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蠻幹到巧幹——毛相林帶領下莊人走上脫貧致富路

2020-12-17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五月十七日,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毛相林(左一)和村民察看柑橘生長情況。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

「不信邪、堅韌、肯學……」這些,是縣鄉領導和下莊村民對毛相林最普遍的評價。

因為不信邪,他才敢「不聽招呼」,帶領村民叫板絕壁;因為堅韌,他才能頂著6條生命逝去的巨大壓力,用7年時間完成了這項「異想天開」的壯舉;因為肯學,他面對挫折才能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轉換思路,帶領下莊人走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路修好後,毛相林將工作重心放在了完善基礎設施、發展產業上。在這個過程中,這個沒多少文化的小個子男人,走過不少彎路,甚至在村民大會上作過檢討。

火,只能把鐵煉成鋼,卻無法把鐵燒成灰燼。挫折和打擊,只能讓毛相林更有韌勁,卻無法將他擊垮。

面對一次次失敗、打擊,毛相林不再像當年修路那樣蠻幹,而是一次次總結、琢磨,逐漸摸索出下莊脫貧攻堅的科學路徑,「無中生有」打造了下莊幾大脫貧支柱產業,創新思路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

下莊曾是全鄉最窮的村,2016年,下莊卻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2萬餘元,高於全鄉平均水平,是1997年修路前的40倍。

在大巴山深處,毛相林帶領著下莊人,再次「啃」出了一條全新的「脫貧路」。

完善基礎設施,動員兒子三讓宅基地

毛相林知道,下莊要徹底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僅靠絕壁上那條2米多寬的機耕道,遠遠不夠。

絕壁上的天路通車後僅兩個月,毛相林就帶領村民一口氣把路修到了下莊村小學。2006年,這條路又延伸到了谷底的後溪河電站,基本上連接起了所有村民的院落。

但是,這些依山而鑿的機耕道,路面窄且坑窪不平,坡陡彎急,懸崖落石不斷,非常危險。

「路修好了不能保暢通,對不起全村人,更對不起那6條人命!何況,下莊要擺脫貧困,沒有這些路可不行。」2004年,路剛修好,毛相林就自己帶頭,號召全村18-60歲的村民,每人每年出4個義務工養路。

2015年,鄉裡的公路硬化到了天坑頂端的魚兒溪。毛相林坐不住了,多次去鄉裡、縣城申請把這條路硬化到下莊。他又帶領曾經參與修路的24位村民,對絕壁天路的80多處堡坎、路基進行翻新加固,同時沿路掏水溝、撒碎石,將2米來寬的機耕道變成了3米多寬的碎石路。2017年7月,絕壁天路硬化結束,年底還安裝了護欄,變身「四好農村路」。

在毛相林的積極爭取下,政府先後投入近1000萬元用於下莊的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村公路已實現戶戶通。

「在下莊的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建設中,道路升級是重點,此外還有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等。」竹賢鄉鄉長吳文銳告訴記者,為了下莊的公共服務項目,毛相林曾動員兒子三讓宅基地。

2015年,村裡徵地建設文化廣場,毛相林讓兒子把準備建新房的宅基地無償讓了出來,重新找了個地方打地基建房。

同年10月,鄉裡要在下莊建村衛生室,一時找不到地方,他再次動員兒子把重新平整好的地基無償讓出來。

再後來,縣裡籌建下莊精神陳列室,毛相林第三次叫兒子讓出了新選的建房地塊,一家三代人繼續住在過去的土坯房裡。直到2018年,毛相林的兒子才修建了新房。

發展產業屢次失敗,他主動在村民大會上作檢討

毛相林學歷不高,初中都沒念完,但他知道,要脫貧致富必須靠發展特色產業。

「在發展產業上,我走了一些彎路。這得學習啊,要與時俱進,不然大夥怎麼服你?」對自己曾經失敗的過往,毛相林毫不避諱,「那些經驗教訓都是寶貴的財富。」

下莊有田地800畝,祖祖輩輩都靠種植水稻、玉米、紅薯、土豆、小麥等傳統農作物生活。

早在1981年,毛相林還是民兵連長時,他聽說漆樹管錢,便帶領幾個青壯年爬上海拔1000多米的原始森林,挖回大木漆,在村裡培育出2萬餘株漆樹,沒想到當年夏天,漆樹便全部熱死了。

