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近期,《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發布,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維度定義「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發布後,有關核心素養的意義、實施路徑成為當前教育領域關注焦點。
在近日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主題的2016中國教育明德論壇上,來自國內外的數千名教育學者、中小學校長共同探討核心素養建設內涵和實施辦法,強調核心素養是教育領域具有國際視野、符合中國國情的頂層設計,但如何落實仍面臨挑戰。
對於「核心素養」一詞,不同國家表述不同。如美國21世紀技能合作組織將其稱之為「21世紀技能」,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將其稱為「關鍵素養」,澳大利亞稱其為「綜合能力」。儘管表述各異,但都表達了不同組織、國家和地區對於未來公民應該具備怎樣素質的追問。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課題組負責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林崇德此前指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深入回答「立什麼德、樹什麼人」的「教育DNA」,有效整合了個人、社會和國家3個層面対學生發展的要求,是對素質教育內涵的豐富與深化。
「核心素養的提出,是中國教育、育人理念與國際接軌的重要表現,標誌著國內教育方向從對知識、技能的關注轉移到對『人本』的關注。」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說。
「當前社會對教育的變革需求最強烈,但難度最大、見效較慢。」一些地方的教育出現了能力學分化、人格證書化、道德標籤化等現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指出,「教育改革方向必須以人性化、多樣化、個性化為導向,形成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謝維和特別強調核心素養的實踐指向。有研究指出,決定孩子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在於父母學校能否幫其培養一系列性格特質,如「毅力、自我控制力、好奇心、責任心、勇氣以及自信心」。美國和世界其他發達國家,已將類似認識納入學校課程與教學實踐。但我國以考試成績為主要評價標準的問題,影響了行動實施。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以核心素養為綱,從整體推動教育環節深層次改革。
素養教育反映在整個學校的教育教學中,其落實離不開課程改革、教師培訓、科學評價。目前,教育部門和不少學校已經開始核心素養實施路徑探索。據教育部考試中心副主任於涵介紹,未來核心素養將體現在高考改革中。
此外,朱永新強調,「未來社會,學校作為教育資源提供機構的壟斷地位將進一步受到挑戰,社會力量作為教育載體的作用將進一步發揮。」核心素養的有效推進,離不開政府政策引導和社會教育創新。
彭凱平指出,要特別重視社會關係教育,強調社會接觸重要性。最好的課堂在路上,學生可以綜合利用校外教育服務體系,增強社會參與,強化社會責任。
2015年8月,國務院發文首次把研學旅行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範疇。2016年教育部工作要點再次強調促進校內外教育銜接。目前,全國已有相當部分中小學校在課外教育引入研學等方式作為課內教育補充。清華大學附屬中學部分師生不久前專門前往山東,進行了為期五天四夜的明德研學之旅。通過學生自主設計研學方案等方式,有效提升核心素養培育。
「花草藏於溫室不堪風雨,少年囿於圍牆難當大任。」遊學機構代表、世紀明德董事長王學輝介紹,核心素養從提出到落實很難一蹴而就,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在實踐中將培育指標與具體課程相結合,分階段、分步驟,科學推進。此外,專家強調,要有效利用網際網路和大數據,對學生受教育過程信息進行追蹤分析,從而為核心素養落實和綜合素質評價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