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個新聞。
一個三歲小女孩,生性乖巧,最近卻被整個幼兒園孤立,除了老師,其他小朋友都遠離她。
小女孩是家裡獨生女,父母視如珍寶,每天穿著都很嬌貴,隨便一條裙子都要近4000元,上幼兒園也不例外。
這天,小女孩剛穿的一條裙子被扯壞了,家長很不高興,找到學校要求對方家長原價賠償。對方家長自知無理,只得原價賠償了。
沒過幾天,幼兒園的小朋友都不再靠近小女孩了。
小女孩被孤立了。
這是小女孩的錯嗎?
並不是。
然而最受傷的還是小女孩,沒有了朋友,沒有了該有的學習環境。
小女孩的經歷告訴了我們:
作為父母:沒有邊界的愛,對孩子是一種傷害。
01
《少年說》裡,初一女生徐嘉唯談到自己的母親,她說:
我的媽媽,是一個特別有條理的人。
有條理到什麼程度呢?我的暑假,每一天的安排,都有一個表格。
密密麻麻的文字,精確記錄每個時間點的任務,包括上課,寫作業,吃飯,睡覺,甚至深入到生活的細枝末節。
比如飯前洗手,飯後漱口,在家不可以翹腿,不可以抖腿,早起先疊被子,刷完牙必須喝溫水等等。
聽到這,就連主持人梁田也大呼:「負擔好大呀!」
之後,徐嘉唯懇切地說:「媽媽,你不能用一個「頂級大神」的眼光來衡量我一個「十級菜鳥」,我比你少經歷了25年,能不能不要對我再做這麼細緻的規劃了?」
媽媽卻不以為然,她認為:「這是為人父母應該做的,做的最基本的。正因為早經歷,才能把經歷過的提前告訴你,讓你們少走彎路。
媽媽說的話,不能說百分之百正確,也會有百分之六七十正確。」
此時臺上的徐嘉唯盡顯的失落而又無可奈何。
正如陳銘所說:
自律本是件好事,當自律變成他律,無形中就是壓力。
父母出於好心,以過來人的身份為孩子制定未來的成長方向,將自己的自律方式,轉嫁給孩子,看似沒錯,可歸根結底,她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只是想把孩子訓練成自己心目中的優秀樣子。
時時監督,常常警告,表面是為了讓孩子能成才,實則塑造了孩子的叛逆心理。
當孩子一再退讓,父母一再緊逼,孩子的心理防線會被不斷壓縮,孩子承受的壓力也就越來越大。
沒有邊界的愛,看似愛之深,實則給孩子負擔更大。
02
晨宇,一個富裕家庭的孩子,自小父母離異,由奶奶一手帶大。
父母為了彌補孩子缺失的愛,對他百依百順,極盡所能滿足他的物質需要。奶奶更是無微不至地照顧飲食起居。
有一次,外孫女無意中吃了晨宇一塊麵包,她就不顧自己的老寒腿,冒著大雪,出去給他買一塊新的麵包。
在奶奶眼裡,晨宇的「幸福」永遠都是第一位。
父母為給他更好的學習環境,送他出國留學,兩年不到,他就花光200萬元,無心學習,最後連畢業證書也拿不到。
終日沉迷遊戲,什麼事都不做,甚至連飯都要奶奶一口一口餵他吃。
22歲的晨宇,活脫脫成了一個百無一用的「巨嬰」。
可這怪誰呢?
父母嗎?為了緩解自己的愧疚,他們給了孩子太多沒有底線的愛,不教孩子為人處事,讓孩子學會了不勞而獲。
奶奶嗎?她的寵溺,剝奪了孩子鍛鍊自主選擇、獨立做事的機會。
沒有人能不經歷苦B就能牛B的,只是更多父母在無形中一開始就把孩子當成了「傻B」。
這種沒有邊界的愛,它不是愛,而是赤裸裸的害。
毀掉孩子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你要什麼,我就給什麼。
03
《法律講堂》曾講過一對父子的故事。
2012年,兒子盜竊了李某的黃金戒指,他的父親發現後沒有過多指責,立即賠償了李某的1000元。
2015年,兒子在幫孫某搬家時,順手偷走孫某放在屋內的10000元錢,事後父親又賠償了孫某10000元錢。
每次盜竊,都有父親善後,兒子毫無悔意,越發肆無忌憚,盜竊次數越來越多,最終在2017年,因盜竊罪鋃鐺入獄。
父親悔不當初,沒有好好約束、管教孩子,反而讓孩子變本加厲,走上犯罪道路。
縱子如殺子,溺愛不是愛,溺愛一時,毀敗一生便是如此。
寫在最後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段父親對孩子的話:親愛的孩子!夜已經深了,你也連續三個小時沒有離開書桌,累了吧?
我真的很想過去拍拍你的肩膀,說上一句:需要休息一會兒嗎?但我知道,此刻卻不能讓這溺愛之心發揮作用。
畢竟在求學之路,這只是最基本的付出,為了讓明天的你更加茁壯,今天的我只能在座椅上看著你,繼續陪伴。
多麼好的父親,儘管很心疼,懂得該放手時放手。
正如教育專家尹建莉說的:
為人父母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近,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最好的愛,不是義無反顧,而是懂得張弛有度,把握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