毛相林在村裡發展的第一個產業,宣告失敗。後來他又在村裡養過山羊,結果還是失敗。

絕壁上的出山公路修好後,毛相林見其他村發展蠶桑賺了錢,又買回桑樹苗,號召村民種了100多畝桑樹、餵了30多張蠶。半年過去了,那些桑樹倒是長得鬱鬱蔥蔥,蠶子卻死了個精光。毛相林後來才明白,下莊的海拔和氣候等自然條件,根本不適宜種植漆樹,也不適宜養蠶、養羊。

「蠻幹!瞎搞……」一次次失敗,讓當初那些甘願將命交出來隨他一起在絕壁上修路的群眾,意見很大。

倍受打擊的毛相林覺得對不起大夥,主動在村民大會上作了檢討。

「發展產業我們都不懂,沒經驗,哪個不是摸索著來,誰又能擔保一回就成功?毛書記就是心急了些,但都是為了讓大家過上好日子。」大會上,老黨員楊元玖這席話,平息了大夥的議論。

屢敗屢戰的毛相林陷入人生最低谷,但他的人生字典裡,沒有「服輸」這個詞。一次次失敗,反而更加激發了他骨子裡的韌勁。他暗暗發誓,哪裡跌倒就要在哪裡爬起來,一定要讓下莊走出一條產業脫貧的新路子。

「我要學的東西,還很多。」此時的毛相林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如果說當年修路可以『蠻幹』,但發展產業,帶領大家脫貧致富,就得『巧幹』,得根據實際情況,做好科學規劃,不能憑自己想當然。」

思索良久,他選擇了暫時保守一點兒,號召大夥先多養豬,「養豬不是什麼新事物,現在路也修好了,大家多餵點豬運出山也方便。至於接下來要發展啥子經濟效益更高的產業,我們再摸索,找專家來幫忙規劃。請大家再相信我一次。」

村民對養豬是輕車熟路,也比較有信心,不再有異議。

「無中生有」,他深耕出下莊三大脫貧產業

在村民大會作了檢討後的第二年,毛相林在巫山縣城吃到一種西瓜,覺得特別香甜,便想著下莊能不能種這種西瓜。

有了之前的失敗教訓,毛相林這次沒有蠻幹,而是先請教鄉政府的農技人員,得到的答覆是「依下莊的土壤和氣候,可以試試看」。

「你又要幹啥子?你還想去作一回檢討嗎?」看到毛相林買回的西瓜種子,妻子王祥英很是生氣。她告訴記者,「你想嘛,年過半百的人了,還當眾作檢討,當時我這心頭很不是滋味。」

毛相林卻不管不顧,自己試種了兩分地。沒想到西瓜成熟後賣了500元,換了1000斤玉米。

那年夏天,他把村民請到家裡吃西瓜,大家都說好吃。第二年,原本對他有些質疑的村民都紛紛種上西瓜。

就這樣,「無中生有」的西瓜,成為下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產業,一直延續到現在,其口感和甜度在巫山也小有名氣。今年,下莊西瓜種植面積達到200畝。

種植西瓜的成功,讓毛相林信心大增,也讓他重新收穫了村民們的信任。

2014年,毛相林請來市縣農業專家對下莊的海拔、土壤、氣候、水分、陽光等進行深入全面的考察分析,最後確定發展柑橘、桃樹、西瓜三大脫貧產業,養殖業方面,重點發展生豬。

和西瓜一樣,柑橘、桃樹都是下莊以前沒種植過的。為打消大家的顧慮,毛相林先是和村幹部一起,多次喬裝打扮成跑買賣的客商,到這兩個產業發展較好的地方「刺探情報」、偷師學藝、打聽銷路。

心裡有了底後,他又組織部分村民到曲尺鄉實地考察柑橘產業,同時向巫山縣農委爭取支持——送樹苗、每種一株柑橘樹補助5元、每挖一個定植穴補助20元。很快,全村發展了650畝紐荷爾柑橘。

可是,這些柑橘樹種了3年,只開花不結果,蟲害還很嚴重。不信邪的毛相林親自登門請來奉節縣的柑橘專家把脈問診,並讓兒子自費到奉節縣學習柑橘種植技術,無償為村民提供技術支持,他自己則挨家挨戶檢查驗收,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管護。

