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封家書跨海尋親 72歲老婦赴臺到亡父墳前上香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1封家書跨海尋親 72歲老婦赴臺到亡父墳前上香

2015-11-09 11:12:5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詩堯

    江國華帶著37年前生父寄自臺灣的家書及再婚照片赴臺尋親,盼在父親墳前上香。(臺灣《聯合報》/劉宛琳 攝)

  中新網11月9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大陸一名72歲老婦江國華,帶著父親37年前寄自臺灣的家書,與兒子、媳婦來臺尋親,在裡長、戶政所和警察協助下找到同父異母的弟弟,併到亡父墳前上香;姐弟相約父親百歲冥誕再來臺相聚。

  江國華說,1978年江國華的父親寄了封家書回大陸,告訴母親因無法再回大陸,為延續家族命脈已再娶,並附上結婚照,並有一子一女。

  江國華表示,她父親1981年寄來最後一封家書,告知健康不佳,來年在臺灣的妹妹許黛子,捎來父親過世的消息。

  江國華說,媽媽1996年逝世前交代她,一定要到臺灣父親墳前上香。

  這些年她與家人生活拮据難以成行,直到孫子從研究所畢業開始賺錢,才湊足她與兒媳3人、15萬的保證金與旅費來臺尋親。

  江國華趕在11月3日忌日前一天來臺,原以為按照家書的舊地址,就能在「松山區林口街」找到自己的弟、妹,沒想到行政區已重劃分,弟妹也已搬離,找不到人。

  信義區大仁裡長蔡桂清得知江的困境,帶她到信義區戶政務所求助,查詢得知弟妹還住信義區,但基於「個資法」不得透露住處。

  江國華帶著兒媳千裡迢迢來臺尋親一再碰壁,戶所人員也覺不忍,私下告訴蔡,江的弟弟住在中坡裡;蔡帶他們到福德街派出所,如願用電話聯絡上弟弟許如皞。

  許如皞說,父親生前一直沒告訴他們大陸有親人,父親過世兩年,媽媽才說出這段往事,但他從未想過能和大姐相認。

  江國華4日到父親南港墓園上香,她說,從小思今父親,事隔66年終於見到,雖然只是刻在墓碑上的名字也已足夠。

相關焦點

  • 赴臺老兵未能回鄉抱憾終生 41年後女兒取爺爺奶奶墓前土帶回臺灣
    史豫秀取出帶來的小瓶子,擰開瓶蓋,親人們小心翼翼地在史豫秀的爺爺和奶奶墓前取土、裝瓶。  「姐,這個墳就是留給大伯的。」史青朝轉身指著爺爺、奶奶墓前的一處墳告訴史豫秀。  堂弟的話讓她怔了一下,史豫秀和史家的10餘位後人隨即下跪,雙手合十:「爸爸,原來您並不孤單,家鄉的親人們時刻都在掛念您,還給您在祖塋爺爺、奶奶墓前留了位置。」
  • 老兵11年前決定幫136位烈士尋親:寄信近千封(圖)
    受訪者供圖   山東菏澤市一社區黨支部書記,11年前決定幫136位烈士尋親;寄信近千封,找到11人的親屬   「該烈士(20歲)於1947年12月,犧牲於菏澤戰役,望郵遞員同志再辛苦一下,幫烈士找到家。」兩周前,江蘇南京郵政六合區分公司雄州投遞部收到一封信件,信封上的收件人信息為「王慰華烈士」。
  • 媽媽去世後女兒與父親互寫百封家書
    視頻:母親去世後,女兒和父親有個約定——互寫100封家書緬懷母親,時長約1分53秒與書結緣 退休後平均每年借書近150本今年72歲的楊從浩老人,與書有著不解之緣。上初中後,他在桃源街的嶺前圖書館辦了借書證。這張借書證伴他讀完了初中和高中。1968年下鄉後,吃苦遭罪他不怕,髒活累活他搶著幹,可是最令他無法忍受的是沒書看,在看遍同點知青帶的書和借遍每一戶社員家庭的書後,他常常在收工後,草草吃上幾口飯,一個人摸黑往返幾裡甚至十幾裡的崎嶇山路,到別的青年點去借。參加工作後,雖職業幾經變動,但不論在什麼地方,他都是單位圖書室的熱心讀者。
