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古老音樂迸發活力——納西古樂傳承人和永輝小記
年輕的納西古樂傳承人和永輝在麗江古城三聯韜奮書店分享音樂歷程。 (趙坤玉 攝)
12月8日晚,麗江三聯韜奮書店音樂沙龍邀請25歲的納西古樂傳承人和永輝做客書店。記者和聽眾朋友一起,聆聽了古老而不失鮮活的納西古樂及這位年輕傳承人的故事。和永輝從12歲開始接觸納西古樂,10如一日的熱愛讓人感動。在現場,和永輝或手持橫笛,或撥動蘇古篤的琴弦,氣定神閒,身上流露出納西族喜書嗜樂的民族氣質。
14歲組建村裡的納西古樂隊
和永輝的家鄉是麗江玉龍縣大具鄉金江村。他從小就聽說村裡一直有一支古樂隊,過去稱作「談經班」。每逢初一、十五就樂隊就在村裡的文昌宮演奏。到了20世紀80年代,和永輝的表爺爺重新組織了村裡的古樂隊,每逢樂聲響起,常常令小小年紀的和永輝心馳神往。
到了12歲,他「混」進了樂隊,乘樂手們休息的空檔,偷偷地練上幾曲。那時候,和永輝最渴望的就是有一件屬於自己的樂器,因為買不起樂器,所以和永輝自己想辦法,約著朋友上山去打蛇,用蛇皮做琴面,用竹子做琴筒,沒有琴弦 ,就把自行車的剎車線拆下來作琴弦。就這樣,一把簡易的京胡做成了。從此以後,和永輝每天晚上拿著自己做的樂器去村裡的古樂隊,跟大人們一起演奏。因為父母不支持自己學古樂,回家時不敢把樂器拿出來,每次都要藏在大門口的石縫中或是藏在牛草堆裡。
在農村,學樂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有充足的學習資源,和永輝的老師就是村裡的樂手們,他們白天要忙農活,為了向樂手們借一次樂器或是學一首曲子,和永輝還幫樂手家裡摘花椒、撿牛糞,通過勞動換取學習的機會。
隨著表爺爺年紀增大,越來越多的村民外出打工,村裡的古樂隊解散了。沒有了樂隊,和永輝心裡很焦急,他決心把古樂隊重新組建起來,挨家挨戶去敲門,將樂手們一一召集起來,重新組建了樂隊,那一年他14歲。
到麗江城裡拜師學藝
初中畢業後,和永輝沒能繼續到高一級的學校學習,在家務農同時,他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放到了納西古樂上,買了錄音帶,用隨身聽反覆播放,悉心琢磨。和永輝的朋友都打趣他是「小老頭」,成天和老人家泡在一起學習古樂,與同齡人相比,他覺得自己的性格稍顯沉悶。
和永輝渴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17歲那年,聽別人介紹後,他隻身一人到麗江城裡,到福慧村拜訪和鴻章老師,當時80多歲的和鴻章是大研古樂會的元老,在古樂會已經待了20多年了。他的表演和對樂品的痴迷贏得了老人的讚許,老人認為他在學習古樂方面很有靈性和天賦。和永輝跟隨和鴻章學習了京胡、三弦還有古樂琵琶。此後,他又先後拜師楊友和、王立偉等麗江一些知名的古樂演奏者,向他們學習不同的樂器。
在宣科莊園裡收玉米
大研古樂會納西古樂的最佳展示平臺,能夠進入大研古樂會也是和永輝最大的心願。在與和鴻章老師學習的過程中,和永輝也多次表達了自己的願望,但老人告訴他,大研古樂會的樂手都是在音樂上有一定造詣的老人,覺得和永輝太年輕了。那一段時間,和永輝也跟隨和鴻章出入大研古樂會,在一次演出結束後,和永輝鼓起勇氣向宣科先生作了自我介紹,但宣科先生以同樣的理由拒絕了他。
不久後他又再次到古樂會表達了自己想演奏古樂的想法,宣科先生表示還要再考慮,兩次受挫的和永輝沒有氣餒。第三次,他直接來到了宣科莊園,這一次,在宣科先生的會客廳裡,看到這個如此心切而執著的小夥子,宣科先生說:「你就先在莊園做安保工作吧。」得到應允的和永輝欣喜若狂。
莊園裡有2畝玉米地,閒不住的和永輝在安保工作的同時,就幫著種玉米、收玉米,各種活兒他都搶著做。他的誠心打動了宣科先生和莊園裡的工作人員。有一天,和永輝像平時一樣在門衛室裡吹起笛子,宣科先生走過來 ,說道,小夥子,今晚就和我去古樂會演奏吧!
就這樣,和永輝加入了大研古樂會。直到和鴻章老師逝世,他才離開了古樂會。
傳承民族氣質
在和永輝看來,納西古樂不僅僅是納西族留給麗江、留給世界的音樂活化石,更是老一輩納西族留給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和永輝把音樂分為「文樂」和「武樂」,他認為納西古樂屬於「文樂」,而現在的年輕人更偏向喜歡重金屬的「武樂」。他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學習的隊伍中來。
多年來,和永輝在麗江一直從事跟古樂有關的工作,並且還免費的教一些學生。為什麼要如此執著地學習納西古樂,和永輝用堅定的語氣說道:「最初是純粹的喜愛,到現在覺得更重要的是要擔負起傳承的重任。」
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古老的生活方式在年輕人身上迸發著炙熱新鮮的活力,在不知不覺中涵養著一批又一批的納西兒女成長成熟,麗江也才會有這般獨特的魅力。像麗江的原創歌手在歌詞裡所寫的那樣,麗江總是吸引著「聞歌起舞的藝術家」,吸引著「說走就走的旅行家」!(趙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