這樣多管齊下,2019年,下莊的柑橘實現了初掛果,全村實現柑橘銷售收入近20萬元。

毛相林又牽頭成立了柑橘專業合作社,並擔任理事長,墊資1萬餘元購買生物農藥、有機肥,統一對柑橘進行肥水、病蟲害管理。他還向鄉裡爭取20萬元作為集體資金入股合作社,產業收益的80%歸農戶、15%歸村集體、5%歸專業合作社。待這些柑橘全部投產後,每年可帶來200萬元的收入。

村民劉恆保種了10畝柑橘,去年初掛果就收入了2萬多元。「遊客開著小車來採摘就採完了,還不夠賣。」劉恆保說,明年這些柑橘進入盛產期後,收入還要翻番。

柑橘見效益了,毛相林帶領全村因勢利導整治土地150畝,種上了脆桃,還見縫插針種了不少觀賞桃,為接下來的鄉村旅遊作準備。

在這個過程中,毛相林漸漸整理出了下莊的產業發展思路——瓜果為主、多種經營。

老品種小麥是下莊的傳統作物,下莊麵條,一向聲名遠播,賣到了10元一斤還供不應求。前些年,一些農戶見新品種的小麥產量要比老品種高出近一倍,便紛紛種上了新品種,可很多老顧客反映,這麵條沒有以前香了。祖祖輩輩都在下莊做麵條的劉從鳳告訴毛相林,「下莊麵條之所以好吃,關鍵在於老品種小麥的品質好。」

這事給了毛相林莫大的啟發——下莊地少,產業沒法和其他村比產量,只有拼品質。他便號召村民繼續種植傳統的老品種小麥,同時,地裡不準打除草劑,所有作物不濫施化肥農藥,改施有機肥。

就這樣,摸索了大半輩子的毛相林終於在下莊800畝土地上,深耕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產業路——650畝柑橘套種西瓜和小麥、南瓜等傳統作物,150畝桃園套種西瓜。所有農作物,全部統一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種植。

「三最」下莊,用「巧勁」走出脫貧路

2002年,下莊和位於天坑頂端的兩河村合併為下莊村,毛相林當選為村主任。

最偏遠的村莊、最貧困的群眾、最吊角的農戶——吳文銳用「三最」來形容新下莊村脫貧攻堅戰的艱難,「全村300多戶690人,我們精準識別出的貧困戶就有65戶270人。其中,老下莊的貧困戶有35戶,有19戶房屋存在安全隱患,急需危房改造。」

在下莊的危房改造中,毛相林繼續用「巧勁」,走出了一條別具特色的創新路。

獨特的地勢造就了下莊獨特的自然景觀,這裡旅遊資源豐富,不時有遊客進山遊玩。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後,毛相林就有了發展鄉村旅遊的想法。他琢磨,能不能利用危房改造的契機,讓村裡的貧困戶開辦農家樂吃上旅遊飯,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貧困戶楊元頂倒是有這個意願,但他並不想改造房屋,因為沒錢,「光靠政府補助肯定不夠,農家樂一建,不但積蓄沒有了,還要欠一屁股債。」而且,經營農家樂要人手,楊元頂的妻子長期生病,孩子們都不在下莊。誰來掌勺?誰來採購?誰來打雜?

毛相林仔細研究35戶貧困戶的情況,發現像楊元頂這樣有意願辦農家樂但又條件不足的,還有好幾戶。

他有了個大膽的想法,能不能讓幾家人把房屋建在一起,合心、合力、合資辦農家樂,大家分工協作,既省了錢,又解決了人手問題。比如:楊亨雙會開車,可以負責採購;袁堂清的妻子廚藝好可以燒飯菜;楊元頂懂財務能記帳。

大家一拍即合。去年,這3戶貧困戶聯合開辦的農家樂正式營業,毛相林為其取名「三合院」,當年就創收6萬元。

完善基礎設施,發展產業,新建衛生室、文體廣場,升級改造村活動室、村校……就這樣,依託黨的政策,毛相林在走過一些彎路後,重新凝聚起了人心,鼓起了大家脫貧的鬥志,帶領下莊人繼續發揚戰天鬥地的下莊精神,抱團奔跑在振興下莊的道路上。(記者 周立 彭瑜)

