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汽車晶片「卡脖子」嚴重

2020-12-11 電子發燒友

近期,新能源汽車股集體上漲,整體汽車市場勢頭良好。

12月4日,中國汽車協會發布消息:11月國內汽車預估銷量將完成273.3萬輛,並表示11月後乘用車市場進入旺銷期,增長動力將進一步增大。

就在這種形勢下,大眾汽車國內合資車企卻被曝出因汽車晶片短缺將停產的消息。

近日,據自媒體「愉觀車市」爆料稱,上汽大眾已從12月4日開始停產、一汽大眾也從12月初進入停產狀態,並表示導致這兩家合資車企停產的主要原因就是造車所需的汽車晶片供應不足,一時間引起業內廣泛關注。

隨後,一汽大眾做出回應,「目前旗下大眾品牌、奧迪品牌和捷達品牌仍在正常生產,未受到影響。」另一個當事方上汽大眾同樣很快做出回應表示,新車生產的確受到了一定影響,但企業並沒有外界所傳言的全面停產,早有相關準備。

就在上周五,大眾汽車(中國)公關部相關負責人徐穎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新冠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到了一些特定汽車電子元件的晶片供應,中國市場的全面復甦也進一步推動了需求的增長,使得情況變得更加嚴峻,導致一些汽車生產面臨中斷的風險。」

連線Insight也向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的員工求證了以上消息的真實性,得到的答覆是,這兩家合資車企均已在本月初開始停工,復工時間未定。

大陸和博世,作為這兩家車企零部件的供應商,也做出了各自的表態,表示目前汽車晶片市場上的確經歷著整體短缺的情況,大陸集團甚至表示這一情況將持續到明年。

正因為市場處於「供不應求」的現狀,以瑞薩電子為代表的眾多汽車晶片供應商以漲價來對衝這波影響。

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所遭遇的困境是整個行業的縮影——不僅要面臨著晶片短缺的困境,同時還要應對晶片價格抬高的壓力。

各個汽車品牌紛紛出來表態,理想和小鵬汽車明確表示,均未受到晶片斷供的影響,生產經營一切正常;蔚來汽車也表示暫沒有受到影響,已提前準備。不受影響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這三家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銷量相對較少。

而其他車企的情況則沒那麼樂觀,從汽車商業評論採訪的幾個車廠能窺知一二:東風本田採購部部長龔劍表示,晶片供應緊張是事實,東風本田也受到了影響;長安汽車採購中心總經理閔龍則表示情況有點嚴重;奇瑞汽車副總經理張國忠表示確實緊張。

長期以來,國內汽車行業嚴重依賴國外晶片的供給,斷供危機之下,國內自研晶片的進度開始被關注。

今年10月底,蔚來和零跑汽車宣布正計劃自研晶片。除此之外,華為、比亞迪和北汽等企業也在自研汽車晶片之路上大步向前邁進。

未來,自研晶片也將成為車企的競爭力之一,此次的危機,也是對車企綜合實力的考驗。

夾在缺芯和漲價中的停工

「上周五一下班,就收到了下周不用來上班的消息。」

王明是一汽大眾天津分公司的一名員工,上周五下班後,他就收到了工作群中的停工停產的通知。據他介紹,這個消息是群發的,也就是說天津公司將近3000名員工在本周就停工了。

「對於這個通知,也有工友在討論原因,但管理層並沒有任何解釋,我們也不好猜測,只能在家等待覆工通知。」王明對連線Insight表示。

連線Insight還採訪了上汽大眾的員工,了解到上汽大眾也在本月初停工停產。

停工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晶片短缺。

長城證券汽車行業首席分析師孫志東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此次國內大眾汽車合資車企所遭遇的困境是汽車晶片較為緊缺所致,這其中ESP和ECU相關系統晶片尤是這樣。

據了解,ESP(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是電子穩定系統的簡稱,該系統一般被用來控制汽車高速過彎和緊急變道時的穩定。

簡單說,在現實情況中,當駕駛員駕駛汽車在高速行駛過程中如需要避開前方障礙物時,就需要緊急打方向使汽車進行避讓,這時如果汽車沒有ESP系統,汽車就會由於瞬間離心力大於附著力,使汽車發生打滑或側翻等現象。而有了這個系統,就會讓汽車在這個過程中保證穩定,儘可能保證車內人員安全。

