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烈的掌聲中,自然科學實驗班的陳璟璞登上演講臺,用散文式演講將自己的故事娓娓道來,臺下笑聲不斷、掌聲連連。「We cannot become great people, as long as we do not overcome fear.」
這是近日發生在復旦大學第五教學樓5103教室的一幕,陳璟璞參加的是復旦語言學習中心舉辦的第四期「演說家之夜」活動,誰能想到,臺上滔滔不絕的他在參加第一期活動時,還是個連舉手發言都不敢的男生。
「演說家之夜」是一項類似國際演講俱樂部的活動,每周三晚在5103進行,在其中,學生可演講、可點評,可當主持人及其他角色,活動背後的籌備者是一群復旦大一、大二的「英語學霸」。
與上課時必須討論專業問題不同,在這裡可以講一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說錯話了,也不會有人笑話,來5103的人都抱著同一個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英語語言能力。活動組織者之一劉漣說:「其實參與者並不需要特別高的英語水平,只要敢說就行,勇氣是練出來的。」
「學英語,就上5103」
在復旦,有個學生心目中的講座聖地3108,上世紀80年代,3108教室承辦了一系列著名講座,迎來了美國總統裡根、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等諸多名人。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復旦還有個語言學習聖地5103。
在5103,復旦大學語言學習中心會不定期舉行第二課堂活動,每周三晚的「演說家之夜」正是其中的精品活動之一。
活動發起人、上海市精品課程《英語公眾演說》課程負責人萬江波老師表示,活動借鑑了國際演講俱樂部的訓練形式,除總體評論員(general evaluator),會議的其他角色都由學生擔任,可演講,可點評,可當主持人及其他各種角色。
活動的首批10位輪值主持人基本上都是在國內外英語演講辯論賽事中獲得優異成績的英語達人,他們中有本科生、碩士生,也有博士生。
每篇演講都配評估官、語法官等
第一次參加活動時,陳璟璞回憶自己全程都只能坐在那裡聽人演說,「我就不敢上去講,實在太緊張,怕出醜。」
哼哈官(ah-counter)
會議分為即興演講、已備演講、特邀演講、點評、來賓演講和頒獎等幾個環節,每篇演講都設置了評估官(evaluator)、哼哈官(ah-counter)、語法官(grammarian)和時間官(timer)。
評估官針對演講內容、論證及結構發表評論並給予改進建議,哼哈官報告演講中的不流暢計數,語法官糾正語法問題,時間官則負責時間監督。這些反饋信息的及時分享也讓選手和聽眾對演講有了更深入、更具體的認識。
「『演說家之夜』給我一種敢於去講的勇氣。」第二次參加活動,陳璟璞第一個舉手做了評估官,「我當時講得斷斷續續的,但是我覺得我自己能表達出來。」其他成員的鼓勵和幫助,也舒緩了他緊張的心情。「他們說話時的誠懇態度,讓我能很自然地接受他們的意見,而不會像在課堂上一樣覺得受打擊。」
漸漸地,每周一次的「演說家之夜」變成了陳璟璞最期待的活動。他發現自己說話時,不再那麼害怕「犯錯」;聊天時,也從「被動開口」變成「主動出擊」,無論是在課堂上或是社團裡,都變得活躍許多。第三次活動結束時,他主動報名參加第四次的已備演講,「我花了三小時寫演講稿,整個清明假期都在反覆練習。為了讓演講更富有感染力,我選擇了英式發音,為此我查遍了每個單詞的英式發音。」
最終,陳璟璞憑藉出色的演說博得滿堂彩,被評為第四期的最佳已備演講者。萬江波也對他印象深刻,「他第一次就來了,不太敢講,這一次演講應該準備了很長時間,也戰勝了自己。演講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樹立自信心,當自信心樹立以後,就發現原來用英語聊天、演講這些自以為很難的事情,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只有多說多練,才能戰勝自己。」
作為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陳璟璞覺得5103舉辦的各種活動對他英語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幫助。「演說家之夜的活動我肯定會一直堅持下去,我還參加過5103的一對一輔導,有這麼多機會可以開口大聲說英語,感覺特別好。」
學霸雲集的5103
精彩紛呈的「演說家之夜」,背後的籌備者是一群大一、大二的「鮮肉們」。
