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老太太臺灣尋親,29年光陰等來3小時相聚

2020-12-19 萍鄉觀察

29年來,她一直在思念臺灣的哥哥,一直在尋找遠方有著血緣關係的親人……7月底,今年71歲的萍鄉退休教師黃淑蓮趁著身體硬朗,帶著家人赴臺尋親。海內存知己,寶島有真情。在素不相識的臺胞黃文貴熱心幫助下,7月31日晚,黃淑蓮在臺北福華飯店,終於見到了已故兄長的3個兒女。

29年的思念和光陰,等來了3個小時的匆匆相聚,做了一輩子人民教師的黃淑蓮說「值了」。

團聚

大哥離家後再也沒有回來

黃淑蓮是一個有著34年教齡、退休於萍鄉師範附屬小學的小學語文高級教師。

黃淑蓮的父親叫黃善華,出生於1905年,母親叫張惠蘭,出生於1904年,夫婦倆一共生了9個孩子,一家人住在萍鄉市上慄縣東源鄉石嶺村。

1947年出生的黃淑蓮在家排行最小,上面有6個哥哥和2個姐姐。其中,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先後夭折。9個孩子裡,目前只有排行老三的黃元典和排行最小的黃淑蓮健在。

黃元魁在家排行老大,出生於1923年,是黃淑蓮的大哥。

他自幼愛好讀書,學業優異刻苦,因此,當地的黃家祠堂每年會挑來7擔稻穀,家裡變賣後再供黃元魁讀書。1945年左右,黃元魁前往浙江軍事學院求學,1948年,黃淑蓮1歲的時候,黃元魁回了一趟家後,就再也沒有回來了。

據悉,黃元魁是頭天晚上到家,第二天早上四點多就走了。離別時,他只對父母說,他們要去很遠的地方,是請假回來告別一下父母的。他安慰父母,很快就會回來,請父母不要太勞累。許多年後,黃淑蓮的母親回憶當時的情形說,「你大哥最後一次離家時,你才1歲不到,當時大哥拉著你的手,囑咐你要好好聽話……自此,他就再也沒有回來。」

隨後,黃元魁去了哪兒,是生是死,家裡沒有一個人知道。直到黃淑蓮的父母先後去世,老人想看一眼兒子的夙願也沒有完成。

大哥遺照

同鄉幫助尋親 才知大哥已故

1989年,政策逐漸開放,一些萍鄉籍的臺灣老兵開始返鄉探親。以前不知大哥是生是死,現在看著大家都回鄉探親,此時喚醒了黃淑蓮對大哥的強烈思念。

有一次,黃淑蓮跟一名學生補課,得知這名學生的家長在當地對臺辦工作。黃淑蓮當即把大哥的情況向他作了介紹,希望通過對臺辦打聽一下大哥的下落。按照這位熱心家長的要求,黃淑蓮當場寫了一封尋親信,這封信通過對臺辦的官方渠道,很快刊登在《臺灣日報》的版面上。

甘華士是萍鄉籍臺胞,兒時在萍鄉市湘東區下埠鎮長大,後來也在浙江青年軍官學院求學,他與黃元魁既是同學又是同鄉。

這一天,看到《臺灣日報》刊登了尋找黃元魁的尋親信後,甘華士立即聯繫了黃元魁的太太劉金英。最終,在對臺辦和甘華士的幫助下,黃淑蓮以書信的形式與居住在臺灣桃源縣的嫂子劉金英聯繫上了。