而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是電子控制單元的簡稱,一般被用於監控汽車的行駛狀態,並通過計算遍布汽車各部分的電子傳感器所傳導的實時數據,來判斷車輛的實時狀態,輸出相關指令來保持車輛各部分的正常,以至於保證整體車輛的穩定。

正因為這樣,ECU和ESP被業內稱為車載電腦兩大重要模塊。據汽車行業從業者劉凱介紹,這兩個模塊的核心就是晶片,但國內各車企裝配的ECU和ESP並不是自己研發,而是主要由大陸集團和博世兩大供應商巨頭供應。

按照業內採購規律,像博世或大陸這樣的一級供應商採購晶片,採購周期一般是提前6-12個月,按照這一時間往前推算,正好是全球疫情開始爆發的時候。正因這樣,讓一些供應商低估了下半年汽車行業的復甦。

「由於年初疫情的爆發,導致整個汽車行業對於下半年銷量持有過度保守的態度,並沒有意料到目前的井噴現狀,這必然會導致一個汽車晶片在短期內的供應鏈緊張。」汽車晶片公司地平線市場拓展與戰略規劃副總裁李星宇這樣對連線Insight表示。

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大陸集團(Continental)近日表示,儘管晶片生產商已通過擴大產能來應對近期突增的需求,但市場所需的額外供應量將需要6-9個月才能實現,因此潛在的供應瓶頸可能會持續到2021年。

此外,據自媒體「愉觀車市」透露,目前大陸集團的ESP庫存僅為1萬套左右,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而同一賽道的博世同樣身處困局之中。

「包括自己在內的每一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都無從倖免,在當下緊張的形勢中,正在密切聯繫客戶,以盡力維持供貨。」博世對媒體表示。

就在晶片短缺的困境之下,眾多汽車晶片製造商選擇了漲價。

11月30日,日本半導體製造商瑞薩電子的一封產品提價通知流出,該通知提到,由於疫情的影響,導致原材料和包裝(基板)的成本隨之增加,因此需要通過漲價來保證晶片產品能持續生產。

除此之外,汽車晶片巨頭NXP(恩智浦)同樣在上月底向客戶宣布漲價通知,以抵消產品嚴重緊缺和原料成本增加的雙重影響。

一方面晶片供應商漲價,另一方面研製ESP和ECU的供應商缺少晶片,雙重因素導致了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停工停產。

這也是一個行業共同面臨的危機,大陸集團相關分析師也表示:「按照目前的狀況看, 如果『缺芯』繼續發展下去,中國汽車將有15%的產能受到影響。如果根據2019年中國汽車268.3萬輛的產能計算,一旦不能恢復晶片供貨,一年將有400萬輛車能將受到影響。」

中汽協付秘書長兼行業發展部部長李韶華也對媒體表示,晶片供應短缺問題是真實存在的,在這一影響下,國內部分車企的生產在明年第一季度將受到較大影響。

被「扼住」脖子的汽車晶片

「汽車,不過就是一張沙發加四個輪子。」

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曾這樣表達過他對於汽車工業的理解。雖然這個觀點放在目前來看,多少有些局限。但不能否認的是,自上世紀80年代,李書福創立吉利並開始造車後,汽車就一直以硬體為主導。

當時,夏利、奇瑞QQ等品牌的車型已進入平常百姓家,但這些汽車的智能化程度很低,據相關機構統計,半導體(晶片、傳感器等元件)佔不到整車成本的1%,一般只在發動機上使用晶片進行控制。

不過,隨著特斯拉Model S的上市,讓業內第一次看到了智能化汽車到底長什麼樣子,這是汽車史上第一輛可以實現OTA升級的汽車。連線Insight曾在《爭奪系能源汽車「終端」,大佬不能輸》一文中,也將Model S在國內的首次交付稱為「開啟了智能汽車行業的大門」。

OTA(Over the Air)是在線升級的簡稱,這項技術最早被應用在PC機上,之後被廣泛用在智慧型手機端,近幾年才開始在汽車行業應用。簡單說就是讓汽車像智慧型手機一樣,可以通過升級使整車的性能得到提升。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曾在華為Mate 40的發布會上,用「手機加四個輪子」這句話來形容現在及未來智能汽車的樣子。

從「一張沙發加四個輪子」到「手機加四個輪子」,這兩句話的背後其實也反映了國內汽車產業近40年的技術變革——汽車已經從硬體主導轉變為硬體為基礎,軟體為核心,軟硬體互補的時代。

