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劉阿姨」上了熱搜。杭州有位32歲的劉女士,她懂英語和法語兩門外語,有碩士文憑,準備應聘保姆。於是,網絡熱議。
我認為劉阿姨很有遠見和眼光,為她點讚。
劉女士經歷
劉阿姨歲數不大,還是稱劉女士為好。從網絡上看到,劉女士畢業於西安外國語大學。畢業之後,曾經在某個大型IT企業上班,外派到非洲。2016年回國後,結婚生子,中間的工作比較斷斷續續,曾經在某個早教中心當過老師。
現在準備應聘保姆。不過,她的保姆不是打掃衛生的普通保姆,而是負責照顧、教育孩子的鐘點工,100元/小時。我看到的另外一個版本是,她按照朝九晚五的時間上下班,月薪2萬元。總之,收入不低。網上有人說她年薪30萬,我認為是以前,目前她應該不能拿到30萬,不是沒有30萬的崗位,而是30萬的崗位需要比當家政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更多。
劉女士這麼做的原因
劉女士這麼做不是心血來潮,她顯然有備而來。首先,她自己有孩子,知道找保姆的痛點。現在大部分的保姆都不合格,文化程度不高。先不說不負責任,虐待孩子的惡保姆,就是本性善良,勤勞的保姆也不是很讓人滿意,照顧孩子不單單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還需要跟孩子溝通、交流,引導孩子的教育。
大家也許覺得我說得太誇張。原先我親戚家有個保姆,除了沒文化,什麼都很好,帶孩子盡心盡力。她每天帶孩子出門玩耍,總是要去一個廢品收購站那裡玩一會兒。孩子回家,只要看到喝完水的瓶子或者罐子。第一時間就狠狠摔到地上,用腳使勁踩扁它。活脫脫一個小收破爛的,惹得我們哈哈大學。笑過之後,也很無奈,一位大學老師的兒子第一個先學會的是收破爛。
所以,市場上對於高素質保姆有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一部分富人已經有錢,他願意在這些方面多花一些錢,但找不到合適的家政人員。劉女士應聘的就是這個層次的人員。劉女士自己是碩士,又當過早教中心的老師,而且又是母親的話,她的這個背景非常適合,會得到主顧的青睞。富人們有錢,但不傻,一個剛畢業,沒結婚的女碩士,要應聘這樣的職位,難度很大。
其次,劉女士據說是這個招聘平臺原來的銷售,我想她肯定知道市場需求,有這個需求,她才會發廣告。另外,這個高級家政收入肯定比她現在當銷售的收入高很多。
對教育的思考
劉女士的事情在網上一夜爆紅,很多人又開始痛心疾首,學歷不值錢啊,讀這麼多書,看這種事真是浪費啊。
首先,學歷確實不值錢。經常在網上有人說,我辛辛苦苦讀了個本科,收入竟然不如一個工人,我讀書的意義何在?
大部分人的讀書就是為了工作,給公司解決問題。到機械廠會設計圖紙,到電子公司會嫿電路圖。很多學生電子系畢業了,會修家裡的電氣故障嗎?機械系畢業的,能自己安裝水電線路嗎?很多人什麼都不會幹,還不如沒讀過書的裝修工或者電工。你說,這個學歷值錢嗎?
老闆們都是很直接的,誰能解決問題,就給誰錢。你行就表現出自己的能力來,一張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文憑賣不了錢。
還有人說劉女士是浪費。我覺得很奇怪,她一樣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在非洲,跟非洲人民溝通;在早教中心,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一群孩子們;幹這種照顧孩子的家政,就是跟一個小孩講,不單單是英語,而是用自己綜合素質來引導、照顧孩子。這三種場景有什麼區別?沒有浪費自己的知識啊。
劉女士的熱議,恰巧說明了我們現在的教育理念有些落後,認為學歷跟崗位之間有對應關係。並且認為崗位之間有高低之分。像家政不如老師,不如白領。
其實這些理念稍微多思考一下,就會發現不值一駁。在很早以前,大學生當小攤販是不可以想像的,小攤販被人看不起。但劉強東大學畢業,在中關村擺攤,到現在造就了京東龐大的商業帝國。快遞員也是被人看不起的,順豐總裁王衛一開始就是人肉給人從香港往內地捎帶東西,幹多了,他就成立了順豐快遞。
北大曾經有一位畢業生,陸步軒,窮困潦倒,當屠戶賣肉。後來,他去北大做演講,第一句話就說,自己給北大丟臉了。北大校長馬上說,這不丟臉,北大學生完全可以賣肉,幹什麼都可以。崗位沒有貴賤之分。
陸步軒的賣豬肉不算成功,但並不意味著屠戶這項工作低賤。同樣的北大校友的陳生,他賣豬肉賣成了廣州的豬肉大王。陸步軒和陳生兩個人同樣是賣豬肉,一個是被動的,一個是主動的,結果完全不一樣。
劉女士擁抱家政行業也是主動的,我相信她應該會跟普通家政人員收穫不一樣的結果。現在中國國民普遍富裕,但我們只有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非常薄弱,服務業亟需升級,針對高端人群的優質服務極為缺乏。而這種服務,針對孩子的服務更是最有前途。在中國人心裡,自己可以湊合一下,對孩子肯定是要給最好最貴的,這個行業是一片藍海。
成功一般屬於有遠見和有勇氣的人,祝福劉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