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大王」趙海柱帶領千餘人脫貧致富

2020-12-17 燕趙晚報

  

  □本報記者 崔虹 實習生 李一寧 劉宇涵

  

  多年來,他依靠科技,示範推廣黑木耳種植,帶領村民靠發展食用菌致富;他竭盡所能、造福農民,使平山縣成為河北省有名的黑木耳種植縣,大量農民都逐步走上了依靠種植黑木耳脫貧致富的道路。他就是趙海柱,也是第六屆石家莊市敬業奉獻道德模範。

  如今39歲的趙海柱自小便跟隨父母到農田中勞作,深知農村生活的艱苦與不易。2003年,他自主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並研發食用菌生產設備。在平山創業期間,他立足實際,刻苦鑽研農業技術,自己建設黑木耳基地,埋頭苦幹一年,創下了畝純收入1萬多元的高效益。

  在有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後,2009年,趙海柱註冊了平山縣綠營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在營裡鄉建設食用菌生產基地,同時在當地大力宣傳與推廣黑木耳種植技術,鼓勵和倡導更多的農民來學習。2011年,趙海柱開始規模發展黑木耳,與當地多個扶貧村合作開發黑木耳種植產業。同時,他也向更多的村民宣傳和普及黑木耳種植技術,將黑木耳種植作為平山縣西部山區的特色產業,以此特色產業,作為改變貧窮面貌和增加農民收入的突破口。

  2015年,他帶頭成立了平山縣食用菌技術培訓推廣中心,對平山縣農民進行專業培訓。他經常邀請東北黑木耳主產區的技術專家、學者、老師等來村講課,為種植戶講解黑木耳種植管理技術和最新專業科技知識。從最初的幾戶帶頭試種開始,到不斷擴大示範種植面積,大量農民都逐步走上了依靠種植黑木耳脫貧致富的道路。

  2016年,趙海柱成立了河北華耀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實現了農資供應、技術服務、產品銷售的產業鏈,依照公司+基地園區+農戶的經營模式,利用現有資源,打造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帶,延伸特色產業鏈條,帶動廣大農戶脫貧致富,形成了「市場+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促進了農民增收。

  多年來,趙海柱推廣新技術新品種15項,開展技術諮詢講座71次,培訓人員3160人次。迄今,趙海柱在用工、訂單、土地流轉、產業幫扶等多方面助力脫貧攻堅,直接帶動營裡鄉、蛟潭莊鎮2個鄉鎮27個貧困村,525戶貧困戶1341人脫貧致富。他曾被授予「河北省食用菌優秀專家」榮譽稱號,他的企業被授予「河北省扶貧龍頭企業」榮譽稱號。