據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目前汽車電子軟體佔整車成本的比例已達到50%。從汽車內的車載收音機、電子點火、ABS,再到變速器控制、電動轉向助力、胎壓監測等功能,無不例外都得依靠晶片來工作。

而對於前文提到的ESP和ECU,這兩個模塊已成為汽車中必不可少的智能部件。

「這兩個模塊現在在汽車行業中基本屬於標配的汽車部件,換句話說無論是高端車,還是低端車,只要是路上跑的汽車都會裝這兩個模塊。」汽車行業從業者劉凱對連線Insight解釋道。

目前,越來越多的汽車都具備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及車聯網功能,汽車晶片也已成為汽車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對於汽車產業至關重要的晶片,在國內汽車市場卻一直處於「受制於人」的困境中。

中國汽車晶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副秘書長、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副總經理鄒廣才曾向媒體表達了對此的無奈:「大家關注的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的關鍵系統部件,先進的傳感器等包括計算、安全、控制、存儲等等感知晶片都是用國外的晶片。」

據他介紹,目前國內汽車行業,車用晶片自研率只有10%,另外90%的汽車晶片都必須依賴從國外進口。對於這點,拿汽車智能化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行業為例,就能可見一斑。

據東吳證券發布的《2020年造車新勢力深度分析報告》顯示,除特斯拉在汽車晶片上做到了自研,蔚來、小鵬和理想等國內新能源車企,在汽車晶片方面均使用國外晶片企業的產品。

具體到車型上,蔚來ES6、理想ONE均使用的是英特爾子公司Mobileye的Eye Q4汽車晶片,而小鵬汽車裝配的是英偉達 Xavier晶片。新能源汽車是這樣,其他傳統車企更不用說。

英偉達、英特爾和高通,並列被業內稱為全球三大晶片製造及供應商,其中英偉達常年保持70%的市場佔有率,並已與特斯拉、奧迪、奔馳、寶馬、沃爾沃、豐田、大眾、蔚來等超過370家整車廠商達成合作。

而高通也在在SoC(集成晶片)市場佔有率常年高居第一,憑藉著優勢地位,高通已與奧迪、吉利、標緻雪鐵龍、大眾、捷豹路虎、豐田、比亞迪、小鵬汽車等車企合作。

英特爾的Mobileye也直接或間接的與一汽、上汽、東風、長城、蔚來、威馬等合作的車企達成合作。

汽車晶片這條賽道上除了這三家巨頭,像上文提到的恩智浦和瑞薩電子等汽車晶片製造商也緊隨其後,它們主打的產品是汽車功能的微控制器,比如汽車都有的ABS(Anti-locked Braking System)剎車防抱死系統。

據世界分析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發布的全球車用半導體市場份額排行榜中,英飛凌以13.4%排名第一,恩智浦、瑞薩、德州儀器和意法依次位列二到五名。

之所以會有這麼多車企選擇採購國外晶片廠的產品,是因為這樣可以有效降低整車研發的投入,但這個做法背後也有著巨大的風險。

假若外企晶片斷供,整個汽車行業有可能會遭受打擊,就像是一顆隨時會爆炸的「定時炸彈」。

而就在這兩天,隨著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的停工停產,讓所有人都知道這顆炸彈「炸了」。

不過,也早已有人未雨綢繆自研晶片,只是在速度上,可能還需要更快。

自研晶片追逐戰

「客觀上說,這應該是全世界最好的晶片。」

去年4月,在特斯拉的「特斯拉投資者日」上,其CEO埃隆•馬斯克曾對現場眾多股東說出這句話。這也是自2017年馬斯克在推特上公布特斯拉自研晶片計劃後,自研晶片的首次面世。

根據馬斯克介紹,這款晶片名為「Autopilot Hardware 3.0(HW 3.0)」,與上一代由英偉達晶片驅動的Tesla Autopilot相比,這塊新晶片所支持的計算處理能力提高了21倍。目前,這款晶片已全部裝配至當月以後生產的Model S和Model 3車型之中。

而國內也有眾多車企吹響了自研晶片的號角。

2018年4月,零跑汽車官方正式對外宣布,將與大華股份聯合研發AI自動駕駛晶片,並宣稱計劃於2019年第二季度進行實車測試。彼時,該消息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這是除特斯拉之外,國內首家新能源車企宣布自研晶片。

