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29年的等待 江西籍99歲赴臺老兵陳竹生回鄉團圓(圖)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跨越海峽29年的等待 江西籍99歲赴臺老兵陳竹生回鄉團圓(圖)

2018-10-23 21:40:2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張艾京

    10月23日晚,一架來自臺灣的飛機緩緩降落南昌昌北機場,99歲赴臺老兵陳竹生終於見到了闊別29年之久的家鄉親人。海峽這頭期盼已久的親人們也難掩激動,紛紛上前擁抱老人。? 李韻涵 攝

  中新網南昌10月23日電(李韻涵 姜濤 王劍)「歡迎您回到家鄉!」23日晚,一架來自臺灣的飛機緩緩降落南昌昌北機場,99歲赴臺老兵陳竹生終於見到了闊別29年之久的家鄉親人。海峽這頭期盼已久的親人們也難掩激動,紛紛上前擁抱老人。

  「我之前沒有看過二太爺爺,但第一眼看到照片就認出來了,因為二太爺爺和大太爺爺長得太像了。」曾孫輩的陳覲勉當日來到機場,向二太爺爺送上鮮花,表示歡迎。

  陳竹生的老家在江西省撫州市臨川縣(現臨川區)南關村牛角灣。戰亂時期,陳竹生少年從軍,之後輾轉遠赴臺灣,從此與家鄉親人天各一方。

  1989年,陳竹生曾獨自回鄉探親,之後的幾年也有過書信往來。此後因家鄉行政區域規劃變更等原因,陳竹生和在大陸的親人失去了所有聯繫。

10月23日晚,99歲赴臺老兵陳竹生與闊別29年之久的家鄉親人在機場合影留念。 李韻涵 攝

  時光荏苒,陳竹生今年已是99歲的高齡,回到家鄉見到親人的想法愈加強烈。

  「爸爸近年來一直在和我們說,想要回家鄉看看親人,也希望我們這些後輩看看家鄉,今天能夠踏上這片土地,能夠幫父親圓夢,我真的非常開心!」23日,陳竹生的女兒陳淑貞難掩激動之情。

  為了幫年邁的父親圓夢,今年9月,陳淑貞向今日頭條兩岸尋親項目求助。當月10日,收到求助的項目組向江西撫州地區精準推送了尋親信息。

  尋人信息的發布的當晚,陳竹生的侄孫媳婦婁麗娜在手機上看到了這條信息,並隨即與尋親項目組取得聯繫。

陳竹生老人將於10月25日上午與家人一起舉行祭祖儀式,告慰已逝親人。 李韻涵 攝

  今日頭條兩岸尋親項目工作人員周思妤告訴記者,在尋親信息發布的半小時後,項目組便收到了回信。「這是兩岸尋親項目成立以來,以最短的時間幫助雙方尋找到親人的一次。」

  婁麗娜對中新網記者表示,「我爺爺在臨終之前一直和我們念叨二爺爺,我們也曾去臺灣尋親,但最終無果而歸。這次能找到二爺爺,這種跨越世紀跨越海峽的骨肉相見,真的太令人感動了。」

  陳竹生老人將於本月25日上午與家人一起進行祭祖儀式,告慰已逝親人。中新網屆時將現場直播祭祖活動。(完)

