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王蒙
說起糖尿病,我們往往會認為這是成人的「專屬」。可是你能想像,就在我們身邊,幾歲、十幾歲的孩子,可能正在受糖尿病的折磨嗎?寶姨在醫院走訪期間,就遇到了不少令人揪心的案例......
案例1:6歲女孩每天狂喝水,竟是糖尿病?
6歲的冰冰(化名)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幾個月前不知什麼原因,不斷出現口乾、喝水多、尿多的症狀,幾乎每天能喝3~4升水。
小小的身體為何需要這麼多水?冰冰爸媽疑惑又擔心。
沒想到一段時間後,這些症狀突然加重,並伴有噁心、嘔吐、呼吸急促等症狀,接著冰冰逐漸出現意識不清!
緊急送到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急診查指端血糖:HI(血糖高,測不出);血氣:pH 6.552!在內分泌科完善相關檢查後,小冰被確診為1型糖尿病並酮症酸中毒。
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楚英娜指出,1型糖尿病患者如果不及時採用外源的胰島素替代治療,可出現因高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導致死亡。
「實際上,像這樣的情況早已不是個例」,楚英娜回憶道,就在前不久,科室接診的一名7歲男孩也因類似情況被診斷為1型糖尿病。好在經過治療後,兩個小朋友的意識逐漸清醒,病情也趨於穩定。
案例2:這種糖尿病,也在偷偷傷害孩子
糖尿病常被大家稱為「富貴病」,不當飲食或吃得太好也可能誘發糖尿病。近年來,隨著小胖墩兒的增多,2型糖尿病患兒呈現出增加趨勢。
12歲的堡堡(化名)是個十足的「小吃貨」,個子長得也快,身高1米7的他,體重已經達到180多斤,慢慢地,身體的各種不適給他帶來了困擾。由於有家族肥胖和糖尿病史,細心的媽媽帶他來到醫院檢查。診斷結果顯示,堡堡患有2型糖尿病。
治療團隊制訂了系統的治療方案,一方面通過注射胰島素和口服二甲雙胍降糖,一方面調整飲食,一段時間後,血糖穩定下來。出院後,媽媽嚴格監督堡堡,每天還會想方設法引導他堅持出門活動。然而難以想像的是,這樣有些「辛苦」的堅持,可能要伴隨堡堡一生。
糖尿病對兒童的危害有哪些?
在各大醫院的內分泌科,冰冰、堡堡的故事是千千萬萬「小糖人」的縮影,他們在不知憂愁的年齡患上糖尿病,從此與「糖」這個字眼如影相隨。
楚英娜介紹道,糖尿病有多種分型,主要分為分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混合型糖尿病、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等。
在兒童及青少年患者中,1型糖尿病所佔比例約為90%,大多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起病。至於觸發1型糖尿病的原因,可能涉及這些因素:
遺傳因素:比如父母患有1型糖尿病,那麼,孩子患此病的風險相對較高;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比如引發腮腺炎、脊髓灰質炎的病毒,可能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自身免疫系統缺陷:自身免疫系統異常,會增加患1型糖尿病的風險;
其他因素:比如化學毒素。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由於肥胖發病率逐年上升,2型糖尿病在兒童發病也越來越多,這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糖尿病有很多併發症,急性併發症是低血糖、酮症酸中毒,慢性併發症主要是微血管病變,主要表現在糖尿病腎病、眼病變、神經病變、心臟病變、足部壞疽等。
楚英娜表示,糖尿病目前難以根治,往往需要終身治療和控制。也就是說,一旦患病,可能會讓家長,連同孩子,一輩子都深受其苦。
解答:得了糖尿病,還能吃糖嗎?
能享受甜蜜滋味的童年,才是快樂的童年,那麼對於糖尿病患兒來說,是不是再也不能吃糖了呢?
「大家也不必談糖色變」,楚英娜表示,糖不只是糖果、甜品中的糖,在日常飲食中碳水化合物要佔50-60%,它們分解成葡萄糖被人體利用。平時若血糖控制良好,胰島素用量合適,可少量適當進食糖。
另外,由於幼兒的感冒止咳退燒藥等為保證口感都含有糖分,家長經常擔心會導致血糖波動,實際上這些藥物進食量小,含糖不大,是可以應用的。楚英娜指出,「導致血糖波動的主要是感染本身,而非藥物。」
提醒:出現哪些表現需要及時就診?
如果孩子出現了以下5種表現,家長就要注意了。
口渴/或排尿增加葡萄糖具有吸溼性,能夠吸收並保持水分。所以,血液中過多的葡萄糖會從細胞中吸收水分。人體需要更多的水,但也需要排出血液中過多的葡萄糖和水。如果睡前上過廁所的兒童還會頻繁尿床,有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狀。體重下降來自食物中的能量沒有到達它需要去的地方。所以即使吃了很多食物,仍會感覺飢餓,體重也會相對減輕
容易疲勞大多數孩子一般比較好動,如果突然變得不太喜歡戶外運動,總是疲乏無力,則有可能是發病前兆。視物模糊兒童眼部毛細血管中的血糖升高會使其視物變得模糊。
反覆感染糖尿病會影響免疫功能,造成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現各種發炎症狀。如果又出現了傷口經久不愈等情況,就需要注意了。
楚英娜補充道,5歲到12歲是小孩子患糖尿病的高峰期,家長應定期帶孩子去醫院進行體檢,特別是有家庭遺傳傾向的孩子,做到無病早治有病早防。
來源:河南商報 家有小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