此時,黃淑蓮才知道,1948年,大哥在浙江青年軍事學校求學時,該校舉校遷往臺灣。黃元魁到了臺灣後,還做過蔣經國的貼身侍衛。不幸的是,大哥已於1985元過世。

書信來往9年 親人再次失聯

黃元魁與劉金英生育了一子兩女,3個孩子分別於1970年、1971年和1973年出生。

黃淑蓮說,「儘管大哥不在了,但我仍然想去看看嫂子和有著血緣關係的侄兒女,然而,當時沒有放開赴臺旅遊政策,同時自己經濟也不寬裕,所以一直不能完成夙願。」

黃淑蓮與劉金英通過書信聯繫了9個年頭,大概在2000年,黃淑蓮再按照同樣的地址寄信給嫂子時,註明「查無此人」的信件就一封一封退了回來。

費盡周折找到的親人再次失聯,黃淑蓮萬般沮喪,隨著自己年齡的增大和兄姐們一個一個離世,她對親人的思念與日俱增又無計可施。

黃淑蓮有個哥哥叫黃平和,他出生於1936年,在家排行老六,生前一直在新餘供電部門工作。

2013年,黃平和身患重疾在南昌急救。彌留之際,黃淑蓮從萍鄉去看他。神志不清的黃平和看到妹妹坐在床邊,振作著對妹妹說「我存好了錢,明天我們就去臺灣找大哥。」幾天後,想念了大哥一輩子的弟弟在醫院病故。

未寄出的信件

「再不去臺灣,就永遠去不了」

今年4月,71歲的黃淑蓮與老伴黃安柏來到三亞的兒子家裡小住。三亞風景好,夫婦倆想報個旅遊團出去走一走,但卻連連吃了閉門羹。旅行社的工作人員說得很清楚,「你們年紀大了,沒有兒女陪護,不敢接。」

黃淑蓮想,她和老伴都年過七十了,確實不年輕了。

通過這次三亞之行,讓黃淑蓮意識到自己確實老了,如果再不去臺灣,可能就永遠找不到了親人了。「就算是大海撈針,也一定要去找!」

7月下旬,黃淑蓮與老伴帶著兒子和侄子,4人報了7月29日從南昌昌北機場飛臺灣高雄的旅遊團。為碰一下運氣,再次打探一下侄兒女的信息,黃淑蓮連夜寫好了兩封信,一封打算寄給嫂子,另一封打算寄給曾經幫她找到大哥後人的在臺同鄉甘華士。寄信前,工作人員提醒,「一來一往沒有半個月,你也收不到臺灣方面的回信」。因為赴臺前根本收不到臺灣親人的回信,於是黃淑蓮只有放棄寄信。

第二天,黃淑蓮又問路找到了該市湘東區下埠鎮一個叫甘家灣的地方,這裡是在臺同鄉甘華士出生的村子。然而,甘華士的侄媳告訴她,甘華士很多年前就已過世了,他們與臺灣那邊也斷了聯繫。

寶島有真情 抓到「救命稻草」

馬上就要啟程赴臺了,卻沒有一絲親人的音訊,4人正在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黃淑蓮娘家侄子黃斌帶來的一個信息讓此事有了轉機。黃斌說,他的一個朋友在臺灣有個熟人,人熱情也願幫忙。

此人叫黃文貴,今年60歲,臺灣新北人,祖籍福建。

更幸運的是,黃文貴早些年到過萍鄉,還與萍鄉市江夏文化研究會會長黃萍結緣,兩人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友誼。

通過有效渠道,黃淑蓮成功添加了黃文貴的微信。說明了情況後,黃文貴答應幫她尋找黃元魁的後人,並第一時間向萍鄉的朋友黃萍反饋了此事。黃萍知曉此事後,請求黃文貴伸出援手,幫助黃淑蓮找到親人。

大概只過了半個小時,黃文貴在微信裡告訴黃淑蓮稱,已經找到了黃元魁的兒子和女兒的聯繫方式!黃淑蓮當時不敢相信,素昧平生的黃文貴的能耐居然這麼大,自己找了這麼多年都沒有找到的親人,他居然半個小時就找到了。

黃文貴說,他首先找了臺灣江西同鄉會,但沒有找到黃元魁的名字,根據「黃元魁曾做過蔣經國先生侍衛」的信息,他又找了一個做過蔣先生侍衛的朋友,結果很快就找到了黃元魁的兒子和女兒的電話。

左二為黃文貴

29年等來3個小時團聚

電話裡,第一次聽到親人的聲音,幾十年的思念,讓情緒一下子崩潰,電話兩頭的親人哭了。通過詢問,黃淑蓮最後知道,原來嫂子已經過世了,由於搬了家,所以她寄出信件才會一封一封退回來。