  • 侯佩岑參加亡父頭七法會 誦經悼父泣不成聲(多圖)
    侯佩岑參加亡父頭七法會 誦經悼父泣不成聲(多圖) 2008年12月10日 11:1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2月10日電 侯佩岑生父侯世宏3日因心肌梗塞過世,她昨早赴臺南參加爸爸的頭七法會,她跟著哥哥、家人誦經,幾度泣不成聲;稍晚她回臺北錄像,面對外界關心,忍不住又淚灑攝影棚,「人總會有跟親人分離的時候,所以很想跟大家共勉,很多事不能等,尤其是行善與行孝」。
  • 遂寧籍臺灣老兵後人代亡父找到大陸親人
    遂寧籍臺灣老兵後人代亡父找到大陸親人 新聞來源:遂寧新聞網
  • 清明,輕輕捧起墳前的一把泥土
    輕輕捧起墳前的一把泥土,從指尖滑落的何止是記憶的黃沙?如今,關於親人的夢太遙遠,誰能告訴我,那封沾滿思淚的家書,是否真能抵達地下的異域?清明的風迎面吹來,它,吹亂了誰的心情和思緒?當舊時的燕子飛旋在上空,我去哪裡尋覓媽媽的身影?
  • 大學4年父子寫144封信 父親:寫家書可學會孝順
    圖為鄒服生和兒子鄒謹一起重溫當時的信件 記者胡琴沁 攝   自兒子鄒謹到上海體育學院讀大學的第一天起,鄒服生就知道,兒子4年後將成為一名體育新聞記者。   今年76歲的鄒服生曾是陝西省安康職業技術學院的中文系教授,在兒子將離家上大學前,他要求兒子每月要寫一兩封家書。鄒謹在大學4年間,與家中往來書信144封。
  • 「挖墳掘墓」不如「封墳護墓」
    「挖墳掘墓」不如「封墳護墓」   王達三   小心翼翼的考古工作者、駐足觀看的遊客乃至整個世界,都在熱切期待著秦俑第三次發掘能出現更大的奇蹟。與此同時,發掘秦始皇陵、唐乾陵、明十三陵等皇陵的呼聲也再次泛起。
  • 國學大會家書傳承家風家教,500封家書獲百萬點擊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2019國學大會進校園公益活動自開賽以來,不光收穫了小選手們的積極參與,也得到了學生家長們的廣泛支持,「國學家書」上線短短兩天,就收穫了近500封家書,點擊總數近100萬次。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國學的傳承不僅限於校園中的詩詞佳句,更體現在家庭的言傳身教之中。
  • 萍鄉老太太臺灣尋親,29年光陰等來3小時相聚
    29年來,她一直在思念臺灣的哥哥,一直在尋找遠方有著血緣關係的親人……7月底,今年71歲的萍鄉退休教師黃淑蓮趁著身體硬朗,帶著家人赴臺尋親。海內存知己,寶島有真情。在素不相識的臺胞黃文貴熱心幫助下,7月31日晚,黃淑蓮在臺北福華飯店,終於見到了已故兄長的3個兒女。
  • 中國人家書發掘記:一條廣播引出家書徵集路,5萬封字字是金
    作為親人間溝通情感的載體,家書這種形式似乎已經遠離了我們的生活。但有一個人,用了十餘年的時間,徵集到5萬多封家書,記載下國人濃濃親情的同時,也把家書中承載的禮儀、文化進行傳承。他就是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副館長、全國搶救民間家書項目秘書長張丁。
  • 跨越海峽29年的等待 江西籍99歲赴臺老兵陳竹生回鄉團圓(圖)
    跨越海峽29年的等待 江西籍99歲赴臺老兵陳竹生回鄉團圓(圖) 2018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張艾京     10月23日晚,一架來自臺灣的飛機緩緩降落南昌昌北機場,99歲赴臺老兵陳竹生終於見到了闊別