相關焦點

  • 兩個「大王」帶路 鄉親脫貧致富(圖)
    ■記者何琪 文/圖    中國江西網訊 分宜縣鳳陽鎮農業產業大戶郭紹勇和陳小紅,分別具有「藥材大王」、「西瓜大王」美稱。他們在大力發展自己產業的同時,帶領了當地村民脫貧致富。郭紹勇種植藥材1800餘畝,帶動了220多戶農民致富,人均年增收1.8萬元。
  • 我的扶貧故事 | 劉守寬: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我的職責
    我的扶貧故事 | 劉守寬: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我的職責 2020-12-11 21: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小小木耳生金玉
    這兩天,陝西省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的木耳一下子火了。金米村黨支部書記江百川有些激動:「我們在村裡電子商務中心做直播,8萬袋木耳瞬間被秒光了。」金米村地處秦嶺深處,因交通不便、土地稀少,曾經是柞水縣有名的貧困村,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88戶553人。近年來,柞水縣把木耳產業作為「一縣一業」的重點來抓,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金米村也由此發生了改變,去年底貧困發生率降至0.23%。
  • 蒙期英:公社裡的「女人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蒙期英:公社裡的「女人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2020-08-31 16: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自強夫妻的脫貧致富經
    自強夫妻的脫貧致富經 作者:胡玉林 李建民
  • 從蠻幹到巧幹——毛相林帶領下莊人走上脫貧致富路
    因為不信邪,他才敢「不聽招呼」,帶領村民叫板絕壁;因為堅韌,他才能頂著6條生命逝去的巨大壓力,用7年時間完成了這項「異想天開」的壯舉;因為肯學,他面對挫折才能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轉換思路,帶領下莊人走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路修好後,毛相林將工作重心放在了完善基礎設施、發展產業上。在這個過程中,這個沒多少文化的小個子男人,走過不少彎路,甚至在村民大會上作過檢討。
  • 「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 齊曉景:帶領鄉親脫貧致富
    齊曉景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前旗的一個普通村莊,2004年,她考上了內蒙古科技大學,成為村裡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當時家裡連學費都交不起,都是村裡人給湊的,鄉親們都說她「要出息了」。
  • 撂荒地上種木耳: 三年時間,劉賢衝帶領觀音井村貧困戶脫了貧
    作為返鄉創業者及村幹部的劉賢衝選擇帶領貧困戶種植黃背木耳。從考察市場到學習技術,再到試種成功擴大規模,三年來,劉賢衝帶領貧困戶建立專合社發展木耳種植,實現產值40萬元,為貧困戶分紅4萬餘元,為村集體增加收入。2018年,觀音井村退出貧困,51戶貧困戶順利脫貧。而今,隨著專合社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劉賢衝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願景正逐漸成為現實。
  • 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領頭人——記長壩鎮上馬村第一書記吳昊
    長壩鎮上馬村第一書記吳昊,用責任和擔當鋪就村民脫貧致富的道路,舍小家為大家,用奉獻、赤誠和行動譜寫著脫貧篇章。2016年4月,吳昊由縣教育科技局選派到長壩鎮上馬村擔任第一書記。上馬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54戶、529人,屬一類貧困村。
  • 阿爾山五岔溝:小菌菇大產業 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中國網10月20日訊 阿爾山位於大興安嶺腹地,優良的林下生態環境造就了優質菌群的生長,阿爾山出產各類菌菇,猴頭菇、小黃菇、木耳、靈芝、赤松茸、滑子菇等,在阿爾山的酒店、商超或是景區攤位上,這類山珍是最受歡迎的產品,小菌菇大產業,在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阿爾山的菌菇種植銷產業也迅速發展,形成了產業鏈,為當地貧困群眾提供了就業機會
  • 池州:小木耳成村民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現在一年能培育20萬袋左右的菌袋,年產幹木耳約4萬斤,年收入近百萬」,鄧坤勝拿著精美的木耳包裝袋興高採烈地說道。小孬子家庭農場致富不忘鄉親,平時還積極指導和帶動貧困戶發展黑木耳種植,採取「農場+農戶」模式,為貧困戶種植食用菌解決資金、技術、銷售問題,並與有種植意願、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籤訂種植回收合同,安排專人跟蹤提供種植技術指導,貧困戶負責採摘,收貨木耳後由農場統一銷售,扣除成本後的收益歸貧困戶所有。
  • 李冰冰點讚阜平好禮 納千層鞋底走穩脫貧致富路
    如今,曾經見證軍民魚水情的布鞋,又成了這片革命老區脫貧致富的經濟抓手。本期《脫貧攻堅戰星光行動》節目,李冰冰與張永紅再次重逢,喜悅之餘,她不忘向張大姐履行自己調研時許下的承諾——為花山村布鞋尋覓更好的設計,解決產品銷售難的問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現代青年農場主」帶領鄉親脫貧致富
    她大學畢業後,主動來到農村創業;她養殖的小龍蝦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她種出的「稻蝦米」以良好的口碑獲得了客戶青睞;她用學到的知識技術幫鄉親們一起脫貧致富;她開啟網店銷售,在今年疫情期間實現了穩定的營銷……近日,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來到蘆溪村,見證了趙九梅和她充滿生機活力的新型農場。
  • 河南蘭考代玉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讓黃河古道淌出「黃金」
    「30年前,紅薯是代莊村人最為熟悉的一種口糧;30年後,紅薯是帶領代莊村人脫貧攻堅的寶物。」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代莊村,是遠近聞名的「明星村」。
  • 王福榮:帶領更多姐妹脫貧致富
    「福榮姐了解到我的情況後,主動跟我聯繫,送來了幾臺縫紉機讓我在家工作,後來又幫我成立了『巧媳婦』加工點,現在有員工20餘人,年收入近20萬元,不僅自己脫貧致富了,也帶動了周邊的不少婦女姐妹實現了脫貧。」   看到農村的留守婦女生活越過越有勁、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寬,王福榮深有感觸:「恆琪服飾的發展得益於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 「西瓜大王」的甜蜜事業
    新華社南昌6月14日電 題:「西瓜大王」的甜蜜事業新華社記者郭傑文夏日炎炎,走進江西省分宜縣鳳陽鎮的麒麟西瓜種植基地,滿地圓溜溜的西瓜引人注目,種植戶陳小紅正忙著採摘西瓜。「今天採摘的這些西瓜發往鷹潭,明天早上消費者就能在市場上買到新鮮的西瓜了。」
  • 高淳助力柞水木耳做大做強
    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累計投入蘇陝協作資金5310萬元,助力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實施「1153」工程(發展木耳栽植1萬畝1億袋、年產量5000噸、實現木耳產業產值3億元),先後謀劃實施金盆、窯鎮、金鳳等5個木耳菌包生產企業和一批社區工廠,帶動柞水全縣42個村建立吊袋和地栽村級扶貧木耳基地,把全縣60%以上貧困戶納入到木耳產業鏈中
  • 智能手環「帶領」瀋陽千餘名智力殘疾人平安回家
    智能手環「帶領」瀋陽千餘名智力殘疾人平安回家 2020-12-03 13:35:54 據當地官員介紹,針對智力殘疾人的特殊需求,當地政府積極開展精細化和精準化服務,去年底,曾拿出資金解決智力殘疾人安全出行,安全回家的問題;還打造容殘障人復能訓練和實踐為一體的社會實踐示範基地,以惠民服務等方式面向其開放;打造集重度及智力殘疾人寄宿制託養、生活自理能力康復、技能培訓、休閒娛樂為一體的以智力殘疾人為主的託養康復機構,有效提升改善智力殘疾人的生活質量及生存狀況。
  • 「我的脫貧故事」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丨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
    我叫張啟武,今年50歲,是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村民,同時也是村裡一名普通的中共黨員,家裡有6口人,我家是小湳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就這樣通過帶領群眾買山賣木材,我收入人生的第一桶金,看著跟自己一起幹的群眾都高興的拿到錢,我很欣慰。經過兩年的奮鬥,我家終於在2016年實現了脫貧。  我時常在思考,作為一名中共黨員,不應該只考慮自己,而應該多考慮群眾,我心裡萌生一個念頭,要帶領更多群眾脫貧致富。
  • 畢節市勞動模範黃彪:彝族青年成脫貧致富「答卷人」
    在大堰村這個曾經較為落後的環境中長大的彝族青年黃彪,如今沐浴著新時代的春風,已成長為家鄉脫貧致富的帶頭人。百裡杜鵑管理區大堰村獼猴桃基地1979年出生在大山裡的黃彪,成年後便外出打工。2016年,在外漂泊多年的他帶著濃濃的鄉愁回到家鄉創業,牽頭成立了百裡杜鵑海恩底圓夢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