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深海火山口,長滿鱗片的蝸牛,因為人類採礦瀕臨滅絕

2020-12-19 怪羅科學

蝸牛,一點也不陌生,有一個小小的保護殼,身體其他部分軟軟的,看起來非常可愛,也是我們常吃的一種食物。

那你見過鐵甲外殼的蝸牛嗎?

圖為:鱗腳蝸牛,見過長這樣的蝸牛嗎

這種蝸牛叫鱗腳蝸牛,身上的外殼和鱗片含有鐵合物,因此非常堅固,也具有磁性。

它們主要棲息在印度洋深海中的熱液噴口附近,2003年,人類首次發現鱗腳蝸牛生活在海底2900米的地方,且棲息地面積只有兩個足球場這麼大。如此惡劣的棲息環境,鱗腳蝸牛完全是依靠身體獨特的鐵甲外殼和鱗片存活下來。

它身上的保護殼可以分為三層,中間是一層文石層,大約有250微米厚,文石是一種常見殼類材料,文石層內裡包裹著一層糊狀的有機物,約150微米,文層是外側是硫化鐵強化的外層。

蝸牛的鋼鐵外殼中,每一層都有其特有的作用。科學家們對鱗腳蝸牛的外殼保護強度進行了模擬,當外殼受到捕食者的攻擊時,若攻擊力量比較強大,則會出現裂痕,裂痕的斷裂方式主要以樹枝狀擴散,可以有效減弱和分散攻擊的力量;同時中間的糊狀有機物會迅速填充到裂痕中,防止裂痕擴大。

蝸牛的身體上還有一排一排的鱗片,這種鱗片主要由蛋白質組成,數以百計的鱗片像瓦片一樣排列,保護著蝸牛的身體。

鱗腳蝸牛還有一顆巨大的心臟,主要是為了適應體內共生細菌的氧氣需求。蝸牛體內寄生著多種細菌,這些細菌可以利用海底噴口的硫化氫獲取能量,蝸牛負責提供氧氣,細菌負責提供大量營養物質,互惠互利。

一排排互相重疊的蝸牛鱗片和鐵甲外殼組成了蝸牛「無堅不摧」的盔甲,可以抵禦捕食者和其他競爭性蝸牛的捕食,也可以保護身體免受噴口滾燙且具有揮發性的水。這種強大的生物防禦技能,也給科學家們新的啟示,為研製防彈衣和新型保護材料提供了新的靈感。

儘管如此,看起來堅不可摧的生物,卻也面臨著滅絕的窘境。

7月18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鱗片蝸牛列為瀕危物種。由於人類不斷開採海底礦石,破壞了它們的棲息地,導致它們慢慢走向滅絕。

這將是第一個因為人類不斷開採深海礦石而瀕臨滅絕的生物。

科學家們認為,雖然鱗腳蝸牛已經進化出很多技能來適應惡劣的環境,但是由於我們對這種蝸牛的習性和生物學知識知之甚少,我們並不能確定蝸牛是否能經受住海底採礦的嚴重破壞,若將它們移居其他地區,是否能適應新的棲息地也無法確定。

