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中山東路去往老城大十字,遠遠可見平地而起的摩天大樓。這在老百貨大樓舊址上,重建而起的商業體,逐漸掛起深藍色的玻璃幕牆。
裙樓購物中心才清洗過的外觀,米黃色的牆面顯出幾分溫潤,忙於開業的內部裝修,追趕著稍縱即逝的商機。
人們在這裡等待的,或許不只是,一場象徵意義上的商圈復甦。
大十字連排門面的臨街老樓
「門面拆遷,清倉處理...」一街之隔老樓臨街的連排鋪面中,音響傳出熟悉又老套的叫賣聲,穿過熙來攘往的行人。
鋪面裡「最後幾天」甩賣的,衣服鞋帽、日用品,不一而足。多處商家還會掛出橫幅,對比強烈的色彩,印出醒目的「拆遷」。
駐足仰望這棟老樓,在它的背後,多年未動的漢湘街棚改,也在試圖改變著,困擾在徵拆準備階段的反覆循環。
01 陳年棚改
走在漢湘街的巷子裡,還有年月很久的低矮平房。城市高樓大廈的背面,這種老屋未經修繕,雨天漏水,冬天透風,在所難免。這裡留有貴陽早期棚戶區的原貌,而居民等待的改變,始於7年前。
城市高樓背後的漢湘街
耳熟能詳的立項棚改,不少人只知道大概的方位。當時地塊出讓的公示圖,也成為迄今為止,較為完整的區域示意。
漢湘街棚改地塊區域示意
地塊位於大十字原智誠百貨,達德學校的舊址的背面,中華南路和富水南路之間。醒獅路將其一分為二,北抵中山東路,南鄰萬東橋。
這幾年,不時會在網絡平臺,出現盼望徵拆能夠推進的情況反映。綜合官方渠道的答覆,漢湘街棚改,確實幾經波折。
2013年土地出讓過後,在8月就下達了該房屋的徵收摸底公告,正式啟動徵收摸底調查工作。但是受到1.5環建設的調整,已經上報的項目總體規劃方案,需重新上報審批。
而接下來的工作,需要通過規劃審批的安置房總規、單體及戶型圖,並且落實資金及房源過後,才能開展徵收的籤約工作。
在早期徵收安置的摸底中,涉及徵收戶數2047戶,徵收面積約18萬方。
2014年左右,居民的日常生活面臨著尷尬的局面。由於納入了棚改項目,擔心下一步啟動的拆遷,怕把房子租出去,又不敢翻新自住,出售、落戶等也都受到影響。
如今漢湘街上年久失修的房屋
此後的幾年間,棚改項目推進有所進展。2016年10月,項目總規再次上報,同年10月消防變更地點圖紙送審。2017年1月,規劃總圖及測繪圖上報核算指標和日照分析,並再次反饋修改意見。
直到2018年底,項目總平面規劃設計方案完成報規劃審批。同時,街景設計及徵收前期相關工作同步開展。
由此看來,這些年間,居民們經歷過的「要徵收了」,主要是2013年強烈預期,到中間斷續回復。而在2018年至2020年,又趕上新三年棚改一輪全城摸底。
虛虛實實間,終究未能成行。
而漢湘街棚改的願景,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就列入到城市改造範圍。
早在2008年,就部署過提升改造工作,但是因為地塊拆遷量較大,居民也提出回遷的要求。
為就地解決拆遷安置的問題,2010年提出擴大漢湘街項目用地範圍,將南側的地塊作為拆遷安置區一併納入統一規劃改造範圍。
漢湘街上老房的巷口
跨過一個時代,又走過了十多年,這處棚改仍在推進。
2020年8月,貴陽漢湘商業文化旅遊(棚戶區改造)項目(南部住宅造型改變)消防總圖收審。但是專家反饋修改意見後,目前尚未通過最終審查。
臺灣大廈背面醒獅路周邊的房屋
項目的規劃、設計、資金,環環相扣,困擾多年的問題,還在尋求破解關鍵的一環。
這些年間循環的棚改預期裡,各種波折掩映下的初衷,自始至終仍是讓城市生活更為宜居。
而待徵拆時日許久,居民們的實際需求,不僅應當認真傾聽,而且積極尋找有效方式、路徑,加以協調解決。
畢竟,已然漫長的改造,目前還在路上。
科學路上的老房
02 土地周折
2013年7月的最後一天,那是漢湘街棚改地塊,出讓的日子。
業主方以一手的溢價,總價約5.390億元,拿下面積達4.97萬方的土地,規劃建設住宅與商業商務的綜合業態。
早期舊城改造的土地特點,都在當時的出讓指標中體現。其容積率最高可達9.62,綠地率指標僅要求不小於20%。這都遠高於目前住宅和城鄉建設的規劃指標,但是在當時並不少見。
這樣的開發條件下,當時的綜合樓面地價,最低甚至可以不到1500元/㎡。
這個價格,看似極具性價比,但也只是光鮮的一面。
漢湘街上的老房
毛地熟掛,是早年土地一級開發,難解的結。在當時的成交價款中,僅含土地出讓金等,不包括後續徵收與補償工作及費用。對於競得人而言就是,「先把地給拿了,拆遷的錢,再想想辦法」。
此後多年間,疏老城建新城加快,為適應新一階段城市建設的需要,貴陽土地出讓立下了「兩大標準線」,一是降低容積率,一是推動淨地出讓,土地與開發的市場關係,逐步開始理順。
如今,貴陽城市更新的土地開發模式,路線兼顧發展實際所需,也更趨於中性。
通過低效用地的再開發,較好地從市場化層面,協調地塊先行入市,徵收補償並進,共享運營落地等多方的推動。
漢湘街棚改地塊上的臨街老樓
過去只漲不跌的房價,不斷地推高補償預期,一度也讓拆遷,成為改造的老大難。
「早拆比晚拆好,多拆比少拆好」,老話也在發生改變。早期棚改項目地塊徵收安置,面對著新的市場環境。
伴隨貴陽樓市上一輪熱潮,房價經歷一輪過山車過後。價格的適度性回調,徵收安置預期平穩,又為改造推進提供了時機。
從近年啟動徵收安置的地塊類比,解決歷史遺留的棚改問題,重新以公開採購的項目形式推進,整體成本仍然可控。
儘管如此,這種改造啟動仍然需要巨額的資金。而拿地方如果更長於資源整合與商業運營,引入具有實力的資方也成為選擇。
為了推進漢湘街棚改,2017年業主方曾與實力雄厚的開發企業協商。此後,也陸續有過合作開發的意向。
早年的股權變更過後,這塊地上原生的籌碼已然改變。主導開發的一方,離場貴州足球過後,在省外的投資也有攤子。一成不變多年的原新百貨大樓,今年轉身運動時尚的商城,由不得多一些的告別。
這些年的風霜雨打,又何止落在那些老房?
