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唆麻
收購的事情已經塵埃落定了,我們再來聊聊互動百科這家公司。
創始人潘海東大概沒想到,在 2010 年的「三問李彥宏」與 2017 年撞上 3·15晚會第一槍後,迎來生涯第三次高光時刻的互動百科已經不再姓潘了。
做生意講究個落袋為安。 從合作到收購,字節跳動只花了四個月時間。
今年 4 月,互動百科宣布與今日頭條達成長期戰略合作; 8 月 14 日,字節跳動便通過北京量子躍動科技有限公司持股 22.22%,成為其最大股東; 再在 8 月 27 日通過 8 月 9 日才註冊的北京互動極致科技有限公司,收購了其剩餘 77.78% 的股份。
儘管字節跳動早已進入「買買買」節奏,但收購互動百科仍被外界賦予了戰略意義。
據晚點 LatePost 報導,張一鳴此前便內部講話表示: 「如果沒有搜索場景的拓展和優質內容,頭條的增長空間可能只剩 4000 萬 DAU」。 而後「頭條搜索」上線,形態也從站內變成了全網搜索。
2018 年底知乎啟動 F 輪融資後,字節跳動尚在競爭者之列。 但因張一鳴不願進一步抬高價碼,知乎選擇完成由快手領投、百度跟投,騰訊和今日資本等原有投資方繼續跟投的 4.34 億美元融資。
顯然,互動百科承擔了補足張一鳴口中「優質內容」的其中一塊拼圖。
互動百科能為字節跳動「突圍」帶來助力有待觀察,這次我們單獨聊聊作為一款「化石級」產品,互動百科是如何幾乎未在大眾層面走向普及,卻得以熬到今天的。
01 十五年前的風口
互動百科也曾試圖與百度百科看齊,將自己定義為「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
某種意義上說,這一提法也曾成立。 相較於 2008 年才正式上線的百度百科而言,上線於 2005 年 11 月的互動百科的確一度佔據先發優勢。
互動百科亦是風口的產物。 世紀之初,C2C (Copy To China)模式大行其道。 比如,UGC 視頻先驅 YouTube 有一幫以土豆為首的「門徒」,門戶鼻祖雅虎則催生了後來的四大門戶。
維基百科當時在全球範圍的成功,則讓彼時的中國創業者們看到了 WiKi 模式的潛力。
需要分清的是,WiKi 並不等於維基百科。 前者是一種多人協作的寫作系統,在國內一度被翻譯為「維客」,本質上是「一個人和一群人的鬥爭」,而後者(Wikipedia)則是前者的產品落地。
任何人都能修改網頁,但修改成功的同時,其他該頁面的製作者也會收到通知。 一旦被鑑定為惡意修改,參與者便能通過 WiKi 系統的版本控制(Version Control),及時找回之前的正確版本。
相較單向的信息傳遞,WiKi 產品作為 UGC 的早期形態,通過調動用戶群體智慧實現了低成本、快速高效生產內容,由此很大程度上彌補了 Web2.0 早期網際網路優質內容的缺失。
WiKi 的特性,決定了其在落地時與面向 C 端的百科類產品更為契合。 2004 年前後,國內先後誕生了走綜合路線的網絡天書、維庫、互動維客(後更名為互動百科),與垂直於計算機專業知識的 ALLWIKI、天下維客等百科產品。
不過,當時的創業者們更多是古典網際網路精神的推崇者,深受維基百科「開放、自由、中立」的感召主動「C2C」的同時,並對將商業化並沒有足夠的積極性。
比如,維庫的創始人鮑鳴浩在 2006 年接受採訪時曾表示:
「我一開始做 Wiki 是作為愛好,Wiki 代表了網際網路新的技術發展的一個潮流,而且從文化上來講,它是最能表現網際網路的開放,共享,還有自由的文化的一種方式。 」
而創辦國內第一個中文維客網站「網絡天書」的葉群峰,則一直將「公益性」放在首位:
「假如一個站點維持生存問題不是太大,就像我們網絡天書一樣,這種站點,完全是憑一些創業者或者是創業團隊的愛好來維持的話,畢竟維護費用也不高,大家都可以撐下去。 」