15級法語系的鐘雨桐從初三開始參加英語演講比賽,高一時就拿了第一個全國亞軍。「外研社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是國內最具專業水準和影響力的英語演講賽事之一,在決賽中,鍾雨桐以紮實的語言功底、生動的舞臺表現力和富有創意的演講內容徵服了評委和觀眾,最終拿下了全國亞軍。
「我覺得英語演說的能力對今後的職業生涯以及進一步的深造都有用途,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時代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我們舉辦『演說家之夜』這樣的活動,就是希望更多不同專業背景、不同年級的同學參與進來,互幫互助,提高英語演說的能力。」 鍾雨桐說。
同年拿下「外研社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亞軍的另一位「大牛」、英語系大二的倪侃同學也是「演說家之夜」的頂梁柱。倪侃在剛剛結束的2016年「英才杯」滬臺英語專業講辯交流賽中斬獲亞軍,被稱為「拿亞軍拿到手軟的英語講辯人才」。
倪侃主要負責「演說家之夜」的學術工作。一方面在活動內容上提出一些建議和意見,提升這個活動的學習性和學術性;另一方面在機制、流程上想辦法不斷做一些創新,吸引更多人參加。
倪侃強調這是一個學習性的活動,只要想要來提升英語口語和思辨演說能力都可以參加,「我們每一次活動都在改進,比如即興演講部分,目前的模式是主持人給出一個問題後演講者要立刻上臺發表一個2分鐘的演講,這對很多同學來說比較困難。因此我們在之後的活動中可能會給每個同學兩到三分鐘的準備時間,這樣也能夠提升即興演講的質量。」
另一位活動組織者、15級英語系的劉漣在上大學前從未接觸過英語公眾演說。她在一次比賽中被萬江波發掘,隨後參加了第21屆21世紀杯全國英語演講比賽,最後一路殺進全國總決賽,獲得一等獎。
「學英語的學生會比較缺乏其他學科的系統知識,而參加演講辯論涉及非常廣的話題。社會、科技、人倫、社會問題等之前可能不會想去了解、沒有途徑了解,現在通過查資料來學會。所以演講鍛鍊的不僅僅是口語,體現的是一系列的能力和知識儲備。」劉漣說。
5103與傳統課堂最大的區別在於,這裡不再「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在這裡可以根據個人的需求和時間表制訂「菜單式」的個性化學習計劃。「演說家之夜」活動採用的就是一種會議式互助學習模式,從選題到組織、宣傳都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體現。
萬江波說:「學生在選題、寫稿等各環節遇到問題時,我們會指導學生,但更多的時候我們都『退居二線』,將活動的組織全權交給學生。我們搭臺,他們唱戲。」
英語是工具,能力培養比成績重要
來5103的人都抱著同一個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英語語言能力。新聞學院研一的張茗涵她參加了兩次「演說家之夜」,「第一次去時,開始有點害怕上臺演講,克服恐懼之後覺得非常好玩。」
與上課時必須討論專業問題不同,在這裡可以講一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減少了許多壓力。大家會互相支持和幫助,說錯話了,也不會有人笑話你。張茗涵笑言已經向很多同學安利過5103。
關於語言的學習,學霸們都有著各自的心得。「與其盲目地死記硬背,提高成績,倒不如培養自己的興趣,發現並結合自己的愛好,挑選最適合的學習方法更為重要。」劉漣這樣總結道。
鍾雨桐也表示,死記硬背或許能提高英語成績,但是英語能力的培養遠比單純提高英語成績重要得多,「英語是為我們所用的工具,很多英語成績優秀,但卻不能說出一句完整英語的同學應該多參加這類活動,英語要大聲說出來。」
結合他的自身經歷,他建議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做起,訓練自己的演講能力:在日常的溝通中將每一個問題都當成一個短的演講來構思,養成快速構思的習慣,這樣會快速提高即興演講和溝通的能力。
倪侃認為,不論演講還是辯論,個人的觀點以及清楚有效地傳遞觀點的能力最重要,也是核心。要提升這種能力,最重要的是廣泛閱讀、深入思考。
「雖然我是一個英語專業的學生,但是在通識課以及自己的課外閱讀中獲得的知識、想法、觀點對於我演講辯論的提升更為重要。比如我在『政治學名著選讀』課上讀到的霍布斯、洛克、盧梭的學說,對於解決辯論和演講中各種各樣的政策、倫理問題都有很大的啟發。」倪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