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最近很生氣。
3月3日,臺灣世新大學被爆出,它向大陸短期研修生承諾赴臺課程內容不涉及敏感話題。此後兩周內,陸陸續續有72所臺灣高等院校接受「教育部」的調查。一時之間,世新大學等高校被捲入輿論中心,「文件限制講學空間」等質疑在Facebook上鋪天蓋地。
臺灣世新大學內部景象
而本應是主角之一的大陸交換生,卻沒有走入輿論中心。儘管身處海峽彼岸,但他們的社交腹地僅僅是微信,臺灣社交網站上的激烈論戰似乎與他們並不在同一個世界裡。他們像之前一樣上下課,刷朋友圈與微博,去圖書館自習,再回宿舍。
有時手機屏幕亮了,是微信好友詢問「來臺灣交換好不好」的問題。
南京大學的黃子芫在世新大學的廣電專業交換一個學期,作為公費交換生的她很早就對這個據說是「全臺灣陸生最多的大學」做好了功課。由於交換生選課時不受專業束縛,她選了很多知乎網友以及身邊好友推薦的名師課程,如二十世紀兩岸風雲人物和中國現代兩岸問題,這些課程也是「陸生大多感興趣的課」。
選擇來臺灣交換,一是因為她對臺灣歷史文化感興趣,喜歡「走出去」;二則是出於經濟上的考量:「我之前考慮的英國項目需要自費,然後臺灣的項目是公費,比較便宜。」
這也是許多有交換意願的學生選擇臺灣的理由之一。對於家境普通的大學生來說,臺灣無疑是一個相對經濟的選擇——申請門檻上,大部分臺灣高校不需要雅思託福成績,無須在考試上花一筆費用;生活費用上,相比起歐美、日韓等國,海峽對岸的島嶼還是處於「負擔得起」的水平。於是很多大陸學生都把「走出去」的目光投向了海峽對岸。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新聞系的郭海楓剛到臺灣時,就被大陸生的人數嚇了一跳。今年春季,想「開闊眼界」的她自費十萬新臺幣(折合人民幣22659.81元),選擇了學校與世新大學合作的短期研修項目。她選了一門「全媒體識讀」的課,課程在一間能容納400人的大教室內開展。在幾乎滿員的課堂上,老師請臺下的學生提問,她發現提問的人有一半都說自己來自大陸。
她後來得知臺灣世新大學的短期陸生有將近1700人:在這所校內學生總數不到12000人的私立大學裡,和她一樣的短期陸生已經佔了全校人數的13.7%,「都可以組成一個系了!」
大陸學生想來臺灣求學,除了選擇交換之外,還可以以學位生的身份到臺灣高校就讀。從2011年起,臺灣面向大陸招收學位生(在臺攻讀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學生)。於是,高考後的大陸學子開始把目光轉向臺灣,與交換生不同的是,他們的這次選擇將決定未來四年的大學生涯。
來自廣州的學位陸生孔祥智在2014年憑大陸高考成績,以相當於提前批次的形式被錄入世新大學的新聞系。他來臺灣的想法很直白:「當時臺灣只對大陸少數省份有招生,廣東是其中之一,我想競爭說不定會小一點;同時也想看看對岸是怎麼樣的教學情況。」加上高中老師「臺灣教育比較紮實」的看法和朋友的建議,最終促使他踏上了臺灣的土地。
在世新大學,短期自費生在所有短期陸生中佔有最大比例。因此,世新大學專門設立「陸生服務中心」,為這些學生提供資訊以及幫助。事實上不止世新大學,臺灣許多大學如銘傳大學、中華大學等都設有專門面向陸生的管理機構。
上圖分別為世新大學、銘傳大學、中國文化大學的陸生服務網頁
隨著越來越多大陸學生赴臺求學,臺灣在大陸學生眼中也不再那麼陌生。根據臺灣「教育部」統計,每學期有萬餘名陸生進入臺灣的一百多所高校交換,每年有三千餘人進入臺灣高校攻讀學位。無論是短期的研修生,還是託付四年大學時光的學位生,他們已經成為臺灣社會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
面對近年出現的大量陸生赴臺現象,臺灣人吳易樺覺得「還好」。她就讀於東吳大學心理系研究所,不認為臺灣接納陸生是一件「臺生的教育資源被搶奪」的事情,「我覺得大學接納其他地區的人,並依照學生的比例分配好資源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她認為,陸生與臺生所享受的教育資源都是相對平等的,學校也儘量做到一視同仁。
吳易樺現在是一個兩岸交流平臺的經營者,與臺生、陸生都有較多接觸。當被問及兩岸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否頻繁,她的回答言簡意賅,「少數。」
吳易樺感覺相比起陸生,臺生並沒有發出太多主動的訊號。「如果你(陸生)問臺灣學生一些問題,他們都會很熱情地回覆你,但不會說想和你發展成比較深層的關係。」所以陸生與臺生各自有自己社交圈的現象更為常見,多數情況下,兩方並無過多交集。