這幾年,全球汽車AI晶片市場駛入「快車道」。據觀研天下機構統計,全球汽車AI晶片的市場規模從2017年的76.4億美元,增長至目前的228.7億美元,增長率達到199%。

在全球的趨勢下,今年開始國家也在政策端積極推進智能汽車晶片的發展。

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聯合11部門發布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戰略中特別指出要推進車規級晶片、智能計算平臺等核心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這足以可見國家對於汽車晶片的重視。

就在政策紅利的影響下,今年開始,眾多車企加快了對汽車晶片自主化的布局,這其中北汽、吉利和比亞迪首當其衝。

今年4月,比亞迪發布公告稱,旗下子公司「深圳比亞迪微電子」已通過內部重組,並計劃上市。除了融資進程加快,公司旗下的車規級IGBT已佔據國內市場的18%份額。

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是電動汽車等能源轉換與傳輸的核心器件,一直被業內稱為汽車電子的「CPU」,屬於汽車晶片中的功率半導體。

而在一個月後,北汽產投與Imagination集團、翠微股份共同籤署協議並宣布成立北京核芯達科技有限公司。從北汽對外的宣傳來看,該合資公司將針對自動駕駛的應用處理器和面向智能座艙的語音交互晶片研發。

5個月後,吉利汽車緊隨其後。今年10月,由吉利控股的億咖通科技與Arm中國達成合作,共同出資成立芯擎科技,該合資企業將圍繞自動駕駛、微控制器、智能座艙等晶片領域進行研發及量產計劃。值得一提的是,芯擎科技的CEO汪凱隨後表示將在明年發布首款7nm車規級晶片。

就在同月,國內新能源車企蔚來汽車也宣布正在規劃自主研發自動駕駛計算晶片。與自研晶片相呼應的是,據知情人士對36氪表示,蔚來汽車內部已組建相關的獨立的硬體團隊,團隊名為「Smart HW(Hardware)」。

除了車企之間的競爭,「不造車」的華為與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巴巴,近兩年在汽車晶片方面也動作頻出。

去年8月,華為正式發布了旗下AI處理器Ascend 910(昇騰910),並在隨後宣布將基於這款昇騰晶片來自研MDC智能駕駛平臺。這個平臺已在不久前的北京車展上發布,據介紹已能支持L4自動駕駛算力需求。

而阿里巴巴旗下的平頭哥,也在去年7月發布了玄鐵910處理器。這一處理器的發布,也標誌著阿里巴巴正式切入L4級自動駕駛及自動駕駛行業。

隨著眾多玩家的加入,這個賽道上也不是只有車企和巨頭,一些新玩家也快速進場,這其中就包括地平線、黑芝麻裕太車通等國內車載晶片廠商。一時間汽車晶片賽道十分熱鬧。

但也存在不可忽視的事實——雖然玩家眾多,但與晶片巨頭相比之下,差距還很大。

「在這條賽道上,目前跑在前面的依然是英偉達和Mobileye這些巨頭,他們在自動駕駛市場和輔助駕駛市場仍然是壟斷性的地位。不過,雖然有著差距,但這些年國內的創新力量也已然崛起,這樣的差距也在快速縮小。」李星宇對連線Insight這樣表示。

