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邊界的愛,是一種傷害

2020-10-03 梁抒君

知乎上有一個新聞。

一個三歲小女孩,生性乖巧,最近卻被整個幼兒園孤立,除了老師,其他小朋友都遠離她。

小女孩是家裡獨生女,父母視如珍寶,每天穿著都很嬌貴,隨便一條裙子都要近4000元,上幼兒園也不例外。

這天,小女孩剛穿的一條裙子被扯壞了,家長很不高興,找到學校要求對方家長原價賠償。對方家長自知無理,只得原價賠償了。

沒過幾天,幼兒園的小朋友都不再靠近小女孩了。

小女孩被孤立了。

這是小女孩的錯嗎?

並不是。

然而最受傷的還是小女孩,沒有了朋友,沒有了該有的學習環境。

小女孩的經歷告訴了我們:

作為父母:沒有邊界的愛,對孩子是一種傷害。



01

少年說》裡,初一女生徐嘉唯談到自己的母親,她說:

我的媽媽,是一個特別有條理的人。

有條理到什麼程度呢?我的暑假,每一天的安排,都有一個表格。

密密麻麻的文字,精確記錄每個時間點的任務,包括上課,寫作業,吃飯,睡覺,甚至深入到生活的細枝末節。

比如飯前洗手,飯後漱口,在家不可以翹腿,不可以抖腿,早起先疊被子,刷完牙必須喝溫水等等。

聽到這,就連主持人梁田也大呼:「負擔好大呀!」

之後,徐嘉唯懇切地說:「媽媽,你不能用一個「頂級大神」的眼光來衡量我一個「十級菜鳥」,我比你少經歷了25年,能不能不要對我再做這麼細緻的規劃了?

媽媽卻不以為然,她認為:「這是為人父母應該做的,做的最基本的。正因為早經歷,才能把經歷過的提前告訴你,讓你們少走彎路。

媽媽說的話,不能說百分之百正確,也會有百分之六七十正確。」

此時臺上的徐嘉唯盡顯的失落而又無可奈何。

正如陳銘所說:

自律本是件好事,當自律變成他律,無形中就是壓力。

父母出於好心,以過來人的身份為孩子制定未來的成長方向,將自己的自律方式,轉嫁給孩子,看似沒錯,可歸根結底,她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只是想把孩子訓練成自己心目中的優秀樣子。

時時監督,常常警告,表面是為了讓孩子能成才,實則塑造了孩子的叛逆心理。

當孩子一再退讓,父母一再緊逼,孩子的心理防線會被不斷壓縮,孩子承受的壓力也就越來越大。

沒有邊界的愛,看似愛之深,實則給孩子負擔更大。



02

晨宇,一個富裕家庭的孩子,自小父母離異,由奶奶一手帶大。

父母為了彌補孩子缺失的愛,對他百依百順,極盡所能滿足他的物質需要。奶奶更是無微不至地照顧飲食起居。

有一次,外孫女無意中吃了晨宇一塊麵包,她就不顧自己的老寒腿,冒著大雪,出去給他買一塊新的麵包。

在奶奶眼裡,晨宇的「幸福」永遠都是第一位。

父母為給他更好的學習環境,送他出國留學,兩年不到,他就花光200萬元,無心學習,最後連畢業證書也拿不到。

終日沉迷遊戲,什麼事都不做,甚至連飯都要奶奶一口一口餵他吃。

22歲的晨宇,活脫脫成了一個百無一用的「巨嬰」。

可這怪誰呢?



