《皮帶》)

張天翼要諷刺的是那種一心想當官向上爬的猥瑣心理,在一個腐敗的社會裡,當官也許是唯一能改變自己命運的手段,張天翼通過對鄧炳生「皮帶(當官)情結」的表現,諷刺了腐朽的社會風氣,對社會的不公不義進行了批判。小說中張天翼對社會的批判是犀利的,可是他的「諷刺」又是溫和的,在讀者會心的一笑中,對鄧炳生的同情可能還勝過對他的厭惡。


(2)在鋒芒呈現上,張天翼以理性節制憤慨。

在《砥柱》中,張天翼要諷刺的是黃宜庵這個理學家滿嘴的「經」卻一肚子的「性」,面對女兒,他何其「正經」,可是面對「肥泡泡的奶子」和「堂客六十歲還接客」的話題,他卻「情不自禁」,而事實上,他「奇裡古怪的貨色」都「嘗過」的經驗,也成了「經學研究會」成員樂於聽取的趣聞。這樣的假道學,原本是個可以展開辛辣諷刺的極好「話題」,可是張天翼卻只是通過黃宜庵對女兒的「諄諄教誨」,以及對餵奶胖女人的性想像兩者間的不斷交錯、「互文」,以一種理性而又節制的敘述方式,僅僅通過一些小細節——「看」(胖女人)、「訓」(女兒)、「講」(自己的「故事」),就諷刺性地剝下了黃宜庵的「偽君子」面目。


   (3)在立場表達上,張天翼以含蓄約束厭惡。

在《包氏父子》中,張天翼對老包的懦弱和小包(包國維)的「奴性」頗為痛恨,可是在諷刺他們的時候,他卻並沒有將自己的憤怒流向筆端,而是以平實的筆調,鋪陳老包和小包各自的不幸,將他們人生的「毀滅」之路,以婉諷的方式展現出來,其中,對老包的同情和對小包的「憐憫」,也因了諷刺的含蓄化而得以呈現。

在《華威先生》中,一個在抗戰時期好表現、無事忙、什麼會都要參加、什麼事都要發一通空洞的議論、自我感覺重要、實則無足輕重的「混混」形象,被張天翼「抓」了出來。華威先生的滑稽性在於,他是一個「混混」,可是由於他把自己當做一個高尚、嚴肅、忙碌、重要的人物,因此這種「高尚、嚴肅、忙碌、重要」的「混混」本身,就具有了諷刺性。

張天翼的左翼立場,使得他對所要批判的華威式人物,帶有政治對立的意味,然而即便是面對這樣一個在階級、政治立場上處於對立面的人物,張天翼的文筆也是含蓄的,其諷刺也是「哀而不傷」的。在《華威先生》中,與其說張天翼是在批判一個政治對手,不如說他是在諷刺一種社會現象;華威與其說是一個「當權派」的典型,不如說是一個本身具有滑稽性的人「類」的代表。


雖然張天翼在處理諷刺對象的態度上和用文學予以呈現的形態上,展示出一種溫和、理性和節制的姿態,顯得不像魯迅那麼硬冷和決絕,但其諷刺的「辛辣」程度和藝術效果,卻不亞於魯迅的「冷嘲」。在上面舉的幾個例子中,不難看出,張天翼的諷刺態度相對來說是比較「熱」的,而他作品的諷刺效果,則是「熱辣」的——這兩個「熱」,構成了張天翼諷刺小說「熱諷」的基本特質。