  • 九洲體育館「尋親牆」:尋人留言憂心如焚(圖)
    「我是周新宇,半歲,手戴長命福貴銀圈。爸爸,媽媽,你們快回家 !」……  九洲體育館的「尋親牆」上,曾貼滿了這樣的紙條。  九洲體育館,曾是綿陽5萬受災群眾的臨時之家,也是眾多安置點的標誌之一。正門前一堵不同尋常的大理石牆,原本是體育館前的國旗基座,5月12日之後,這堵牆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數不清的尋人啟事幾乎一夜之間貼滿了牆。
  • 中國棄兒的跨洋尋親之路:血緣甚至是活下去的希望
    可那時的她不過才是一歲左右的嬰孩,對於命運的改變毫不知情也毫無記憶。20 年前在福利院照顧過小安娜的工作人員看到曾經襁褓中的嬰孩健康地長大成人,並再次出現在她們面前,都充滿了感慨,不禁熱淚盈眶。其中一位王姨慈愛地握住安娜的手,哽咽著說:「那時候我抱著你,小小一個,不哭也不鬧的。現在我們都老了,沒想到還能再見。你這些年過得好不好啊?」
  • 【尋根問祖】:萍鄉七旬黃氏老太太臺灣尋親!29年光陰等來3小時相聚
    核心提示:29年來,她一直在思念臺灣的哥哥,一直在尋找遠方有著血緣關係的親人……7月底,今年71歲的萍鄉退休教師黃淑蓮趁著身體硬朗,帶著家人赴臺尋親。海內存知己,寶島有真情。在素不相識的臺胞黃文貴熱心幫助下,7月31日晚,黃淑蓮在臺北福華飯店,終於見到了已故兄長的3個兒女。
  • 1949年颱風吹他到基隆 一封家書總算帶他「回家」(組圖)
    東南網-海都報閩南版9月20日訊(記者 周楊寧 白志強 文/圖)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書,它穿越海峽,讓分離半個多世紀的兩個家族,又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63年前,21歲的陳其祥出海捕魚時遇到颱風,從此留在臺灣基隆。回家,成了他這輩子最大的願望。
  • 重讀抗戰家書丨孫曉梅致姨母書(1941年5月1日)
    正因為米珠薪桂,所入不敷所出,故有要求家庭津貼之意見見諸前信;要是服務四軍,談四軍的艱苦奮鬥之部隊,所有人員絕不願向人訴苦,即使是家庭,他們亦無若何企求。由此已可證明梅等之目前生活情形及行蹤,望可對外人言之,加以聲明和解釋,莫將來弄成誤會。大江南北盡第四軍足蹤。所謂解散四軍,原為一般投降頑固派自己心裡想的事,過去十年都消滅不掉,今天談何容易?
  • 寧夏到貴州他「走了」半個世紀跪在爺爺墓前,他回家了
    3月30日,在開往思南縣青槓坡鎮的車上,安玉華和70多歲的母親一路都沒有休息,看著窗外的景色,搜尋著腦海深處家鄉的記憶。安玉華很激動,「就要到了,就要到了,我找老家親人找了半個世紀,都是渺無音訊,在你們都市報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歷經近5個小時的車程,56歲的安玉華回到了50年前曾經來過的青槓坡鎮四野屯村李家坳,在家人的帶領下,他來到爺爺奶奶的墳前上香磕頭。
  • 「封藏」50天的文言家書令人淚目,援鄂醫生趙春光細述家國情懷
    這天,正是兒子趙一勤的5歲生日,但趙春光沒有時間陪他吃上生日飯。出門前,兒子問爸爸去幹嘛,趙春光回答,他去打怪獸,有一個小怪獸叫病毒,爸爸把它打跑了就回來。趙春光把兒子的相片徽章別在胸前,既希望接下來的日子能夠與兒子時時陪伴,也希望兒子長大後一定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加油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