父母嗎?為了緩解自己的愧疚,他們給了孩子太多沒有底線的愛,不教孩子為人處事,讓孩子學會了不勞而獲。

奶奶嗎?她的寵溺,剝奪了孩子鍛鍊自主選擇、獨立做事的機會。

沒有人能不經歷苦B就能牛B的,只是更多父母在無形中一開始就把孩子當成了「傻B」。

這種沒有邊界的愛,它不是愛,而是赤裸裸的害。

毀掉孩子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你要什麼,我就給什麼。

03

《法律講堂》曾講過一對父子的故事。

2012年,兒子盜竊了李某的黃金戒指,他的父親發現後沒有過多指責,立即賠償了李某的1000元。

2015年,兒子在幫孫某搬家時,順手偷走孫某放在屋內的10000元錢,事後父親又賠償了孫某10000元錢。

每次盜竊,都有父親善後,兒子毫無悔意,越發肆無忌憚,盜竊次數越來越多,最終在2017年,因盜竊罪鋃鐺入獄。

父親悔不當初,沒有好好約束、管教孩子,反而讓孩子變本加厲,走上犯罪道路。

縱子如殺子,溺愛不是愛,溺愛一時,毀敗一生便是如此。



寫在最後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段父親對孩子的話:親愛的孩子!夜已經深了,你也連續三個小時沒有離開書桌,累了吧?

我真的很想過去拍拍你的肩膀,說上一句:需要休息一會兒嗎?但我知道,此刻卻不能讓這溺愛之心發揮作用。

畢竟在求學之路,這只是最基本的付出,為了讓明天的你更加茁壯,今天的我只能在座椅上看著你,繼續陪伴。

多麼好的父親,儘管很心疼,懂得該放手時放手。

正如教育專家尹建莉說的:

為人父母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近,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最好的愛,不是義無反顧,而是懂得張弛有度,把握邊界。