相關焦點

  • 紀念童話大師張天翼110周年誕辰 新版《大林和小林》問世
    今年是童話大師張天翼110周年誕辰。鄭淵潔稱「張天翼是比安徒生更偉大的童話作家」。海外學者夏志清評價「張天翼的諷刺天才比魯迅還高」。日前,雲南人民出版社推出新版精裝《大林和小林》,該書被譽為繼葉聖陶《稻草人》之後中國童話史上的第二個裡程碑。
  • 講座紀要丨陳平原教授: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
    他援引蔡元培校長在《中國新文學大系·總序》中的觀點,指出「五四」不僅是一場「新文化運動」,同時也是一次「文藝復興」;邀請中文系內外學術名家導讀經典,既可以向司馬遷學習「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達成章學誠「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目的,更可以如朱子所說「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涵養轉深沉」。這些問題不僅僅是知識意義上的,更與人格的砥礪和培養、與精神意義的上返本開新有密切關係。
  • 誰是「中國文藝復興之父」?:黃遠庸對新文學運動的影響與貢獻 ‖ 龔剛/澳門大學教授
    另需說明的是,黃遠庸的新文學論是基於其改革派的立場,因而沒有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文學革命論的激進色彩,也不像胡適的文學進化論那樣排斥文言文學。究其實質,胡適、陳獨秀的新文學論是本體論,而黃遠庸的新文學論是功能論。對胡、陳而言,現代文學就應是以白話為載體的、平易明了的新文學;對黃遠庸而言,新文學是中國社會現代變革的途徑和手段。
  • 澳門大學 龔剛 ‖ 誰是「中國文藝復興之父」?:黃遠庸對新文學運動的影響與貢獻
    另需說明的是,黃遠庸的新文學論是基於其改革派的立場,因而沒有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文學革命論的激進色彩,也不像胡適的文學進化論那樣排斥文言文學。究其實質,胡適、陳獨秀的新文學論是本體論,而黃遠庸的新文學論是功能論。對胡、陳而言,現代文學就應是以白話為載體的、平易明了的新文學;對黃遠庸而言,新文學是中國社會現代變革的途徑和手段。
  • 大家也紅臉?魯迅曾經公開譏諷胡適,為何他從來不還口呢
    一,魯迅和胡適,曾是「一個戰壕裡的戰友」。這個「戰壕」,就是「五四」新文化運動。陳獨秀、胡適和李大釗,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魯迅曾在《無聲的中國》中說,「五四」文學革命由胡適所「提倡」,他是響應「前驅者的命令」吶喊助威的。
  • 張天翼作品精選,《張天翼兒童文學全集(全四冊)》評分高達9.1
    1929年正式開始職業寫作生涯,1931年加入左聯,抗戰爆發後,一直在長沙等地從事抗日救亡工作和文藝活動。解放後歷任中央文學講習所副主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主編等職。代表作有童話《大林與小林》《寶葫蘆的秘密》《禿禿大王》,小說《華威先生》《鬼土日記》等。他的童話在兒童文學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考研複習資料
    ①成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會,加強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譯介和研究工作瞿秋白《魯迅雜感選集·序言》、魯迅《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白莽作〈孩兒塔〉序》茅盾《徐志摩論》、胡風《林語堂論》、周揚、馮雪峰關於革命現實主義理論的探討、錢杏邨關於現代小品文的研究,都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總結中國新文學創作實踐經驗的嘗試。
  • 陳平原丨現代大學與小說史學 ——關於《中國小說史略》
    魯迅在初刊《語絲》第65期(1926年2月8日)、後收入《華蓋集續編》的《不是信》中,做了如下辯解:「鹽谷氏的書,確是我的參考書之一,我的《小說史略》二十八篇的第二篇,是根據它的,還有論《紅樓夢》的幾點和一張《賈氏系圖》,也是根據它的,但不過是大意,次序和意見就很不同。其他二十六篇,我都有我獨立的準備,證據是和他的所說還時常相反。
  • 學術觀點| 五四時期外國文學翻譯作品的傳播模式——以魯迅所譯《苦悶的象徵》為例
    五四時期外國文學翻譯作品的傳播模式——以魯迅所譯《苦悶的象徵》為例[J]. 山東外語教學, 2017, (3):85-91.《苦悶的象徵》是20世紀上半葉日本文壇誕生的一部重要的文藝理論著作。1921年,該書的部分內容在日本發表。
  •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考研資料(共62頁,全部知識點都在裡面,抓住機會)