科學家們不禁感嘆:我們對鱗腳蝸牛的科學研究的速度也許趕不上人為破壞環境後滅亡的速度。

相關焦點

  • 最硬核的深海動物,也要被我們搞滅絕了
    深海是個人類剛剛開始了解的世界,而如今,那些我們剛知曉其存在的深海奇異動物,正因我們的活動面臨著滅絕威脅。三個紅點為鱗腳蝸牛僅有的三個分布點。圖片:Michal Maňas / Wikimedia Commons「硬核」蝸牛危在旦夕2019年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鱗腳蝸牛列入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讓它成為了首個因採礦威脅而被宣告瀕危的深海動物。消息發布時,多家公司正在申請勘探性質的採礦許可。
  • 「深海鋼鐵俠」——一隻擁有刀槍不入鋼鐵甲殼的蝸牛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隻被稱為「海底鋼鐵俠」的蝸牛。這隻蝸牛有一個很酷的名字--Crysomallon squamiferum。它首次被發現於2003年,是唯一已知的擁有天然金屬鎧甲的生物,它不同於任何其他已知的天然或合成工程鎧甲。
  • 深海採礦可能導致獨特的生態系統將「永遠消失」
    近些年,日本、英國和諸多國家正在爭先恐後地開始深海採礦。資金緊張的太平洋島國也越來越多地考慮允許採礦以實現經濟多元化,這些國家都是礦業公司尋求開採的水下多金屬結節的熱點地區。但一份新的報告顯示,太平洋的深海採礦可能會對生態系統和島嶼社區造成廣泛的破壞。
  • 人類發現一種「煮不熟」的蝦,生活在海底火山口,水溫超過450度
    因此,很多海底生物的視力都已慢慢退化,有趣的是,白色盲蝦們生活在水溫可超過450度的深海火山口附近,難道說它們不會被燙熟嗎?白色盲蝦是英國科學研究小組在加勒比海,開曼群島以南一處海溝發現的一種蝦,他們認為白色盲蝦生活在海底深處的火山口。並指出,在黑乎乎的海底深處生活,眼睛已經變得不再重要。有趣的是,它們的背部會發光,這也許可以稱為長在背部的「眼睛」。
  • 這5種已經滅絕的動物,最遲的1937年滅絕,滅絕原因大都因為人類!
    南加利福利亞貓狐這是一種狐狸,但是有沒有我們想像的狐狸那樣的妖媚,看著像貓咪一樣的可愛,消失之前生活在北美洲,不過後來由於人類侵佔了它們的生活環境,它們就一步步走向了滅絕。3.巴裡虎這種老虎沒有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老虎那麼大,體重只有一百來斤,可能正是因為這種原因它們才會因為人類的過度獵殺全部走向滅亡,它的滅絕是最晚的,1937年。
  • 愛科學:450℃ 深海火山口生活著一種蝦,網友:紅燒還是白灼?
    2011年,英國科學家在深度大約5000米的一條海底裂縫中發現了一種新的深海蝦種群,這種蝦生活在海底火山泉周邊的巖石上面,每平方米的數量多達2000隻。這種傳說中的蝦叫做超級耐熱蝦,正如其名,超級耐熱蝦可以生活在450℃的環境中,不僅不會被煮熟,還生活的活蹦亂跳。這種蝦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白色盲蝦,有著潔白的外表可惜卻視覺特別的差。
  • 大家吃過蝸牛嗎?這個國家把蝸牛吃到差點「滅絕」,只能人工養殖
    在非洲這個神奇的土地上,有著眾多的種族和部落,各地方的文化習俗也有差異,也有著這麼一個國家,把蝸牛吃到滅絕,這個國家就是加納。加納是一個非洲西部的國家,因為生產黃金而被稱為「黃金海岸」,而且加納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可可之鄉」,據說世界上每六顆巧克力中就有一顆的原料來自加納,這裡人們還有一個特殊的喜好就是吃蝸牛。大家吃過蝸牛嗎?這個國家把蝸牛吃到差點「滅絕」,只能人工養殖。
  • 5種存在時間最久的動物,其中一個無限接近恐龍,瀕臨滅絕
    前面說到,我們人類對地球來說是個新朋友,那麼我們究竟從誕生到現在在地球上生活了多少年呢?據科學家調查發現,在最早發現的猿人化石,經過鑑定後得知,我們人類在地球上最多生活了300萬年。300萬年這個數字看起來很長,其實和有些動物比較起來,太短暫了。