相關焦點

  • 小女孩穿4000元裙子上學,被孤立:沒有邊界的愛,是一種傷害
    然而最受傷的還是小女孩,沒有了朋友,沒有了該有的學習環境。小女孩的經歷告訴了我們:作為父母:沒有邊界的愛,對孩子是一種傷害。沒有邊界的愛,看似愛之深,實則給孩子負擔更大。為了緩解自己的愧疚,他們給了孩子太多沒有底線的愛,不教孩子為人處事,讓孩子學會了不勞而獲。奶奶嗎?她的寵溺,剝奪了孩子鍛鍊自主選擇、獨立做事的機會。沒有人能不經歷苦B就能牛B的,只是更多父母在無形中一開始就把孩子當成了「傻B」。這種沒有邊界的愛,它不是愛,而是赤裸裸的害。
  • 無條件的愛,需要邊界
    但更普遍的現象是,很多做父母的,自己都沒有體驗過無條件的愛,只聽說這個方法對孩子很好。於是從自己理解的角度出發,誤以為無條件的愛,就是不加任何限制的愛,結果對孩子聽之任之,反而成了溺愛。到最後,自己還憋了一肚子委屈。在這裡,我將我所學習和理解的無條件的愛,儘量以最簡單易懂的方式分享給大家。
  • 不要讓你的愛成為一種傷害!
    個案啟示: 別讓你的愛成為一種傷害! 每一對父母都是疼愛自己的孩子的,而且為了讓孩子明白你們是愛他們的,你們也在表達著你們的愛,但是你們不恰當的愛,對孩子卻成了一種傷害!,『你和什麼人聊天呢,不要和陌生人聊天』,孩子賭氣走丟了,你才說『你不是要走嗎,走吧』,『你不是要死嗎,去死吧』,『那個娃不像好人,不要和他來往』,『就知道玩手機,不知道學習』,『你要還是這個樣子,我們就不管你了』…… 你們表達了很多相反的意思,來表達你們的愛,希望引起孩子的注意。
  • 有一種愛,徘徊在婚姻之外,再真都是一種傷害
    不是所有的愛,動了心,動了情,就會有結果,愛上你花開一季,註定沒有結果。有些愛,註定不屬於你,就要知道放手,即便再不舍,也要接受離別的痛苦。有一種愛,退也難,進也難,愛也難,放下也難,徘徊在艱難的婚姻之外。
  • 《小小姑娘》對女兒的一種傷害,有時也是愛
    但每個母親愛自己孩子的方式卻各有不同。有的母親認為給孩子足夠的關心、足夠的生活物質就是對孩子的愛;有的母親認為順從孩子的想法就是對孩子的愛;還有的母親認為對孩子的一種傷害,同樣是愛。可這種傷害在作者成為母親之後才深深理解那也是種愛。書中的作者虹影在父母離婚的時候被踢來踢去,誰都不想擁有她的撫養權,可最終在法院的判決下,虹影跟著她母親一起生活。母親畢竟只是一個女人,她選擇了再婚,想要擁有一個完整的家,能夠讓生活變得幸福一點。
  • 「無條件的愛」與「愛的邊界」——孩子,這是媽媽給你最好的禮物
    我們感謝父母們幫我們帶孩子所做的一切,但是,孩子教育,並不是溺愛,並不是所有事情都有「下次」,所以「下次不要再做了」這種提醒一點用處都沒有!反而就讓孩子變本加厲!「無條件的愛」是讓孩子從心裡知道無論我做了什麼事情爸爸媽媽都是愛我的,是一種堅定的滿足感 ,我不需要撒謊,我可以和爸爸媽媽溝通,我害怕他們會罵我否定我,我在他們面前只需要表現自己真實的想法就可以了。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會以達到某種結果為目的。無度的愛給孩子帶來的是「刀刃」,只有在愛的邊界裡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
  • 有一種愛的傷害叫「媽媽手」——腱鞘炎
    有一種愛的傷害叫「媽媽手」——腱鞘炎
  • 心理學:如果你沒有健全的人格,註定會被「愛」傷害
    為什麼沒有健全人格的人,註定會被「愛」傷害?如果我們不能擁有清晰的自我認知,那麼我們註定會被「愛」傷害,甚至在被傷害時都不知道其中原因。2、 具有很高的情感開放性情感開發性是指將自身情緒變化視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接受自己的情緒變化。具有很高的情感開放性會讓自己的情緒波動性變大。
  • 儒家他說第六章:孩子的邊界
    父母的愛,是一種分別的愛,是不求回報的愛。是最真的愛。3、怎樣教會孩子幹自己的事情給孩子幹,很容易出成效。教孩子幹,遠不如幫孩子幹快。但是,幫孩子幹的人看似勤快,實則很懶,懶得透過表象去發現內在本質,懶得動腦,懶得成長。給孩子幹誰不會?你比孩子大二三十歲,這事兒當然簡單。
  • 過度的愛,是一種傷害——縱觀影視劇《愛的釐米》
    導演潘越用他質樸的鏡頭語言,安靜流暢的敘事手法向大眾展現了兩個家庭的情感糾葛;導演試圖通過這樣一個故事對現代社會存在的這一普遍現象進行曝光,向社會呼籲,愛,是需要距離和空間的,正如片名一樣,《愛的釐米》,是的,愛隔著那釐米的距離,獲得的是更多的自由,它讓愛不再是負擔,不再是傷害。
  • 一個沒有邊界的今日頭條真的好嗎?