親人聯繫上了,在哪兒相見?黃淑蓮將8天的赴臺旅遊行程發給了黃文貴,根據行程安排,第一天在高雄,第二天在臺中,第三天的臺北,第四天在花蓮……鑑於目前黃元魁的3個兒女都住在臺北,於是,大家決定7月31日,也就是第三天的晚上,在旅遊團下榻的臺北福華飯店與大哥的3個兒女團聚。

當天晚上7時許,黃元魁的3個兒女提著阿里山高山茶、鳳梨酥等臺灣特產和特意從臺南趕到臺北的好心臺胞黃文貴先生一起,來到了福華飯店。因為旅遊團不肯中途返回,直到晚上7點30分許,黃淑蓮一家才出現在福華飯店。親人相見,大家非常激動,孩子們的身體裡流著大哥的血液,而大哥卻不在了,黃淑蓮心裡不知又悲又喜。

當晚,在附近一家高檔餐廳,大哥的孩子們請大陸的親人吃了晚飯後,又回酒店房間裡坐了很久,聊了一些大哥生前的事,時而激動,時而傷感……

深夜11時30分,孩子們與大陸的親人們相聚約了3個小時後,開始一一道別。

黃淑蓮尋找大哥黃元魁,真正算起來,是從1989年臺灣老兵回鄉探親開始,從當年至今,黃淑蓮尋找大哥已整整29個年頭。

29年,不算短。29年等來了3個小時的團聚,黃淑蓮說「值了」。

體諒晚輩奔波 姑姑謝絕送行

據悉,考慮到各種風險,赴臺旅行團通常不允許遊客單獨脫團。按照旅行安排,8月1日,行程的第四天早上,了卻了夙願的黃淑蓮一家與旅遊團開始前往花蓮遊玩……

黃淑蓮的老伴黃安柏說,他們是7月29日從南昌昌北機場飛臺灣高雄,在寶島繞了一圈後,按照行程,8月5日,他們再次回到高雄機場,再從高雄機場搭乘返回南昌的航班。

8月4日,黃元魁的兒女聯繫姑姑,他們打算第二天從臺北趕到高雄機場來為大陸的親人送行,但被黃淑蓮婉拒。「臺北到高雄有約400公裡的路途,坐高鐵也要約2個小時,見也見了,天又這麼熱,讓孩子們這麼老遠趕過來送行於心不忍,以後有的是相見的時間」。

同時,在臺北福華飯店相聚時,老伴黃安柏也跟孩子們介紹了大陸親人們的情況。

黃安柏說,孩子們的上一輩人中,除了這次赴臺尋親的他和姑姑以外,他們在大陸還有一位叔叔和姑父健在。他們在大陸的平輩兄弟姐妹,一共有16人,加上臺灣的他們3兄妹,他們同輩的兄弟姐妹一共有19人。「現在,大陸經濟發展了,大陸的16個同輩兄弟姐妹都有自己的房子,家家戶戶都購買了小車,隨時歡迎他們到大陸探親旅遊」。

夙願了卻,落單而歸

再見,臺灣;再見,親人

離開臺灣的頭天晚上,黃淑蓮給好心的臺胞黃文貴先生發了一短微信——

我們明早七點就要乘車前往高雄機場。這次寶島臺灣之行十分滿意,不僅飽覽了美麗的自然風光,更是了卻了幾十年對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完成了父母的遺願,也完成我作為肩負著尋找親人的這個歷史使命。因為如果我不牽頭來找,下一輩人的感情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替代我與兄長這種同胞之情的。這個任務如果我未能完成的話,將是我終生的遺憾。而我之所以能勝利完成,主要得益於遇到了貴人——您這麼熱情的一個大好人。

謝謝您!如果沒有您的幫助,這次赴臺很可能失望而歸,即使能尋到也肯定要費九牛二虎之力。由於您的大力熱情相助,減少了我們多少麻煩。希望您以後回了大陸,一定要來我家裡玩。如果我們以後還來臺灣的話,我們一定要去拜訪您的家裡。

祝您晚安!再次感謝!