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將 WiKi 當做一門生意,在當時幾乎找不見對手。
02 運籌學的成功
創立互動百科以前,潘海東並不算是一個 WiKi 的擁躉。
2002 年以前的波士頓大學博士期間,潘海東開始頻繁參與中美民間交流活動,接觸了大量網際網路從業者後,並最終將網際網路作為職業方向。 一開始,他本打算做本地搜索,但國內外 WiKi 項目創業的火熱改變了他的想法。
很長一段時間裡,互動百科是唯一有專業商業運行團隊,並進行商業化探索的 WiKi 創業公司。
這很大程度上離不開潘海東的專業影響,他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因為學的很多是運籌管理,運籌學方面的事情,這個我想也是對以後創業的過程當中,有很好的幫助。 因為系統工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你怎麼在人力、財力、物力各個方面達到一個很好的均衡,把結果做到最優化,最後你的企業產出最好成本最低,這個在思想方面給了很多的指導。 」
相較於同行們「用愛發電」,潘海東一早便開始可尋求資本助力與商業化。
在上文那次同行 2006 年 3 月的採訪後不過半年,互動百科便宣布完成由德豐傑領投的 300 萬美元融資。 互動百科對外 PR 中稱其為「5分鐘說服DFJ投資」。
上線不久後,互動百科便引入了 YELLOWIKI 和自行研發的 HDwiki 開啟商業化。 前者是一項類似於 58同城的分類信息; 後者則是面向中小站長開源中文維基建站系統。
一邊是先行商業化的互動百科,一邊是手握 PC 網際網路時代流量入口的百度百科,早期技術愛好者們的「用愛發電」很快便無力支撐。
網絡天書於 2007 年 10 月 7 日正式停更,其主辦的中文維客年會再也沒能辦出第二屆,而苟延殘喘的多年的維庫,也在堅持到 2010 年 2 月 25 日後再也無法打開。
某種意義上說,獨立百科產品時代已經就此落幕。
03 中國的「Wikipedia」
早在 2006 年 8 月的首屆中文維客年會上,維庫創始人鮑鳴浩已經對彼時國內的 WiKi 感到悲觀,他直言: 「對Wik在國內的發展不再盲目樂觀了」。 而論及原因,除了技術外更因為:
「中國缺乏內容開放運動的土壤」
一方面,彼時網際網路普及程度尚淺,外加國人書寫與協作基礎本就相對較弱,繁瑣的 WiKi 編輯器將眾多潛在用戶拒之門外; 另一方面,在市場追捧下 WiKi 成為如今 AI 一般被追捧的風口。
問遊網 CEO 吳佛在中文維客年會上打了個比方: 「WiKi 就像個美女,所有網際網路企業都想追求一下,弄點緋聞。 」彼時,作為一家旅遊網站,也在試圖將 WiKi 技術引入旅遊行業。
其中,百度成為了殺入 WiKi 行業最強大的「野蠻人」。
作為 PC 網際網路時代無可爭議的流量入口,百度掌握著 WiKi 產品的分發大權。 在「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加持之下,2008 年才正式上線的百度百科,即使彎道超車也踩足了油門。
從早年的採訪與互動百科的布局不難看出,潘海東並不完全認同維基百科的志願者模式。 但其一邊高舉「中國的Wikipedia」大旗的同時,另一邊並沒能摸索出可行的商業模式。
其早年主打 SaaS、開源軟體以及廣告三種商業模式,但以當時的網際網路商業環境,前兩者無異於空談,不得不一直以廣告作為支柱。
這意味著流量是其命脈所在,而這條命脈又被掌握在百度手中。
壓力之下,潘海東將互動百科推上生涯第一次高光時刻。
2010 年,矛盾激化,潘海東在微博發文《三問李彥宏》直接將矛頭對準百度競價排名。 百度隨後以誹謗將潘海東告上法庭,最終法庭裁決潘海東敗訴賠償12萬。 而轉年,甚至以詞條形式 「三呼反壟斷」,不斷將死磕百度升級。
