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人員護送孩子下山
19日晚上的暴雨後,崇州市雞冠山鄉巖峰村、竹根村等多個村遭遇了山體垮塌,通向村裡的路多處塌陷。不少山中避暑的遊客被滯留在當地,其中包括參加夏令營的65名6~12歲學生。
成都市消防救援支隊飛貓救援隊、崇州青年應急救援隊等多支救援力量進山救援。五六個小時的跋涉後,23日晚上7點過,學生們陸續被護送下山。晚上9:37,最後一名學生在救援人員的陪同下,通過一處僅容一人過的塌陷處,抵達雞冠山鄉場鎮。
參加夏令營
約80名遊客滯留雞冠山4天
8月19日晚暴雨後,成都崇州的雞冠山鄉巖峰村、竹根村等地有村民和遊客滯留。其中,有約80人是進山參加夏令營的遊客,他們滯留在距巖峰村村委會三四個小時腳程的位置。
8月23日下午5點半,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滯留遊客已經跟著救援人員往村委會走了。
雞冠山路一過雞冠山鄉的場鎮便封了路。當地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裡距離巖峰村還有約10公裡,「中間要過河、翻山。」破碎機、挖機、工程人員正在封路後的第一處受損路面作業,記者注意到,約有10米的路面下方被水衝空了。附近正在使用無人機的成都警航工作人員介紹,往下走一段還有一處路面塌陷,「邊上只容一人走,而且要拉著繩子。」
此刻,巖峰村村主任付正權正在村委會,他告訴記者,暴雨後村裡的電和通訊都斷了。「現在滯留在村裡的原住民有400多人、遊客100多人。」之前已有100多名遊客被轉移出去了。未轉移出的遊客中,就有19日進山參加夏令營的遊客。
記者從當地政府了解到,滯留的遊客是65名6~12歲的學生,外加十多位老師和工作人員,總共約有80人。
下午6點,記者跟隨一組救援隊員上山,往巖峰村的位置走。
或扶或背
第一批28名遊客安全轉移
傍晚6:50左右,記者經過鞍子河電站後,在巖峰電站遇到第一批從雞冠山深處麻柳溝被轉移出的遊客,一共28人。崇州青年應急救援隊的隊員或扶著或背著遊客,從河灘走到路基邊緣,接著再往上爬。
「麻柳溝距村委會約15公裡。」付正權介紹。「有的地方能下去,再爬到對面;有的地方下面河水湍急,就得找樹搭橋走過去。」遊客李先生背著兒子從河灘爬上了路面,他說,大約中午救援人員組織他們轉移。李先生是成都人,幾乎每周都要帶家人到雞冠山避暑。19日,他帶著妻兒和嶽父嶽母去麻柳溝,「當天晚上下起了大雨。」
李先生也遇到了滯留在山裡的夏令營遊客一行,「他們在麻柳溝下來大約一站的位置。」另一組被轉移出來的遊客告訴記者,學生們被安置在麻柳溝下來的一個農家樂。
鼓勵+身體保護
救援人員帶孩子摸黑下山
晚上7點半,天色漸暗,有遊客陸續出現在巖峰電站附近。記者了解到,他們就是那65名參加夏令營的學生。跟他們同行的,還有身著制服的救援隊員。
「我們在距離麻柳溝往下約1公裡的位置接到的他們,已經走了4個小時。」一位參與救援的男子說。同行的消防救援人員表示,下來的路不太好走。隨後他抱起孩子,極速通過了危險區域,和其他救援人員一起引導孩子下木梯,再爬到對面。
一位同行的遊客告訴記者,他們是19日來的雞冠山,當晚雨下大了,「教練就帶著我們往山上高處轉移。」一位教練告訴記者,參加夏令營的學生都來自成都。
晚上8點,雞冠山已經完全黑了,風吹在身上陣陣涼意。救援人員早打開了手電,山上、河灘裡燈光跟著人移動。為了安全,救援隊員在臨時上下的山路上拴了供手抓的繩子。
往前還有一段塌陷的路面,必須要攀著木梯下去再攀上對面。每個孩子下梯之前,救援隊員會先下去,接著孩子再下梯子,救援隊員護在身後慢慢往下移動。一個孩子看到向下延伸的梯子,往後退了兩步。跟隨這個孩子的是一名女警,她扶住娃娃,幫他揉了一下手,鼓勵他「勇敢一點」。接著,女警先下了梯子,等著孩子下來,再護在他身後慢慢移動。
從第一個孩子過梯子,成都市消防救援支隊飛貓救援隊的胥植文就一直站在那裡,「手抓住」、「慢點」、「跟著後面的叔叔」……他反覆叮囑著,同時用手電照著孩子和其身後的救援隊員。
晚上9:37,最後一個孩子在救援人員的護送下,從只夠一人通行的垮塌處通過。接著,救援人員繼續領著孩子往雞冠山鄉場鎮走去,那裡,客車正等著送他們回家。山下場鎮裡,救護車的燈光閃爍,每個孩子登記信息後,都領到了一袋子食物,有牛奶麵包和水等。
連送三趟
滴滴司機:幫個忙,不存在
23日晚上,巖峰村村委會前,工作人員統計著每一個出來的學生。
村委會門口停著轉移孩子們到場鎮的車輛,有普通的小汽車,也有幾輛麵包車。「我有個朋友喊我來幫忙的。」一輛小汽車的司機劉鶒說。
劉鶒是雞冠山鄉竹根村6組的人,他告訴記者,平時在成都跑滴滴,19日晚上暴雨後,因為路斷了,他的車就滯留在了村裡。
晚上9:20,車沿著路不緊不慢地開著,孩子在後排睡著了。劉鶒說,這是他跑的第三趟了。車上有人開他玩笑:「這趟掙多少錢?」他說:「幫個忙嘛,不存在的啊,求的是大家平安。」
下車時,劉鶒還朝每個人喊了一句「一路平安。」接著,便掉轉車頭,往村委會開去。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彭亮
攝影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