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課程品質支撐核心素養發展

2020-12-13 中國教育新聞網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這一原則得到了充分落實,三級課程不再條塊分割,而是有機融合。中小學或基於辦學性質,或基於校史文化,或基於資源特色,建構了適合學生發展的校本課程。

在校本課程建設中,「以學生發展為本」「為每個孩子的終身發展負責」等成為眾多學校提出的響亮口號。但落實課程育人,還需要學校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促進學校課程整體優化,以課程品質提升支撐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在學校課程建設進入整體優化的新階段,中小學課程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應引起我們的警覺,並不斷改進、完善。

第一,課程研發從成人視角轉向學生視角。

以往,有的學校追求「高大上」的課程,追求新異的課程;有的學校為了追求校本課程數量,機械地指定、要求教師開發校本課程;還有的學校盲目引進課程,引進的課程本校教師不能勝任,學校又對外聘師資把關不嚴,教學效果不能保證。

不難發現,不少學校在課程開發和實施中普遍缺少深入需求調研,尤其缺少對學生需求的調研。

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校本課程的研發和供給都要從成人視角轉向學生視角,這是下一步發展必須注意的問題。

第二,課程建設從數量擴充轉入減量提質階段。

在實行國家、地方和校本課程三級管理背景下,校本課程經歷了數量猛增階段,但總的看來,這些課程開發模式單一,購買課程資源、編寫校本教材等方式較為普遍。從科研管理角度看,近年來關於校本課程的課題、成果等申請數量較多,學校開發校本課程依然處於「樂此不疲」的狀態。而此時,國家已經對校本課程開發、實施和教材質量提出了新要求,我們也應改變發展策略,提倡校本教材少而精,不鼓勵自行大量編寫校本教材。

建議教師加強團隊合作,開發多樣化課程教學資源。我們鼓勵校本課程精品化發展,形成課程群,鼓勵教育集團內和同一學區內共享精品課程資源。

第三,校長課程領導力需要持續提升。

據一項對某地中小學課程專項調研顯示,學校課程方案文本要素齊全,但對課程實施的內容缺乏維度設計和詳細闡釋,忽視對課程資源的選擇和使用。這說明,校長的課程領導力還不能滿足學校課程持續發展的需要。

當下,一些學校課程規劃基本明確了目標、結構、體系,但在邏輯自洽性和某些關鍵環節、細節上,還要不斷調適、補充、修改、完善。因此,校長需要避免將「規劃的課程」束之高閣,而是使其成為教師實施課程的藍圖。

第四,將提高教師課程能力作為課程發展的著力點。

長期以來,教師認為開發和編制課程是專家的事,是教育行政部門的決定,自己只負責落實。但是,新課程改革需要教師成為研究者,擁有一定的課程能力——不僅能研究,還要有正確的學生觀和寬闊的課程育人視野。這些能力的獲得,需要教師不斷學習課程理論知識,增強課程意識、,形成課程思維,提高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

第五,將創新課程實施方式作為深化課改的研究重點。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回應3個問題: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學科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研學旅行等課程形式得到推廣。此外,場館學習、賽事學習、行走學習、創客學習等,也為擴展課程實施方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這些課程實施方式以素養為導向,超越了傳統學科課程的實施方式。具體實施中,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學生與世界的互動,讓學生建立與真實世界的聯結,不斷體驗和反思,從而認識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

第六,以「育人」為中心,關注課程發展新樣態。

課程實施方式是隨著新的課程形態出現的,新的課程形態又催生了新的學習方式。2015年,北京市教委要求各學科拿出至少10%的學時開展學科實踐活動;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聯合頒布《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2017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這些都是課程由「學科中心」向「兒童中心」、由「教學中心」向「育人中心」轉變的重要節點,其顯著變化是綜合課程的大量出現。

當前,中小學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綜合課程、主題課程、融合課程、STEAM課程、研學旅行等課程形態,跨學科課程、超學科課程、全學科課程等表達方式也層出不窮,課程處於不斷調適和發展的動態過程之中。

今後,中小學課程發展的著力點應該是聚焦核心素養,著力系統整合,促進資源共享,落實整體優化。

課程改革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兩種力量相結合,需要行政推動,需要研究先行,需要學校的創意和突破。

教育要塑造學生人格,影響學生心靈,而課程品質提升旨在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適合的發展。新時期中小學課程要深化改革,應以深厚的文化為根基,幫助學生有準備地面對未來世界。

(作者單位系北京市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研究中心)