相關焦點

  • 赴臺老兵未能回鄉抱憾終生 41年後女兒取爺爺奶奶墓前土帶回臺灣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鴻飛吳國強文圖  1949年,老兵史運生隨部隊撤往臺灣,從此,一道海峽隔斷了兩地相思。  名字「豫秀」寄託著老兵對家鄉的思念  「豫」是河南的簡稱,史豫秀的名字裡也有一個「豫」字。史豫秀說:「豫秀是父親給我取的名字,河南的豫字會跟著我一輩子,這是我的父親在我身上烙下的鄉土情結,這也是那一代赴臺老兵獨有的方式。」史豫秀說,在臺灣遇到名字有「豫」字的人,大家都會感到很親切,一問他們大都是河南人的後代。
  • 辭鼠迎牛話團圓 兩岸一家同賀春
    過大年,各地風俗略有不同,「團圓」卻是幾千年永恆不變的主題;而被那道淺淺海峽隔開的人們,更是因了這個中國人最為看重的節日,不斷重複演繹著一幕幕兩岸本一家的血脈親情。在兩岸全面「三通」後的第一個春節到來之際,「團圓」二字,除了親切與溫馨,還多了一份期盼……   團圓的故事有淚也有笑  有一個老兵,離開大陸的家鄉去臺灣時,女兒只有6歲。
  • 豫籍臺胞「唐三彩」時隔66年 首次回鄉探親(圖)
    ▶不經意的一別,卻是長達66年的離散。1月19日,「盛世風華——兩岸唐三彩交流展」在河南博物院開幕,臺北·歷史博物館攜館藏的10件(組)三彩器,跨越海峽,與我省館藏的部分三彩器重聚首。這也是這批離散文物自1949年之後,時隔66年首次回歸故裡。
  • 兩岸重逢:老兵海枯石爛的情愛傳奇
    可是,20年前,在臺灣的戒嚴令和"三不政策"之下,那一道可以朝發夕至的海峽,卻是不可逾越的天塹鴻溝,使近在咫尺的兩岸骨肉至親,老死不相往來近40年。正如香港作家巴桐在報告文學《海峽探親潮紀實》中所描寫的:"多少高堂明鏡悲白髮,多少妻子長年守空幃,多少兒女不知父生死,多少異鄉客夜夜夢神州。"然而,一切違背人情的政策,都無法持久。1979年元旦,北京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兩岸關係漸趨緩和。"
  • 臺灣同胞浙江臨海「尋根記」:在一起 便團圓
    圖為:臺胞王國燕與父親的老照片合影。臨海臺辦供圖近日,臺北臨海同鄉會22位臺胞,跨越兩岸海峽,重返故裡開啟為期8天的尋根之旅,其中11位臺胞是首次回到家鄉——浙江臨海。「父親在世時,他一直和我回憶故鄉往事,叮囑我不要忘根。」前往嶺根村的路上,臺胞王國燕對家鄉巨變讚不絕口,「20年前來臨海,那時還沒通鐵路。
  • 萍鄉老太太臺灣尋親,29年光陰等來3小時相聚
    29年來,她一直在思念臺灣的哥哥,一直在尋找遠方有著血緣關係的親人……7月底,今年71歲的萍鄉退休教師黃淑蓮趁著身體硬朗,帶著家人赴臺尋親。海內存知己,寶島有真情。在素不相識的臺胞黃文貴熱心幫助下,7月31日晚,黃淑蓮在臺北福華飯店,終於見到了已故兄長的3個兒女。
  • 遂寧籍臺灣老兵女兒找到親人回鄉團年
    她說:「過年就是中國人的團年。這次回家,我也是替父親劉華林回來過年。因為他少小離家,十幾歲之後就再沒有跟家人團圓。」    海峽隔不斷的思念    臺灣老兵後人尋找大陸親人    1945年,正在農田裡幹活的劉華林來不及告別妻子和尚未出生的孩子,就被抓了壯丁後又輾轉到了臺灣,從此與白馬的家人斷了音訊。
  • 97歲廣東籍老兵用畫筆拯救臺中眷村
    古樸的磚牆遇上鮮豔的顏料,去年海峽論壇期間舉辦的首屆創意塗鴉大獎賽,來自兩岸的年輕畫手,讓廈門市集美大社這個富有閩南風情的古老村落煥發了新的生機。而在臺灣省臺中市,有一名高齡97歲的老人,也用同樣的方式,拯救了自己的家園。「彩虹爺爺」黃永阜,是一名祖籍廣東省臺山縣的退伍老兵。
  • 跨越半個世紀的兩岸情緣——臺灣藝術家傅申、陸蓉之夫婦陪伴98歲...
    6月14日,臺灣著名藝術家傅申、陸蓉之夫婦陪伴98歲的父親陸永明從臺灣桃園登機,跨越海峽,回到他們共同的家鄉——浦東新場。從陸永明先生到臺灣藝壇伉儷傅申、陸蓉之,兩代人的親情、愛情、友情都與浦東新場這座歷史悠久的古鎮相關。陸永明1922年3月17日出生於上海浦東新場古鎮。
  • 山西陽泉礦區啟動回鄉工程:選調陽泉籍在外公職人員回鄉工作
    山西陽泉礦區啟動回鄉工程:選調陽泉籍在外公職人員回鄉工作 澎湃新聞記者 石鳴 2019-08-23 14:00 來源:澎湃新聞