實際上,互動百科與百度百科的撕咬更像是拖慢對手的公關戰。
相比百科領域的對手百度、搜狗們,互動百科缺少了搜索這關鍵一環,但根據 2011 年初 Alexa 數據顯示,其流量中有 25% 來自於搜尋引擎。 而實際上,哪怕拋開搜索的導流,彼時百度百科在內容和 SEO 友好度上已經有明顯優勢,即使在 Google 和搜搜中也有靠前的排名。
互動百科也曾嘗試通過優質內容開展自救。
2012 年 7 月,互動百科宣布成立了「科學顧問團」,拉來方舟子擔任首席科學顧問,清華大學教授趙南元、資深媒體人「土摩託」袁越、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何祚庥等人組成科學顧問團; 但緊接著,百度百科也拉來姬十三、樂嘉等 120 多人成立了「學術專業委員會」。
一邊舉著「反壟斷」大旗大打公關站,一邊在業務上鬥得有來有回,那是互動百科最風光的時候。
04 無力的自救
如果要以兩個詞概括互動百科,一個是打反壟斷牌時戲謔的「百度恐懼症」,一個則是其自造的「詞媒體」,後者意味著互動百科「接受現實」,開始強調其媒體屬性。
2010 年 5 月,互動百科公布其定位由中文百科轉型為「詞媒體」,並宣布與 500 家媒體達成內容合作協議,為其提供互動百科內容; 同年 12 月,互動百科宣布與《中國青年報》、《南都周刊》推出熱詞榜。
其主頁更是逐漸「門戶化」,從「百科文章」、「百科視頻」、「百科圖片」到「百科解密」、「IN詞」等頻道先後引入,試圖提升用戶留存。
諸多動作顯示,互動百科已經陷入「流量荒」。 以上述方式導流的同時,豐富詞條亦是關鍵。
但受限於「中國缺乏內容開放運動的土壤」,互動百科選擇了劍走偏鋒。 彼時,互動百科僱傭了大量大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編寫詞條,只需搜索「互動百科 兼職」便能找到不少需求,已然有悖於 WiKi 模式的本心。
另一方面,互動百科還多次陷入抄襲醜聞。 科學松鼠會和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就曾直言,互動百科首頁推送專題《不會說謊的證據》即全文搬運了果殼網「謀殺現場法醫主題站」的文章。
移動網際網路爆發帶來 App 時代,「信息孤島」進一步加速了互動百科的衰落,並讓其最終選擇「放棄治療」,加速了通過廣告將流量變現。
2016 年 2 月,互動百科登錄新三板。 數據顯示,其 2013 年、2014 年和 2015 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 4777 萬元、5465 萬元和 6027 萬元。 其中,三星 2015 年就給互動百科投入了 1680 萬。
而據「IPO最前線」報導,其 2015 年的 150 多員工中,有近一半是銷售人員,且比例在其後一段時間一直保持增長; 其 2015 年上半年研發投入佔總營收的僅為 7%,而之前幾年更是只有3%。
極強的銷售導向,使得僅掛牌一年的互動百科便因「虛假廣告」問題被迫停牌。
2017 年的 3.15晚會則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被批「最大虛假廣告垃圾站」後,當年全年盈利卻大幅下滑至 396 萬元,不足前一年 1028.05 萬的一半。
玩味之處在於,315晚會之後竟有大量諸如「互動百科是什麼來頭」的科普文現身,其聲量之低可見一斑。
而更慘重的損失則是,在各路社交平臺的發酵下,其唯一支柱業務——百科的立足之本的公信力幾乎完全喪失,其品牌本身也幾乎成為「負資產」。
換句話說,如今日均UV不及 30 萬的互動百科,唯一值錢不過是那一千多萬詞條,賣身早已成為定局。 這可能是才是互動百科最終的宿命。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