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網訊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外科華裔教授Edward Chang研發出一種可將腦電波轉為語音的解碼器。通過解碼與人類下頜、喉頭、嘴唇和舌頭動作,相關的腦電波信號,合成想表達的語言。這項腦機接口技術有望讓喪失語言能力的人每分鐘輸出150單詞,接近正常人水平。類似「讀心術成」或「讀腦術」成為可能!
什麼是腦電波
腦電波(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一種使用電生理指標記錄大腦活動得方法,大腦在活動時,大量神經元同步發生的突觸後電位經總和後形成的。它記錄大腦活動時的電波變化,是腦神經細胞的電生理活動在大腦皮層或頭皮表面的總體反映。
腦電波來源於錐體細胞頂端樹突的突觸後電位。腦電波同步節律的形成還與皮層丘腦非特異性投射系統的活動有關。
腦電波是腦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腦電波監測廣泛運用於其臨床實踐應用中。
腦電波有什麼用
功能研究
作為一種有效的對神經活動進行間接測量的工具,腦電圖(EEG)及其相關聯的事件相關電位(ERP)的相關研究廣泛應用於神經科學,認知科學,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和心理生理學研究中。 其具有較高的時間精度(temporal resolution)可以檢測毫秒級的電位變化,但空間精度(spatial resolution)則相對較差。目前,藉助腦電圖及事件相關電位,已發現了多種同人腦認知功能相關聯的成分。如P300成分同個體的內源性注意有關,N400成分同語義加工有關。
臨床檢測
腦電波或腦電圖是一種比較敏感的客觀指標,不僅可以用於腦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它的臨床實踐的應用,與人類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 腦電波是診斷癲癇的必要依據,腦電波對於各種顱內病變,如腦中風、腦炎、腦瘤、代謝性腦病變等,亦有很大的診斷幫助。腦波圖仍是目前研究睡眠最客觀的依據,藉由監測睡眠中腦波變化,人們可以區分睡眠中的不同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