他同時也提到:「隨著這個行業熱度逐年大增,吸引了很多創新企業加入其中,但也不能排除這其中存在著泡沫,畢竟這是一個高度集中、並且需要堅持長期主義的行業。」

這就意味著,對於目前這條賽道上每個玩家來說,不僅要面對巨頭的競爭,還要和自己賽跑,更快地建立技術壁壘。這樣的話,下一次如果再發生晶片短缺危機,就是國內玩家的機遇。
       責任編輯:tzh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短缺、被漲價、停產,汽車晶片被「卡脖子」之痛
    不受影響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這三家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銷量相對較少。而其他車企的情況則沒那麼樂觀,從汽車商業評論採訪的幾個車廠能窺知一二:東風本田採購部部長龔劍表示,晶片供應緊張是事實,東風本田也受到了影響;長安汽車採購中心總經理閔龍則表示情況有點嚴重;奇瑞汽車副總經理張國忠表示確實緊張。
  • 電動車最怕缺什麼晶片,TA也會被老外「卡脖子」嗎?
    這個爆炸性的消息在短時間內就攻佔了各大媒體平臺的頭條,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手機晶片相關的新聞、科普內容都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在認清現實後,國內消費者才發現經過這些年的快速發展,雖然國內手機自主品牌在許多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在高精尖的晶片製造領域,依舊被國外企業緊緊地「卡脖子」。
  • 中核創星丨輻照技術妙解晶片「卡脖子」難題
    中核創星丨輻照技術妙解晶片「卡脖子」難題 2020-12-15 20: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眾汽車爆發「晶片危機」?網友:想漲價去庫存就明說!
    而福特汽車、通用汽車、豐田等其他車企也均稱:「沒影響」。儘管如此,仍不能掩蓋一個現實:中國核心零部件過去太依賴國外了。據了解,汽車晶片可以簡單地分為前裝晶片和後裝晶片,國內車企前裝超過95%是進口的,後裝進口也超過了80%,基本靠國外供給。此次大眾汽車「缺芯」風波則是來源一條聲明。
  • 汽車產業的第一次晶片危機
    對此,大眾中國回應稱,雖然晶片供應受到影響,但情況並沒有傳聞中嚴重,目前正在尋求解決辦法。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公關部相關負責人徐穎稱,我們正在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也已經和總部、相關供應商展開協調工作,積極採取應對措施。目前,相關車輛的客戶交付沒有受到影響。
  • 突圍晶片「卡脖子」!我國再添「猛將」:12吋晶片廠正式投產
    在美國新規之下,我國晶片製造屢遭「卡脖子」。但中國晶片行業化壓力為動力,在高新技術領域不斷突破。繼中芯國際晶片製造技術逐步追上臺積電、三星等全球頂尖晶片巨頭後,我國晶片製造行業又添一員「猛將」。據證券時報12月21日最新報導,士蘭微宣布,該公司斥資170億元投建的12吋晶片生產線,已於今日(12月21日)正式啟動生產。
  • 中國工程院院士稱讚上海晶片企業突破「卡脖子」技術
    現有成就來之不易鄭緯民指出,國內晶片產業,無論是嵌入性晶片,還是計算晶片,還是顯示晶片,都是「卡脖子」的技術。所以,非常高興慧新辰在晶片領域取得了成果。「光晶片幾十年來被美國大公司、日本大公司所壟斷、卡脖子,價錢高、利潤高,為什麼我們不做呢?因為很困難,它是跨學科、跨領域的基礎研究理論。」鄭緯民稱讚慧新辰的LCOS晶片研發團隊,跨越了半導體、液晶材料、光學儀器等行業,跨越了電子學、光學、熱力學等學科,在國際巨頭面前敢於亮劍,敢於迎難而上,實現量產,推向市場。
  • 觀察|華為晶片斷供 「卡脖子」倒逼攻堅
    美國制裁華為嚴重破壞全球晶片產業鏈2019年5月16日,美國商務部以國家安全為由,將華為及其70家附屬公司列入管制「實體名單」,禁止美國企業向華為出售相關技術和產品。封殺令一出,世界譁然。批評人士稱,美國此輪制裁不僅是對華為「處以極刑」,更會嚴重擾亂全球晶片市場及相關行業。晶片設計公司通常利用美國開發的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而在先進半導體製造廠中,採用結合美國技術的晶片製造設備更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美國宣布的禁令主要針對華為,但影響遠超過華為本身。
  • 晶片之爭就是材料之爭,「卡脖子」的材料要怎麼突破?
    一方面技術受制於人,常年被「卡脖子」;另一方面整機廠商毛利極低,處理器、內存等供應商賺走了高額利潤。而新材料是製造業和武器裝備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可以說晶片之爭就是材料之爭,目前我國半導體材料現狀如何?材料的發展有哪些瓶頸?什麼時候才能取得突破呢?
  • 國家數次提到的「卡脖子」,到底卡的什麼脖子??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兩次提及「卡脖子」問題,明確要求——針對產業薄弱環節,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搞出更多獨門絕技。習近平曾告誡,「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中國科學界決心把「卡脖子」清單轉變為科研任務清單。
  • 國產汽車半導體極限突圍
