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媽媽又發脾氣了,非常生氣地衝我吼,嚇得我全身都散架了。
我的腦袋飛到太空去找外星人幫忙了,我的身體像被點了穴立在原地一動也不敢動,我的腿卻不聽使喚像掉到了冰窟窿裡瑟瑟發抖,我的嘴張開想說話卻成了啞巴說不出口,我的眼淚像泉水一樣往外冒……
後來媽媽把我從太空拉了回來,輕輕抱了抱幫我解了穴,又用紙巾把冒出來的泉水擦掉了。她柔柔地和我說對不起,我也原諒了她。
看了上面的內容,作為家長你有何感想。其實上面的文字裡,最讓我在意的其實是第一句話裡的「又」字。對啊,娃難帶,有時候真的很難忍住不吼他,可是吼完了後又後悔了。
我們小時候也被父母吼過,當時的我們心裡是怎麼想的呢:媽媽怎麼這麼兇?這還是我的媽媽嗎?爸爸不愛我了麼?爸爸也太可怕了吧,我要叫孫悟空打敗他……
別笑,別以為我前面表述得挺輕鬆,就覺得對孩子吼一吼沒什麼壞影響,現在請和我一樣嚴肅起來。
在被父母吼叫的那一刻,孩子是害怕的,他們瑟瑟發抖的脆弱外表下,恐懼的內心只能靠天馬行空的想像來逃避這讓人害怕的現實世界。
多項研究都證明了,長期處在語言暴力的環境裡,孩子的大腦結構也會發生悄然變化,尤其明顯於5-9歲,而後在青春期階段顯現而出。最明顯的幾個表現就是:智商下降、抑鬱成疾、自控力弱、攻擊性強。
在這種環境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很難學會有效的溝通方法和積極的心態去面對,而是複製自身遭受過的「暴力宣洩」,以這樣的方式去待人接物。
人情緒失控了,最容易轉換成我們最熟悉的模式中——應激反應。我們未曾接受過「溫柔以待」,因此我們並沒有get會「溫柔待人」。
更何況孩子年紀尚小,理解和表達能力又還不高,難以有效溝通。家長暴脾氣上來了衝動一吼,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但是看到發抖的孩子,潛藏的危害,作為他的父母,我們能捨得再繼續吼他麼?
接下去一期我們繼續探討本話題,向關注這個話題的爸爸媽媽們分享:
我還能怎樣,才能做到不對你吼呢?
不小心吼娃了,僅僅道歉能有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