8月5日11時許,從高雄飛往南昌的航班如期起飛,黃淑蓮看著窗外,「再見,臺灣!再見,親人!」

相關焦點

  • 【尋根問祖】:萍鄉七旬黃氏老太太臺灣尋親!29年光陰等來3小時相聚
    核心提示:29年來,她一直在思念臺灣的哥哥,一直在尋找遠方有著血緣關係的親人……7月底,今年71歲的萍鄉退休教師黃淑蓮趁著身體硬朗,帶著家人赴臺尋親。海內存知己,寶島有真情。在素不相識的臺胞黃文貴熱心幫助下,7月31日晚,黃淑蓮在臺北福華飯店,終於見到了已故兄長的3個兒女。
  • 南京市和宜賓市聯手為烈士尋親 70年後,烈士倪進宏與妹妹終「相聚」
    烈士倪進宏與妹妹終「相聚」清明節前夕,家住南京市玄武區省農科院的86歲老奶奶倪桂芳做夢也沒想到,70年前犧牲的三哥倪進宏突然有了消息,他被安葬在四川省宜賓市珙縣烈士陵園。3月24日,倪桂芳的原籍地南京市江寧區及街道、社區三級退役軍人服務保障機構的代表,一起上門慰問告知她情況,並進行了網絡祭掃儀式。跨越70年,當她看到三哥倪進宏的烈士墓碑照片時,百感交集,淚如泉湧。記者連線四川省宜賓市珙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任大海。
  • 遲到的相聚——外鄉女李蘋30年尋親記
    3月21日中午,平魯區鳳凰城鎮屯軍溝村,一處乾淨、整潔的農家小院裡,剛剛經歷了一場悲喜交加的親人團聚。這是一場遲到了20年的團聚。30年過去了,許多記憶都已經隨著時光流逝而變得模糊不清。但是,李蘋卻清晰地記得,那天是農曆二月十二,爸爸的生日。當時13歲的李蘋在貴州六盤水水鋼少體校讀書,下午5點左右跟同學一起外出玩耍時被人販子騙走。從此,家就成了記憶。
  • 1991年臺灣來築尋親郵件「死信復活」記
    題記:自1978年臺灣開放臺胞大陸尋親以來,許多與大陸親人失去聯繫的臺胞紛紛通過信件、電話等多種途徑千裡尋親。這些信件歷盡輾轉,有些幸運地找到了主人,為海峽兩岸的親人架起了聯繫的橋梁,但還有很多卻因地址不詳等原因成為「死信」,相關部門也往往愛莫能助。
  • 公墓祭祖找不到親人墓地 「特殊尋親」了卻老人心願
    清明節的上午,公墓工作人員為幫助老夫婦完成掃墓心願,上演了一段感人的特殊尋親故事。  4月5日上午8點左右,八旬高齡的竺湘斐夫婦相互攙扶著,來到了嵊州天倫園公墓。因一些原因,他們已有10多年沒來上墳了,再加上年紀大了,記憶力減退,竺老太太和丈夫楊先生在公墓裡轉了30多分鐘,也沒找到竺老太太的奶奶和母親的墳。「這可怎麼辦呢,急死我了。」竺老太太急得眼淚汪汪。
  • 9合肥籍臺胞留尋親遺願 開通「尋親熱線」
    一條窄窄的海峽,將無數原籍祖國大陸的臺灣同胞阻隔在外。「回家」,是那些已故臺胞們魂牽夢縈的心願,但逝者已去,心願卻未了。臺灣有關方面為了幫助9名已故合肥籍臺胞老人完成心願,尋找大陸的親屬,特致電合肥市臺辦。本報獨家受合肥市臺辦委託,開通「尋親熱線」0551—2813442,希望能為這9名已逝的臺胞老人了卻心願。
  • 1封家書跨海尋親 72歲老婦赴臺到亡父墳前上香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詩堯     江國華帶著37年前生父寄自臺灣的家書及再婚照片赴臺尋親(臺灣《聯合報》/劉宛琳 攝)   中新網11月9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大陸一名72歲老婦江國華,帶著父親37年前寄自臺灣的家書,與兒子、媳婦來臺尋親,在裡長、戶政所和警察協助下找到同父異母的弟弟,併到亡父墳前上香;姐弟相約父親百歲冥誕再來臺相聚。