    新能源汽車的崛起,讓汽車行業向電動化、智能化、互聯化轉型大大提速,這意味著車用半導體價值將會大幅提升,推動全球車用半導體需求加速增長。中國是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產銷量連續五年位居世界首位,累計推廣的新能源汽車超過了450萬輛,佔全球的50%以上。自然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半導體需求市場,不過遺憾的是,國內汽車半導體供應嚴重依賴進口。
  • 光刻如何一步一步變成了晶片製造的卡脖子技術?
    來源:芯論語 摘要:晶片製造用到的技術很多,光刻是晶片製造的靈魂技術,但是開始的時候,光刻並不是所有技術中最厲害的。現在大眾認識到了晶片的重要性,討論晶片產業的卡脖子問題時,提到最多的是光刻和光刻機。那麼,光刻是如何一步一步變成了晶片製造的卡脖子技術?
  • 掙脫晶片設計「卡脖子」困境,EDA國產化急需人才
    與華為事件類似,這些企業進口美國商品都需申請許可證,晶片供應問題再次備受關注。事實上,晶片最上遊的EDA工具更易被「卡脖子」。「EDA在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裡面最弱。」在2019中國集成電路設計大會上,多位專家都表達了這一觀點。
  •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回應晶片短缺:問題存在 但沒那麼嚴重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正面回應晶片短缺及其對汽車產業的影響中新社北京12月8日電 (記者 閆曉虹)近幾天「晶片短缺影響中國汽車生產」的話題引起業界關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兼行業發展部部長李邵華8日表示,車用高端晶片的供需矛盾並非新話題,多年前就已提及。汽車業內近一年來亦對此保持密切關注。中國汽車產業的各個環節應該理性看待晶片供需失衡這一矛盾,市場層面的影響因素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步得到緩解。
  • 車用晶片短缺 汽車製造斷供潮起
    來源:北京商報  12月6日,針對大眾在華「因晶片短缺面臨停產」傳聞,大眾汽車集團(中國)(以下簡稱「大眾中國」)相關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到一些特定汽車電子元件的晶片供應,而中國市場的全面復甦也進一步推動需求增長,使得情況更加嚴峻,導致一些汽車生產面臨中斷風險。
  •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晶片供應短缺問題真實存在 但沒有那麼嚴重
    來源:央廣網央廣網北京12月8日消息(記者李思默)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針對「晶片短缺影響中國汽車生產」一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8日進行回應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一直在密切關注晶片供應事宜,始終與主要會員企業和供應鏈中代表性企業保持著密切溝通
  • 大眾汽車為什麼會傳出停產的消息?官方緊急回應並解答疑惑
    大眾汽車在汽車行業內具有相對較高的地位,其總部位於德國沃爾夫斯堡的汽車製造公司,屬於世界四大汽車生產商之一。另外,在2019年該汽車企業位居《財富》世界500強第9位,實現年營業額約為2783億美元,綜合實力雄厚,是汽車領域的翹楚,同時讓不少同行望塵莫及,對應股價曾經一度如日中天,促使投資人身價倍增。然而,近期網絡上出現大眾汽車停產的消息,毫無疑問,這件事對於汽車圈引起不小的震蕩,不少人更是對其感到不可思議。那麼,大眾汽車為什麼會傳出停產的消息呢?隨後不久官方緊急回應並解答了疑惑。
  • 汽車行業持續向好 晶片短缺引產量擔憂
    受疫情影響,晶片供應緊張,而中國境內汽車行業正在復甦。兩相對比之下,部分車企面臨停擺風險。12月6日,據央視財經報導,大眾汽車部分車型的關鍵零部件,因為晶片短缺,面臨生產中斷的風險。對此,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公關部相關負責人徐穎在接受中國經濟網採訪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到了一些特定汽車電子元件的晶片供應。中國市場的全面復甦也進一步推動了需求的增長,使得情況變得更加嚴峻,導致一些汽車生產面臨中斷的風險。
  • 大眾汽車「晶片荒」,折射汽車晶片的漫漫「自主替代」路
    有數據顯示,今年前十一個月,中國汽車銷量突破 2200 萬臺,與去年同期相比僅下滑3個百分點。由於晶片供貨周期的滯後性,現在汽車生產所需要的零部件正是在疫情嚴重時下的訂單,而當時對未來銷量悲觀的預估,導致訂單量不足,半導體廠商也同時下調了生產計劃,導致產能不足。
  • 「卡脖子」技術問題的成因與規避
    技術作為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支撐,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由於外部力量的技術封鎖,導致國內的技術突破和產業升級發生了明顯阻滯,「卡脖子」技術更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卡脖子「技術技術的「卡脖子」問題是國外關鍵核心技術斷供造成的直接結果,根據《科技日報》的報導,國內工業領域至少有35項「卡脖子」技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