趕上2019年貴陽基準地價調整,這塊地如今更值錢了,也等到相對平穩的市場預期。
久拖未動的棚改,能否迎來轉機?
03 商圈未來
漢湘街商街地產開發,從規劃之初就領貴州商業的新潮。不僅須要優勢的區位選擇,雄厚的開發實力,更要有後期的特色商業管理。相對於原老百貨大樓棚改與重建,這同樣也是具有難度。
本土開發的實現性而言,這相當於在7年前,就想把CCPark搬到老城中心,同時形成商住與文旅為一體的網紅商街閉環。
2016年中旬,漢湘街商業項目早期的規劃中,定位為文化旅遊商業綜合體,總建築面積55萬平方米。
而在2018年底,新版規劃在考察時展現。項目將改變漢湘街上世紀50、60年代的瓦房,形成帶有明顯可識別傳統、民宿符號高複合度綜合體建築群。
同時打造成為高端商務、現代零售業、分散經營的傳統商業,以及休閒娛樂、城市住宅功能為一體的大型商業區。
近期漢湘街棚改項目效果示意
效果圖也描繪出,大十字商圈進化的新形態。
圖的最左側,以中山東路為分隔,就是老百貨大樓新建的商業體。
再往右側,來到項目北區。臨街的是原新百貨大樓。其背後待拆遷的老樓,也將打造成為地標性的大樓。
而在達德學校舊址的背面,風情商業步行街,現代大型Shopping mall,形成開放式、低密度的街區形態現代購物中心。
以醒獅路為界的南區,則是密度較高的高層建築集合,規劃約15萬方住宅,及4萬方商務辦公業態。
近期漢湘街棚改項目規劃示意
雖然歷經更改,但是當時的商業眼光與遠景,即便放在今日,仍是獨具一格。
而這也是老百貨大樓轉身過後,原新百貨大樓引領下,嚮往的一番改變。也是對大十字商圈、城市文旅、宜居生活,具有貴陽本土商業名片的闡釋。
從整體布局層面,2020年也提出推動漢湘街棚改項目加快啟動建設,實現達德書院和漢湘街的連片升級改造,打造特色文化街區。
可是,商業的脈搏,不輕易隨人所願。
大型商業謀求轉型,傳統賣場期望轉身,而祖傳的小本買賣,則在叫賣聲中,生生不息。
大十字打出「拆遷清倉」的連排門面
大十字老樓「喊拆」的門面,也是由業主方接手後,進行整體管理。曾經用過長期的租賃,但是也因為拆遷的預期與安排中,進行過一次騰租。
時隔大半年,未有實質性的進展,又以短租的形式招租。「有一月一籤的,生意還不錯。有段時間想租,還得排隊」。
再一次「拆與不拆」的折騰過後,遮擋陳年棚改的幕布,最終被親手掀開了一角。
仿佛一夜之間,又回到記憶中的從前。
那是老百貨大樓還在日子裡,大十字已經拆除的環形天橋上,總是有相似的店鋪,在「倒閉、關門」的嘈雜聲裡,買賣著各種商貨。
如今生產力的極大提升,產品極度豐富。電商與實體加快融合的背後,商業傳承的源起,無非是生產與交換的買賣,滿足人們的生活所需,促成而來的生意。
俯瞰漢湘街上的老房
今天,更多的城市商圈裡,還在試圖復刻「大十字」的傳奇,但是終究成不了它。
老城商圈原址上,蘊含的,續寫的,註定是興盛與演變的磨礪,也是不斷追逐的新生。
疫情至今,城市的商業與消費,在雙循環的新格局中,還在加快復甦的腳步,走向新一輪的轉變。
大十字連排門面的「喊拆」聲,也似時代之間延續的聒噪,不悅耳卻入心,催促著人們繼續向前。(作者 / 一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