  • 世界上最難煮熟的蝦,生活在深海火山口,連中國的吃貨也沒辦法
    因為蝦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富含蛋白質,和鈣等眾多的營養成分。市場上也有很多種類的蝦,比如河蝦,草蝦,青蝦等等,品種不同的味道也會略有不同,烹飪的方法也不同,吃過這麼多蝦,大家知道世界上有一種蝦是居住在450度高溫的嗎?英國科學家也是不經意間在加勒比海深處發現了這種蝦,這種蝦被稱為超級耐熱蝦,又稱白盲蝦。
  • 中國人不願吃的食物,非洲國家卻吃到瀕臨滅絕,一年吃上千萬噸
    有這麼一種食物,就是中國人不願意吃的,但是在非洲的很多國家卻吃到了幾乎瀕臨滅絕,一年的數量要達到上千萬噸,很多人都好奇,這到底是怎麼一種食物呢?其實啊就是我們熟知的非洲大蝸牛。生活在南方沿海地區的朋友們應該都不會陌生,非洲大蝸牛作為一種外來物入侵物種,曾經在貿易往來中來到了中國,這種大蝸牛區別於我國的常見的蝸牛,他們的個頭極大,背上大大的殼,有點像田螺,很多北方人在第一次見到這種蝸牛的時候,還以為是誰家的田螺掉在了地上。據了解,非洲大蝸牛的生存力極強,而且繁殖十分迅速。
  • 詞彙乾貨|物種滅絕vs瀕臨滅絕,如何區分?
    譯:北露脊鯨瀕臨滅絕,川普可能是它們最後的希望。周四,該物種被宣布為極度瀕危物種,目前只剩下不到450隻。在這句話中,我們可以學到兩個表示「瀕臨滅絕的」詞彙表達:1. …be on the brink  作形容詞,brink 表示邊緣的意思。
  • 它被認為是大滅絕的「兇手」,比水熊蟲還強,在火山口「遊泳」!
    它是大滅絕的「兇手」,比水熊蟲還強的生物,能在火山口「遊泳」!如果要說地球上最強的生物是什麼,在經過了這次病毒劫難之後,人類再也不敢自詡是地球上的老大了。所謂環環相扣,病毒的出現改變了很多人的看法。水熊蟲的能力到底有多強有人卻說,如果地球上最強的生物不是人類,而是水熊蟲了。
  • 外媒:研究顯示螢火蟲瀕臨滅絕
    參考消息網2月10日報導 外媒稱,由美國塔夫茨大學和國際自然保護聯合會領導的生物學家小組指出,由於棲息地喪失、人類使用殺蟲劑和人造光等三種威脅,螢火蟲正面臨滅絕危險。據西班牙《趣味》月刊網站2月4日報導,這項新研究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49位螢火蟲專家參加,並已在美國《生物科學》月刊上發表。
  • 這種生物血液呈藍色,被稱作「活化石」,卻因人類瀕臨滅絕
    在地球46億年的時間中,生命存在的時間已經有38億年的時間了,這其中無數的生物出現又被大自然淘汰,可以說,經過數億年之久還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絕對可以算作是「活化石」了,不過,自從人類進入了文明時代,伴隨著人類活動的越來越頻繁,地球上這些「活化石」的現狀也並不樂觀。
  • 盤點全球八大瀕臨滅絕的動物,十分珍貴可愛可憐
    全世界有794多種野生動物由於缺少應有的環境保護而瀕臨滅絕76科300餘種植物瀕臨滅絕以下資料只是人類目前所知,不知道還有多少知名或不知名的物種正在消失
  • 夏威夷為什麼會得名「物種滅絕之都」?
    久而久之,人類的土地、農田也開始受到影響,便利用同樣作為入侵物種的狗驅趕、獵捕野豬,一方面野豬的數量的確得到了控制,但另一方面,狗在捕獵的過程中又威脅到了夏威夷僧海豹的生存,加上人們對僧海豹皮毛、脂肪和肉質的需求,這種夏威夷僅有的兩種哺乳動物之一只能另尋棲身之所,結果在適應新環境、食物匱乏中瀕臨滅絕。
  • 國際研究團隊警告:深海採礦對海洋環境和生態影響不容忽視
    海洋礦產資源豐富,隨著相關技術不斷發展,人類對深海礦藏的興趣越來越大。但一國際研究團隊最近警告稱,深海採礦不僅對採礦區海底環境構成風險,還會嚴重威脅礦區之上深海中層水域的生態環境。他們建議,深海採礦應謹慎行事,在更全面地評估相關風險後再採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