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智:市場推動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弘揚

2020-12-22 新華網客戶端

2015年3月14日,全國人大代表、鳳凰古城文化旅遊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葉文智做客新華訪談,圖為葉文智在訪談中。新華網 李江 攝

   新華網北京3月14日電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鳳凰古城文化旅遊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葉文智做客新華網,暢談旅遊文化產業的創新與融合。

   葉文智表示,作為一個國際化的旅遊目的地,今天的麗江是一種中西方文化交融、現代與古代文明結合的旅遊產品。以前的麗江哪有酒吧呢?它的產品也隨著時代需求在進步。古城開放後,首先,老百姓意識到古城的價值,這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東西,喚起更多的人會去保護它,保護有了群眾基礎。如果純粹靠政府去撥款,不用市場手段,不讓這個東西產業化,老百姓的生活沒著落,那怎麼來談保護的問題呢?第二,我們看到的納西古樂也好,東巴文字也好,是因為市場打開了,讓更多消費者去尋找文化差異,去感受那種特別的、異樣的、少數的文化。它原來不是一個產品,但是今天它絕對是一個非常好的文化旅遊產品,今天的納西古樂和東巴文字肯定有更多人在學習和傳承。在這個過程中,包括《印象麗江》這樣的節目,把整個雲南少數民族文化,通過舞臺的形式把它集合地展現。對我們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弘揚,市場起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回過頭來講,像酒吧也好,影視作品也好,如《千裡走單騎》、《玉觀音》等,也出了很多歌,這是麗江以前沒有的,用文化的傳播方式讓世界了解了麗江。那麼多外國人和年輕人懷著不一樣的心情在麗江交往,這絕對是一次思想和觀念的碰撞,麗江也會融入一些新的東西。最起碼它是一個中國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國際化的旅遊目的地,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對於民族文化,我們老在說弘揚,弘揚有多種方式,一個是走出去,一個是走進來。進來的話,大家通過故宮、頤和園、八達嶺、莫高窟、兵馬俑,了解中國不同方面的文化,這是非常重要的。

 