相關焦點

  • 天坑下莊的開路人③|毛相林:「我願當一輩子築『路』人」
    …… 現場氣氛熱烈,毛相林對大家說,從開鑿絕壁天路到打贏脫貧攻堅戰,下莊靠的就是不等不靠、自強不息、團結協作的拼搏精神,「雖然現在條件好了,但下莊精神丟不得,還要一代一代傳下去。下莊人的步伐不會止於打通絕壁上的天路,不會止步於脫貧路,而是要實現鄉村振興,走上小康路!」「下莊精神,永不過時!」
  • 大山深處的脫貧傳奇感動眾人 ——「時代楷模」毛相林...
    毛相林帶領下莊人歷時7年,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天路」。當年參與修路的村民楊亨雙,還帶來了下莊人修路的簡陋工具:用來打石頭的錘子、撬開石頭的鐵釺……其中,還有一條毛相林用來拴腰的繩子。當年修到「雞冠梁」和「私錢洞」這段最危險的路時,腳下是萬丈深淵,放完炮後,大家都不敢下去。毛相林得知後,自告奮勇將這根繩子拴在自己腰上,下去確認安全後,才讓大家下去繼續修。
  • 下莊的「康莊」路
    下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毛相林帶領下莊人用雙手在懸崖絕壁上刨出一條8公裡長的公路——人們把這條路稱為「天路」。新華網發(耿駿宇 攝)2015年,毛相林帶領村民用半年時間將道路升級成3米寬的碎石路,車子能進村了;2017年在巫山縣委縣政府支持下,道路完成硬化加固,並加裝護欄,從下莊出發到巫山縣城,只需一個半小時左右。
  • 毛相林領獎回來之後說,還要為下莊的明天再幹幾年
    此外,昨晚江北嘴十屏聯動、解放碑環球金融中心WFC、南濱路皇冠國際燈幕、觀音橋天和國際大廈CIC等建築以及全市各區縣商圈、重要路段LED顯示屏也同時亮燈,向毛相林表達敬意。圖為江北嘴十屏聯動播放向毛相林致敬的信息。
  • 從「坐井觀天」到走出大山 一條路改變下莊人的命運
    陽光灑在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黝黑的臉上,遍布的皺紋裡夾著泥土與汗水,如同眼前這條崇山峻岭之間鑿出的道路。   這條路來得不容易。下莊村地處秦巴山腹地,這裡的地形如同一個巨大的井,下莊村就在井底,四面被海拔高於千米的險峻大山包圍,村裡人被困在裡面走不出去。21年前,不甘心「坐井觀天」的下莊人,在時任村支書毛相林的帶領下,開始在絕壁上鑿路。
  • 毛相林:「天坑」下莊的開路人
    在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這口井」 從井口到井底有1100米,三面都是垂直的懸崖絕壁,僅東面略微緩一些,祖祖輩輩沿著巖縫走出的出山小道就隱藏其中。1997年,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帶領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歷時7年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長達8公裡的「天路」。為何要修這條路?因為窮。
  • 致敬「時代楷模」毛相林 重慶車友自駕到下莊體驗「絕壁天路」
    11月23日晚,重慶越野車友余杰熙對上遊新聞記者講到周末和另幾名車友自駕到巫山下莊村激動不已。余杰熙介紹,他和主城區另外8名車友利用周末,21日一大早一道從主城出發,共駕著5輛車專程前往巫山竹賢鄉下莊村參觀學習。圖為重慶車友姚劍手機導航顯示的這無數個「之」拐圖形,就是他從下莊修路起點魚兒溪到下莊所住農家樂顯示的圖形,而這一段路正是毛相林帶領村民自發所修的路。
  •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李哲:盡全力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從緝私警察到村第一書記,這個角色轉換讓李哲面臨巨大的挑戰。  今年1月,烏魯木齊海關緝私警察李哲來到位於帕米爾高原的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瓦恰鄉庫尕丹村擔任第一書記。  作為烏魯木齊海關一名從警近二十年的緝私警察,李哲曾參與辦理了多起大案要案,3次榮獲三等功、獲嘉獎3次,他還取得了公職律師職業資格證書,是名副其實的海關法律專家。
  • 「木耳大王」趙海柱帶領千餘人脫貧致富
    □本報記者 崔虹 實習生 李一寧 劉宇涵    多年來,他依靠科技,示範推廣黑木耳種植,帶領村民靠發展食用菌致富;他竭盡所能、造福農民,使平山縣成為河北省有名的黑木耳種植縣,大量農民都逐步走上了依靠種植黑木耳脫貧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