  • 99歲老兵推車90分鐘去看敬佩80年的英雄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夏友勝 見習記者 劉小玉 文圖、視頻 剪輯 孫凱傑「大事終於辦成了!」9月28日上午10時8分,站在位於中原福塔二層的吉鴻昌雕像旁,99歲的老兵王錦奪難掩心中的激動,舉著右手做出「成功」的手勢。
  • 抗戰老兵吳福龍有望魂歸故裡[圖]
    1月27日,本報刊發了《90歲抗戰老兵江西尋人 為完成營長犧牲前遺願》的報導,在本報幫助下,90歲安徽抗戰老兵盛孝如終於尋到了江西籍老營長吳福龍的親人,完成了戰友的遺願。  3月4日,從高安市傳來好消息,抗戰老兵吳福龍有望魂歸故裡。本報1月27日對盛孝如尋戰友吳福龍親人事跡的報導。
  • ,又一位蘇州籍臺灣老兵落葉歸根!
    ,又一位蘇州籍臺灣老兵落葉歸根!  中國臺灣網4月23日蘇州訊 4月19日晚,無錫碩放機場,由12位蘇州人組成的接機隊伍特別引人注目。領頭的是兩位年過七旬,滿頭銀髮的長者,兩位老人手裡高舉著一面大錦旗,早早地在接機處張望著。隊伍中時不時,就有人偷偷地抹起了眼淚。  不斷有人拖著行李箱走出來,但都不是他們要等的人。
  • 靈魂擺渡:臺灣裡長16年背200位老兵骨灰回家,分文不取
    靈魂擺渡:臺灣裡長16年背200位老兵骨灰回家,分文不取 臺灣高雄祥和裡裡長劉德文從2003年起
  • 29年光陰等來3小時相聚
    核心提示:29年來,她一直在思念臺灣的哥哥,一直在尋找遠方有著血緣關係的親人……7月底,今年71歲的萍鄉退休教師黃淑蓮趁著身體硬朗,帶著家人赴臺尋親。海內存知己,寶島有真情。在素不相識的臺胞黃文貴熱心幫助下,7月31日晚,黃淑蓮在臺北福華飯店,終於見到了已故兄長的3個兒女。
  • 江西豐城一餐飲集團董事長辦公室被害,生前經常慰問參戰退伍老兵
    2020年12月7日,在江西省豐城發生一重大刑事案件,江西正祥和裕餐飲集團董事長甘某某被害,此事一出在當地迅速傳開,雖然案件的具體原因還不得知,但是有關受害老闆甘某某的事跡備受關注。一位熟悉甘某某的退伍老兵告訴記者:「每年八一建軍節前後,都會抽空來看望我們這些參戰退伍老兵,非常感謝他對老兵的關心。」
  • 跟隨蔣介石到臺灣的老兵,歸鄉探親後,一句家訓發人深省
    這是一個臺灣老兵的故事。1948年到1950年,蔣介石退守臺灣時,140萬大陸士兵跟著他來到臺灣。之後,他們就成了「榮民」,住在「眷村」,睡在「退舍」,被稱為「外省人」。劉祿校是湖南永順籍老兵,1947年被抓壯丁當兵時,他還不到20歲,和妻子陳全梅結婚兩三年。他說,到臺灣後,他們的生活其實很苦。
  • 親人團圓王琪老人連吃七碗家鄉手擀麵 老兵今日前往老家掃墓
    陝西省鹹陽市,滯留印度54年老兵王琪終於回到他的故鄉鹹陽,見到了他的哥哥。視覺中國 供圖王琪的侄子王永禮感慨:「今天我們全家四代人來到這裡,迎接親人從印度歸來,幾十年的願望終於在今天實現了。」按照安排,今天王琪和家人將在親屬的陪伴下前往老家乾縣薛錄鎮薛寨南村,為父母掃墓,同時看望在老家生活的親人。不用引見兄弟相擁淚流滿面王琪與大哥一見面就抱頭痛哭,親人久久相擁而泣。
  • 臺灣老兵回家:活著做了遊子,死了不能做遊魂
    大陸那頭,有他們摯愛的戀人和父母親人,但對於跟隨國民黨搬遷去臺的200多萬大陸國軍、工作人員和家屬來說,那一灣海峽,是終生難以跨越的鴻溝。當時,臺灣軍民如果與大陸方面聯繫,會被冠以「匪諜罪」論處,況且1949年後大陸也重新進行了行政區劃,記憶中的那些地址很多都成了歷史,已經難以與故鄉和親人再次取得聯繫。
  • 臺灣裡長16年背200位老兵骨灰回家,全部分文不取
    讓骨灰落地,告訴長者「回家」了 ■劉德文是臺灣省高雄市祥和裡的裡長,從2003年至今,經常為了怎麼將赴臺老兵的遺骨背回家而奔波,可謂他們魂歸故裡的引路人。赴臺老兵,一個即將被時光遺忘的群體。1948年到1950年,中國開啟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離別,上百萬人從大陸湧向臺灣。當年去臺灣的士兵最小的才13歲。離開家門時,所有人都以為還會回到故鄉,和父母共享天倫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