相關焦點

  • 葉文智:旅遊文化產業的創新與融合_2015兩會_新華會客廳_新華網
    這麼多年我們一直在探討,就是怎麼樣用市場的手段來把這些文化資源轉換成文化的旅遊產品,老百姓看得懂、買得起,並為之迷戀的,能滿足現代旅遊消費者需求的文化旅遊產品。所以這十幾年來,我們做的事,就是把這種資源轉化成產品,而且讓鳳凰古城逐步享譽海內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感受到市場健康的發展對民族文化生態的保護有著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 葉文智: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旅遊產業優勢
    新華網 李江  攝    新華網北京3月14日電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鳳凰古城文化旅遊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葉文智做客新華網,暢談旅遊文化產業的創新與融合。    葉文智表示,鳳凰古城歷史悠久、文化厚重,位於自然風光獨特、民族風情濃鬱的武陵山區的一個小鎮。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近期,阿克塞縣舉辦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動,展示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成果,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縣幼兒園舉辦了「童心向黨」「雙語」合唱比賽。,傳承民族文化」為主題開展了哈薩克語文硬筆書法競賽活動。
  • 弘揚民族文化 傳承民族藝術
    ——上海華夏文化經濟促進會2005年文化活動一覽   文/唐霞      一、振興京劇藝術   2005年上海華夏文化經濟促進會大力弘揚民族文化,開展振興京劇藝術的系列活動。  7月12日,在市政協文化俱樂部麗都廳舉辦了「振興京劇藝術研討會」。市政協副主席宋儀僑、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匡宇、市文廣局藝術總監馬博敏等參加了研討會並講話。朱達人同志主持了研討會。研討會有80多人參加,有專業院團的領導、著名的表演藝術家、演員,也有社會各界熱愛京劇藝術的票友,與會者圍繞著京劇的傳承發展,發表不少真知灼見。
  • 葉文智:文化作品要有強烈地域性 不能千城一面
    ,不能像流水線一樣,一個系列一個系列的出來,一定要有極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文化符號,不能千城一面。」  出品人葉文智說,成為百年經典的必要因素主要取決於作品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我相信好的東西不會被埋葬。我們這一輩人有責任和義務把好作品用新的方式來演繹,讓民族生態文化得以完整保護。」  他指出,大湘西歷史悠久、文化豐富、自然風光獨特,希望通過《邊城》的演出集中展示湘西的音樂、服飾舞蹈、民俗風情和流傳已久的經典故事。
  • 慶陽五中:弘揚戲曲藝術,傳承民族文化
    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聯合發布《關於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文件精神,傳承弘揚戲曲文化精髓,培養學生戲曲素養,營造校園戲曲文化氛圍,我校在堅持把書法、剪紙、泥塑、刺繡、沙畫、舞蹈、民樂等藝術大師請進校園之後,又邀請我市著名演員開設了戲曲課程。
  • 黑龍江·同江:傳承民族文化,推動民族產業發展
    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提出,要「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堅定文化自信,發展繁榮邊疆特色文化,推動現代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我市認真做好赫哲族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積極打造專業化、標準化、市場化、信息化的赫哲文化保護和傳承產業,走出了一條具有民族特色的邊疆文化傳承與發展之路。
  • 傳承經典,弘揚民族文化
    包含著永不消逝的經典闡述著令人動容的故事為了進一步拓展公共文化免費開放服務的途徑傳承傳播建始縣 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群眾文化愛好者以及青少年兒童的文化生活建始縣文化館將開展2020年「文化·建始 全民藝術普及」 活動以文字、圖片等方式講述建始民族民間文化和故事
  • 跳傘、開飛機的「大齡青年」葉文智,讓湘西山水當了23年的網紅
    如果沒有葉文智的敢想敢擔當,十幾年前的鳳凰還只是泥濘的沱江鎮,沈老筆下細腳伶仃的吊腳樓早已風雨飄搖破敗滄桑。2001年,與鳳凰縣政府的一紙合約,葉文智拿下了鳳凰縣8個旅遊景區在50年內實施全面管理和經營權委託,這在國內尚無先例。他說:「鳳凰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如果讓不懂湖湘文化的人搶去,那將是對鳳凰最大的破壞」。
  • 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之四川:加強文物保護展示,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2019年12月23日,在國家文物局和黃河流域九省區文物行政部門的指導下,「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成立,沿黃九省區40多家博物館攜手共講黃河故事,擔當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使命;2020年1月5日,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寶藏》2020新春特別節目《「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在京錄製,「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48家文博機構館長首次集體亮相
  • 傳承保護民族文化瑰寶
    西藏倉央嘉措文化研究協會旨在將以往分散的研究和關注倉央嘉措文化的社會力量,聯繫、匯集起來,依法進行必要的組織、引導,為促進文化產業良好生態的形成,貢獻正能量。 圖為西藏倉央嘉措文化研究協會第二次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現場 西藏倉央嘉措協會成立四年來,以研究倉央嘉措文化為己任,全方位、多角度保護、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
  • 盤點《歌手》節目中傳承的民族音樂之聲,堅定弘揚文化自信
    從《我是歌手》到《歌手》2018六年時間裡,節目一直致力於以弘揚、推廣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挖掘民族音樂瑰寶,在音樂的競技場打出一張「文化牌」,無處不在彰顯中國的文化自信。在長達六季節目的不斷發展下,《歌手》品牌影響力也不斷擴大,節目格局從立足於華語樂壇的標準,變為立足於世界音樂的範疇,在洞察華語樂壇脈搏的同時,扛起助推華語音樂的時代使命,讓中國的音樂走出去,讓世界的優秀聲音走進來,傳承與發揚民族音樂之聲變得尤為重要,《歌手》節目也因此秉承使命,以音樂交流為出發點、積極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以民族音樂彰顯文化自信,發揮主流電視媒體的責任和擔當。
  • 副教授馬玉香:弘揚傳統文化傳承華夏文明
    馬玉香說:「一個民族的文化是該民族的基因、該民族的靈魂,民族的復興必然離不開該民族文化的復興,這是弘揚傳統文化,傳承華夏文明的價值所在。一種文化能否傳承,能否延續,關鍵在於她在當前和未來對民族和人類有無價值,特別是該文化是否能解決民族和人類所面臨的重大難題。一種文化如果能如此,那麼她的傳承、延續就一定會實現。」
  • 【理論】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 守護非遺文化 傳承民族瑰寶 ——烏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述
    博大精深、浩如煙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是民族和國家凝聚力的重要所在。與此同時,我市還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有效擴大了知曉率,營造了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傳承非遺文化的濃厚氛圍。搭建平臺  做好非遺傳承發展在非遺保護工作中,我市積極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讓非遺項目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日前,在市人民公園東門韻悟齋門前,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展示、體驗活動開展起來。
  • 端午傳統文化需要傳承與弘揚
    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也是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載體。包粽子、划龍舟是主要內容。我們過好端午傳統節日,對弘揚民族精神,保持民族特色,增強民族凝聚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精神植根於民族生活的土壤,鮮活地體現在傳統的民族節日中。因為我們是「龍的傳人,炎黃子孫」。  在當今多元的社會,傳統文化需要傳承,在傳承中別開生面。
  • 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原標題: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新時代必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 【共有家園】多元文化教育與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
    民族文化的優秀內容能夠成為教育的一項內容, 對弘揚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為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提供重要的保障。從國外的經驗來看, 在美國的一些大學中像黑人研究、黑人民族史、黑人文化史等課程進入大學課堂, 使學生能夠重新認識黑人文化內涵, 並尊重各民族的獨自特徵和民族情感。
  • 傳承振興「非遺」 弘揚創新「非遺」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生命記憶,是人類創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一個民族的重要標識,承載著一個民族或群體的文化生命密碼。目前,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有3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9個項目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40個項目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戲曲精華——馬鞍山實驗學校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
    紅網時刻嶽陽12月25日訊(通訊員:劉謙、白文君)2020年12月24日上午,馬鞍山實驗學校啟智廣場熱鬧非凡,充滿民族文化氛圍。由縣委宣傳部、縣文化旅遊局廣電局、縣教育體育局、縣藝術團聯合舉辦的「戲曲進校園」正在馬鞍山實驗學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