    從品牌、用戶獲取信息的成本、算法精準度等三個方面一一論證,一個沒有邊界的今日頭條真的好嗎?有沒有什麼品牌的定位是我能解決你的一切問題?手機算嗎?手機雖然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但它終究是通訊工具,我不能把它當作空調來用。網際網路產品都會給自己的產品做定位、做品牌,是希望用戶在想到一類問題時第一個是能想起自己的產品。比如:想學習知識,我們可以想到「得到」;想看電視劇,我們會想到「愛奇藝」。
  • 愛是一件好事但溺愛卻是一種傷害
    有一種愛是守侯,也有一種愛是等待。更有一種愛是放手。適當的放手或許,能讓愛走的更遠。讓愛變得更美。讓愛顯得有價值。今天是我未滿12歲的兒子。第一次去廣東幫鄰居家打暑假工。但我耳邊總是罵人的聲音。有人罵我毒,有人罵我狠心。還有人說,我到底是不是親媽?我為什麼這麼做?心裡比誰都清楚。
  • 邊界究竟在哪裡?
    問題:請教老師一個問題,我們說要給孩子邊界,通俗一點要懂規矩、有底線。但是當孩子不按規矩來了以後,怎麼讓他遵守規矩呢?當講道理沒有用的時候,是不是應該給懲罰呢?比如,老師要求孩子每天把自己要做的作業抄在本子上,回家對照著做,但是孩子動作慢,也懶得抄,基本就沒抄過作業回來。
  • 不求成「牛娃」,但求不「熊化」讓孩子確立邊界意識
    比如:無論在任何年齡,孩子的身體和個人的空間就是他們的邊界,別人沒有權利可以接近,同樣別人的身體和個人的空間也屬於別人的邊界,你的孩子同樣在未經過別人允許的前提下接近也是不應該的。這就是物理邊界,就像我們小時候上學時的那條三八線,這就是物理邊界。
  • 心理邊界·戀愛脫單心理研究之有效溝通系列第21彈
    我沒有袒護暴力,但是她對父母也有一定程度的言語暴力,造成了互相傷害。但是內心的傷害一直都在,她依然會有不安全感,會變得不自信,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甚至後來男方說女孩自私,女孩至今還覺得自己當初可能沒有幫到男方,還因此心存內疚。
  • 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怎麼理解?為什麼傷害自己的孩子?
    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愛自己的孩子,那麼只能對孩子造成傷害。有很多父母就是打著這樣的旗號,無意當中傷害自己的孩子。有這樣幾種父母,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愛護子女並真正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孩子。其次是不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子女,卻口口聲聲說完全知道怎麼愛孩子。最壞的就是並不愛自己的孩子,卻認為自己深愛著孩子。
  • 假裝愛你,實際在傷害你——真正愛你的人,不會對你做這3件事情
    為什麼要讓別人來傷害你呢?臺灣心理諮詢師周慕姿在《情緒勒索》一書中說,自我價值低的人,容易陷入在情緒勒索之中。情緒勒索指的是是指以愛之名,通過要求、威脅、施壓、打擊、沉默等手段,在親子、情侶、職場關係中爭奪控制權,讓對方就範。
  • 小閒畫畫:以愛之名,劃出邊界
    媽媽沒有打過我,在我心中,她散發著自由民主的光,但就是這位自由民主的女士,打起我的兄弟姐妹來,相當有節奏,每每提及此事,她都說太氣人太可恨。村外的莊稼地,看似連成一片,其實地與地之間,是有界限的。她不給我,但其實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地的,這塊地與生俱來,地的邊界插著籬笆、種著荊棘、拴著請勿靠近的汪,它們守著這塊地,即使血緣、養育之恩也不容近入,因為這塊地裡,種著一個人不願與人分享的東西,它可能是最心愛的夢想,也可能是最不想言說的傷痛……以愛之名跨越邊界,也許能維護那塊地的主人,但不可避免的,也會給他的世界帶來創傷。
  • 人際相處邊界問題
    為什麼我明明愛他,最後卻做出種種出格的事情,導致我和他的感情一再受到傷害,使得我和他都一度陷入絕望的情緒之中呢?我不得不和他交流並作深刻反省,是我的觀念在哪兒出了什麼問題,得趕緊找出導致問題的根源,並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他總結我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我承認的確是這樣。但問題在於怎麼做才算自主控制了情緒、能夠控制情緒呢?
  • 有一種傷害叫——語言暴力
    作者:寶寶知道 鍾皮皮的禮物如今,有一種暴力,不會在你身上留下傷痕,卻能在心上投下永不散去的陰影,甚至毀掉一個人的一生。那便是語言暴力。這種暴力比起外表的傷痕來說更為嚴重和可怕。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