  • 臺灣(港澳)青少年開啟平陽尋親之旅 回故鄉解鄉愁
    臺灣(港澳)青少年開啟平陽尋親之旅 回故鄉解鄉愁來源:新華網發布時間:2017-07-25 11:08:30字體:大 中 小  鄉愁看似淡淡的,卻濃烈無比臺灣詩人余光中在詩句中深刻地描述了鄉愁的滋味,思念中倍顯無奈。  7月23日—27日,在浙江省首批兩個對臺交流基地之一、「中國十大最美島嶼」南麂島上,將舉行「2017臺灣(港澳)青少年平陽尋根之旅夏令營」活動,通過青少年結對、參觀、交流等活動傳遞家鄉情懷,增進同胞感情。
  • 皖籍臺胞臨終前留尋親遺願
    本報訊(實習生王娟記者趙秀娟)1949年大陸解放前夕,許多皖籍軍人隨國民黨軍隊前往臺灣,並一直在那定居。近年來,這些老人陸續過世了,但生前他們都有一個魂牽夢縈的心願,就是希望能找到大陸親人。受合肥市臺辦委託,本報1月6日4版刊登了《9合肥籍臺胞留尋親遺願》,眾多讀者打來電話關注此事。
  • 終於有了「根」:尋親70年 川籍臺灣老兵後代端午節前回家
    72歲的鄒如敏深知,既可以很長,長達70年。也可以很短,短到搭乘飛機只需要幾小時。6月16日上午9點,鄒如敏等5名親人從臺灣而來,終於走到了仁壽縣青崗鄉盤龍村,這裡,是她的父親鄒紹雲的故鄉。在哥哥鄒國良家門口站了一分鐘,鄒如敏踏進了家門。她興奮地跟旁人說:「來四川4次了,我終於找到了家。」
  • 西瓜視頻聯合湖南電視臺推出公益節目《尋親記》
    《尋親記》,探索融媒體環境下,優質內容的打造之道。《尋親記》第一季以「海峽尋親」為主題,每集八分鐘左右,旨在講述跨越海峽兩岸的真實尋親故事。節目內容涵蓋臺灣老兵們、老兵們的後代從尋親前到與內地親人相認的過程。目前,《尋親記》節目已在西瓜視頻播出。  據西瓜視頻相關負責人介紹,《尋親記》將以紀錄片的形式,講述海峽兩岸的「回家」故事,用鏡頭記錄下那些遺憾和圓滿。
  • 臺灣老人尋親78年返鄉日照見親人,她決定不走了
    圖3:老人向記者講述78年尋親路。圖4:老人日照尋親成功後,與親人們拍攝的全家福。2019年1月4日,在山東日照,87歲的臺灣老人張劉乃榮,終於迎來了她盼了78年的一次相聚。離家78年後,她帶著女兒回到故鄉,見到了老家的親人,也找尋到了內心的根。
  • 臺山著名飛行員黃毓沛之女有生之年欲回臺山尋親
    祖籍臺山的著名飛行員黃毓沛之女黃菊芬,1949年與親人失散——有生之年欲回臺山尋親  現居上海的黃菊芬老人是著名飛行員黃毓沛之女,1949年她與父親和4個兄弟失散後,一直沒有對方的音訊。近日,記者接到黃菊芬的兒媳從上海打來的電話。
  • 耄耋老人揭陽尋親成功:75年沒放棄 父親名字是唯一線索
    9月3日,胡桂福離家75年後回到揭陽老家,認祖歸宗。對這位耄耋老人來說,尋親已是幾十年的執念。1945年,戰亂不斷,胡桂福被生父帶著到江西逃難,迫於無奈,他被寄養給廣昌縣的一戶人家。十幾年後,生父回江西尋子無果;幾十年後,已有兒孫的胡桂福回揭陽也沒找到親人……兩邊的堅持終於迎來轉機。
  • 10個小時的尋親,承載了分隔17年的姐弟情……
