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這一原則得到了充分落實,三級課程不再條塊分割,而是有機融合。中小學或基於辦學性質,或基於校史文化,或基於資源特色,建構了適合學生發展的校本課程。
在校本課程建設中,「以學生發展為本」「為每個孩子的終身發展負責」等成為眾多學校提出的響亮口號。但落實課程育人,還需要學校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促進學校課程整體優化,以課程品質提升支撐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在學校課程建設進入整體優化的新階段,中小學課程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應引起我們的警覺,並不斷改進、完善。
第一,課程研發從成人視角轉向學生視角。
以往,有的學校追求「高大上」的課程,追求新異的課程;有的學校為了追求校本課程數量,機械地指定、要求教師開發校本課程;還有的學校盲目引進課程,引進的課程本校教師不能勝任,學校又對外聘師資把關不嚴,教學效果不能保證。
不難發現,不少學校在課程開發和實施中普遍缺少深入需求調研,尤其缺少對學生需求的調研。
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校本課程的研發和供給都要從成人視角轉向學生視角,這是下一步發展必須注意的問題。
第二,課程建設從數量擴充轉入減量提質階段。
在實行國家、地方和校本課程三級管理背景下,校本課程經歷了數量猛增階段,但總的看來,這些課程開發模式單一,購買課程資源、編寫校本教材等方式較為普遍。從科研管理角度看,近年來關於校本課程的課題、成果等申請數量較多,學校開發校本課程依然處於「樂此不疲」的狀態。而此時,國家已經對校本課程開發、實施和教材質量提出了新要求,我們也應改變發展策略,提倡校本教材少而精,不鼓勵自行大量編寫校本教材。
建議教師加強團隊合作,開發多樣化課程教學資源。我們鼓勵校本課程精品化發展,形成課程群,鼓勵教育集團內和同一學區內共享精品課程資源。
第三,校長課程領導力需要持續提升。
據一項對某地中小學課程專項調研顯示,學校課程方案文本要素齊全,但對課程實施的內容缺乏維度設計和詳細闡釋,忽視對課程資源的選擇和使用。這說明,校長的課程領導力還不能滿足學校課程持續發展的需要。
當下,一些學校課程規劃基本明確了目標、結構、體系,但在邏輯自洽性和某些關鍵環節、細節上,還要不斷調適、補充、修改、完善。因此,校長需要避免將「規劃的課程」束之高閣,而是使其成為教師實施課程的藍圖。
第四,將提高教師課程能力作為課程發展的著力點。
長期以來,教師認為開發和編制課程是專家的事,是教育行政部門的決定,自己只負責落實。但是,新課程改革需要教師成為研究者,擁有一定的課程能力——不僅能研究,還要有正確的學生觀和寬闊的課程育人視野。這些能力的獲得,需要教師不斷學習課程理論知識,增強課程意識、,形成課程思維,提高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
第五,將創新課程實施方式作為深化課改的研究重點。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回應3個問題: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學科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研學旅行等課程形式得到推廣。此外,場館學習、賽事學習、行走學習、創客學習等,也為擴展課程實施方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這些課程實施方式以素養為導向,超越了傳統學科課程的實施方式。具體實施中,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學生與世界的互動,讓學生建立與真實世界的聯結,不斷體驗和反思,從而認識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
第六,以「育人」為中心,關注課程發展新樣態。
課程實施方式是隨著新的課程形態出現的,新的課程形態又催生了新的學習方式。2015年,北京市教委要求各學科拿出至少10%的學時開展學科實踐活動;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聯合頒布《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2017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這些都是課程由「學科中心」向「兒童中心」、由「教學中心」向「育人中心」轉變的重要節點,其顯著變化是綜合課程的大量出現。
當前,中小學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綜合課程、主題課程、融合課程、STEAM課程、研學旅行等課程形態,跨學科課程、超學科課程、全學科課程等表達方式也層出不窮,課程處於不斷調適和發展的動態過程之中。
今後,中小學課程發展的著力點應該是聚焦核心素養,著力系統整合,促進資源共享,落實整體優化。
課程改革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兩種力量相結合,需要行政推動,需要研究先行,需要學校的創意和突破。
教育要塑造學生人格,影響學生心靈,而課程品質提升旨在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適合的發展。新時期中小學課程要深化改革,應以深厚的文化為根基,幫助學生有準備地面對未來世界。
(作者單位系北京市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研究中心)
《中國教師報》2018年01月10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