    ①成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會,加強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譯介和研究工作瞿秋白《魯迅雜感選集·序言》、魯迅《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白莽作〈孩兒塔〉序》茅盾《徐志摩論》、胡風《林語堂論》、周揚、馮雪峰關於革命現實主義理論的探討、錢杏邨關於現代小品文的研究,都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總結中國新文學創作實踐經驗的嘗試。
  • 《黃春明童話集》簡體版引進 撕畫藝術填補空白
    他創作的小說《看海的日子》《兒子的大玩偶》《莎喲娜拉,再見》《放生》《沒有時刻的月臺》等,代表了臺灣鄉土文學的最高成就,在世界華語文學界亦頗負盛名,曾獲時報文學獎、東元獎及噶瑪蘭獎等。其作品被翻譯成多國文字,也曾多次被改編為電影。同時,他在兒童戲劇和兒童文學領域的造詣也頗為深厚。
  •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錢理群 【可能考點】考研重點梳理和背誦
    第一個十年文壇的創作基調是感傷的表現為苦悶。孤獨。彷徨感。如初期問題小說探討人生究竟訴說著感傷情懷,鄉土小說寫實中隱含著鄉愁。感傷成為新文學的一種精神標記,反映社會轉折期的社會心理。由於社會現實的黑暗壓迫與現代意識的美好期落差對比導致文人心理的失落幻滅,這是現代中國民族和文學進入歷史青春期必有的感情標記和心理氣氛。3.個性化的追求。
  • 魯迅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採超人哲學和託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
  • 「胡適談魯迅原聲」中的誤記、誇飾和輕詆
    當時以林琴南為代表的激進「捍衛文言派」說白話文就是「引車賣漿者流」的語言,如果這就可以算是文學,那隨便哪個市井小民都可以當北大教授教文學了;文學革命者們最喜歡舉證自辯的就是陳獨秀本人是文字學大家,魯迅、周作人、錢玄同都是章太炎先生弟子,魯迅、周作人還曾以地道的古文翻譯外國小說,所以,我們不是不會文言,而是不屑文言。
  • 警惕「西化」 重新審視新文學的起源
    在我看來,他幸好沒有做下去,假如他按照這樣的線索一直做到五四,那麼,鴛鴦蝴蝶派就是當時白話文學的正宗,他們做的白話才是按照中國文學傳統一直發展下來的白話。張恨水曾經以《三國演義》為例,說明五四以來新文學歐化句式與當時一般讀者的美感距離:「『階下有一人應聲曰,某願往,視之,乃關雲長也。』這種其實不通俗的文字,看的人,他能瞭然。若是改為歐化體:『我願去』,關雲長站在臺階下面,這樣地應聲說。
  • 魯迅先生罵胡適「不愧為日本帝國主義的軍師」,胡適怎麼看魯迅?
    翌年5月,魯迅先生又在《新青年》雜誌發表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中國現代文學邁出了艱辛的第一步。說實話這答案並不叫人意外,畢竟要論批判(懟人),恐怕十個胡適加起來也比不上一個魯迅,既然懟不過,乾脆認慫未嘗不是一種有效策略。這段歷史中有意思的點也不在於此,而在於胡適本人看待魯迅先生的態度。以下引用兩段書信,略作說明。
  • 溫德朝|論陸士諤小說理念的現代性意義
    陸士諤身處求「新」求「變」的時代大環境中,其生動豐富的創作實踐,為小說理念提供了恰切有力的詮釋,這對考察中國文學和文論由古典傳統向現代形態轉換具有重要意義。關鍵詞:陸士諤;小說理念;現代性意義就文學而論,「如果我們追根究底,以現代為一種自覺的求新求變意識,一種貴今薄古的創造策略,則晚清小說家的種種實驗,已經可以當之。」
  • 龍其林 | 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的圖文互文法類型初探
    就筆者所見,在圖文互文實踐中做得比較到位的著述主要有楊義的《京派海派綜論》(圖志本)和《中國新文學圖志》,陳思和的《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及其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錢理群的《話說周氏兄弟——北大演講錄》、譚桂林的《轉型與整合——現代中國小說精神現象史》、程光煒等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王堯和林建法主編的《新人文對話錄叢書》、張夢陽的《中國魯迅學通史》、止庵的《苦雨齋識小》、楊昊成的《東方的曙光
  • 魯迅多次譏諷胡適,為什麼胡適不還嘴,還對魯迅贊口不絕
    魯迅不但會寫文章,而且會罵人,在他看來,不管是文章,還是罵人,都是要罵醒麻木的中國人,所以民國的很多大師都被他罵過。在這些作品中,胡適多次被魯迅諷刺。不過,有趣的是,胡適為什麼不但罵人,而且對魯迅推崇備至呢?說的是,魯迅和胡適也是志趣相投,有過蜜月期。
  • 我薦|張文江:魯迅論「猛人」
    當時研究生剛畢業,有一個比較長的寫作計劃。我試圖從明末到現代,有選擇地考察一些人物的生平和學術,比較深入地理解那些人所處的時代,由此比較深入地了解自己所處的時代。在嘗試寫了其他幾個人物之後,我於1988年閱讀《魯迅全集》,寫了一篇大型文章,大約9萬字,提出一些新的判斷,還請陳思和先生看過。寫完後發現此文不可能全文發表,因為它作為論文太長,而作為書稿又太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