    近日,京口公安分局正東路派出所來了一名青海的大姐,希望值班民警江天文幫助她尋找日思夜想17年的弟弟。 父子爭吵,親人分離17年 這名青海的大姐告訴記者,她走失的弟弟叫小郭,年少時因與父親的一次爭吵,摔門而出,從青海的老家出走,從此杳無音信。此後的17年裡,小郭與他的父母和姐姐再未謀面。
  • 《海角七號》後 《光陰的故事》使臺灣再次瘋狂
    中視製作的《光陰的故事》成功地佔據臺灣八點檔冠軍寶座,播出期間的平均收視率高達5.8,分段最高點一度衝破6點,全臺灣每天晚上有超過130萬人被「電」住,多年來八點檔被閩南鄉土劇佔據的歷史就此改變!  隨後,王偉忠又與賴聲川合作,推出《寶島一村》舞臺劇,這臺劇在臺灣不斷加場,萬人空巷,一票難求,更引發文化現象!
  • 鹽城籍烈士孫良鴻長眠荊州69年 尋親小隊來鹽幫其尋親
    鹽城晚報訊 英魂逝去,埋骨他鄉69年,他的親人今在何處?9月5日至9月9日,荊州市新四軍研究會會長高林為首的尋親小隊來到鹽城,為烈士孫良鴻尋親。孫良鴻出生於1921年3月21日,1941年3月為逃避包辦婚姻而參軍,次年入黨,後隨新四軍第3師轉戰東北,解放戰爭時隨軍南下先後多次立功。他是原四野13兵團49軍147師439團2營5連連長,1949年7月15日,在宜沙戰役解放沙市時壯烈犧牲。85歲的王雲洪,當年在孫良鴻的連隊裡當文書。他是沙市寶塔灣戰鬥的倖存者之一。
  • 時隔30年 臺灣九旬老兵合肥尋親 想讓孫子考內地大學
    昨天,來自臺灣的50歲的郭大同在電話裡激動地對記者說。他這次受92歲高齡的父親郭以來委託,全家再次來合肥尋親。據介紹,他父親上世紀80年代曾回鄉祭祖,如今時隔30年他替父再度回鄉,看看家鄉這片熱土。老兵想再回家鄉看看解放前,郭以來被國民黨 「抓壯丁」,後隨部隊去了臺灣,目前定居臺中。上世紀80年代,郭以來多方輾轉打聽,曾帶著妻子和大女兒回到家鄉。遺憾的是,父母和哥哥姐姐均已過世,只有弟弟郭以宏健在,住在肥東縣撮鎮鎮大郭社區郭西組。自從那次分別後,由於種種原因,郭以來和肥東的家人音訊皆失。
  • 臺灣尋親:陳朝位(陳文明),家鄉的親人等你團聚!
    >籍貫: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文家店鎮沿沙村失蹤日期:1940-08-01失蹤地點: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文家店鎮沿沙村失蹤時身高:172釐米詳情 陳朝位,生於1922年,他於1940年8月在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文家店鎮沿沙村被國民黨抓壯丁參軍。據家裡長輩提及,解放後來過一封信,已更名為陳文明,因當時社會情況,沒能獲知信的內容,後來兩岸禁止通郵。現在沒有任何聯繫途徑,希望能聯繫到他或者他在臺灣的子嗣。
  • 光陰的故事:解讀臺灣眷村歷史文化
    時光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國民黨撤退來臺的軍人住在「政府」配給的宿舍(眷村),外省軍人及他們的妻小就在這特殊封閉的空間裡,和左鄰右舍延伸了許多有趣的話題,形成了臺灣特有的眷村文化。臺灣中視連續劇《光陰的故事》傳神地描述那個年代的故事,得到觀眾的熱烈共鳴,受歡迎程度就像臺灣去年熱賣電影《海角七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