《中國教師報》2018年01月10日第6版 

相關焦點

  • 培養核心素養需要什麼樣的課程意識
    因而,學校課程建設必須強化學校本位意識,澄清自身的學校教育哲學。學校教育哲學是學校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價值系統,是學校持續發展的理想支撐和精神動力。        面對知識經濟、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世界各國都在探尋如何培養適應時代發展和未來需求、具有競爭力和勝任力的公民。核心素養、關鍵能力、21世紀素養、橫貫能力等成為教育改革的主題詞。
  • 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挑戰與課題
    關鍵詞:核心素養;課程標準;單元設計;學習評價;課程發展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鍾啟泉,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上海 200062  內容提要:「核心素養」旨在勾畫新時代新型人才的形象,規約學校教育活動的方向
  • 【部門動態】以核心素養為中心的課程變革 | 東湖區品質課程推進...
    【部門動態】以核心素養為中心的課程變革 | 東湖區品質課程推進新聞發布會圓滿舉行 2020-01-16 18: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教學觀】潘景麗:思維品質——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突破口
    國內諸多研究者借鑑國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經驗,結合我國教育、文化等背景,紛紛發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之研究成果,逐漸形成了比較明晰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之定義、內涵、框架要素、課程建設、評價體系等,掀起了以核心素養為支柱性理念的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的教育教學改革,以期更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和社會的發展。英語學科作為中國外語學科的代表,也開始了對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
  •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獲得哪些核心素養?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細化。為建立核心素養與課程教學的內在聯繫,充分挖掘各學科課程教學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的獨特育人價值,各學科基於學科本質凝練了本學科的核心素養,明確了學生學習該學科課程後應達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進行了整合。
  •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核心素養,如何培養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核心素養,如何培養 原標題:   近期,《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發布,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維度定義「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 「六藝課程」培養學生「六大核心素養」
    集團化辦學讓一校四址優質均衡發展 瀋陽市皇姑區岐山一校始建於1934年。學校始終保持著高品質的發展態勢,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散發著獨特的教育芬芳。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學校駛入了特色發展、優質發展的快車道,打造成了業內知名、百姓認可、社會稱讚的優質教育品牌。
  • 中國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
    例:‌‌2019年上半年四川教師招聘考試,多選題第一題下列關於中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說法,正確的是( )。A.以培養「發展的人為核心」B.以前瞻性、國際性、時代性為基本原則C.綜合表現為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6大素養D.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方面E.充分反映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答案:ACDE。2019年各省的教師招聘考試都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考查。
  • 聚焦核心素養 做中國好教育——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河南濮陽...
    然後引領大家思索:我們的核心素養是否可理解為畫一個完整的人像。這樣的人有人性,在身心健康、思想品格、藝術審美方面都得到發展。申局長接著指出核心素養教育關鍵從內容上、策略上做到真正的落實。關於基於核心素養的濮陽教育創新做到了:改造課堂,四步探究教法;重建課程:五位一體課程體系;發展教師:一個信仰,五專模式;優化評價,引入第三方綠色質量評價。
  • 指向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南岸區啟動三期課程領導力建設
    她希望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能給南岸引入更廣博豐富的優質教育資源。同時,區教委作為主管部門,要抓細抓實過程管理,為基層學校搞好服務保障。各學校要在前6年實踐基礎上,深度探索,把改革推向縱深,出經驗、出特色。    以聚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如何在南岸區落地開花?取得了哪些成效?
  • 發展課程聚合力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重慶市朝陽中學「立體化...
    現代教育將課堂定義為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將老師定性為學校教育的第一生產力,如何有效地將課堂、老師、學生三者串聯起來,使之形成一個富有教育內涵價值的「閉合迴路」,課程的效力至關重要。從早期的構建特色課堂,到近年來的打造卓越課堂,再到當下的學科創新基地建設,重慶市朝陽中學在深化教育改革的道路上,一直將課程體系優化作為提升教育質量的核心工作。
  • 面向核心素養的農事課程
    農事課程成為上城區教育堅持「走班、走校、走社會」的重要成果,成為上城區「行走德育」的特色品牌,而學農也成為六年級學生最期盼的課程,畢業生最美好的回憶。教育從「知識核心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勞動意識」被明確為實踐創新素養的一個要點,這為農事課程進一步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同時也賦予農事課程新內涵,對區域農事課程的創新、升級提出了新挑戰。
  •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論壇舉辦 引領課程改革發展
    華南師範大學副校長,華南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課題組專家莫雷作「核心素養研究」主題報告。南昌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謝為民先生,光明日報《教育家》雜誌社總裁徐功明、《未來教育家》雜誌社副總編吳盈盈出席。
  • 核心素養的中國表達
    其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根本任務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探索、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立德樹人的育人模式。其三,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深植於中華優秀的文化傳統土壤中,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既具有中國文化底蘊,又具有時代特點,兩者融合、互動、支撐。
  • 核心素養下特殊教育學校課程設置初探
    【關鍵詞】特殊學生 核心素養 課程設置經過多年課程實驗與改革,學校逐步提出了「以生活適應課程為主線,國家級課程與校本課程為支點,生活教育家、校、社區全面覆蓋」的新樣態課程理念,力求由點帶面,以線帶片的全方位立體的課程結構,以此構建特殊學生的核心素養。
  • 核心素養的核心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時就明確表示,「要廣泛聽取意見,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另一方面,決不能以學術討論、不同理論流派來懷疑、甚至否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也決不能以此影響課程改革的進程,影響地方和學校的實施。
  • 凝練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答:為把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於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到實處,2014年,教育部研製印發《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研究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有三個背景:一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迫切需要。
  • 建設鼎新課程體系,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科大附中「建設鼎新課程體系,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研討會的主旨為深化課程改革,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作為課程設計的依據和出發點,重構課程體系,課程的建設和實施直指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 陸志平:2017課標的發展與創新——語文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
    這次則作了明確的界定:語文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建構起來,並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文字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綜合體現。
  •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三十人談
    本書邀請三十位知名教育學者、特級教師、多學科教研員,從核心素養的概念與本質、核心素養的課程與教學價值、核心素養的落地表達等方面進行梳理,以期提供相對明晰的思路,對於全方位理解和把握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內涵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本書大略按四部分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