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知識經濟很火。分答、知乎Live等平臺先後入局,最近就連那個一直低調潛行的豆瓣也推出了內容付費產品:豆瓣時間,用時髦的話說內容付費儼然已成網際網路風口。
一項網際網路業務到了風口,就可能被315點名。
在一年一度的「公關節」315晚會上知識分享平臺互動百科就被點名了,理由是因為它的付費服務:企業繳納費用之後具有更強的編輯權限,甚至可以發布虛假信息,來龍去脈不必贅述,但「互動百科」這家百科知識平臺為什麼會採取面向商家的「付費」模式,卻值得深究。
百科是網際網路最古老的內容形態之一。說到百科,人們首先會想到2001年就上線了維基百科,其創始人吉米·威爾士(Jimmy Wales)希望建立一個「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的、免費的在線百科全書」。最初,威爾斯希望通過這個百科平臺賺錢,不過之後他打消了這個念頭,決定做一個非盈利組織。2002年他將Wiki百科域名後綴從.com的商業域名改為了.org的組織域名,同時承諾不刊載任何商業廣告。在接下來的十多年時間裡,維基百科確實做到了承諾,成為全球最好的百科產品。
現在,維基百科是全球排名第七的網站。2015年低,英文版維基百科數量超過了500萬,整體數量超過5000萬。每個月有5億用戶訪問它來獲取知識,甚至將之當做教科書、詞典、學習工具。
Wiki百科創始人威爾斯
它的商業模式很簡單,公益性的「維基媒體基金會」接受用戶捐贈來維持自身發展。這就像微信公眾平臺的讚賞模式一樣,用戶心甘情願地付錢。這種模式並沒有讓吉米·威爾士(Jimmy Wales)暴富,2016年他的身價才100萬,連一套房都買不起。不過,他並不為此後悔,現正努力讓維基百科普及到發展中國家,因為他的夢想是惠及全世界每一個人。有人認為維基百科的存在就是一個奇蹟,它完全顛覆了過往的商業模式,依靠著用戶的主動捐贈維護著一個龐大的網際網路平臺。
正是因為依靠特別的商業模式取得成功所以它才是奇蹟,其他百科平臺都在盈利之路上探索。
2005年創立的互動百科宣稱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網站之一,它的創始人潘海東最初也將維基當成自己的情懷,希望做一個惠及中文用戶的知識分享分享平臺。它的域名是baike.com,從這能看出互動百科的先知先覺,然而,它面臨不同的網際網路環境:Google沒有百科產品,在結果中會給予維基百科很高的權重,而百度、360和搜狗均有自己的百科頻道,因此互動百科只能從搜尋引擎分得部分剩餘流量,現在,它的Alaxa排名是全球400,中國55,不算大站。
在盈利上最初它選擇了三種模式:1、為企業級用戶提供基於wiki技術的產品和服務,也就是SaaS模式;2、開源軟體的模式,也就是軟體免費、服務收費;3、以及面向網際網路用戶的傳統廣告模式。
在前兩點上它做到了,許多企業的百科站點基於互動百科的HDWIKI系統搭建;第三點它也做到了,互動百科上有大量展示廣告。同時,它還在產品中引入了類似於「知識共享經濟模式」的百科行家,融入問答功能,邀請專家來編撰內容(比較知名的專家有作為其首席科學顧問的方舟子)。在百科盈利模式上,2011互動百科在接受騰訊科技採訪時就透露,
「從國際上看,資金問題始終困擾著維基百科。但目前互動百科公司運營情況良好,沒有所謂的財務問題。」
被315點名的付費服務是什麼時候推出的不得而知。如果推出付費業務就很難確保百科信息編輯的公平性:當詞條編撰權由金錢決定之後,勢必會影響詞條信息的客觀性和準確性。這個道理,互動百科團隊不會不懂。然而這樣做,也是其企業化運作過程中的必然,畢竟這是一個.com網站,一個商業產品。2016年2月3日,互動百科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股票代碼為835799,儘管上的是新三板,但從這一舉動也能感受到這家成立十多年的企業,已有經營壓力或者說盈利動機,推出付費產品或許是在冒險而又無奈之舉。
回到開篇問題上,知識產品究竟要如何優雅地盈利?
1、讚賞模式。
至少維基百科已探索出一條路子,如果說人群中總有部分人願意為優質內容和產品付費,那麼只要這個人群基數足夠大,就足以形成可觀收入。微信讚賞模式流行,百科捐贈模式在中國不流行,可以看到中國用戶打賞更注重人情——他們願意打賞給大V、偶像、周小平或者羅爾這樣的至少看上去需要被幫助的人,他們甚至願意打賞給王思聰、比爾蓋茨這樣的土豪,也不願意將錢捐贈給一個冷冰冰的平臺,所以,知識平臺的捐贈模式在中國是走不通的。
2、付費模式。
這裡說的付費模式是指內容強制收費閱讀,跟互動百科的付費模式並不是一個概念。這是2016年興起、2017年開始流行的模式,分答、知乎LIVE、豆瓣時間、得到、以及微博問答,都在做付費問答。行動支付更方便、版權環境更友好,還有願意買單的人變多了。
不久之前羅輯思維宣布,截至3月5日旗下得到APP總用戶數超過558萬人,日均活躍用戶數超過45萬人,專欄累計銷售144萬份。豆瓣時間第一期節目《北島的詩歌課》,三天銷售額竟然也賣到了100萬,在幾年前這是不可想像的。知乎LIVE做得也風生水起,更早之前知乎出書同樣是一種變相的知識付費。因此,百科、問答類知識產品會不會更多走向付費模式?至少是部分內容通過五花八門的形式收費?我想是一條明路,在網際網路內容數量爆炸而質量低劣的今天,精品內容是稀缺到可以賣錢的,再結合類似於問答、打賞、社交圍觀、會員訂閱諸多具有網際網路特色的商業模式,最終必然會培養一個很好的內容付費氛圍。
3、廣告模式。
這是網際網路最基礎的商業模式,本無可厚非,畢竟平臺要經營下去,除了維基百科之外,其他知識平臺或多或少都有對應廣告。廣告模式的前提是要確保知識的客觀性,以及兼顧用戶體驗——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只是知易行難。
4、教育模式。
知識涵義十分廣泛:「知道是什麼」的事實,「知道為什麼」的理論,「知道怎麼做」的技能技巧訣竅,均屬於知識的範疇,維基百科、百度文庫、百度知道、百度搜索、網易公開課、YY教育、TED、可汗學院、coursera等產品,均是知識平臺。鑑於許多用戶獲取知識是為了教育,或者說碎片化的知識獲取已經成為終身教育的形式,許多用戶將維基百科當做教科書、學習工具。因此,如果將知識進一步系統化做成教育,就會有市場。知識產品可與教育產品結合,比如在線公開課、專業課、培訓課,或者說給專業在線教育平臺導流,知識平臺與在線教育結合,將是一個更有機會的事情。
互動百科創始人兼CEO潘海東
有意思的是,2010年,互動百科創始人兼CEO潘海東在認為其受到百度某項行動打壓時,曾連給李彥宏發出三封公開信,其中一段是這樣說的:
為了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不斷創新,為了百度成為一個偉大的公司,為了千千萬萬的網際網路創業人員和從業人員的創新和勞動不付之東流,我會向相關部門做如下建議,並會為之全力以赴,赴湯蹈火而在所不惜:請相關部門批准,在百度等搜尋引擎的第一頁搜索結果不能出現廣告,不能出現該搜尋引擎自己或實際控制網站的網頁內容。
我想今天潘海東再回看這些公開信,會五味雜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