而鄒明諺則是一個主動的臺生。在國立中正大學讀大二的他,每個學期都會認識學校的陸生,並且和他們中的大多數成為了朋友。熟悉臺灣的他會帶陸生去環島,會在課上找坐在角落的陸生吹牛,「我覺得他們來到新環境會不會有點孤獨,所以主動和他們說說話」。
但是碰到觸及兩岸差異的議題時,雙方還是存在分歧。鄒明諺較少選擇爭辯,但同時也很難改變自己的立場,當感覺要碰觸到雙方不悅的話題時,就往往停止了交流。所以他認識的很多陸生也只是停留於認識的層面,「很少有人能讓我願意推心置腹」。
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加重了雙方的交流隔閡,「大部分陸生來臺灣,覺得臺灣就是在一個國家底下不同制度的地區」吳易樺說,「可是對臺灣學生來說,兩邊是完全不同的地方。」
跨過了兩岸的差異,大陸學生還需要面對來自臺灣當局的限制。最廣為人知的是「三限六不」政策,包括「限制採認高等學校學歷、限制來臺中國大陸學生總量、限制學歷採認領域」,「不涉及加分優待、不影響國內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在學打工、不得在臺就業、不得報考公職及專技考試」。
「還有不能被納入健保,實習不能拿薪水」,在臺灣生活了三年的孔祥智補充道,「但是同樣是外籍生的僑生、外國學生和港澳生,他們就可以做(許多陸生不被允許的事情)。」
就打工這一條而言,根據臺灣就業服務法第68條規定,除了陸生以外的外籍生如果在臺進行勞務工作必須先申請並取得工作許可證。儘管他們申請也有許多限制,但相比起被禁止打工的陸生而言,至少擁有一條被允許的通道。但如今隨著陸生人數增加,緊箍在陸生身上的「三限六不」也有放寬的跡象:如學生工作與課程學習相關,則陸生可在校內擔任助理及領鐘點費,但放寬仍然有限。
除了「三限六不」,對於短期陸生而言,必須按照入臺證上規定的日期出入臺灣。國立中正大學國際事務處交換生負責老師蔡雅琪表示,如果交換學生提前入臺或者延後離臺,不僅學生自己會陷入麻煩,學校交換處也會受到處罰。如果短期陸生有意願來臺攻讀學位,變成「長期陸生」,自身的戶籍歸屬地也可能會成為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臺灣目前只面向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福建、廣東、湖北及遼寧八省市招收學位生。
儘管限制仍在,但陸生越來越多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臺灣「教育部」數據顯示,在境外學生來源排名中,2013年還位於第五名的中國大陸,到2016年一躍成為第一。2013年在臺大陸學生,包括短期研修生以及學位生共32,450人;到2016年該數字已經成長為41,975。短短三年內,陸生人數就增長了近一萬。
陸生人數的暴增與臺灣教育資源過剩不無關係。如今臺灣共有157所高等院校,面積約是臺灣兩倍、被公認為高校分布最密集的大陸省份之一廣東,其高校數量也只比臺灣多11所左右。再加上臺灣日益嚴重的少子化、教育資源的供需失衡,早在2008年臺灣就有一高中生高考總分7分卻被大學錄取的新聞。臺灣的大專院校陷入「退場」危機,根據臺灣大專校院新生註冊率查詢系統公布的數據,在2016年,臺灣就出現了50所高等院校各專業平均錄取率在50.4%以下的現象。而陸生與其他外籍生的到來,正是臺灣緩和高等教育資源供需矛盾的需要。
隨著臺灣私立大學紛紛向陸生伸出橄欖枝,不斷擴大陸生錄取量,臺灣當局也面對著與陸生相關的爭議。受《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限制,在臺攻讀學位的陸生是所有臺灣的外籍學生中,唯一在居留六個月後仍無法取得「居留」身份的學生,這就意味著陸生無法被納入臺灣健保系統。健保,就是健康保險,陸生納入體系之後,可以擁有與臺灣人一樣的優質醫療報銷服務。有關陸生健保問題的爭論從開放陸生就讀的2011年開始就不曾休止,直到2016年10月,臺灣最高領導人蔡英文拍板讓陸生納入健保系統,但前提是保費由之前的政府補助四成改為陸生全額支付,而短期研修生依舊被排除在健保體系外。
在各種政策的制定背後,本應是主體的陸生,多被置於幕後。對於陸生納入健保的決定,孔祥智不以為意。他如今既不知道自己是否被納入健保,也基本上不會主動去關心這個問題,「其實沒有人關注健保本身。」
或許,就像本應被關注的陸生沒有成為輿論的主角一樣,「沒有人真正在乎他們的感受與想法。」
谷河傳媒出品
轉載請聯繫我們
谷河傳媒記者 郭佳靈 夏慧中
責任編輯 李藝丹
微信編輯 袁一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