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老人和家人來到日照燈塔風景區參觀。
圖2:老人來到日照公安機關,向派出所民警尋求幫助。
圖3:老人向記者講述78年尋親路。
圖4:老人日照尋親成功後,與親人們拍攝的全家福。
2019年1月4日,在山東日照,87歲的臺灣老人張劉乃榮,終於迎來了她盼了78年的一次相聚。離家78年後,她帶著女兒回到故鄉,見到了老家的親人,也找尋到了內心的根。
張劉乃榮1932年出生在日照石臼一個富庶之家,1941年,她跟哥哥們一起被送至青島讀書。後來為躲避戰亂,15歲的她輾轉去了臺灣,並在那裡與後期前往的父親、二哥團聚。此後的日子裡,張劉乃榮在臺灣嫁人,並生下兩女一子,丈夫老家是山東濰坊。
在過去的70多年裡,張劉乃榮因子女的教育和工作原因,曾先後在美國、中國臺灣和澳大利亞等地方輾轉,但是老人始終覺得,這些地方再好,終歸不是自己的家。「人老了,就喜歡回憶過去的事,越想就越難受。」隨著臺灣大陸間交流日益緊密,老人想回鄉探親的想法越發強烈。
2018年12月24日,張劉乃榮坐著輪椅,在大女兒的陪伴下從臺灣飛往鄭州, 隨後,她們又乘坐火車來到了日照。
「我完全找不到家了!這裡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街也找不到了,記憶裡的樣子都找不到了!」張劉乃榮告訴記者,走出車站的那一刻,她恍如隔世,怎麼也找不到以前家的位置了。
無奈之下,她來到了石臼邊防派出所求助。在了解這位滿頭白髮身坐輪椅的耄耋老人的來意後,該派出所的社區民警李東峻感動不已。他立即按照老人給的信息進行了查詢。
「老人說,老家還有個堂哥,叫劉乃吉(音),但是我們將類似讀音的名字全部搜索了,也沒有找到這個人。」李東峻說,他在與老人交談過程中得知,老人以前住在一個叫石臼西門裡的地方,根據位置判斷,它大概位於現在石臼街道鑫鑫社區、文化社區、榮達社區等區域附近,李東峻便立即聯繫了這些社區的網格長們,將告知他們老人的情況並囑託幫忙尋找。
文化社區居委會的主任劉港聯想到老人年紀較大,便詢問了自己的父親有無印象,最後在劉港父親的幫助下,老人最終找到了堂哥劉乃積的兒子劉德普。
「找到親人後,老人特別激動,當場就哭了,在場的我們也是眼圈泛紅。」李東峻告訴記者,老人闊別78年後回鄉尋根,最終能與親人團聚,讓他們所有參與尋找的人心裡都很感動。
鄉愁一縷憑何寄?同屬中華即是根。張劉乃榮老人告訴記者,儘管離開家鄉許久,但她至今還保留著很多童年時候的記憶:老家門口那條老街、石臼老燈塔、她與哥哥們在學堂念書的場景……
如今重回故裡,老人忍不住老淚縱橫情難自抑。「我的母親當年就留在大陸,那一別就是永別……我的心裡難過啊……」說到這裡,老人再次哽咽說不出話。
老人告訴記者,當年去臺灣時,她的母親和大哥大嫂都留在了大陸,母親後來在戰亂中不幸去世,大哥一家也失去了音信。上個世紀70年代,中美建交之初,她正在美國,曾通過大使館聯繫過大哥,得知大哥當時在青海,還曾與他通過4封家書,但是後來又失去了聯繫。「我的大哥本名叫劉乃爽,後來改名叫劉志遠。我也不知道他現在還在不在人世、有沒有子孫後代……」
除了大哥,老人還特別想念當年一同讀書的同學、好朋友侯紀美,「我也想知道她還在不在,好想她,特別懷念我們一起讀書的日子……」
採訪最後,老人告訴記者,她特別感謝幫助自己找到親人的警官和社區工作人員。她準備以後的日子就留在日照養老,同時,女兒也想在日照投資創業,為家鄉發展做出貢獻。「我是石臼人,這輩子都不會變得。」
【記者手記:天高地遠難阻隔,最是故土惹人思】
提到鄉愁,我們很容易就想到余光中的那首詩: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張劉乃榮老人的經歷,像極了這首詩。一水之隔,咫尺天涯。78載的隔海相望,割不斷心底那份鄉愁;樹高千丈,葉落終要歸根。好在,老人夢圓,日暮鄉關何處是,海峽彼岸有吾鄉。